打開百度地圖,輸入“茶城”,您可以找到若干家大大小小的茶葉城遍布津城。茶葉城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它背后卻是國人對茶文化越來越淡漠。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仿佛與年輕人的生活漸行漸遠。有人將這份疏遠歸結為舶來飲品的侵入,有人覺得這是因為行業內無序炒作,讓茶葉變成了奢侈品,市民不得不把茶碗放下。
現象:三大原因導致茶城門可羅雀
市民馬先生的兒子兩年前前往美國讀書。第一年回國時,馬先生為他沏了一壺上好的普洱茶,爺倆坐在茶桌旁品茗談心。馬先生說:“我愛喝茶,孩子或許受我的熏陶,對茶也比較青睞,我們爺倆對茶還是有共同話題的?!苯衲甏汗?,小馬再度回國,但這一次他不再喜歡喝茶,而是跟父親聊咖啡,聊牛扒,聊各式各樣的西洋餐飲。其實和小馬一樣,很多年輕人都漸漸地與茶分道揚鑣,反而對各色外國飲料產生濃厚興趣。
馬先生對記者說:“現如今,茶葉城倒是不少,每隔一段時間,一家茶葉城就會開業。但真正逛茶葉城的有幾個人呢?我愛喝茶,也愛逛茶葉城,有時也會和那邊的店主聊聊天,很多店主說,每天點燈耗油,一兩茶葉也賣不出去?!痹隈R先生看來,茶葉城遍地開花卻門可羅雀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茶葉城只起到了茶葉集散作用,真正弘揚茶文化的元素并不多。茶城與顧客之間除了買賣關系外,根本沒有吸引客人的亮點。其次,現在茶葉價格虛高現象嚴重,今天炒金駿眉,那么金駿眉就賣出了天價;明天炒普洱,市場上的好普洱就會成為一些人的收藏品。當茶葉帶上奢侈品的標簽時,市民想喝好茶的愿望就無法實現了。第三,商品以次充好現象嚴重,在顧客看來但凡價格高必定質量好,而商家卻不這么看,同樣的商品賣低價便無人青睞,賣高價反而會有人關注。
觀點:沒有標準,一切無從談起
記者將問題拋給了天津東疆真誠茶葉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宋銘陽。宋先生聽后表示:“現在茶葉市場急需標準,有了標準一切都好開展。沒有標準,以上這些問題只能長期存在下去,并不能有明顯改觀?!?/p>
宋銘陽介紹說:“茶葉市場之所以出現如此混亂的場面,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行業內沒有統一的標準。無論從政府部門還是大型茶企,一直都在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但到現在為止仍舊沒有成效。我想最主要的問題是有些中小型茶企和批發商根本不想建立所謂的標準,一個沒有標準的市場,也是利潤最大的市場,可變性很大?!?/p>
宋先生說:“茶葉行業是一個門類極其龐大的行業,這中間既要依靠大自然,還得依靠人工,因此制定標準對整個行業都有利。茶葉的采摘標準一般有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多葉,或者有葉無芽。按季節分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很少。每一個季節不同時間采摘,品質又不一樣,清明前采摘的叫明前茶,清明時采摘的叫清明茶,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谷雨采摘的叫谷雨茶,之后就是夏茶,秋茶等等。茶葉的好壞還跟海拔、氣候、土壤、光照、晝夜溫差、降雨量、是否使用農藥化肥等息息相關。此外,不同的廠家,不同的制茶師傅,不同的制作工藝,不同的天氣制成的茶葉千差萬別,又根據不同的水質,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泡茶方法,不同的泡茶人,不同的品茶心情等等使得茶葉的香氣,口感,韻味都會不同。在這么復雜的背景下,再沒有一套統一的行業標準做支撐,那么行業混亂就成為了必然?!?/p>
天津的茶葉企業在標準化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宋銘陽介紹說:“東疆真誠茶葉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天津的茶葉企業,有一套自己的企業標準。我們公司在福建福鼎和云南等地設立自己的采茶點,從茶源田間進行原料采購。同時公司在制茶方面有著完整的制作體系和嚴格的標準。在各個環節可控的基礎上,我們希望降低茶葉的價格,把虛高的那部分徹底剔除,把‘真誠茶舍’開到天津各個社區,讓市民都能以最低的價格喝到好茶。”說到此,宋銘陽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通過他們的努力,至少能夠讓真正采自源頭的好茶葉以最親民的價格走進百姓身邊,慢慢恢復民眾對茶葉的熱衷。
深度:為何茶葉出口價格大跌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種植面積和位居第二的產量,但當今世界著名的茶葉品牌和大型茶葉企業,并不為中國人所擁有。中國的龍井、鐵觀音等名茶品類不勝枚舉,然而中國出口茶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僅值3.2美元,平均茶價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蘭卡低6成多。對此宋銘陽認為,導致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茶葉缺乏標準和品牌意識。
宋銘陽介紹說:“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安溪鐵觀音……中國人喜歡以產地和品種為一樣茶葉取名,但很少有人指定購買某一品牌的茶葉。全國加工茶葉的茶廠近7萬家,但只有近千家有注冊商標,能稱得上品牌的更是鳳毛麟角。中國大部分茶企都是以原茶形式出口,沒有自己的品牌,可以說,中國茶葉企業還處在做國內市場的階段。”沒有品牌也就沒有競爭力。英國立頓茶,年銷售額達數十億美元,一個品牌就超過中國茶葉的出口總值。立頓紅茶2007年的銷售量是450萬噸,中國、印度等國家的綠茶銷售量總和才500萬噸。
除了品牌外,宋銘陽仍舊強調標準的重要作用。中國中部、南部和西部都有茶葉種植區,有大約800萬茶農從事茶葉種植,但大部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茶園。對分散在各處的數以百萬計的茶園進行質量監控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茶葉出口商不斷因此而遇到茶葉質量不符合外國安全標準的麻煩。如果中國茶葉質量不能得到普遍提高,中國的出口茶葉將繼續在國際市場上賣不到好價錢,而這首先需要進行茶園和茶葉加工企業兼并。在國內,數以千計的茶商和品牌激烈競爭導致市場份額細碎,利潤微薄。宋銘陽說:“盡管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業生產商,但中國的現代茶業才剛剛起步。本土茶葉公司要實現規模經濟、獲得挖掘出產品全部價值所必需的品牌塑造技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宋先生介紹說:“我們設立了自己的品牌,借此提高自己的品牌保護意識,接下來就是在技術上要進行整合和開發,統一制茶標準。在終端市場方面,我們把渠道延伸到社區,延伸到陶瓷店,我們希望在天津打造若干家老百姓自己的茶館。但這條路如果僅靠我們自己走,略顯孤單。我們也非常希望其他茶葉企業能夠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把中華的茶文化推廣開來。”
后記:傳統企業需要更新觀念
今天之所以人們為茶葉而困擾,恰恰說明在中國人心中茶文化的地位,人們不想讓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在我們手中無法繼續發揚光大。但面對質量以次充好,面對價格虛高不下等困境,茶企必須要改變一下思路,更新一下觀念。做良心茶,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讓茶園到茶桌的距離變短,讓中間層層扒皮的環節減少。這樣我們的中華茶文化才能得以弘揚,愛茶的人才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