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不了解身體構造,就別練瑜伽了》),我們就說到,要練瑜伽或者進行其他運動項目的時候,先要了解身體構造。
那接下來呢,小編就帶大家認識認識,脊柱后彎體式的解剖原理,避免在練瑜伽后彎時受傷。
骨盆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骨和骨連接。骨有四塊,后方為骶骨和尾骨;前方為和側方為左右側髖骨。骨連接:主要骶骨和髖骨之間的骶髂關節;兩側髖骨之間的恥骨聯合;骨盆的韌帶。
骨盆的運動有前傾、后傾運動和骶髂關節的運動,還有骨盆中立位。在解剖學姿勢中,中立位就是下骨盆的狀態。而解剖學姿勢類似于瑜伽體式的山式,也可以理解為山式站姿。
在解剖學姿勢基礎上如果你的髖骨向前轉動,那么這就是骨盆前傾。
骨盆前傾所帶來的影響就是腰椎彎曲增大,腰椎擠壓,會帶來損傷風險。
如果你的髖骨向后轉動,那么就是骨盆后傾。骨盆后傾所帶來的影響就是腰椎彎曲減小。
骶髂關節的運動:骶髂關節是由骶骨的耳狀面和髂骨的耳狀面形成,關節囊和韌帶緊張,因此其運動范圍非常有限,骶骨只能做輕微的前后旋轉運動,運動范圍在3-5毫米。
當骶骨向前轉動時腰椎彎曲增大,向后轉動時彎曲減小。
那在練瑜伽后彎體式中,怎么保護我們的腰椎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造成腰段脊柱損傷是,因為我們在后彎體式運動中腰椎過度彎曲的擠壓。
因此,明白這個原理后,我們就要想辦法避免腰椎的后彎壓力。
減輕后彎體式運動帶來的腰椎損傷,我們的身體多部位就要協同配合運動了,而不僅僅是某一部位的單一運動。
正確的和深入的后彎體式是要包括髖關節、脊柱、骶髂關節、腹肌和肩帶的共同參與,才能夠“完美”鍛煉身體。
了解更多的解剖學原理,關注維薩里3D解剖。
可以在手機應用寶中下載維薩里解剖軟件學習解剖學原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