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虛那穆提的《一生的學習》共八章,是談教育與學習。
教育只是用模具塑造各種標準的人,教導人們去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過上舒服日子,這樣的教育助長了世界的不幸與毀滅。如果教育只是職業和賺錢的工具,教師怎會用愛心去幫助學生!
傳統的教育,不要獨立思考、附和隨從平庸、崇尚成功,而誰若異于眾人或反抗環境那就危險了。追求物質或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在和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樂的欲望阻礙了“不滿之情”,遏止了創造,滋生了恐懼,阻礙了我們對生活明智的了解。
無知的人是不明了自己的人,而依賴書本知識和權威則是愚蠢的。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因為整個生活是匯聚于我們每個人的身心。正確的教育喚醒智慧,培養完整的生活,創造新的文化和和平的世界。
我們和他人、財物的觀念是錯誤的,我們和他人的關系是基于自我擴張,和財物的關系是基于貪得無厭,則社會的結構必然是競爭、孤立的。在觀念和意識形態中,贊成某種反對某種,于是猜疑和敵意不可避免。
了解了人生的意義,才會有真正的教育。心靈必須明智地將自己從滋生恐懼、附和順從、要求報償的欲望中解脫。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不是卑微自我的延續和實現自己野心的工具。我們營造的是一個沒有愛,只有追逐自我利益的社會環境。
人的本性是多么相似,在大學里尤其如此。我們用模型制造出典型——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盡可能少思考而過著舒服日子。
尋求舒適,尋找沒有沖突的安靜角落。這種對生活、對奮斗、對新經驗的恐懼,扼殺了我們的冒險精神。環境與教育促使我們不要異于他人、別讓自己的思想與社會模式相左。
反抗有兩種:一種是暴力的,另一種是深入的、充滿智慧的心理的。許多人反抗既存的規范,卻又落入新的規范——迷惘和巧加隱飾的自溺自滿。
明智的反抗是自己思想、情感的覺察。經驗來臨時面對它,不避開它所帶來的騷擾,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覺醒。而高度覺醒的智慧就是直覺,它是生活中唯一的向導。
思想和情感不能融為完整的一體,生活將是殘缺矛盾的。教育沒有培養我們對生活的完整看法,便沒有意義。
教育應該使分離的實體完整合一,缺少了完整性,生活便成了一連串的沖突和悲哀。
我們被教育和環境所訓練,企圖尋求私人的利益和安全。社會是基于剝削、基于因恐懼而貪得無厭的,這必然為我們和世界帶來混亂與不幸,而心理上的障礙使我們彼此分離和對立。
訓練心智、講究效率的教育無法造就一個圓滿的個人。心智的訓練只是過去的延續,無法發現新的事物,無法了悟生活的全部意義。
愛所啟發的效率能行得更遠,比野心所造成的效率更偉大。愛使我們對生活有完整無缺的了解——效率則滋生殘暴與無情。
生活是個整體,我們要直接地、真實地思考,而不是頑固不變、死守理論。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們自己,教育的全部內容就在于此。教育的功用在于培養完整的人、智慧的人。學位是機械的,并不一定有智慧。沒有讀過書的人,可能比博學的人更具智慧。把考試和學位當做衡量智慧的唯一標準是荒謬的。智慧是對于根本事物、現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教育就是喚醒這種能力。
教育不應該鼓勵個人去附和社會,而是要幫助個人去發現真正的價值——公正不偏的探討和自我覺悟的價值。
個人是最重要的,而制度——不論左派或右派——都無法為這個世界帶來秩序與和平。
無知并不是沒有學問而是不明了自己。依賴書本知識和權威是愚蠢的。了解由自我認識而來,就是明白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整個生活匯聚于每個人的身心。
注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提供了一條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它無可避免地制造出有增無減的苦難。沖突和混亂是由于和他人和他物概念之間差錯。僅是知識的學習和堆砌、技能的獲取,只會導向更深的混亂和毀滅。
技術不是唯一的東西,生活自有其痛苦、喜悅、美丑、愛憎,技術永遠無法產生創造性的了解。技藝上的進步,在某些層面上,確實為某些人解決了些問題,但也帶來了更深更廣的問題。忽略了生活的整體過程,必然會招致不幸與毀滅。技術不能解決我們內心的壓力和心理的沖突,獲得了技術知識,卻缺乏對生活整體過程的了解,這使技術變成了毀滅的手段。一個懂原子分裂而內心沒有愛的人,便成了恐怖的怪物。
不了解自己會導致挫折,只有技術沒有了解,會導致仇恨與殘暴。技術與效率的結果是自相毀滅,而世界各處都有著饑餓與貧窮,世界并不和平,更沒有快樂。
學習一種格式而沒有內心的體驗,只會導致膚淺。靠機器操作的現代生活,使人們有越來越多的閑暇,但我們不知道如何明智地加以利用!我們只得借著愚蠢的娛樂來逃避生活。
為了某種理想、為了未來,我們按概念塑造人,對人卻一點不關心,關心的只是“人應該如何”。我們根本不關心幫助他了解自己。當我們終止了“成為他人”的努力,才能擺脫束縛而獲得自由。
追逐理想是心智的怠惰,是逃避“現在”的欲望,是否定了個人的自由和完整!追隨某種理想、某種模式、“將來應該如何”的公式,他的生活是膚淺而機械的。有智慧而自由完整的人,不為為“未來”而爭論和流血,他們關注現存的事物。為了“未來”犧牲“現在 ”是極大的錯誤。
正確的教育,不以任何學說為基礎,與任何意識形態無關。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個人成熟和自由,綻放愛與善良。
唯有愛才能觸發對他人的了解,有了愛才會和別人在同一層次、同一時間溝通。
“人”對政府、對組織化的宗教是威脅,這是政府和組織化的宗教控制教育的原因。政府控制教育把人們的思想強行納入一定的框架,迫使人們就范,在限制的范圍內思考。成為不完整的人,不能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來面對。
教育者必須了解自己,而非依賴種種意識形態、學說和信仰。孩子是“過去”和“現在”兩者的產物,他們受到了限制。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環境背景傳遞給他,就會使他和我們的限制永遠延續。
唯有正確的教育才能提供自由,愛和善良惟有在個人自由時才能充分發展。對既存社會的順從附和,或是期望一個未來的烏托邦,都無法使個人獲得領悟力。沒有領悟力,便會不斷地制造問題,造成無止境的沖突和悲哀的。
紀律可以帶來某種結果。目的比手段重要,但手段限定了目的。紀律取代了愛、內心空洞無情,便執著于紀律,有紀律就無法產生自由。自由應是開端而非結局,它不存在于某個遙遠的理想之中。
敏感永遠無法借著強制行為而被喚醒。強迫孩子,使他在外表上顯得安靜的后果是造成對立和恐懼,任何形式的獎賞和懲罰,又會使心智卑屈、麻木。
紀律是控制人的簡易方法,但并不能幫助了解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對一大群學生而言,某種強制的方式、懲罰、紀律,有助于維持外表的秩序。
正確教育是自由與智慧的培養,任何形式的強制會引起恐懼。教育者所關心的,是幫助學生了解他整個生活。壓抑本性中的某一部分而助長其他部分,會使學生心中造成無盡的沖突,其后果形成社會上的對立。智慧能產生秩序而非紀律。
附和與服從最沒有任何價值,沒有師生相互的愛與尊敬,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系都不可能。教師不是傳授書本知識的工具,是教人自由、智慧、為善的導師。現代教育教會了膚淺的知識,加深了恐懼。只有在自由中才沒有恐懼,才有深刻而富有創造性的智慧。
教育者和孩子皆可從恐懼懲罰和渴望獎賞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強制行為中解脫。人與人的關系中有權威存在,則強制的行為將無法終止。
以個人升遷和利益為基礎的教育,只能造成競爭、對立與殘酷無情的社會結構。在這樣的社會中被教養長大,心中的怨憤和混亂是顯而易見的。
人與人之間正確的關系,不是強制和說服得來的。有權威就有屈服,就不可能有親愛之情和真誠合作。只有拋棄了權威,大家才能和睦相處,才會有合作和親愛之情。
教育者以權威作為免除麻煩的手段,把教育當做一個擴張自我、滿足自我的方法,那么學生就成了他實現個人野心的工具。
要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生活上的沖突和痛苦,我們必須擺脫權威而獨立思考。權威助長了恐懼、模仿,以及各種形式的迷信。
真正的教育鼓勵孩子了解他自己和他人、事物、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人在關系中存在,沒有自我認識,一切關系都會造成沖突與悲哀。明白了“關系”的全部意義,父母老師就可以把精神生活的意義傳遞給孩子而不需多費唇舌。
談論上帝和永生的人,根本不相信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完整性。宗教在尋求真理中培養自由,而個人的部分自由絕非自由。任何種類的限制,不論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都不是自由,而且永遠無法帶來和平。
自由產生德行,沒有德行寧靜無法存在。平靜的心是不被限制的,它不是通過紀律或訓練才變得靜寂。惟有當心靈明白了它自己的種種存在方式——也就是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平靜才會出現。
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孩子獲得明智的覺察力,能明辨瞬息即逝與真實的事物,能無私心地面對生活。
不滿是導致自由的途徑,但情緒上的消遣(政治集會、呼喊口號、尋求宗教教師或精神導師、宗教上的種種陶醉。)只帶來混亂。而自我認識和自我犧牲,將創造出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和持久的和平,隨著自我犧牲而來的是無盡的喜悅。
缺乏洞察力很容易被周圍環境和恐懼所牽制。對生活的了解,來自熱烈燃燒的探詢欲望,而非來自模仿。
成功成了目標,便無法免除恐懼,成功的欲望滋生了對失敗的恐懼。年輕人崇拜成功,都想爬到頂上,這種欲望在內心及與人關系上造成了無止境的沖突、導致競爭、猜忌、仇恨,而最后便是戰爭。
成年人不成熟甚至幼稚,助長了世界的混亂和悲慘,助長了經濟危機和道德危機。希望別人代替我們自己采取行動,來改變生活的軌道,等候別人反抗和重新建造,自己卻袖手旁觀,是不可取的。
渴望安全與成功的心靈,并非是具有智慧的心靈,它不能產生完整的行動。惟有當一個人覺察到他自身的觀念,覺察到種族、國家、政治、宗教的偏見時,才會有完整的行動。
學校應該幫助青年去發現他們自己的天賦和職責,而不僅以事實和技術填塞他們的內心。應該讓學生毫無恐懼、快樂而完整地生長在學習的沃土中。我們必須由無盡的復雜邁向單純,必須在內心和外在需求中變得單純。了解生活的整體過程,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有了自我認識,制造迷惘的力量才會消失。
支配欲有許多微妙的方式,它根深蒂固自以為是。在無意識中,隱含有支配欲或想幫助他人的意圖,是很難被了解的。有了占有欲,愛和心靈的溝通便沒有了。有愛,才有尊敬,尊重孩子,尊重每一個人。為了教育孩子,我們必須對生活的整體運行有所感覺。我們的所思、所為、所言,關系至為重大,這就是孩子成長的環境。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與他人、與大自然、觀念、事物的種種關系,缺了這種了解,便沒有希望,不可能走出沖突與痛苦之境。
明智的觀察和留意永遠無法取代父母的愛。父母由于自己的恐懼和野心——限制、扭曲了孩子的視野——而污損了對孩子的愛,其實我們多半是徒有愛的外表。
正確的教育來自我們自身的改造和再教育。任何主義和意識形態,只能培養互相殘殺。我們必須學習憐憫、同情、知足,尋求那至高無上的真實。惟有如此,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拯救。正確的教育是喚醒智慧,培養完整的生活,創造出新的文化和和平的世界。
我們無法因政府、政黨的更替而成為有智慧的人。血腥的革命永遠無法解決問題。惟有內心革命,才能創造出一個全然不同的環境、明智的社會結構、新的秩序。只有當自己的心理沒有障礙、成為自由人時才可能。
我們可以有紙上的烏托邦,但為了未知的未來而犧牲了現在,是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無人知道未來將如何。我們必須即刻處理我們現在的問題,而非擱延到未來。“永恒”存在于現在而不是未來,惟有現在才能獲得解決。
自我認識是自由的開端,只有認識自己,才能帶來秩序與和平。個人的醒悟,只要是不汲汲求取結果,確實會影響眾人。革命永遠導致流血和災難,只是用新的混亂取代舊的混亂。
只有了解了自我的存在方式,才能從自我之中產生創造性的解脫。要改變世界,只有依靠內心的新生。靠暴力雖能輕而易舉的互相清算,但是不會有收獲的。缺乏自我認識及愛,社會問題將會繼續擴展增加,全心致力于自我認識無疑會解決許多沖突和悲哀。
模仿的欲望是強有力的,我們幾乎難有任何獨立的思維和情感。即使是獨立的思維和情感,也只是一種環境的反作用而已,無法從既存的模式中解脫出來,有反作用就沒有自由。
順從附和及潛伏的恐懼是我們的障礙,只有覺察障礙時才能解脫。內心有所依賴,便被傳統緊緊地控制住了,就無法發現新的事物。附和順從使我們成了凡庸的模仿者,成了殘酷的社會機器中的齒輪。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思想,而非別人所冀望的思想。模仿滋生恐懼,恐懼扼殺創造性的思想,使我們的內心遲鈍,對生活的意義毫無覺察,對自己的悲哀、飛鳥的翱翔、別人的微笑都麻木不仁毫無感覺。
順從權威乃是摒棄了智慧,接受權威則是甘受控制。開端有自由,自我認識和智慧才能存在,接受權威便是摒棄了自由。沖出一項傳統而附和另一項傳統,離開一個領袖而跟隨另一個領袖,都是一種膚淺的行為。看透權威存在的心理因素,了解欲望而超越它,這是廣泛的覺察力和領悟力,我們必須在開端——而非在結尾——爭取自由,將自己從權威的牢籠中解脫出來了。
自我認識是智慧與人格完整的開端,智慧是對生活方式的了解能力,對正確價值的知覺力。心智與情感必須在行動中完整一致,智慧與愛不可分。
重要的是充分而圓滿地生活,這要有完整一致的智慧。過分強調我們整個結構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會造成生活觀的殘缺和歪曲,為我們自己和社會帶來不幸。
人能充分地覺察到自我的種種活動,覺察到互相矛盾的欲望、追求、希望和恐懼,才有可能超越自我。有愛和正確的思考,才會有真正的內心革命。愛在仇恨、貪婪、對立結束顯現,身陷剝削、貪婪、疑忌的人永遠無法愛!沒有內心的改變,沒有善意,沒有經由自我覺悟而得來的內心改造,人類將無法獲得和平與幸福。
要改變我們的生存條件,首要的必須改變自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覺察到自己的種種行為、思維和情感。
我們越是拼命求安全,越是無法得到。求安全的欲望助長了分裂,增加了對立。只有著手于根本改變我們和他人的關系,才有可能達到人類的團結和友愛。
人類都驕傲、野心勃勃、嫉妒、充滿暴力、具有性欲、追逐權力的,各種主義的標簽是漂亮的,背后都是赤裸裸的。
政府控制教育是錯誤的,教育成為國家或有組織宗教的奴婢,世界便沒有和平與秩序。競爭的社會里,人與人的團結和友愛是不可能的。任何的改革、任何專制獨裁、任何教育方法,都無法促使團結和友愛的產生。
要發現真理,就必須從自身掙扎和與鄰人的紛爭中解脫。內心沒有沖突就不會有外在的沖突。內心的掙扎,外現為世界的沖突。
越富有就越無情,大肆掠奪后,再把搜刮來的東西退還少許,這種行為我們稱之為慈善。崇拜成功和殘酷無情是不可分離的。
愛與智慧存在能使所有的人獲得外在的安全。而我們創造了一個充滿沖突與不幸的社會,無法使人獲得外在的安全,這是教育的完全失敗!
任何黨派、任何經濟制度無法扭轉人類的敗壞墮落,唯一的希望是愛和智慧、完整的生活、自由的人性。正確的教育關心個人自由,惟有個人自由,才能帶來與整體、人群的真正合作。
教育者關懷的是個人的自由而非成見,就會鼓舞孩子去了解他本身的環境、性情、宗教和家庭的背景,以及可能加諸他身上的種種影響,借此使孩子發現自由。教師的心中有愛和自由,就會注意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和困難。
正確的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去發展他的能力,了解他自己的最主要興趣,有能力建立新的社會秩序,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正確的教育不依賴政府的規定或制度和方法,它取決于父母和教師。
我們的世界是如此膚淺、虛偽、丑陋,卻有許多冠冕的偽飾,大部分人除了賺錢、奪取權力或追求性刺激外,對生活沒有多大的追求,他們不愿意面對生活和其他復雜問題。孩子長大后,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不是一個成熟完整的人,內心和外在世界一樣在不斷沖突。專家關心的是部分而非整體,他們自己就是不完整的人!
只是傳授書本知識,并不真正關心人的完整與智慧,并不是稱職的教育者。教育者是一個指向智慧和真理的人。如果缺乏對真理的追求,社會很快便腐化了。要創造一個新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是一個真正的教師,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真正的教師,并不是一個建立龐大教育機構的人,也不是政客的工具,他不被某種理想、某種信仰或某個國家所束縛。真正的教師是一個內心充實的人,他毫無所求,沒有野心,不追求任何形式的權力,他能免于社會的壓制以及政府的操縱。真正的文化并非立足于工程師或專家,而是立足于教育者。正確的教育始于教育者,他必須了解他自己,并且從定型的思想模式中解脫出來。
父母和教師多半被自己的內心沖突和哀傷所苦。不論貧窮或富有,大多數父母都全神專注于他們自己的煩惱和困難。他們并不嚴肅地關切目前的社會與道德的墮落,而只期望自己的孩子有所專長,能出人頭地。他們為孩子的將來而焦急,渴望孩子因教育而獲得安穩的職位和幸福的婚姻。
智慧和通過考試是兩回事。智慧是即興自發的知覺,它使一個人堅強、自由。為了幫助孩子涌有智慧,我們必須破除自身中使我們麻木、遲鈍、輕率的種種弊端。
唯有了解我們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反應方式,我們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很少有人觀察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我們的思維和情感是機械的、一成不變的,可悲的是我們將此傳遞給了孩子。要使孩子從恐懼之中——不論是對父母、對環境,或對上帝的恐懼——解脫出來,教育者本身必須沒有恐懼。一個心懷恐懼的教師,無法毫無畏懼地把生活的深刻意義傳授給學生。恐懼和善良一樣是具有傳染性。要使孩子自由,教育者自己必須充分了解自由的意義,任何形式的榜樣或強制都無助于自由的誕生,惟有在自由中,自我發現和明辨之力才能存在。
任何形式的控制和強制,是自由與智慧的直接障礙。正確的教育在社會中沒有權威、沒有勢力,它超越了社會的制裁。要幫助學生從自己及環境所制造出來的障礙中解脫,對任何形式的控制都必須加以了解而舍棄。教育者自己也要從一切束縛人的權威中解脫。
把別人當向導、權威會危害我們,依賴他人的指引,會忘卻了喚醒個人自由和智慧。任何權威都是阻礙,教育者應該特別注意不能成為學生的權威。學生不僅從教師的權威中解脫,而且也能從他自我封閉的種種形式中解脫。
訓示的師生關系只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恐懼。與學生保持距離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這種高傲態度無法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教育者和學生應互相幫助,才能教學相長。
未獲得學位的人常常是最好的教師,他們樂于實驗、樂于學習、樂于了解生活。對于真正的教師來說,教育是他的生活方式,否則他不該做教師。
正確的教育者不會在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之間造成隔閡,處處關心的是自由與完整。我們平等地看待富人或窮人的孩子,把每一個孩子當做一個具有特殊個性的個人。我們關切的不是某個階級,不是某個有權勢的人或無權勢的人,而是人的自由和完整。
重復與習慣助長了心靈的怠惰。心靈需要沖擊才能清醒,我們把這種沖擊不能依據陳腐的說明、辯解、譴責,教育者不僅要使自己的內心終止這種怠惰,而且要幫助學生對它加以觀察。一個自由的心靈是隨時觀察和學習的,因而能打破了自我所投射的種種障礙。
期望他人的贊賞和鼓勵是不成熟的態度。要創造新的事物,需要警覺和活力而非爭吵斗嘴。
內心空虛,則世俗的事物便變得貴重,因而導致了種種形式的毀滅與不幸。
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天賦才能,避免那些在與人滋生對立的職業。幫助年輕人朝向自我認識的路,以獲得和平以及持久的快樂。
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不是實現自我而是犧牲自我。
對大部分人而言,性是個充滿混亂和沖突的問題。原因是我們沒有創造力,因此我們僅存的創造方式便是性。性是屬于心智的,而屬于心智的事物必須得到滿足實現,否則便有挫折感。我們受到四面八方的圍困,性自然成為我們唯一的發泄,成為我們一再追逐的經驗,因為性能在剎那間給予忘我的快樂。問題不是性,而是想要重復快樂狀態,想要獲取性或任何其他的歡樂并使其持久,這就是性變得重要的原因。
顧全體面的人,受世俗道德所束縛的人,對生活的深刻意義無所覺察。他們被自設的道德圍墻所關閉而無法超越。他們那種有色玻璃的道德是基于理想和宗教信仰,與真實毫不相關。一旦他們藏身其中,他們便生活于自設的迷惘世界里。顧全體面的人,雖然有自設的道德使他們心滿意足,然而他們也是生活在混亂、不幸與沖突中。
恐懼是渴求安全的結果,它使我們附和、順從、模仿,使我們屈服于控制之下。恐懼阻礙了創造的生活,唯有心靈不陷于欲望和滿足,創造狀態才能存在。唯有細心的注意觀察我們的情感和心智,才能拆解欲望的秘密。我們越是體諒、仁慈,心靈便越少受欲望的支配。愛不再存在,于是感官的刺激才成了使人心焦的問題。
對感官刺激的追求,是心智的活動之一。只有了解歡樂、激奮和暴力的實質,才不會使它成為支配力。沒有了愛,性和感官刺激才成為必須。
德行與自由同在,一旦了解了現存事物,自由便出現了。
宗教組織對于性道德特別注重,卻允許以愛國的名義從事謀殺與暴力,沉迷于妒嫉和狡詐無情,追逐權力。宗教組織和其他各方面一樣,心靈也被它自身欲望的投射所禁閉。
愛并不起于婚姻合約的簽定,也不基于雙方滿足的互換,所有這一切都屬于心智的范圍,這也就是為什么愛在我們的生活里只占據著極小地位的原因。愛不屬于心智范圍,它完全不依賴思想及其狡猾的計算、自我保護的需求和反應。愛存在,性永遠不會是個問題。
家庭與財產一旦立足于自我、日趨狹隘的欲望和追求,人便成為權力與控制的工具,成為個人與社會沖突的來源。
教師的情感和心智要經過洗滌才能教育人,教育者自己內心混亂不正,陷于欲望的迷宮,就不能傳授智慧,幫助學生糾正生活之道。
脫離生活的藝術沒有意義,當藝術成了逃避現實的膚淺欲望的表現,生活就不會完整,藝術也不可能完整地表現我們的生活。
不了解心靈的存在方式,尋求靈感只是自欺欺人。借著任何刺激去獲取靈感,足以導致種種迷惘。真正的藝術家是超越自我虛榮以及自我野心的,陷于名利之中就會造成一個充滿矛盾和爭執的生活。
對任何成功加以崇拜都會危害智慧。
唯有在與他人、與事物、與大自然的關系中,覺察到我們自己的思維與情感,心靈才是開放的柔韌的,不受自我保護的需求和追逐所束縛。唯有此時,才不被自我所阻礙,對丑的事物與美的事物才能有敏銳的感覺。
內心貧乏,便沉溺于各種外表形式的賣弄,沉溺于金錢、權力和財物。由于對物質過于重視,因此發生了許多不幸與毀滅。
我們內心枯萎,忘了仁慈體諒,忘了觀看星辰、樹木、水中倒影,只得借著圖畫、珠寶、書本以及無窮盡的無聊娛樂以獲得刺激。我們不斷地尋求新刺激,渴求日益繁多的感官刺激,造成了心智和情感的厭倦與無聊。被自己的欲望所束縛,對恒久常新事物缺乏的體驗,是生活無聊的主因。
錢能買到感官刺激,而美和愛卻不能!
自由創造與自我認識并行,創造力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在此狀態中自我的沖突及其悲哀不復存在,心靈不再為欲望而渴求和追逐。
當思維完全靜止,真理便出現了。自我不復存在、心終止了它的活動、沒有了自身束縛,創造便出現了。
美和愛可以表現在一首歌、一個微笑,或沉默之中。我們必須對美的事物敏感,利用每個機會觀賞大自然和人創造的美,喚醒人們心中的喜悅之情。
這是讀克里虛那穆提《一生的學習》電子書所感。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