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先生論述:
1、風光攝影更多像是一篇散文,它有一種意境、有一種意味,所表露的是攝影者觸景生情的一份感覺。
2、中國文化一直是比較含蓄的,風光攝影對我來說以影寄情、以影養性,風光攝影對人的陶冶有很大的作用。
3、郎靜山先生把中國文化和攝影連接起來了,可我和郎靜山不一樣的,因為郎靜山最有名的作品基本上是以國畫為標準,我希望并不僅是國畫,主要是一種文化的含量,而不是形式。
5、每個人拍風光,就是去拍中國八卦中的天地山澤,可是要把這一幅照片拍得跟人家不一樣,不可再現,要變得有動態,就需要靠另外四卦,就是風雷水火。這四個整體來說,就是云層的變化,以及陽光和云層結合起來的一種效果。真正要追求風光攝影的,要八卦才能夠把大自然包裹在里面。寫大自然優美的詩篇,以其美動人心懷,又以其情誘人遐思。
6、人家看了這張照片,覺得這個地方我好像也看到過,也去過,不是人工做出來的,這是我個人的一種追求,個人的一種想法。中國人講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說你看了照片,你能夠進入這個照片,使你自己產生了一種你的思維,這就是意境。
7、攝影者的構思是來自現場的感受,從瞬間的判斷而得到的。攝影者更需要是思想敏銳的觀察者,而不是剛愎自用的創意者。
8、李元先生引用一個美國攝影家的話:“對于攝影家最危險的事,是你出門的時候就把你要拍的畫面想好了,然后去尋找。”
9、中國畫中橫和豎的畫框處理方法很值得攝影者借鑒,立幅畫框能突出“山后有山”的層次,寓意抒發個人的胸懷;橫向的畫面強調風光的遼闊,有一種“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豪放之情。
10、攝影者所面對的現實,首先如何“突出局部、強調細節”,最后卻是在“時間”、“畫框”、“拍攝角度各位置”與“透視感”這四項拍攝手段的發揮。
11、一張照片必須表現出攝影者有意識而且明顯的追求。
12、構圖時常常提到的所謂“黃金分割”,其實也可以看作是從這方面考慮的結果。但是如果把它當作無可厚非的標準,那就顯得過分教條化了。
13、很多人主張精簡畫面,堅持單一的趣味中心,但這些削足就履的做法往往減低了作品的深度。解除了攝影者為觀賞者作啟發性“導游”的責任,束縛了攝影者的發揮。
14、我的老師曾勸阻不要在鏡頭前加任何的濾鏡,我總覺得它們都使得照片看起來顯得過分“人工化”。
15、在前景的運用上,最可能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和含義上的深度是為畫面里前后不同的景物產生強烈的對比。
16、風光攝影的拍攝不僅只是找尋適當拍攝的景物,更需要把光影、天候與時間等這些變數作為一樣重要的主體,找尋它們之間有機性地結合。
17、我偏向于彩色攝影在風光中的應用。表達“一葉知秋”的感受,畫面上沒有黃色、紅色的落葉就不會那樣的有效了。
18、在數碼時代,后期制作已經成為攝影一部分,對一片明暗差距比較大的景色,攝影者最好利用局部測光的方式,不讓高光部分曝光過度,然后后期調節,把暗部層次提升出來。
19、我希望利用電腦的軟件,讓照片上景色和肉眼所看到的更為接近,避免過度地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