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郭璞(pú)(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省聞喜縣),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游仙詩的祖師,他還是中國風水學鼻祖,其所著《葬經》。
西晉末年戰亂將起,郭璞躲避
江南,歷任
宣城、
丹陽參軍。 晉元帝時期,升至著作佐郎,遷
尚書郎,又任將軍
王敦的記室參軍。 324年,力阻駐守荊州的王敦謀逆,被殺,時年49歲。事后,郭璞被追賜為“弘農太守”。 晉明帝在玄武湖邊建了郭璞的
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之子郭驁被封為臨賀
太守。 郭璞風水界泰山北斗,風水: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山主人丁,水主財。風生水起魚水堂五行屬水主管財富、智慧。
《葬書》(晉)郭璞著
舊本題晉
郭璞撰。璞有《雅注》,已著錄。葬地之說,莫知其所自來。
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職稱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擇地之明證。《漢書·藝文志·形法家》始以宮宅地形與相人、相物之書并列,則其術自漢始萌,然尚未專言葬法也。《後漢書·袁安傳》,載安父沒,訪求葬地,道逢三書生,指一處,當世為上公,安從之,故累世貴盛。是其術盛傳於東漢以後。其特以是擅名者,則璞為最著。考璞本傳,載璞從河東
郭公受《青囊中書》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術。璞門人趙載嘗竊《青囊書》為火所焚,不言其嘗著《葬書》。《唐志》有《葬書地脈經》一卷,《葬書五陰》一卷,又不言為璞所作。惟《宋志》載有璞《葬書》一卷,是其書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競相粉飾,遂有二十篇之多。
蔡元定病其蕪雜,為刪去十二篇,存其八篇。
吳澄又病蔡氏未盡蘊奧,擇至純者為內篇,精粗純駁相半者為外篇,粗駁當去而姑存者為雜篇。新喻劉則章親受之吳氏,為之注釋。今此本所分內篇、外篇、雜篇,蓋猶吳氏之舊本。至注之出於劉氏與否,則不可考矣。書中詞意簡質,猶術士通
文義者所作。必以為出自璞手,則無可徵信。或世見璞葬母
暨陽,卒遠永患,故以是書歸之歟。其中遺體受蔭之說,使後世惑於禍福,或稽留而不葬,或遷徙而不恒,巳深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氣一言,其義頗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諸條,亦多明白簡當。
王祎《青巖叢錄》曰:擇地以葬,其術本於晉郭璞。所著《葬書》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謬妄之說。蔡元定嘗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之為其術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
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學浙中傳之,而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
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論。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二宗之說雖不相同,然皆本於郭氏者也云云。是後世言地學者皆以璞為鼻祖。故書雖依托,終不得而廢歟。據《宋志》本名《葬書》,後來術家尊其說者改名《
葬經》。
毛晉汲古閣刻本亦承其訛,殊為失考。今仍題舊名,以從其朔云。
----出《四庫總目提要》
小說《盜墓筆記》中提到過的風水書。在大部分盜墓小說中都有提到。
《葬書》原文預覽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
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云:氣盛而應,鬼福及人。
是以銅山西崩,靈
鐘東應。木華于春,
粟芽于室,氣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
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
藏風次之。氣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
經曰:外氣橫行,內氣止生。蓋言此也。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淺。經曰:土行氣行,物因以生。
葬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與形順者,吉。勢與形逆者,兇。勢兇形吉,百福希一。勢吉形兇,禍不旋日。千尺之勢,委婉頓息,外無以聚內,氣散于地中。經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上地之山,若伏若連,若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其來若奔,其止若尸。若懷萬寶而燕息,若具萬膳而潔齋,若橐之鼓,若器之貯,若龍若鶯,或騰或盤,禽伏獸蹲,若萬乘之尊也。
地勢原脈,山勢以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宛委自復,回環重復,若踞而侯也,若攬而有也。若進而卻,若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工,土厚水深, 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為萬金。經曰:行止氣蓄,化生萬物。 為上地也,
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而終。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勢順行動,回復始終,法葬其中,永吉無兇。
夫重岡疊阜,群垅眾支,當擇起特,大則特小,小則特大,參形雜勢,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 垅欲峙于地上,,支隴之止,平夷如掌。故經云:支葬其巔,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腳。形勢不經,氣脫如逐。
夫人之葬,蓋亦難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禍福之差,侯虜有間。
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審其所廢,擇其所相,避其所害。淺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闔以固之。乘金相水, 穴土印木,外藏八風,內藏五行,天光下臨,地德上載,陰陽沖和,五土四備,是以君子奪神功改天命。經曰: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觸類而長,玄通陰陽,功奪造化。
天光發新,朝海拱辰,
龍虎抱衛,主客相迎,四勢端明,五害不侵,十一不具,是謂其次。
夫土欲細而堅,潤而不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乾如穴粟,濕如割肉,水泉砂礫,皆為兇宅。
經曰:地有四勢,氣從后八方,故砂以左為
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
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順俯。形勢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尸,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騰去。
蓋噫氣為能散生氣,龍虎所以衛區穴。疊疊中阜,左空右缺,前曠后折,生氣散于飄風。經曰:騰漏之穴,敗槨之藏也。
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邇。以支為龍虎者,來止跡乎岡阜,要如肘臂,謂之環抱。 以水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應,忌乎湍激,謂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氣,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澤于將衰,流于囚謝,以返不絕。法每一折,儲而后泄,洋洋悠悠,顧我欲流,其來無源,其去無流。
經曰:外氣所以聚內氣,過水所以止來龍,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行止,前親后倚,為吉藏也。
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勢如巨浪,重巔疊嶂千乘之葬。勢如降龍,水繞云從,爵祿三公。勢如重屋,茂草喬水,開府建國。勢如驚蛇,屈曲徐斜,滅國亡家。勢如戈矛,兵死刑囚。勢如流水,生人皆鬼。形如負扆,有隴中峙,法葬其止。
王侯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側壘,后岡遠來,前應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巔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歡。形如投算,百事昏亂。形如亂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災舍焚倉。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橫幾,子滅孫死。形如臥劍,誅夷逼偕。形如仰刃,兇禍伏逃。牛臥
馬馳,鸞舞鳳飛,螣蛇委蛇,黿鼉鱉龜,以水別之,牛富鳳貴,螣蛇兇危,形類百動,葬皆非宜,四應前接,法同忌之。
山之不可葬者五:氣以生和,而
童山不可葬也。氣因勢來,而斷山不可葬也。氣因上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氣以龍會,而
獨山不可葬也。經曰:童斷石過獨,生新兇,消已福。
穴有三吉,葬有
六兇。藏神合朔,神遁鬼避,一吉也。陰陽沖和,五土四備,二吉也。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陰陽差錯為一兇,歲時之乖為二兇,力小圖大為三兇,憑恃福力為四兇,僭上逼下為 五兇,變應怪異為兇。 經曰:穴吉葬兇,與棄尸同。
經曰:勢止昂,前澗后岡。龍首之頻,鼻顙
吉昌,角自滅亡。耳至侯王,唇死其傷。宛而中蓄,謂之龍腹,其臍深凹,必后世昌。傷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禍不旋日。經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應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