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月23日 農歷九月初九
霜降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公歷10月23日或24日,太陽位于黃經210°時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
霜降是指初霜,此時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空氣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結晶體,稱為霜。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般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于播種三麥等作物,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呈現一片深秋景象,為欣賞楓葉的好時機。
【令】深秋最寒時
霜降節氣,天氣漸冷、秋雨漸多,晝夜溫差懸殊,開始降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此節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每當霜降時,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南方地區進入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民間常有“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的說法,在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云南更有“霜降無霜,碓頭無糠”的說法。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秋季最寒涼的一個節氣,一旦有寒潮來襲,晝夜溫差可達10攝氏度以上,因此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老年人因臟器“老化”,更易發病。因此,要重視養生與預防。
【候】霜降殺百草
“霜降殺百草”,嚴霜打過的植物,一點生機也沒有。這是由于植株體內的液體,因霜凍結成冰晶,蛋白質沉淀,細胞內的水分外滲,使原生質嚴重脫水而變質。“風刀霜劍嚴相逼”說明霜是無情的、殘酷的。其實,霜和霜凍雖形影相連,但危害莊稼的是“凍”不是“霜”。有人曾經試驗:把植物的兩片葉子,分別放在同樣低溫的箱里,其中一片葉子蓋滿了霜,另一片葉子沒有蓋霜,結果無霜的葉子受害極重,而蓋霜的葉子只有輕微的霜害痕跡。這說明霜不但危害不了莊稼,相反,水汽凝華時,還可放出大量熱來,1克0℃的水蒸氣凝華成水,放出汽化熱是667卡,它會使重霜變輕霜、輕霜變露水,免除凍害。
【農】霜降不起蔥
霜降時節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即使耐寒的蔥,也不能再長了,因為“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在南方,卻是“三秋”大忙季節,單季雜交稻、晚稻剛剛收割,種早茬麥,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滿地秸稈拔個盡,來年少生蟲和病”。收獲以后的莊稼地,都要及時把秸稈、根茬收回來,因為那里潛藏著許多越冬蟲卵和病菌。
霜降又是黃淮流域羊配種的好時候,農諺有“霜降配種清明乳,趕生下時草上來。”母羊一般是秋冬發情,接受公羊交配的持續時間一般為30小時左右,和南方白露配種一樣,羊羔落生時天氣暖和,青草鮮嫩,母羊營養好,乳水足,能乳好羊羔。
【食】食麻以潤燥
霜降節氣,秋冬交替,氣候干燥,為“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因此引發胃腸疾病和呼吸道疾病。
霜降節氣的飲食養生重點就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食品以增強體質。還可以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新鮮水果,少食辣椒、生姜、蔥、蒜等辛辣之物,以防攝入過多傷及陰精。
【體】秋補打地基
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秋補”比“冬補”更重要,因為只有秋補的“地基”牢固了,“冬補”才會有意義。
所謂“冬令進補,來年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依據自然界秋收冬藏的規律,經過一年的勞累,人體的精、氣、神與臟腑、氣血、經絡的功能已有了一定的變化,而冬季氣候寒冷,人體的消化功能也比較旺盛,胃口好、吸收強、補得進,進補可以培補正氣,滋養臟腑,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在體內,使來年的生命活動有足夠的儲備。冬令進補最好的方式是采用膏滋藥,即所謂的“膏方”。
【療】應保心護胃
此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峰期。寒冷的季節里,大多數人喜歡熱食,如吃火鍋,喝熱粥等,特別是有人常以燒酒御寒,更是火上澆油,增加對胃黏膜的刺激,可促使潰瘍面擴大加深,使病情加重。
此外,霜降期間的晝夜溫差變得很大,人體血管受到冷刺激后會出現相應的收縮,使血壓驟升。因此,在霜降時節,心、腦血管疾病,如心梗、心絞痛、腦梗、腦血管意外等病癥的發病率開始上升。所以在霜降時節,有高血壓史的患者應按時吃降壓藥,并定時檢查血壓,預防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居】做耐寒鍛煉
由于天氣日漸寒冷,老年人極易患上“老寒腿”,也就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因此老年人到了秋季應特別當心,注意膝關節的保健。首先應注意膝關節的保暖防寒;其次要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慢跑、做各種體操等。
運動的同時,必須防止寒邪傷體,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傷耗陰津,削弱肌體的抵抗力。要適量運動,活動量以身體舒服、微有汗出為度
【俗】霜降吃柿子
霜降時節,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風俗,就像大家都熟知的清明節掃墓、重陽節登高、端午節吃粽子、中秋賞月等等都是長久以來傳承下來的節氣民俗。
關于霜降,百姓們自然也有自己的民趣民樂。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住在農村的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則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片片黃葉如花似夢,與紅紅的柿子交相輝映,好一幅深秋的田園風景圖!不知給人們帶去多少淳樸和美好情愫的回憶。
閩南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就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當地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當地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板們嘴都合不攏了。
山東農諺更有意思: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這是由于霜打過的蔬菜不但甜而且還少蟲害。
對于這一說法,中國古代有不少典籍都有記載。2000多年前,漢代的《汜勝之書》記載:“蕓苔(蘿卜)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澀”,說的是打了霜的蘿卜要甜一些。按現代科學解釋,即低溫有利于植物體內的物質轉化和糖分增加的緣故。1600多年前西晉的陸機也說:“蔬茶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農諺亦有“霜打蔬菜分外甜”的說法。秋末冬初的霜還可殺死部分越冬害蟲。由于霜凍,對土壤風化也有好處,人們常說:“十月無霜,臼里無糠”。清代陳恭尹在《耕田歌》中也吟道:“霜華重,土氣肥”。
當然,除了上面我們說到的鴨子、柿子、蘿卜,別的地方也有許多風俗,譬如吃牛肉等。
霜降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這時應該多吃些梨,蘋果,白果,洋蔥,芥菜(雪里蕻)。栗子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也是這時的進補佳品。
本版稿件 綜合中國天氣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