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包括伊朗、烏克蘭、土耳其、巴西等國在內的15個國家提出要廢除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
對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可五常的“一票否決權”真的能被廢除嗎?廢除了五常的“一票否決權”,每個國家真的能平等發聲嗎?
我們不妨先來捋一捋聯合國的發展歷程。
提到聯合國,就不得不提聯合國的前身,一戰之后成立的國際聯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通過了建立國際聯盟的草擬法案。隨后,以美國總統威爾遜為首的起草委員會開始草擬《國際聯盟盟約》。
1919年4月28日,44個國家簽訂了該盟約,在《凡爾賽條約》生效的當天(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宣告正式成立。
簽署《凡爾賽條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美國總統是國際聯盟的倡導者和積極促成者,但由于和英、法爭奪領導權失敗,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凡爾賽條約》和《國際聯盟盟約》,否決加入國聯。
直到1946年4月18日國際聯盟宣告解散,國聯的創立者美國也沒有加入國聯。
由于國際聯盟采用的議事原則是“全體一致”原則,即國聯所做決議需由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員否決則決議無效。
從國聯誕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受到英法兩國的操縱。面對法西斯同盟的擴張,國聯推行綏靖政策,完全沒有發揮出國際組織的作用。
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面對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受侵略國家想通過國聯維護自身利益,可由于德、意、日均是國聯的常任理事國,任何限制法西斯侵略的決議都無法實現。這就導致“全體一致”的原則與其初衷變成了背道而馳,反而成為維護和平的障礙。
這也是為何后來聯合國成立后廢棄“全體一致”原則的原因所在,看似的公平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
正因為國聯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尷尬,新的國際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英兩國領導人在1941年6月簽署了《大西洋憲章》,提出了一系列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原則。1942年1月,中、英、美、蘇等26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的“聯合國”這一名稱。
美國總統羅斯福
隨后的《莫斯科宣言》(1943年10月)和敦巴頓橡樹園會議(1944年9-10月),中、英、美、蘇就成立聯合國達成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和藍圖描繪。
1945年6月25日,150個國家的代表在舊金山會議上通過了《聯合國憲章》。6月26日,50國代表正式簽署《聯合國憲章》,而第一個遭受軸心國侵略的受害國中國得到了第一個簽署的榮譽。
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之一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
1946年4月18日,國際聯盟正式宣告解散,所有財產和檔案均移交聯合國。
《聯合國憲章》憲章第五章第23條明確規定:
“中華民國(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席次,蔣介石的代表在非法占據的席位上被驅逐) 、法蘭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91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席次為俄羅斯聯邦所繼承)、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美利堅合眾國應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中、美、俄、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從此被正式確立。
與聯合國前身國聯的“全體一致”原則不同,《聯合國憲章》規定了“大國一致”的原則。《聯合國憲章》第五章第27條明確規定:
“安全理事會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
即安理會就非程序問題投票表決時,必須得到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至少9個國家贊成,并且5個常任理事國中只要一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
也就是說,即使該決議獲大部分成員國支持,常任理事國仍然可以否決任何安理會的決議,這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
聯合國大會現場
一票否決權,體現的是實力決定話語權。
從歷史看,中、美、俄、英、法五常在二戰中為世界和平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同時也為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五常地位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從當下看,中、美、俄、英、法五國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強,經濟總量占二分之一強,工業占十分之七強,而五大國都有與國力相匹配的話語權。正是五大國的相互制衡,才使得世界不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成為了可能。只要五常有一個國家對戰爭投下反對票,其他國家就不能發動戰爭。
聯合國五常
可見五常“一票否決權”對于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不管是廢除五常的“一票否決權”,還是常任理事國數量增加,這些建議和想法在現有的聯合國制度框架下或將永遠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