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談談商周及春秋戰國青銅器欣賞(四)

談談商周及春秋戰國青銅器欣賞(四)

◇清苦老財

 


圖005 這是春秋時期的子仲姜盤,盤內有的動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轉動,這么精美的青銅器在現今無數商周青銅器中無一能媲美,難怪人們都這樣驚奇地觀賞它。


 

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進入了一個動蕩的時期,即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學習歷史的口訣“春秋戰國亂悠悠”就是這個歷史時期了。

 

5.春秋青銅器

 

春秋時期自BC770年至BC476年。春秋青銅器與西周青銅器最大的不同是,西周大多是王臣之器,而春秋則多是列國之器。

春秋時期青銅器大致可分前中后三期。前期約百年之內,與西周相比較,并無新意,一如西周舊制。

春秋中期的青銅器自公元前7世紀前半葉至公元前6世紀前半葉,是列國青銅器的興盛期,地區特點明顯地顯示出來。這個期間,青銅工藝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王室的器變為各諸侯自鑄的器,諸侯國青銅器占據當時青銅器的主要地位;原來的“禮器”變為了士大夫階級生產享用的器,青銅器的制造加強了實用性。在紋飾上,商、周以來的獸面紋、夔龍紋等紋樣,變為華麗的、富有生活氣息的圖案;在造型上,由莊嚴厚重變為輕巧多樣。

 


圖5-1三足羊首鼎,春秋早期

一般認為,春秋早期的青銅器與西周相比較并無新意,一如西周舊制,但是,這件三足羊首鼎小巧玲瓏,減少了西周青銅文化的威嚴、華麗和繁雜的宗教性及等級性,增加了世俗文化的活潑和輕松的色彩,展現出春秋早期作品重視形制的輕松和紋飾的簡練,

 


 
圖5-2犧形銅尊,春秋

 


5-3-1 毛叔盤,春秋早期

 

盤,青銅器中的盤一般為承水器,多與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據《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槃(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澆水于手,盤則用來承接棄水,宴饗前后行之,也稱“沃盥之禮”。此盤形體頗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銅器中的盤最早出現于商代早期,戰國時逐漸消失。

此盤式樣沿襲西周,但是蟠虺紋紋飾具有春秋特征。蟠虺紋見下圖5-3-2。

 


圖5-3-2蟠虺紋。
 

5-4云紋銅禁,春秋中期

 

 
圖5-5銅盞,春秋中期

 

失蠟法鑄造工藝是先將易熔的黃蠟制成蠟模,然后用細泥漿多次澆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鑄型,再經烘烤使黃蠟流出,形成型腔,最后澆鑄銅液成器。失蠟法鑄造工藝最初見于春秋中期,淅川縣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盞和銅禁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失蠟法鑄器。

圖5-4和圖5-5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一件藏于國家博物館,其實它們是同時在河南省淅川縣下寺楚墓出土的。圖5-5的銅盞擺放在圖5-4的銅禁之上使用。

 



圖5-6 欒書缶,春秋

 

此缶上的銘文為錯金銘文。錯金,古代金屬的細工裝飾技法之一,出現于春秋中葉。因多用金銀絲,故也稱金銀錯或錯金銀。通常的做法是用金、銀或銅等金屬絲、片嵌入玉器或青銅器表面預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圖案或文字,然后用錯石(磨石)錯平磨光。


 
圖5-7荊公孫敦,春秋

 

敦(dui,對),盛食器,將鼎、簋的形制相結合發展而成。產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最大的特點是蓋與器能合成球形或橢圓球形,因有“西瓜敦”之稱。

 


 

圖5-8叔朕簠,春秋

 

 

簠(fu,府), 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等飯食的器具。凡簠都為方形器。簠出現于西周中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后消失。從春秋中期開始,簠的形制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口壁和耳足上。本器的形制特點符合以上規律,唯獸頭形環尚遺有早期的特點。

叔朕簠傳世有三件,故宮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各藏一件,另一件下落不明。圖5-8是故宮博物院所藏,銘文銹蝕較重,缺字依上海博物館的另一件同銘器補上。


 
圖5-9秦公簋  春秋早期

 

這是青銅器史上值得一提的器物,很多關于青銅器的書籍都提到它,它對研究春秋初期的歷史有重要意義。


 
5-9子仲姜盤  春秋早期。本文題圖005就是此盤。

 


圖5-10蓮鶴方壺,春秋中期

 

此壺河是南博物院藏,另外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件。

 

春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有了飛速發展,如“失蠟法”的發明等。但這一階段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的成就并不僅僅體現在創新上,對于一些優秀的傳統工藝,也予以繼承并發揚光大,如“分鑄法”。本器的仙鶴、雙龍耳與器身主體即采用分鑄法,既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技術,也反映了當時青銅器上動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分鑄法,也稱再次鑄造,適用于鑄造器身外附有小飾件的青銅器,如附有雙龍耳的蓮鶴方壺、帶提梁的卣等。鑄造時,或先鑄器身主體,或先鑄附件,然后再把未用的泥范與做好的鑄件連在一起,進行二次鑄造。

 

春秋后期的青銅器自公元前6世紀前半葉到前5世紀中葉(BC476年),是東周青銅器鑄作最興旺的時期,也是中國青銅器的第二個發展高峰。列國青銅業達到成熟地步,地域特征明顯。后期的鑄作方法也有變化,預鑄和模印廣泛應用,失蠟法在春秋后期出現。紋飾凸現龍紋的地位,蟠龍紋、蟠螭紋、蟠虺紋盛行。銘文也有地區特征。

 


圖5-11 狩獵紋豆,春秋

 

 

狩獵紋,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紋飾出現了以表現當時社會生活為內容的宴樂、弋射、采桑、狩獵以及水陸攻戰等題材,這時期的禮器如壺、豆等,生活用品如銅鏡等,都有以此類紋飾作為裝飾者,這是紋飾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后來繪畫藝術的先聲。詳見下圖5-12。

 



5-12 狩獵紋豆紋飾



圖5-13嵌赤銅鳥獸紋銅壺,春秋

 

 嵌赤(紅)銅,一種金屬鑲嵌工藝。目前所知,早在商代就出現了于銅器上鑲嵌紅銅的技術,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嵌紅銅的直內戈。西周時期,這種技術幾乎被人們遺忘,春秋時,嵌紅銅技法又重新恢復和流行起來



圖5-14蟠螭紋編镈,春秋后期

 

 

镈(bo,伯),青銅樂器,镈如大鐘,與鐘的區別主要在底口,镈的底口是平直的,鐘的底口是橋形的。

 

镈是樂器,春秋貴族除了喝酒、吃肉、欣賞樂舞之外,還要為生存和發展征疆掠土,于是兵器必不可少,這首的兵器與西周時期的禮兵器有了差異,實戰的兵器多了起來。

 


圖5-15這是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圖5-16越王者旨於賜劍

 

此劍的所有者為“越王者旨於賜”。“者旨”讀為“諸稽”,是越王的氏,“於賜”則為名。越王於賜即越王鼫與(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之子。

與此劍同銘器傳世共有7件。浙江省博物館也有一件。


 

5-17 邗王是野戈 春秋后期

 

這是吳王用的兵器,多么精美啊,怎么想象能夠用它來征戰廝殺呢。還有,這件兵器的說明有太多的專有詞匯,什么“胡”、“內”、“穿”之類,一般人真是搞不明白。巧的是,我在首都博物館看見了一個關于戈的各個部位名稱的圖片,剛好還拍攝了下來,就是下圖5-17-2。

 


圖5-17-2 戈的各個部位名稱


5-18吳王夫差鑒  春秋晚期

 


圖5-18-1 吳王夫差鑒局部。攀緣鑒口的虎,多么生動啊。 

這件是上海博物館藏,國家博物館也藏有一件。

 

鑒,是大型盛水器,用來盛水或盛冰,或用來沐浴、照容。“鑒”一詞就是根據盛水后照容的功能而來。在戰國銅鏡大量出現之前古人們就是用鑒盛了清水后照面容的,愛美之心自古有之啊。

 

 

待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我的圖書館
青銅器鑒定常識
曾侯乙青銅尊盤(戰國·曾)
第二章-夏商周美術(中國美術史)優質教學材料課件PPT
古代青銅器的制作方法
再探曾侯乙尊盤的鑄造工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湖南省| 钦州市| 惠州市| 林口县| 文安县| 麻江县| 虎林市| 望谟县| 界首市| 香格里拉县| 铅山县| 镇沅| 和硕县| 庆元县| 麻江县| 桑日县| 台中市| 东台市| 肇庆市| 江津市| 镇坪县| 河东区| 怀宁县| 息烽县| 和硕县| 玉门市| 高雄市| 托克逊县| 河北省| 顺义区| 北京市| 石林| 青海省| 通江县| 双桥区| 花垣县| 江门市| 雷州市| 凤阳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