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羅馬帝國后期分裂為東西羅馬,西羅馬被蠻族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做為帝國文明的傳承又延續了一千多年。而這一千多年里,繼承西羅馬帝國疆域的西歐國家,卻飽受戰亂之苦,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
其間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的東羅馬帝國,一直是基督教文明的領袖以及對抗伊斯蘭文明的橋頭堡。確保了東歐和南歐沒有像中亞一樣被伊斯蘭化。
另外,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與貿易交流的十字路口,繁華不可一世。地位可比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以及今天的紐約。
但隨著帝國光輝消散,十字軍東征又進一步削弱了帝國的實力,往日的拜占庭帝國只剩君士坦丁堡一隅的國土。
如果說,十字軍東征意義在于西方文明對于伊斯蘭文明的挑戰,意味著伊斯蘭的衰落起點,同時間接成為文藝復興的催化劑。
那么,此時的君士坦丁堡,可以說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最后依存。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志著歐洲古典文明的最終消亡,伊斯蘭文明對歐洲古典文明的全面勝利。歐洲的宗教、經濟文化中心從此由東歐轉向西歐。大量古典文集、資本和人才流向意大利,促成了文藝復興。宗教有羅馬,文化有佛羅倫薩等城市,經濟上獨享奧斯曼帝國的優惠政策(奧斯曼帝國阻斷東西方貿易,對過往商人征收重稅),此時意大利成為歐洲不折不扣的經濟、宗教、文化中心(雖然軍事上受奧斯曼帝國的壓迫,政治上形成不了強有力的國家)。西方人由此開始熱衷于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此事件可以說也是伊斯蘭軍事政治的巔峰,其后就一直走下坡路了。伊斯蘭世界對于基督文明世界的優勢開始消減,直至落后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