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相機?哈哈新名詞,不過還真的挺形象。最初的相機確實不需要電池,因為沒有電子部件,如果把相機拆開來,就是一堆機械零件!
1. 鏡頭,光學原理設計,玻璃鏡片加鏡筒,沒有對焦馬達,也就沒有自動對焦一說;
2. 機身,成像用的是膠片,化學原理。對焦、光圈、快門全部靠拍攝者的經驗,手動調節,后來有了測光表,依據測光表的數值手動調節相機,感光度是膠片固有的,一般用100的,如果夜晚拍攝,也可用200等。拍完一張,需要手動過卷,最初的相機沒有過卷保護功能,初學者在拍完一張時往往忘記將膠卷卷過去,結果下次拍攝還是在同一張底片上曝光,導致2張甚至更多的底片廢了。。。所以當時的習慣就是拍完一張,立即過卷。
后來相機設置了保護,如果沒有過卷,快門按不下去,如果想要多重曝光,要按下專門設計的多重曝光按鈕才行。
3. 具有電子功能的相機
后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相機中也逐步加入了電子功能,自動測光,光圈優先、快門優先等等,因為沒有電動馬達,沒有顯示屏,所以耗電很小,電池使用的是紐扣電池,體積小,直徑還沒有一元硬幣大,2節可以使用1年多。
再后來,相機實現了自動過卷,自動對焦(對焦馬達都是集成在機身上的,后來才有了包含對焦馬達的鏡頭),因為有了電動馬達,對電力的需求有所增加,特別是數碼傻瓜相機問世后,有了顯示屏,耗電更大,所以開始采用普通的5號電池或7號電池供電。
如尼康公司2014年上市的傻瓜型長焦相機 COOLPIX P610s,具有等效焦距22.5-765mm 34倍的光學變焦,就是使用的4節AA型5號堿性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