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書的流派01
再次回顧一下課程進度,九級真書課程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認識真書」,這是基本概念,共八堂課。第二部分講「真書的技法」,真書基本技法分大小兩圈,大圈從第九課到十四課,小圈從十五課到十九課。整個課程都是圍繞著「雙基」來設計的,一個學生,如果基本概念清楚,基本技巧熟練,這就是優(yōu)秀學生,任何科目都是如此?!鸽p基」講完,我假定你都已掌握,了然在胸,那就可以開講第三部分,主題是「真書的流派」,這是「雙基」之「用」,看看歷代書法家怎樣創(chuàng)作。
一,真書四個時期
真書流派怎樣講?從大的方面著眼,可分為四個時期:立法時期,傳法時期,帖學時期和碑學時期。
從時間上說,立法時期從漢末桓靈時至魏晉,代表人物是鍾張二王,即鍾繇、張芝、王羲之父子。四人之后進入傳法時期,從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傳法影響最大、最為關鍵有兩家,智永和張旭。宋代進入帖學時期,以帖為師,一直到清代早期。清代中期轉變?yōu)楸畬W時期,北碑大興。接下來的課程,就按照這個順序講。
二,立法時期:鍾張二王。
所謂「立法」,就是創(chuàng)立一套技法,這技法不是零碎的動作,而是有完整的系統(tǒng)??赡芡瑢W有疑問,張芝為草圣,與真書何干?
2.1什么是真書技法?
想想孫過庭的論述:「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點畫好就是用筆好,會使轉就會取勢,簡單地說就是大圈取勢,小圈調鋒。這就是真書技法,也就是我在前面幾課講的內容。
使轉哪里來的?使轉出之于草書。張芝之前,有杜度、崔瑗兩人為草書名家,衞恒《四體書勢》說:「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殺筆」就是結筆,「殺字」就是結字,杜度章草只是結字安穩(wěn),崔瑗長于筆勢,但結字疏,不夠緊密。最要緊是這一句:「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張芝把草書寫到「精巧」程度,這就吸引了大批人追隨,中國書法第一個高潮,就是張芝帶起的草書狂潮。讀過趙壹《非草書》都知道,當時練草書比現(xiàn)在玩手機還要狂熱,結果就是使轉大普及,為行書取勢打下了基礎。所謂行書,就是用使轉寫隸字,代表人物是劉德升,鍾繇的老師。雖然鍾繇為真書之祖,但使轉不是他的發(fā)明,張芝﹝?-192﹞稍長于鍾繇﹝151-230﹞,功不可沒。
除了使轉,真書還有一個要素就是點畫。古隸點畫相當簡單,到王次仲發(fā)明楷法,才有了雁尾波勢,號稱「八分」。行書用使轉寫隸字,這一來雁尾收筆就不適宜了,民間折刀頭興起,為鍾繇真書之先聲。鍾繇那時還沒有「永」字八法,這是后人整理的,把真書點畫總結為八種,簡單而明確。
鍾繇的貢獻是什么呢?我在第八課說:「行書是用使轉寫隸字。真書是隱藏使轉的行書。」行書寫得規(guī)整點,隱藏使轉,就是真書,這是鍾繇的功勞,為當時社會公認。
研究鍾繇,有兩篇文章非常重要。一是西晉時衞恒的《四體書勢》,二是南朝劉宋時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鍾繇是漢末曹魏時人,和衛(wèi)恒的祖父衛(wèi)覬同時,羊欣是王獻之的外甥,熟知書壇之事,這兩人在世時間和鍾繇很近,且都是書法核心圈中重要人物,所以他們所記錄的資料,應該予以極大重視。
關于鍾繇,衛(wèi)恒《四體書勢》這樣說:
《四體書勢》
請注意這四個字「鍾氏小異」,鍾繇跟老師劉德升有點不一樣,衞恒沒有具體講。我的理解是,「小異」是鍾繇的行書隱藏使轉,表現(xiàn)使轉看起來靈動,隱藏使轉看起來莊重,可用于公文。這跟張芝「轉精其巧」一樣,師徒三人「各有其巧」,「巧」的本義,《說文》曰「技也」,《廣韻》:「能也,善也」,《韻會》:「機巧也」,所以有巧妙、巧麗、心靈手巧之類的詞語。張芝因「巧」而引起大批人追隨,劉德升、鍾繇和胡昭因「巧」而「盛行于世」。
鍾繇的寫法迅速流布,八級課程第3課,我把史籍中六朝期間學鍾繇的人列出來,可以看到鍾繇流派的規(guī)模,這是真書第一個大流派。連衛(wèi)夫人和王羲之師生兩個,都是學鍾繇的。
這個課程講到真書,你應該明白了,其實沒有什么單獨的真書技法,真、行、草三體技法,都可以打通。其實就是三件事,文字結構,使轉和點畫。草書解散隸法,省略簡化,然后組織使轉,寫好點畫。行書不解散隸法,然后組織使轉,寫好點畫。真書也不解散隸法,然后隱藏使轉,寫好點畫。就寫好點畫而言,三體都一樣,其實就是用筆好。點畫的組織就是使轉,三體都有,只是草書純用使轉,行書可以表達使轉,而真書隱藏使轉。這樣一想,草、行、真的技法就打通了。
韓方明《授筆要說》一開始就這樣講:
《授筆要說》
他把「真、行、草書之法」歸為一類,真、行、草書之前,只有篆隸,篆隸是另一類,寫起來不用使轉,只需點畫。從技法角度說,兩類之分界點,就是張芝,張芝、鍾繇和二王,完成了「真、行、草書之法」,所以我把這個時期,稱之為「立法時期」。韓方明是張旭再傳弟子,他這句話非常重要,唐人對書法的理解,比我們深入多了,畢竟他們是天天使用毛筆的人,感受深刻。
2.2鍾繇書體分類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說了什麼呢?他把鍾繇書體作了分類,我多次引用過這段話: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
衛(wèi)恒說「今盛行于世」,羊欣說「三法皆世人所善」,鍾繇寫得比常人好,所以能迅速流布。
我們來具體看看鍾繇的作品。
銘石書
第一種「銘石之書」,刻碑通常用正體,漢代以隸書為正體,我們已經講過,隸書有古隸、漢隸〔八分〕和魏隸之不同。鍾繇生在東漢,卒于曹魏〔151-230〕,享年八十,有七十年是生活在東漢,十年在曹魏?,F(xiàn)在可見的東漢碑刻,都用八分,沒有真書。曹魏代漢,魏隸產生,楊守敬以為「下筆如折刀頭,風骨凌厲,遂為六朝真書之祖」,這是清代碑派觀點,他們最喜歡方筆起收,但我們看《上尊號》等碑刻,隸意甚濃,雁尾仍在,說魏隸折刀頭是鍾繇「最妙者也」,顯然講不通。
鍾繇究竟寫過什麼碑,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最熱情的「鍾迷」,硬把某些碑歸之鍾繇名下,都經不起考證,學術界是不承認的。要知道曹操在建安十年〔205〕頒《禁碑令》,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禁止立碑,晉武帝于咸寧四年〔278〕重申碑禁,更為嚴厲,所以這時期除非朝廷特許,極少刻碑。鍾繇作為曹操好友,漢魏大臣,自當遵守。禁碑那年鍾繇已五十五歲,如果真的寫過什麼碑,只可能在五十五歲之前,其書當為漢隸八分。
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這樣說:
《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
■〔鍾〕繇解三色書,然最妙者八分也。
《秦漢魏四朝用筆法》輯錄很多故事,都靠不住,但這一句話,我是同意的。羊欣所謂「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也應指八分。這是鍾繇那時的正體,鍾繇必定下了苦功。
第二種「章程書」即真書,鍾繇獨步一時。先解釋一下「章程」的意思,《漢書·高帝紀》說:
章程書
簡單地說,劉邦得天下,開始制定法規(guī)、法令、以及禮儀制度。其中有「張蒼定章程」,章程是對各地官員考績審計的規(guī)定,具體條文非常詳細,抄送各地,地方官員須按規(guī)定每年一次書面詳細報告中央,當時稱為「上計」,這一來一去就會產生大量文件,文件在后漢屬于秘書監(jiān)管理。
本級課程第二課講過王次仲的八分楷法傳授系統(tǒng),衛(wèi)恒《四體書勢》提到九個人,其一為毛弘:「〔梁〕鵠弟子毛弘教于秘書,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惯@九個書法家都在努力地改造隸書,各有其法,曹操非常欣賞梁鵠的書法,而毛弘是梁鵠弟子,毛弘「教于秘書」,衛(wèi)恒明確地說這是「八分」。當然毛弘的八分有自己特點,但他這一種寫法不叫「章程書」。
毛弘跟曹操同時,他任職秘書也就在曹操當政那時。鍾繇也是那時候人,但秘書改用鍾繇書體,要到西晉荀勖任秘書監(jiān)之時,晚于毛弘,鍾繇已去世。鍾繇是荀勖的從外祖父,《晉書·荀勖傳》說:「又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共懿贂r秘書監(jiān)采用毛弘八分,西晉改用鍾繇的章程書,因為有別于以往書體,所以要有一個新名字,稱為「章程書」。
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
《中國文字學》
唐先生認為「章程」兩字的合音就是「正」,但他沒有解釋為什麼「正書」會變成「真書」。我認為「正書」這一名稱,容易跟官方文字「正體」相混,所以要想辦法把二者分清楚。
真正
辦法之一是加多一個字,譬如你公司有兩個人都叫張三,于是把一個叫大張三,一個叫小張三,這樣就分開了。
歷代書論中,常見「正書」前面加「真」字,真書就是「真正」,這里舉三個例子,
虞龢、張懷瓘和顏真卿這三個專家都這樣用「真正」。其實還包括懷素,因為顏真卿是應懷素之請寫序言,懷素把它抄入《自敘帖》,所以懷素也知道「真正」就是真書。我想所謂「真書」,就是「真正」的簡稱。
鍾繇真書,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想講多幾句,這一課寫得太長了,只好分兩課,謝謝。
本節(jié)要點:
復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