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專題筆談】《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21版)》解讀
userphoto

2022.12.03 山西

關注

文章來源: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2,14(11) : 1123-1127

作者:何斌斌 李霞 周智廣

單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代謝內分泌科 糖尿病免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摘要

1型糖尿病(T1DM)因胰島功能衰竭、胰島素絕對缺乏,患者血糖波動大,治療與管理困難。近十年國內外T1DM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21版)》應運而生。2021版指南在2012版首部《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的基礎上更新修訂,強調個體化精準診治,推動新知識、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綜合應用,旨在規范我國T1DM的診斷治療和綜合管理,提高T1DM及其血糖、并發癥的控制與預防水平,持續改進患者生活質量。

首部《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12版)發布以來,國內外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研究又取得了諸多重要進展,但T1DM目前仍然是糖尿病中治療與管理難度最大的類型,疾病負擔沉重,我國亟需總結T1DM的成功診治管理經驗,對原有指南進行更新,制定適合中國人群的臨床指南指導實踐。因此,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組織專家編撰了《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21版)》(以下簡稱新版指南)。與首部《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12版)相比,新版指南充分擴容,由13章增加至20章,字數由7.1萬字增至13.9萬字,圖片由4個增至11個,表格由17個增至42個。內容更加豐富,涵蓋流行病學、自然病程與分期、診斷與分型、血糖監測、教育與管理、胰島素治療、醫學營養治療、運動治療、低血糖防治、社會心理問題及對策、預測與預防等。推薦意見的目標人群為T1DM患者,既包括兒童青少年、成人經典T1DM,也包括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LADA)或青少年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youth,LADY)患者。筆者對新版指南的部分更新要點進行扼要解讀,以饗讀者。

一、更新流行病學數據

我國T1DM的發病率低,地域遼闊更致患者分散,開展全國性T1DM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十分困難。20世紀90年代,按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方案(WHO-DiaMond計劃),我國開展了兒童T1DM調查項目,調查結果顯示,1985至1994年,低于15歲人群T1DM發病率為0.51/10萬人年,為全球最低1]。此后長時間只有部分區域性研究數據。2016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起了中國T1DM研究(T1DM China Study),首次對全年齡T1DM進行全國性調查,發現2010至2013年我國每年新增約13 000例經典T1DM患者,全年齡人群T1DM發病率為1.01/10萬人年,發病高峰在10~14歲年齡組(1.93/10萬人年),且存在發病低年齡化的傾向2]

盡管我國是全球T1DM發病率較低的國家之一,但發病增長速度快,低于15歲人群T1DM發病率在過去20年間增加了近4倍2];因人口基數大,兒童青少年T1DM絕對患病人數居世界第4位;且成年T1DM患者占比大,年齡≥20歲者占新發T1DM人群的65%2]。除上述經典T1DM外,早期臨床表現與T2DM類似的T1DM亞型LADA或LADY,在新版指南中被重點納入,希望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在我國,15~29歲初診T2DM患者中,單一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陽性患者占比達11.7%3],30歲以上者占5.9%4]。據此推算,我國LADA患者數量約1 000萬,居世界首位,且LADA是成人T1DM的主要亞型(占2/3)5]。綜上,我國T1DM近年發病增加速度與患者絕對人數均居全球前列。

二、增加分期及分型

1.T1DM的臨床分期及意義:根據自然病程研究及國際共識,T1DM可分為三期。1期是免疫紊亂期,出現2個或以上胰島自身抗體,但血糖正常;2期是血糖異常期,存在胰島自身免疫,處于糖尿病前期,尚無臨床癥狀;3期是糖尿病期,血糖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出現臨床癥狀。可見1期和2期為亞臨床期(無癥狀期),3期為臨床期(癥狀期)。研究顯示,1期人群5年和10年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分別為44%和70%,終身患病風險達100%;2期5年內發生糖尿病的風險為75%,終身患病風險也為100%6, 7]。新版指南增添了T1DM分期,并首次提出了“亞臨床T1DM”的概念,旨在推動T1DM的早期診斷及預測、預防。在顯性糖尿病之前開展胰島自身抗體篩查和遺傳風險評分,可早期發現T1DM高危個體與亞臨床患者,進行早期干預以阻止或延緩糖尿病發生,并降低酮癥酸中毒發生率等。

2.T1DM亞型的區分:T1DM的亞型在國際上仍有爭議。2019版WHO指南取消了T1DM亞型劃分,但在T1DM中存在胰島自身抗體陽性與陰性的不同,提示二者病因學的差異。因此,新版指南從免疫病因角度,將T1DM分為自身免疫性T1DM或特發性T1DM兩種亞型,并將LADA和LADY歸類于自身免疫性T1DM5,8]。除上述病因分型外,還可根據起病急緩將T1DM分為暴發性T1DM、經典性T1DM與緩發性T1DM三種亞型,而自身免疫性T1DM可表現為以上三種起病方式。

T1DM臨床表現異質性大9, 10],診斷較困難,目前尚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新版指南提出了實用的分型診斷流程。對疑似T1DM的患者,首先通過起病特點和基本檢測、特殊用藥史等,明確是否為暴發性T1DM或藥物相關性T1DM。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體1等)可通過免疫機制破壞胰島β細胞,誘發T1DM11],稱之為藥物相關性T1DM;因其臨床特征和需胰島素治療的特點與T1DM類似,將其劃歸為繼發性糖尿病需斟酌。

對于急性起病疑診T1DM的患者,均需檢測胰島自身抗體,若抗體陽性可診斷為自身免疫性T1DM,若抗體陰性可隨訪患者C肽變化明確特發性T1DM的診斷。如疑似單基因糖尿病,則需行基因檢測確認或排除。胰島自身抗體陰性的T1DM與部分單基因糖尿病的臨床特征相似,需注意鑒別。研究發現,在特發性T1DM中,6.5%~19.5%實際上是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12, 13, 14]。對于緩慢起病的糖尿病患者,建議臨床普遍篩查胰島自身抗體,盡早診斷LADA和LADY。

三、規范臨床管理路徑

新版指南增添了T1DM的首診管理、住院管理、隨訪管理及教育管理等實用臨床流程;介紹了T1DM管理團隊的構成、工作職責及管理路徑,強調建立多學科團隊對T1DM綜合管理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理想的團隊組成包括“五師”,即經過T1DM教育培訓的糖尿病專科醫師、教育師、營養師、運動康復師和心理咨詢師,而基本團隊成員應含“三師”,即糖尿病專科醫師、教育師和營養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訓練有素的糖尿病專科護士(或護師)在團隊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可以承擔教育師、心理師及專科醫師的某些職責,并可發揮聯絡協調等作用。

T1DM的臨床管理應以患者為中心,多學科團隊成員應熟悉個體化診、治、防、管等環節的內容,對確診或疑診的T1DM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包括分型診斷、胰島功能、血糖控制情況、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合并癥與并發癥、營養狀態、運動和心理狀態等)和綜合管理(包括用藥方案、血糖監測、營養支持、自我管理教育、運動處方和心理支持等)。

T1DM自我管理教育與支持(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DSMES)是T1DM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管理的基石,讓患者獲得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識、技能和信心,有助于其他所有的干預措施發揮最佳作用。前述“三師”亦是實施DSMES的核心團隊成員,應充分把握和踐行結構化教育的形式及個體化教育內容,這對教育管理成功至關重要。

四、強化胰島素綜合性治療

1.胰島素及其注射裝置的進展:近年來,胰島素制劑、注射裝置等不斷更新迭代。新版指南介紹了國內外全品類胰島素劑型,新近上市的品種,如超長效類似物德谷胰島素、甘精胰島素U300等,這些品類的胰島素對更平穩的血糖控制大有裨益。胰島素注射裝置也有新的突破,如具有記憶存貯和數據傳輸功能的智能筆15];注射筆的精準度和針頭改良有助于提高胰島素注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依從性。

新型胰島素泵能更好地模擬生理性胰島素的分泌。敷貼式胰島素泵的問世,替代導管式胰島素泵,不僅使患者佩戴更加方便,而且可通過無線藍牙技術與便攜式控制器連接,調節胰島素輸注的劑量及時間,使設備體積更小,可以更好地保護患者隱私。傳感器增強型胰島素泵將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持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和糖尿病信息管理(CareLink)軟件整合為一體,即“3C”療法,幫助醫護人員和患者管理糖尿病,然而這種開環式胰島素泵并不能自主應對患者的血糖急劇變化。閉環式胰島素泵是當前研究的熱點,通過計算預測血糖變化趨勢而調節胰島素泵輸注,使血糖維持在目標范圍16]。目前廣泛應用的閉環式胰島素泵為單激素混合閉環式泵,完全基于血糖信息控制胰島素量;完全閉環式、多激素閉環式泵(胰島素和胰高糖素等)則尚處于臨床前期的探索階段17, 18]

2.非胰島素類輔助藥物:部分非胰島素類藥物可輔助降血糖,在一定程度上可拮抗長期胰島素治療的副作用,如低血糖、體重增加、胰島素抵抗、心血管風險增加等,有些藥物還可能具有心血管和腎臟獲益,如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和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GLT2i)。達格列凈和索格列凈已在歐盟獲批治療體重指數≥27 kg/m2且胰島素控制不佳的T1DM,目前我國尚無SGLT2i獲批用于T1DM的治療。若遇特殊情況,對胰島素控制不佳的肥胖T1DM患者,經知情同意可考慮采用達格列凈或索格列凈,或酌情加用GLP-1RA。需要注意的是,非胰島素類輔助藥物治療T1DM的證據有限,且在兒童青少年患者中使用尚有年齡限制。

3.胰島細胞移植展望:獲取異種胰島和干細胞來源的胰島細胞,旨在克服供體胰腺短缺問題。豬胰島與人類胰島在生理上保持著相似的血糖濃度,是可移植胰島的異種來源。已有研究者嘗試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降低豬胰島的免疫原性和逆轉錄病毒感染力,提升豬胰島細胞的功效和安全性19]。新近有研究者將人多能干細胞分化的胰島細胞進行移植,在首批受者中,觀察到了內源胰島素分泌明顯恢復,有患者完全停用了胰島素20]。我國學者在非人靈長類模型上,證明了人多能干細胞分化的胰島細胞治療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期望其發展成為治愈T1DM的新方案21]

五、調整血糖監測與控制目標

CGM系統可提供連續全面的血糖信息,發現不易被傳統監測方法觀察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從而顯著降低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及血糖波動,而且CGM較自我血糖監測更具成本效益。因此,基于CGM的廣泛使用和證據,新版指南推薦優先采用CGM22],尤其對血糖波動大、低血糖感知受損和無法解釋的高血糖患者;將基于CGM的葡萄糖在目標范圍內時間作為血糖控制目標,并強調CGM的使用及評價規范23]

HbA1c仍然是臨床常用的血糖控制評價指標。DCCT研究證實,強化治療使T1DM患者的HbA1c降至約7.0%并保持6.5年,可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微量白蛋白尿、神經病變分別減少75%、39%和60%24]。由于兒童青少年T1DM患者血糖波動大,加之其日常活動量變化較大,缺乏低血糖自知力及應對措施,若過于追求血糖達標,不僅容易發生低血糖,還可能因攝入不足影響生長發育。因此,既往建議在不影響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兒童血糖控制目標。隨著血糖監測技術和治療方式的進步,新版指南對于HbA1c控制目標有所更新。對使用CSII或規律監測血糖(如使用CGM)及具有殘存β細胞功能的新發T1DM兒童青少年,建議HbA1c<7.0%;對低血糖識別困難或發作較頻繁,既往有嚴重低血糖或資源匱乏的T1DM兒童青少年,建議HbA1c<7.5%。

六、加強醫學營養與運動治療

飲食和運動是糖尿病治療管理的重要基礎,二者均可改善血糖控制。新版指南詳細說明了有利于臨床操作的醫學營養診療流程、運動處方的制定,強調了飲食及運動的個體化選擇與體重管理。首先采用營養篩查量表對每個T1DM患者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如提示營養風險則由營養師或經培訓的醫師對患者進行營養評估,針對營養不良者制定個體化營養干預方案,包括個體化食譜及膳食改善計劃、腸內及腸外營養治療方案及隨訪計劃。

T1DM的運動治療研究較少。不同的運動形式對血糖影響不同,有氧運動可降低血糖,但低血糖風險相對較高;無氧運動則短時間較常出現血糖明顯升高,24 h后血糖顯著降低;有氧加無氧的綜合運動則更有利于整體血糖控制,間歇高強度運動的有效性被認可25]。運動時長與選擇的運動方式、人群、是否有運動基礎及血糖水平相關。成人T1DM患者的運動目標是每天至少運動20~45 min,每周持續5~7 d,間歇期不超過2 d。兒童青少年則建議每天進行60 min中等至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或每周運動150 min以上。

七、T1DM預測和預防的展望

T1DM的預測和預防是值得開拓的新研究領域。國外T1DM預測研究已取得重要進展,胰島自身抗體、易感基因及代謝指標聯合檢測,以及近年基于大型研究建立的多指標預測模型26],均可有效地預測T1DM高危人群的患病風險,對其高危個體的早期識別與發病預測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有利于指導疾病的預防試驗,實現其預后改善。我國亟需開展中國人群的相關研究。

T1DM的預防研究目前結果不理想,尚待新突破。一級預防針對T1DM遺傳易感高危人群,阻止環境因素誘發胰島自身免疫。在高危新生兒及兒童膳食喂養方面、腸道菌群及某些感染干預的預防作用值得期待。二級預防針對亞臨床T1DM(1期或2期)患者,延緩或預防進展至顯性糖尿病,CD3單抗干預對此有積極影響27]。三級預防針對臨床期T1DM患者,尤其是新發患者,盡量保護殘存胰島β細胞功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發展。胰島素強化治療的DCCT研究顯示出了良好的結果;免疫治療、干細胞治療等試驗也在進行中28, 29]

綜上,新版指南努力增補了近年T1DM研究的新成果30],重視中國證據、中國經驗,突出實用性、可操作性;旨在提高T1DM的診治管理能力,顯著減少急慢性并發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因篇幅所限,新版指南中的T1DM急慢性并發癥防治、伴發疾病、特殊時期的臨床管理等章節內容的解讀后續將另邀請專家撰文分享。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略

作者投稿及專家審稿請登錄中華糖尿病雜志官方網站:zhtnbzz.yiigle.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型糖尿病:我們人少,但我們還得分四種!
《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21版)》解讀 定稿
盤點!2021糖尿病領域重大進展一覽
從循證到指南:看磺脲類藥物的降糖優化之路
不同指南神仙打架,胰島素何時啟用聽誰的?丨楊金奎教授專訪
指南共識 l 2016中國1型糖尿病胰島素治療指南(鏈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票市| 靖远县| 桂东县| 郁南县| 东丽区| 徐闻县| 南昌市| 宜都市| 漠河县| 定安县| 运城市| 会同县| 安康市| 梅河口市| 昌宁县| 荃湾区| 兴城市| 松滋市| 武山县| 柯坪县| 乌拉特前旗| 泰州市| 星子县| 正阳县| 平南县| 轮台县| 务川| 鹿泉市| 浮山县| 锡林浩特市| 额尔古纳市| 金寨县| 南宁市| 原阳县| 仙桃市| 梅州市| 东明县| 蒙阴县| 日照市| 武强县|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