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漢傳中醫基礎理論系列】《傷寒論類編補遺》厥陰病篇183



183、厥陰中風,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劉師擬補)

【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半斤 80克)桂枝(三兩 30克)干姜(二兩 20克)栝蔞根(四兩 40克)黃芩(三兩 30克)牡蠣(熬,二兩 20克)甘草(炙,二兩 20克)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這里講的是個“屬”厥陰病。

柴胡桂枝干姜湯,是宋本 147 條的方子。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宋 147

傷寒這個表證五六天了,經過發汗后不解,又給用了攻下,表邪因汗不得法還有些許癥狀存在。同時,又出現了傳變內陷。表邪內陷中上兩焦,胸脅滿微結、但頭汗出。有少陽的往來寒熱、心煩、胸脅滿,又有陽明的頭汗出,口渴和心煩。經過汗法和下法,也傷了津液和里氣,津液不足出現口渴,同時也有津液不化的小便不利。這些是經過了誤治而造成的寒熱錯雜癥狀。上熱下寒,中上焦還有胸脅滿微結,類似厥陰病的痞證病機。柴胡桂枝干姜湯里就是寒熱藥同用,桂枝干姜能解表祛風對治些許表邪,桂枝、干姜、甘草能溫散寒飲護胃氣、降逆散結氣,柴胡黃芩入少陽解紛爭清上焦郁熱,栝蔞根清熱生津止渴,牡蠣除寒熱、散結氣,能對治胸脅滿微結。

宋本 147 條的方證里除了但頭汗出,其余的癥狀都明顯體現在小柴胡湯證及其或然證中。看條文:111、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宋99114、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宋96) 。而且《補遺》113條文還提到:113、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宋101

柴胡證的四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中。宋本 147 條里“胸脅滿微結、往來寒熱、心煩者”具備有三癥。因此,師父《補遺》書中說到宋 147 條用小柴胡湯更合適些。與宋本 148條的方證存在錯簡。

看宋本 148條文,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宋148


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他說的這個“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指的是少陰本證(里證)說的。少陰本證,不該有汗的。那么,這是個陰證,還不是少陰證,也不是典型太陰證。太陰證,會有腹滿腹痛、便溏的。這里只有口不欲食,少陽、陽明、太陰都可以出現的,還有個便硬的陽明問題。并且,又說是“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半表里的少陽病脈象是弦,不會沉細緊,還有提綱的口苦、咽干、目眩和柴胡湯四癥出現的。這里說的是在半表里的陰證,上有熱,頭汗出,里還有陽明的便硬,外有表邪惡寒,也有陰陽不交接的手足冷,就是一個寒熱錯雜的厥陰證候。癥狀更符合厥陰中風。

看條文167 、厥陰中風,汗出惡風,身痛,手足冷,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心煩,或但頭汗出、大便硬,但寒不熱或微發熱,或寒多熱少往來,咽痛、頭痛、或耳鳴目眩。脈沉弦。(劉師擬補)

厥陰在半表里,中風,要具備有太陽中風的一些典型癥狀,還要具備有少陽中風的特殊癥狀。同時也要有太陰和少陰、陽明等的些許癥狀。這些癥狀,怎么掌握?還是具備了提綱癥三癥以上,加上上述癥狀的70%,就可以定論。

厥陰中風,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厥陰病,一般情況下,都要有陽明熱來參與的。

柴胡,辛苦、涼。《神農本草經》:主治心腹腸胃中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這個藥,專入半表里,調和陰陽寒熱,可清里。

桂枝,辛甘而溫。《神農本草經》: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溫散表邪而發越降逆。

干姜,辛熱。《神農本草經》: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寒厥癥的主藥。去寒飲,溫中。

栝蔞根,就是天花粉。甘苦而寒。《神農本草經》:主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別錄》: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干,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清陽明熱,養津液。

黃芩,苦寒。《神農本草經》: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去陽明里熱的。

牡蠣,咸涼。《神農本草經》:主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熬,就是現在的煅牡蠣。增加了燥濕的作用,還能降逆氣,解決心下滿。

炙甘草,養胃補津液。

為什么有大便硬,也不用攻下藥?因為在半表里!就要用和法,寒熱并用。調和陰陽、表里、寒熱。


184、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宋338

【烏梅丸】 烏梅(三百枚450克) 細辛(六兩 60克) 干姜(十兩 100克) 黃連(十六兩 160克)當歸(四兩 40克) 附子(炮,去皮,六兩 60克) 蜀椒(出汗,四兩 40克)桂枝(六兩 60克) 人參(六兩 60克) 黃柏(六兩 60克)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這條論的是厥陰本證。“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傷寒脈微而厥。這是少陰傷寒。少陰有脈微細,但欲寐,有手足冷。厥,泛指的就是手腳涼。三陰都會有這個問題。

厥陰的特點,是厥逆、厥熱往復、厥利熱止等。單純要是提到“厥”,就要詳細分析,要看整體癥狀。即使“厥”是厥陰所特有,如果沒有厥熱往復,下利等,也不要輕易定性為厥陰病。三陰病互相連帶。少陰和太陰,也有四肢涼的問題。但是,不會發生陰陽格拒的嚴重逆冷。

到了七八天,出現了膚冷,就是全身發涼,會畏寒的厲害。病情加重,真陽嚴重不足,成了少陰本證重證。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是出現煩躁,一刻不得平靜。陰寒過盛而出現煩躁,十分危險。少陰篇里163、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宋298),這是一種危證、死證。是內臟寒氣旺盛,陰陽欲絕,煩躁的很,是神魂不安了。這個煩躁,絕不是陽明實熱的那種大熱煩躁、躁狂,而是一種瀕危感的“煩躁”。是真陽欲脫的表現。他說,這叫“臟厥”。臟,特指三陰。臟厥,說的是里寒旺盛而寒飲上逆,陽氣欲絕。這個病還在少陰。還是沒有有熱來參與的,要是有熱參與就是厥陰了。

“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脈微而四肢涼,七八日,膚冷畏寒。不煩躁而安靜,中間時而發煩。這叫臟寒。臟厥和臟寒這兩個詞是有區別的,表示“寒”的輕重程度。臟厥,表示寒邪極旺,陽氣欲絕。臟寒,就是里寒而已。中間時而發煩,這是暗指有熱邪參與。

然后,他又把臟厥與蛔厥做一番鑒別,說:“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因為臟寒,這個蛔蟲在下焦受寒,怕冷啊,隨著寒飲上逆,往上焦跑,想找那上焦的陽氣就暖,所以要煩,蛔蟲在膈上亂鉆動會引起劇烈疼痛,也會引起四肢逆冷甚至暈厥。它得暖而安,就會暫時得以平靜。因此,蛔厥的發病會伴隨陣發性疼痛,要是蛔蟲安靜了,疼痛就會緩解或停止。要是吃點東西,因為中焦也寒,無力接納飲食,飲食入胃,胃氣更虛,更加不能遏制寒飲上逆。中焦虛這寒飲上沖啊,就又要嘔吐和煩躁,加上這蛔蟲聞到飲食香味,也往上跑,這一吐,把它吐出來了。沒有蛔蟲的,就是單純的嘔吐而已。

而臟厥是“其人躁,無暫安時者”,

厥陰本證的描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是有熱傷津液。氣上撞心,是寒飲上逆。心中疼熱,有煩的意思。饑而不欲食,中焦胃氣不能化食,吃了東西就難受。食則吐蛔,沒有蛔蟲的,可以理解為“食則吐逆”。下之利不止。即使沒有下利,也不能給攻下,否則虛寒更盛,會導致下利不止。病機就是上熱下寒中間痞。

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范例方,有代表性。一切厥陰病的治療,可以以它為配伍準則。這個方,細辛、干姜、蜀椒、附子、桂枝,是一派辛溫熱藥,涵蓋三陰,降逆驅寒飲;黃連、黃柏是苦寒藥。入陽明清熱除煩;當歸入血溫通血脈,人參補津液;烏梅酸斂降逆除飲。這是寒熱、表里、氣血并重。烏梅丸后面,有一句:“又主久利”。因此,烏梅丸不是為蛔厥而設,而是為厥陰本證而設。

烏梅,味酸平。《神農本草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惡疾。-----降逆氣,除煩安心。

當歸,味辛甘溫。《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溫虐,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創。-----這個藥溫血脈,可以降逆,和調氣血。

蜀椒,味辛溫。《神農本草經》: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降逆去寒飲而溫中焦。

細辛,辛溫。《神農本草經》: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也是驅寒降逆,止痛。

干姜,辛熱。《神農本草經》: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干姜可以解寒厥。

桂枝,辛甘溫。《神農本草經》: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也降逆溫通。

附子,辛苦熱。《神農本草經》: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不但降逆溫通,還活血啊。

黃連,味苦寒。《神農本草經》: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黃柏,味苦寒。《神農本草經》:主五藏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創。-----這兩味藥,清陽明里熱的。

人參,甘苦小寒。《神農本草經》: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養津液的。

這個方子,總體來看,是辛酸甘苦之味都有。以溫化降逆為主,結合清熱燥濕,表里兼顧,補瀉兼施,氣血同調。酸苦除“煩”,甘酸除“飲”,苦辛除“痞”,照顧比較全面。去下焦的寒,清上焦的熱。使整體陰陽調和。對于寒熱錯雜的溏便下利,有很好的療效。是個陰證解紛的祖方。


185、張仲景云∶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此為氣盛,氣盛則消谷,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是故張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腎氣丸,并不食冷物及飲冷水,今亦不復渴,比頻得效。(小品)

【腎氣丸】

干地黃(八兩 80克) 薯蕷(四兩 40克) 山茱萸(四兩 40克) 澤瀉(三兩 30克) 茯苓(二兩 20克) 牡丹皮(三兩 30克)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10克)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

這里講到臟腑理論的“膀胱”和“腎”,他是提示我們這個病位與下焦有關。病開始有熱,消谷善饑,多食必然也會多飲水。內熱重喝進去的水很快就蒸發了,小便要頻數,大便硬。要是沒有及時治療,時間久了,津血因燥熱而不足,真火也因為多尿而受損了,就要出現上熱下寒。這種情況下,要吃腎氣丸。不能吃寒涼的東西,會傷真陽。這是指病程時間長的。剛得的,陽明實證,要用苦寒治療的。

看方子里生地、丹皮,清熱滋養,通痹阻。茯苓澤瀉是利水飲。山藥也是養胃氣津液。桂枝附子,溫化水飲,降逆。山萸肉溫中降逆,解寒熱錯雜,酸甘能除飲,和斂陰陽。只要是上熱下寒,口渴飲水,尿多,或者尿不利,腰重痛,心煩燥不安,氣短微喘,或者有心下痞滿,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生地,甘苦寒。《神農本草經》:主治折跌絕筋, 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做湯,除寒熱, 積聚,除痹。生者尤良。-----清熱養血,補津液。

山萸肉,味酸平。《神農本草經》: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這個藥,是厥陰藥,可以解紛。

山藥,甘溫而酸。《神農本草經》: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養津液,補胃氣。

丹皮,辛苦寒。《神農本草經》:主治寒熱中風,瘈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清陽明熱結的。

茯苓,甘淡而平。《神農本草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降逆去水飲,化津液而止渴。

澤瀉,甘咸而寒。《神農本草經》:主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 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去水熱的,排出多余的水飲。桂枝,辛甘而溫。《神農本草經》: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降逆氣上攻的。

附子,辛熱。《神農本草經》: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溫陽化水飲,去邪氣結聚。

這個方,溫化下焦,清滋上焦。原方后面有“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

五味子,味酸溫。《神農本草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還是斂降水飲,補精。


186、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金匱)【腎氣丸】(見185條)

參考上面


187、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宋225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20克) 干姜(一兩半 15克)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10克)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脈浮而遲。字面理解,浮,是有表證,遲,是有寒。下利清谷,拉的都是不消化的東西,說明有太陰里虛寒。方子用四逆湯,那肯定是三陰虛寒的問題。表證上的這個發熱,不會是三陽的熱,因為里面虛寒盛,外表的衛氣營血都不會充足的。三陰的表證發熱,則是低熱。這個表證,也不會是傷寒表證,否則會用麻黃的。只能在三陰中風上。少陰的機會大一些。里面的這個下利清谷,要歸到太陰范疇上。這樣一來,就是個少陰太陰合病了。用四逆湯,正合適。附子干姜都同時可以溫里,附子能解少陰表證,干姜也可以有解表作用。表熱里寒,也有陰陽不相順接的意思,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厥逆”。厥陰的特性,就是溝通表里,接續陰陽。厥陰的病變,就是表里不和,陰陽不通。包括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都屬于厥陰病。寒熱同時出現,還下利,也和厥利相應。這個病機,是不是寒邪旺盛,陽氣被格拒于外?陽氣要是被格拒于外,也會脈浮。這個情況,就是真寒假熱了。因此,用方,也都是熱藥,回陽救逆的。有少陰表證(微熱),有太陰里證,屬于寒熱錯雜的厥陰病范疇。或者是直接里寒旺盛,格陽外出,厥利,更要視為厥陰范疇。三陰癥候不好分別,都有用四逆湯的機會。

對于表里同病,治療上,有兩個基本原則。對于里有陽明實熱的表證,要先解表,后攻里。否則,病邪會內陷。對于里有虛寒水飲的太陰病的表證,要先溫里,后攻表,否則會出現亡陽。

我們看看這個方子。 干姜,辛溫。《神農本草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干姜,寒厥類藥。

附子,辛苦熱。《神農本草經》:主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去表證虛寒中風。能降逆,化寒邪凝聚,回陽救逆。

炙甘草,養胃氣津液。

四逆湯,要用生附子。生附子,力量峻猛快捷,救急。


188、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宋176

【白虎湯】 知母(六兩60克) 石膏(一斤,碎 160克) 甘草(二兩,炙 20克) 粳米(六合 60克)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這條,存在嚴重問題。表熱里寒,用白虎湯,那就是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了虛虛實實的禁忌了。脈象是浮滑,就是浮而有力還偏數。這可是陽明脈。浮而有力,還滑數,哪里會有里寒?真寒假熱,在臨床上,虛陽外越,那個脈不會浮滑有力而數的。都是虛浮而澀滯。

因此《補遺》修正如下:

188、傷寒脈浮澀,此表有熱、里有寒,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 10克)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10克)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再服。

傷寒,以少陰傷寒多見,傳入了厥陰。出現了陰陽格拒,真寒假熱,里寒外熱。白通湯,干姜、附子,溫陽救逆,加蔥白,為什么?蔥白可以解表通陽,把陽氣往回拉。

蔥白,味辛溫。《神農本草經》:其莖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它起個溝通陽氣的作用。


189、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宋350

【白虎湯】(見上條)

傷寒后,轉入陽明。滑脈,是陽脈,是有實熱的脈,偏數,還有力。這是辨真假寒熱諸多辦法中的一個辦法,外面厥冷,一派寒象,脈呢,又是滑而有力,這時候,還要細辨。一定會有外證的熱像,口干舌燥,口渴,舌紅苔黃,手足雖涼但是不愿意多穿衣服等等表現的。沒有外面的大熱高燒,反而是厥冷了,這是很容易辨證失誤的。有人錯誤以為是傷寒,用麻黃湯或者桂枝湯,會傷了里面津液的。這條的病,就是陽明中風外證,過熱了,反而出現外面的厥冷,陰陽不合調了。因此列入厥陰篇。厥陰的特點就是陰陽不調,寒熱錯雜。這個真熱假寒,不是那種真離絕,真離絕要里寒外熱的,就是上面188條。真陽離絕,脈浮大而散,澀就是散弱的意思,還偏遲。所以,解決這個極端的陽明外熱就行了。里熱里實的,用承氣湯,沒有里實,白虎湯就解決了,熱一除,陰陽平和了,就好了。這屬于熱厥的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轉載】(轉帖)柴胡湯類方證 - 傳統醫學討論版 -丁香園論壇
《傷寒雜病論》 枳實運用探析
少陽病
建軍回到本草學經方====大柴胡湯(第四十一方)
臨床上常見的麻黃湯類方證與柴胡湯類方證總結(后附精彩醫案)
裴永清:學好《傷寒論》的十三法(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陕县| 泾川县| 毕节市| 马山县| 高淳县| 棋牌| 乐安县| 吉木乃县| 云南省| 获嘉县| 林芝县| 靖安县| 墨竹工卡县| 青铜峡市| 宁安市| 昌邑市| 宝兴县| 松桃| 锡林浩特市| 那曲县| 东乌| 霍州市| 石狮市| 莱州市| 定安县| 雷波县| 平江县| 阳西县| 南江县| 定南县| 荃湾区| 论坛| 宜宾县| 昭通市| 镇康县| 大姚县| 纳雍县| 浮梁县| 福清市| 鸡东县|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