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誤終身,古代最唯美的十大文學典故 ‖ 唐詩宋詞里的明媚春光...
1、一見誤終身,
古代最唯美的十大文學典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悠遠流長,
中國古代文學更是名家輩出,燦若星河。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的名人趣事、名詩佳話被廣為流傳,
成為后人爭相引用的典故。
今天所說的這十大文學典故,
相信許多人都用過,可是知道它們背后的故事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
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
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
“傾國傾城”一詞,
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
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
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
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
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
未幾,陳果為隋所滅。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
德言流離至京城,
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
就題詩道: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
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公主見詩,悲泣不食。
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
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
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托。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
自謂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
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
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
官至舍人,學士以后,奔走于塵土之間,
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云: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歷十才子之一,
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
后韓羽為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
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
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云:
“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詞云: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
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后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
后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臺柳”。
“章臺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
柳墻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
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
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
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
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
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
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余,
乃題詩于門扉曰: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
別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
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
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
曹丕應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
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
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燭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
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均襲此意。
唐太宗大歷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
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
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
首四句道: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詩以天上浮云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
“白云蒼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
宋代詞人張元干有“白衣蒼狗變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塵”句。
典見《杜工部集》。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
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時年末及?,
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后與她成婚。
此后連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為湖州刺史,
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以寄慨。
詩曰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后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宋詩人歐陽修亦有類似經歷,
曾有詩云:“柳絮已將春色去,海棠應恨我來遲。”
用語不同,而實運化杜牧“綠葉成蔭”的詩意。
典見《麗情集》,《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李白《長干行》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
形容少男少女天真無邪,親昵嬉戲的形狀。
又以“兩小無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純潔,彼此相處融洽。
如《聊齋志異·江城》:
“翁有女,小字江城,與生同甲,時皆八九歲,
兩小無猜,日共嬉戲。”典見《李太白集》。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
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
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
“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又明謝臻論詩云:
“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
后人多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2、唐詩宋詞里的明媚春光:
小樓一夜聽春雨,樂此春風自在身
春 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寫詩如參禪,平常心是道,
詩到自然,無跡可尋卻又無處不在。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賞析】花落、月出、鳥鳴,以動寫靜,
一幅“鳥鳴山更幽”的春山夜景圖,背后是作者空靈的心。
春行即興
唐·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賞析】萋萋芳草,潺潺澗水,落花芳樹,鳥語空山,
在這樣的美景中,心境是空寂還是欣喜?或許是若有所思吧。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賞析】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斗笠,披著綠色的蓑衣,
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
人與自然如此和諧地相依相存,那是古人的幸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全詩緊扣一個“喜”字,
由聽夜雨淅瀝,到觀夜景漁火,
最后想象春雨會帶來滿城的萬紫千紅,層層推進,
這首詩頗能體現杜詩結構謹嚴、用字精妙的特點。
春 風
唐·白居易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里,亦道春風為我來。
【賞析】詩人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對春天的喜愛,春天是無私的,春風過處,不管是園中名卉還是村頭野花,都會欣然開放。
獨 望
唐·司空圖
綠樹連村暗,黃花出陌稀。
遠陂春草綠,猶有水禽飛。
【賞析】這首詩對于景物描寫有獨到之處,
僅僅二十字就描摹出一幅瑰麗的田園風景畫,
有近景,有遠景,寫得神采飛動,勾心攝魄。
減字木蘭花
宋·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
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
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賞析】上闋寫春景,下闋號召惜春、醉春,
美好的事物往往短暫易逝,像春天,像青春,像生命,
所以人生中要懂得珍惜,珍惜美好的一切。
菩薩蠻
宋·黃庭堅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
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
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賞析】大自然默默無言,但是只要你愿意,
就可以在它那里獲得美好的享受,
它的美麗和慷慨足以讓你流連忘返。
好事近·夢中作
宋·秦觀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
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賞析】一場春雨,給山路上增添了許多鮮花,
鮮花在風中擺動,又給滿山帶來了盎然春色。
我走到小溪深處,無數黃鸝飛躍啼鳴。
天空中飛動的云彩在眼前千變萬化,
宛如奔騰的龍蛇,在碧空中屈伸舒展,十分自如。
這時,我正醉臥古藤陰下,朦朧迷離,全然不知南北東西。
既是醉于酒,也是醉于春,多少美景寄托于夢中!
【詩詞】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