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主治醫師,醫學碩士,曾在三甲醫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醫,每日堅持診病讀書,不拘一格追求實效,務實求真,半日臨證半日讀,半是文章半自語。以文會友,不要抬杠。
汗液,由于受一些宣傳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它是毫無用處的廢物,是毒素,排的越多越好,甚至打著中醫的旗號。其實這是一種特別不符合臨床實際的觀點,雖然汗液中有一些代謝排泄物,但是里面也有許多電解質,還可能有許多人們在目前條件下尚未可知的物質。所以,汗液絕非一無是處,更不是排的越多越好,過量出汗對身體是有害的。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就是說汗液關乎心臟,許多過度出汗的人,尤其是晚上出汗,違背《黃帝內經》“暮而守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的原則,容易耗傷心臟氣血陰陽,導致各種虛癥。過量出汗可以導致心陰虛,比如出現心煩、口干、小便黃等癥。中醫理論認為汗血同源,出汗過度可以導致心血虧虛,可以出現失眠、心慌、驚悸等癥狀。出汗的的同時,還可以出現陽氣隨汗液而虛脫的狀態,可以出現怕冷、四肢發涼、乏力、氣短、容易外感等。
所以,汗液絕不是出的越多越好,而有的人想當然地以為出汗就是排毒,于是人為發汗,會導致許多疾病。有些外感疾病,比如受了風寒,中醫用發汗解表的辦法,也是強調微微出汗,張仲景就在書中告誡,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黃帝內經》說“陽加于陰,謂之汗”,出汗本來是人體陰陽調和的一種外在現象而已,說明體內一種陰陽調和的狀態。不宜專門發大汗,而是當體內陰陽之間發生交感調和時,汗液就自然而出,并且是正常之汗,代表陰陽調和。這個張錫純先生就做過解釋,他發現有些藥物,雖然不是發汗藥,但是服用后也會出汗,他認為這是藥物作用與人體后,人體經絡臟腑通達的征兆。
中藥泡腳療法不等于發汗療法,也不是有些人宣稱的排毒,正常的中藥泡腳療法就是讓特定藥方通過足部的腧穴,刺激通達經絡,然后調整與經絡相關聯的臟腑和組織,當臟腑經絡被調和之后,身體便會自然而然微微出汗。所以,中藥泡腳絕不是出汗越多越好,也不是溫度越高越好,要根據自身體質控制溫度,我們要的不是形式,不是過程,不是機械的法則,而是臟腑經絡調和的結果,其外在征象就是微微出汗。
杠精離遠點,筆者說是過量出汗不好,沒說不讓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