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
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
日期:2016-03-16 作者:付鑫鑫 來源:文匯報
  • 圖片說明: 金器上的“上、中、下”字至今無解。


  • 圖片說明: 部分馬蹄金內含有琉璃等物。


  • 圖片說明: 海昏侯墓中發現285枚金餅。


  • 圖片說明: 素面金板的沿口頗有不同。


  • 圖片說明: 首都博物館內,展出的金餅、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諸多金器,分外引人注目。 (除注明外,均本報記者 付鑫鑫攝)


  • 圖片說明: 2015年12月底,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棺清理時,南側提取了大量金餅、大小馬蹄金、麟趾金和金板。


  • 本報記者 付鑫鑫

      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 在北京首都博物館正式開幕。展出的441件文物中,金光閃閃的金餅、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諸多金器,分外引人注目。截至目前,海昏侯墓主墓已出土金餅285枚、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塊,金器總數達378件。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漢墓考古發現金器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一次。

      經過文物部門測量,展覽中的麟趾金重量在76.12克到83.36克,馬蹄金重量則基本在237.66克到246.29克。而且,包括金餅、金板在內的這些金器純度在99%左右。

      在開展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海昏侯墓主人已被確認為第一代海昏侯劉賀,也就是歷史上的漢廢帝。身為第二代昌邑王、僅僅在位27天的西漢皇帝,以及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竟擁有如此之多的隨葬金器,這是否可以證明,西漢黃金保有量的確驚人呢?

      令人不解的是,進入東漢,巨量黃金卻突然消失。文獻中,黃金賞賜極為少見,即使有,也僅為十斤、百斤,早已不是西漢時期動輒萬斤、幾十萬斤那般“豪氣”。

      西漢巨量黃金從哪里來的? 從西漢過渡到東漢的短短十余年間,巨量黃金到底去了哪里? 為什么會在東漢突然消失?對于這些問題,歷代學者作了種種推猜和考證。

      西漢巨量黃金究竟是從哪里來的

      西漢“多金”,素來是歷代史學家的定論。早在 《宋史·杜鎬傳》 就有記載:宋太宗問杜鎬“西漢賜與悉用黃金,而近代為難得之貨,何也?”清代顧炎武的 《日知錄》、歷史學家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均有論及漢代黃金之多。我國著名貨幣史學家、錢幣學家彭信威先生在 《中國貨幣史》 一書中統計:高祖劉邦賜金42550斤,惠帝68斤,高后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哀帝680斤,平帝200斤,合計西漢賞賜的黃金數量應逾百萬斤 (漢代一斤約等于現代250克),折合當今約250噸左右。而據中國黃金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黃金儲備是1762.32噸。這也就意味著,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光是帝后用于賞賜的黃金,已達到現代黃金儲備的15%左右,可謂驚人。

      翻開《漢書》,賞賜黃金的例子不勝枚舉,且動輒萬斤、幾十萬斤。比如,因北擊匈奴,衛青及其部下“受賜黃金二十馀萬斤”(語出《史記·平淮書》)、梁孝王“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余萬斤”(語出 《史記·梁孝王世家》)等等。

      毋庸置疑,西漢黃金數量之巨,得益于前朝的積累。春秋戰國,貨幣尚未統一形制,各諸侯都視黃金為珍寶,無不盡力搜羅。《戰國策·卷十六·楚三》記有“黃金珠璣犀象出于楚”;《管子》中曾提到“楚有汝漢之金”,可見楚國境內的汝漢流域在當時已是盛產黃金之地。

      實際上,在楚國流行的“郢爰”,是目前中國發現并已著錄的最早的黃金貨幣,在湖北、安徽、陜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都有出土,每件約重250至260克,含金量多數在93%—97%之間。秦統一六國后,天下財富都聚集在秦王朝的寶庫。秦朝二世而亡,前朝的財富很快流轉到了西漢。

      漢代冶煉技術的發達,也大大提高了黃金的開采量。《漢書·貢禹傳》有記載說:“疾其末者絕其本,宜罷采珠玉金銀鑄錢之官,亡復以為幣。”從中不難看出,在西漢元帝時期,從事礦產冶煉技術的人數眾多,威脅到農業生產的維系,甚至到了要罷免開采礦產官員的地步,以復興稼穡。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段清波教授介紹,在羅馬史學家眼里,還有另一種觀點。他們對西漢時期羅馬與中國的外貿交易耿耿于懷,認為羅馬花費了數量巨大的黃金來購買中國的絲綢及其他貨物。比如,一種名為“縑”、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可以用來制作衣服、口袋,中國的時價是400到600多個銅錢一匹,但在羅馬市場上,卻與黃金同價,即一兩黃金一兩縑,一匹縑約25兩重,即可換取25兩黃金。

      據羅馬學者老普林尼統計:西漢時,羅馬帝國每年至少有一萬萬塞斯特斯(SeSterce,古羅馬貨幣單位,18250塞斯特斯折合約1克黃金)流向中國,以及絲綢之路中途的安息等地 (即現在的伊朗)。也就是說,羅馬帝國每年要付出5噸以上的黃金,向中國采購絲綢等物。難怪羅馬的史學家會抱怨,用黃金換取中國的絲綢,是后來羅馬帝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如此之多的黃金,究竟以什么樣的面貌呈現呢?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為今人提供了豐富的答案———金餅、金板、馬蹄金和麟趾金。

      緣何消失:良幣說佛事說外貿說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實施新政,四次進行幣制改革。對此,中國經濟史學家傅筑夫認為,這是西漢巨量黃金到東漢突然消失的謎底所在。所謂黃金從東漢初年起即突然消失,是說黃金自那時開始,不再作為貨幣使用,既然不再是貨幣,當然就不會再在市場上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誰都會把具有忠實價值的黃金和優質銅錢收藏起來,不再拿出來使用,這就是劣幣之所以能驅逐良幣的原因所在。

      良幣被驅逐,不是說良幣被淘汰,而是劣幣把良幣驅回到各自的金庫中,不再在市場上露面了。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其所以表現得很突然,是因為此事關系各人的切身利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不約而同地都把自己的寶貨藏起來,于是黃金就突然不見了。

      不過,對于這種看法,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云翔并不同意。

      “從考古發現來看,王莽新政期間,主要流通的有兩種錢幣———貨泉和大泉五十。這兩種錢幣,雖然在錢文、大小和重量上與五銖錢有所不同,但材質上同樣是青銅,在形制上同樣是方孔圓錢。因此,不存在錢幣驅逐黃金一說。”白云翔說,在漢代,馬蹄金和麟趾金基本用于皇室貴族之間的賞賜、饋贈和供奉,不作流通之用。金餅作為黃金貨幣使用,但在市面上也少有流通。西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開始鑄行五銖錢,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王莽時期之外,300多年間,五銖錢一統天下。“類似于現代,一般流通的貨幣都用紙幣,黃金在民間也有,但不會拿出來做日常交換之用。”

      過去曾有說法,認為是佛事興盛,金佛、金殿消耗巨大,導致西漢巨量黃金消弭于無形。對此,白云翔、段清波都予以否認。東漢明帝永平年間 (公元58~75年),中原遣使西域取回 《四十二章經》,佛法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佛教大為興盛,從“南朝四百八十寺”中也可見一斑。但從時間上來說,巨量黃金消失于東漢在前,佛教大肆興起在后。

      段清波說,以常識而論,“佛事說”也講不過去。“眾所周知,黃金的延展性非常好,我們現在能夠買到的金箔,10塊錢就有很大一片。哪怕一個鍍金的座佛,也沒有那么珍貴。從東漢時期鎏金、錯金等細金工藝水準推斷,給佛鍍金身,不可能消耗那么巨量的黃金。”

      還有一說是“外貿說”,即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主要是因為漢朝用于購買汗血寶馬、珍貴琉璃等西方奇貨。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解釋說,西漢時期,對外貿易是一個雙向流通的過程,雖然有進口,但張騫出使西域以后,絲綢之路開通,貿易總體以順差為主。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賺進的黃金,其實比外流的量要多。

      “還有一種假設,古中國和古羅馬做交易,雙向流通中,巨量的貨幣黃金散落在中間地帶,比如說,中亞、西亞地區。但從目前的文獻來看,我們發現,在東漢時期,中亞、西亞的黃金并未出現一個突然增加的數量。”劉瑞說,因此,不能將外貿的流出作為西漢巨量黃金消失的謎底。

      史載黃金數量之巨或與計算偏差有關

      劉瑞提出,西漢是否存在如史料記載中那么多的黃金,值得深思。他說,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378件金器,實屬特例。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西漢諸侯王墓和列侯墓以前也挖了不少。比如說,比列侯等級更高的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黃金就很少。還有,山東濟南漢濟北王劉寬墓(雙乳山漢墓)的黃金量也不是很多。而且,這些都是沒有被盜過的墓葬。甚至山東巨野紅土山昌邑哀王劉髆墓,就是劉賀父親的墓里,也沒有什么黃金陪葬。”

      為什么到了劉賀這里,就有這么多黃金隨葬呢?劉瑞分析,這與劉賀的特殊經歷有關。首先,劉賀是第二代昌邑王,又當過27天皇帝,通過繼承父親財產和利用帝王之職,積攢了大量黃金,存下來并帶到了海昏侯國。

      其次,劉賀因為受到漢宣帝的監視,沒有多少機會花錢。《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中記載:“賀嚚頑放廢之人,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每年8月,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國人口數獻黃金助祭,也就是酎金 (漢時諸侯于宗廟祭祀時隨同酎酒所獻的黃金),而劉賀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

      最后,逝世前,劉賀從原本“食邑四千戶”被削減至一千戶;逝世后,海昏侯國被廢,他的所有遺產不能被子女繼承,只能深埋地下。“劉賀墓中發現這么多金器,我們不能簡單推論,西漢真有巨量黃金。”

      在劉瑞看來,西漢黃金數量凸顯,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史料記載中,西漢賞賜的黃金,存在一個等值換算的問題;而在東漢,衡量物不以黃金為標準,照實物登記在冊。“比如說,衛青及其部下受賞20多萬斤黃金,可能在當時只是一個衡量的尺度。皇帝不一定要從國庫中拿出這么多實物黃金,而是用絲帛、銅錢等予以替代。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200萬枚五銖錢,僅以一萬錢等于漢代一斤黃金計算,折合約200斤黃金,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劉賀墓里有這么銅錢!”

      另一方面,史料記載西漢的黃金數量,有可能存在重復計算的偏差;到了東漢,既然不以黃金為標準,這種偏差就消失了。類似于今天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計算,拆房子有產出,蓋房子也有產出。“比如,給衛青時,總體上的確拿出了一部分金餅、金板等物,但到了分賞給部下和士兵時,又計算一遍。”

      白云翔認為,重復計算的偏差,有可能是西漢巨量黃金到東漢消失的一個原因,但應該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白云翔和段清波都判斷,海昏侯墓出土如此之多的金器,恰恰用實物證明了西漢存有巨量黃金確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段清波說,劉賀的個人際遇非常傳奇,由王及帝再侯的短短34年人生,結局很悲慘。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得勢的“過氣皇帝”、“千戶侯”,都有378件金器陪葬,可見西漢出世的黃金數量之豐富。

      “個人覺得,西漢關于黃金數量的史料記載是靠譜的。”段清波說,比如,海昏侯墓出土這么多的馬蹄金、麟趾金,肯定是皇帝賞賜的,不太可能由被監視的劉賀私自鑄造。

      還有西漢流行的“酎金律”,數量有要求,成色也有限制。政府規定,諸侯國要按人口數來計算酎金,每1000人上繳4兩黃金,不足1000人的小諸侯國也按4兩算。以中山國為例,人口66.808萬,需要交納2672兩黃金。僅酎金一項,西漢政府每年可得黃金1600斤左右。加上其他方面的賦稅收入,皇帝每年的斂金量絕不在少數。新朝王莽瘋狂斂金六七十萬斤,也不在話下。

      《史記·平準書》記載:“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這固然是漢武帝削藩的一種手段,但由此也可以推斷得出,西漢黃金遍存于各諸侯王手中。

      段清波補充說,西漢黃金數量突出,也可能與煉丹術的興起有關。漢朝官方設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金官”管理黃金冶煉,但在民間,有很多人從事黃白之術。“真金沒有煉出來,卻制成了多種貌似黃銀和白銀的假金。這些從數量上突出了西漢黃金的保有量,但質量上卻不一定是高純度的黃金。”

    迄今未現漢代金礦遺址 
    日期:2016-03-16 作者: 來源:文匯報
    從消費和生產來考量,金礦開采量的減少是導致東漢黃金不及西漢的重要原因

      黃金在歷朝歷代的重復使用,后世墓葬即使發掘了,如今也沒法甄別其“生于何時”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教授唐任伍曾在 《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突然消失,惟一的答案就是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窖藏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使其窖藏的黃金遁于世。

      對此,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云翔說,隨葬在墓中,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海昏侯墓的發掘就是實證。但西漢黃金數量如此巨大,不可能全部埋藏地下。“簡單來說,皇室貴族和朝廷高官用黃金陪葬很容易理解,但就平民來說,有黃金也不可能用來陪葬。”

      開采量驟降或是主因

      據白云翔推斷,最有可能導致東漢黃金數量大幅驟減的原因在于,黃金開采量本身的減少。為什么開采量會驟減? 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考量。

      從需求層面來看,西漢時期,非常注重喪葬制度,強調“事死如事生”。時至東漢,盡管同樣強調“事死如事生”,但這種觀念在弱化,東漢墓葬出土的冥器日漸增多,說明黃金作為厚葬“必備品”的地位在不斷下降。

      同時,東漢年間,酎金制度仍在繼續,但早已不像西漢那么嚴苛。漢武帝因為酎金成色不足削藩106位侯王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

      “我相信,到了東漢時期,金礦的開采和黃金的冶煉技術已經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既然社會上不需要那么多黃金,自然就沒有人去開采冶煉了。”白云翔強調說,需求減少影響供給,供給減少也會抑制需求。

      從供給層面來看,西漢如火如荼的金礦開采,究竟是因為王莽新朝戰亂而“關停并轉”,還是憑借當時的技術,可采金礦資源至東漢已瀕臨耗盡,至今無法確證。“個人推測,從消費和生產兩方面來考量,金礦開采量的減少是導致東漢黃金不及西漢的重要原因。但這只是推測,至今仍沒有找到相關的遺址和作坊作為實際證據。”白云翔說。

      黃金流轉導致甄別困難

      白云翔特別提醒說,西漢、東漢各220年左右,黃金數量相差如此巨大,是不是真的少了?他仍心存疑慮,因為黃金存在一個流轉問題。一方面,黃金作為貴重的稀有金屬,經長期積累,理論上是越來越多的一個過程。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黃金,不會憑空蒸發。

      另一方面,出土的黃金究竟怎么斷代、區分地域,技術上還是難題。從已發掘的墓葬來看,除了江蘇徐州楚王陵、河南永成芒碭山梁王陵以及山東曲阜魯王陵之外,西漢時期的諸侯王墓和列侯墓多數以深挖的土坑或石坑為主,而東漢改變了這種傳統,諸侯王和列侯墓皆以磚石砌筑的磚石室墓為主。

      “看上去,好像西漢的土壙墓不及東漢的磚石室墓牢靠,實際不然。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有‘摸金校尉,以來,東漢墓葬被盜十分嚴重。”白云翔說,被盜之前,東漢墓葬中是不是有大量金器,我們現代人并不清楚。“墓葬中到底有沒有巨量黃金是一回事,但考古有沒有發現,又是另外一回事。”據粗略統計,海昏侯墓發現以前,全國考古發現的西漢金餅,總共也不過幾百枚。然而,僅海昏侯主墓就出了285枚金餅,超過了此前半個多世紀發現總數的三分之二。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黃金在歷朝歷代的重復使用,東漢及后世的墓葬即使發掘了,也沒法做技術甄別。“比如說,隋唐用了東漢窖藏的黃金,又重新入葬,今人只會認為這是隋唐的黃金。簡言之,從已知的考古和文獻來判定,東漢黃金比西漢黃金是驟減,但看不到不等于沒有了。”白云翔說,西漢巨量黃金到東漢“消失”,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有待未來繼續考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海昏侯金制品文物
    海昏侯墓出土金器純度達99% 金餅金板屬于酎金
    海昏侯墓出土大量金器亮瞎眼 墓主身份直指劉賀
    “土豪”海昏侯當年為什么陪葬那么多金子?
    南昌西漢古墓挖出黃金堆 出土金器數量驚人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黃金文物:墓室內一片金黃,每枚金餅重達半斤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南县| 长宁县| 武川县| 密山市| 南昌市| 酉阳| 潞西市| 鄄城县| 台江县| 浦北县| 耿马| 长丰县| 靖边县| 万荣县| 秭归县| 凤庆县| 山西省| 固镇县| 安义县| 进贤县| 连江县| 比如县| 玛曲县| 翼城县| 乐清市| 淮阳县| 京山县| 攀枝花市| 安化县| 灵山县| 广宗县| 繁峙县| 于都县| 巧家县| 乌鲁木齐市| 新竹县| 彰化县| 麻江县| 远安县| 白城市| 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