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注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人好端端的,怎么就突然得了腦梗塞?這是不是運氣不好,還是年紀大了就自然會發生?
我見過太多腦梗的病人。有的前幾天還在上班、遛彎,轉眼就倒在地上,半邊身子不能動了。
很多家屬都會問我,這是不是突發的,是不是沒辦法提前防?
其實腦梗這個病,真不是突然來的,它背后有很多年累積下來的風險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是人自己一點點養成的習慣。
那么,到底是哪四件事,讓人一步步走進腦梗的陷阱?
很多人平時根本不愛喝水,要么是嫌麻煩,要么就是口渴了才喝一口。
但其實,腦梗不少都是從“血液太粘”開始的,而這種粘稠,說白了,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身體長期處于“缺水狀態”。
血液如果像稠湯一樣流動不暢,那在狹窄的腦血管里就更容易卡住。
一旦遇到血管壁已經有斑塊,或者血脂偏高的情況,卡住的風險就更大。
一位做保安的大叔,每天工作時間長,怕喝水會頻繁跑廁所,所以一天幾乎不怎么主動補水。
平常除了飯后的湯,就是兩三口礦泉水,結果某天突發半邊肢體無力,送醫才發現是急性腦梗。
研究發現,人體水分攝入長期不足,會顯著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液流速減慢,血管內的細小血栓更容易形成并“卡死”在腦部的微小動脈里。
尤其是中老年人,腎臟調節水分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現“干性血管”問題。
而這種“干”,不像口渴那樣明顯,卻是在潛移默化地讓血流變慢、血壓升高,甚至影響血糖代謝。
所以很多人覺得沒口渴就不用喝水,這觀念其實是錯的,渴的時候身體已經是“報警狀態”,這時候喝水只是“救急”,而不是“調節”。
很多人都知道熬夜不好,但不知道熬夜的最大害處,其實是在悄悄“折騰”血管。
尤其是腦血管,它們是對壓力和炎癥最敏感的一類。
長期睡眠不足,身體無法完成修復,激素水平紊亂,交感神經長期興奮,這會讓血壓波動變得劇烈。
而血壓一不穩定,血管壁承受的壓力就大,久而久之,微小的損傷、局部的炎癥反應就慢慢形成。
有位年輕的職員,因為經常加班熬夜,靠咖啡撐著,白天緊張,晚上睡得也淺,結果不到四十歲就因為短暫性腦缺血被送進醫院。
雖然這次沒留下后遺癥,但血管檢查已經顯示出腦部動脈彈性下降,專家說他這是“預警”。
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會影響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而這個物質是維持血管舒張和血流順暢的關鍵因子。
一旦這個機制紊亂,血管會變得更容易收縮、痙攣,血流受阻風險也就更大。
而且長期缺覺的人體內炎癥水平普遍偏高,不管是CRP還是其它炎癥指標,都會反映出身體“處于應激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一時沒什么癥狀,但對腦血管就是慢性折磨。
所以很多人以為腦梗是突然“爆發”的,其實是“積怨已久”,睡眠就是身體的“清掃工”,你不給它時間干活,那垃圾、斑塊、炎癥就越積越多,總有一天堵在哪兒都可能出事。
情緒激動、脾氣火爆、動不動生氣,這種人其實是最容易“氣”出腦梗的。
表面上看是性格問題,實則是血管調節出了毛病。
每次發怒、激動、焦慮,都會讓身體進入高應激狀態,腎上腺素飆升,血壓、心率也跟著上來,血流速度突然加快、再急剎車,這對腦血管的沖擊非常大。
特別是已經有高血壓基礎的人,這種波動就像往一根舊水管里反復灌高壓水,遲早得崩裂。
有個退休教師,年輕時工作壓力大脾氣也大,退休后仍然容易因為小事發火。一次家庭小矛盾后突然說話含糊,右手舉不起,被送來醫院檢查出急性腦梗。
研究發現,負面情緒會顯著影響自主神經系統,使交感神經持續處于亢奮狀態,導致心血管系統過度反應。
尤其是憤怒、恐懼、焦慮這類情緒,對血管壁的應激反應是最強的。
它們會引起短時間的高血壓、高心率、高血糖,而且這種“高”不是有準備的,是毫無征兆地突然來一波。
腦血管如果本身就有粥樣硬化或者微小動脈病變,極容易在這個時候被“擊穿”。
所以說,穩定情緒,其實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護腦”手段之一,不要小看脾氣,一個壞脾氣可能讓腦血管背后中彈。
現代人久坐不動,表面看是腰酸背痛,其實對血管傷害也很大。
人坐著不動的時候,腿部肌肉得不到擠壓,靜脈回流減慢,血液在下肢淤積久了,更容易形成小血栓。
這些血栓有時候不會馬上出事,但一旦脫落進入循環系統,就可能隨著血流沖進腦部狹窄血管,一旦卡住,就會發生栓塞性腦梗。
一位文職人員每天坐著對電腦八九個小時,除了上廁所幾乎不離開座位,平常沒啥大問題,但某天中午剛站起來沒多久,突然頭暈摔倒,急診診斷為小面積腦梗。
研究發現,久坐超過幾個小時不活動,會顯著影響血液循環,尤其是下肢回流效率下降,血流速度減慢,血液容易處于“高凝狀態”。
這種狀態下,即使是沒有動脈粥樣硬化的人,也可能因為一個小血塊的“漫游”而引發栓塞。
而且長期久坐還會影響血脂代謝、升高血糖水平,讓身體處于一個更容易形成斑塊的環境。
你每天不動不是省力,是讓血液“原地打轉”,肌肉不參與循環,血管就變得懶散,時間一長,哪怕你體檢沒事,也容易在某天突然栽倒。
所以現在醫學上把“久坐”列為一個獨立的心腦血管病風險因素,不是開玩笑。
腦梗真不是無緣無故就發生的,喝水少、睡不好、脾氣急、坐太久,這些看起來很普通的生活習慣,背后都藏著讓血管出事的“暗傷”。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關于腦梗塞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1]王軍.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與優質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