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定律 - 概述

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沖處理人際關系的思考方式。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換位思考定律 - 重要意義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即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換位思考,不是視網膜成像,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即使是顛倒了個,也還是一樣的東西,沒有本質的差別。如果你的內心或頭腦中沒有那樣一個概念,你看到什么也是茫然,不會產生共鳴,不會留下印象。
所以 ,我的理解是:換位思考,不僅僅是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或希望他人設身處地為你著想,如果那樣換來一點理解和同情,是極其渺小的,甚至是可憐的。換位思考最本質的意思還是安頓自己,就是通過體驗對方的角色,進而矯正和完善自己的角色。就像平時照鏡子一樣,主角永遠是你自己。通過對照內在的自己,來發現外在自己的不足,進而加以改進。
換位思考定律 - 小故事大智慧
婚姻幸福定律:換位思考
因為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夫妻之間發生爭吵是常事,有時是在家里吵,有時甚至在公開場合也會出現爭吵。

筆者認為,由生活瑣事而發生的爭吵,其主要原因在于夫妻之間缺少情感上的溝通,雙方的互不滿意僅僅是個表面現象。譬如,有的夫妻常利用一些借口來實現控制對方的目的,經常用“我忙啊”,“我有應酬”,“我身體不舒服”等借口推三擋四。有的夫妻則喜歡經常尋找、攻擊對方的短處。他們愛從妻子或丈夫做的一件事中,找出一個錯誤,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錯誤,然后加以攻擊,使對方處于尷尬狀態,以標榜自己的高明、智慧……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夫妻間的相互抱怨和煩惱是難免的,但是如果這些抱怨和煩惱得不到消除,便會造成新的矛盾和沖突。如果經常這樣以自我為中心,互不相讓,反唇相譏,針鋒相對,夫妻倆將會在同一條道路上背道而馳,離心離德,甚至造成不可彌補的鴻溝!因此,夫妻間最忌諱“如果你不為我改變,我也不愿為你改變”的自私態度,而應該多想著對方,多讓著對方。一般地說,人們都害怕反復地遷就對方,他們認為反復遷就就會造成一面倒,以后永遠站不起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錯誤和有害的認識。夫妻之間多想著對方,多做一些自我犧牲,雙方的關系才會變得富有彈性和輕松,家庭生活才能幸福美滿。
站在對方的立場,將心比心
古希伯萊有一個國王叫所羅門,是一位令后世敬仰的“有道明君”。一次,國王正在辦公的時候,有一對老夫婦闖進來,爭吵著說他們要離婚。所羅門向他們詢問原因時,老翁講出了若干個理由。所羅門邊聽邊點頭,最后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應該離婚”;話音未落,老婦人強烈反對,說絕對不同意離婚,問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還要充足。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后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不應該離婚。”
這時,國王身邊的大臣見國王如此斷案,忍不住站出來當眾指責所羅門:“陛下,你不應該這樣斷案,你這樣斷案是不對的。”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后說:“不但他們是對的,作為大臣,你如此批評我也是對的,確實沒有如此斷案的,尤其是作為一個國王。”
國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評判,自然覺得每個人的觀點都是正確的。這個故事啟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需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將心比心地進行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定律”是指,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理解對方的想法、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以對方的心境來思考問題。通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夠給對方留下好感,對方也會感到自己被尊重,從而愿意與自己交流和溝通。
我們每個人都充當著各自不同的角色,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習慣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發去看待問題,對別人的觀點和行為做出主觀的判斷。如果我們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將心比心地換位思考一番,生活中很多復雜的矛盾糾紛都能夠迎刃而解。
德國貝爾奈曾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換位思考的實質,是一種理解與寬容,彼此之間心與心的交流與諒解。真正的換位思考需要從內心深處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像感受自己一般的去感受對方的快樂與哀愁。然而,我們因為長期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圈子中,形成了一種定性的思維方式,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測別人的感受,判斷事情的對錯是非,因此常常會得出主觀的錯誤結論。
鳥兒在天上飛,它不理解地上的蝸牛為什么爬得如此笨拙;蝸牛在地上爬,它不理解天上的鳥兒為什么飛得如此浮躁。如果它們能夠換一下位置,就會明白:蝸牛在地上爬,那不是笨拙而是成熟;鳥兒在天上飛,也不是浮躁而是自由。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主人將一頭豬、一只綿羊和一頭乳牛同關在一個畜欄里。一天,豬被主人捉住,嚇得“嗷嗷”大叫,拼命掙扎。這時,綿羊和乳牛對它嗤之以鼻,一起嘲笑它道:“我們經常被主人捉住,誰也不像你這樣嚎叫,真是膽小!”豬回答道:“這完全是兩碼事,主人捉你們,只是要你們身上的羊毛和牛乳,但是捉住我,卻是要一刀結束我的性命啊!”
在生活中,因為環境和角色的不同,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時常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那并不代表別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換位思考一下,或許我們就能理解甚至認同別人的觀點。那樣,我們的生活中就多了一團和氣,少了一分怨氣,生活就會更加和諧。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很多生活中的摩擦與猜忌、誤會與矛盾,便能在轉瞬間消融。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待事情,雙方的情感得到溝通,可以讓兩顆心靠得更近,感情更加深厚。
汽車大王福特說過這樣一段話:“假如有什么成功秘密的話,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因為這樣不僅能得到你與對方的溝通和理解,而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對方的思維軌跡,從而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我們在工作和交往中,無可避免地會與他人發生一些不愉快的沖突,遇到一些很難調解的麻煩,卻又不知如何去協商。其實,只要讓對方站在我們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設想一番,所有的問題和矛盾都能夠輕松解決。有一種最為簡單的辦法,就是詢問對方:“假如您是我,您會怎么做呢?”
一天,一位設計師精心為客戶設計了一套圖書封面。作品完工后,他拿給辦公室的同事看看,大家都覺得很有創意。可是,當這位挑剔的客戶看到封面后,覺得十分不滿意,他打電話給設計師,讓他再仔細修改一番。設計師傻眼了,幾番冥思苦想后,實在想不出更好的創意。于是,他打電話給客戶,很有禮貌地問道:“我很抱歉,實在想不出更好的點子。如果您是我,您會怎么做呢?”對方沉默了一會兒,說讓我想想吧。第二天,客戶發覺自己也想不出比這更好的創意,于是欣然接受原先的封面設計。
在與陌生人交往時,我們會因為隔閡與警戒,不可避免地與對方發生沖突。當矛盾發生時,不妨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情,體諒對方,善解人意,就可以緩解雙方緊張的關系。
一年冬天,小張坐火車到北京出差。鄰座的小伙子不時打開窗戶,把頭探出窗外。小張身上穿得單薄,凍得直打哆嗦。他生氣地對小伙子說:“大冬天的,你開什么窗戶啊!”小伙子白了他一眼,極不情愿地關上了窗戶,沒過一會兒又打開了。小張正欲發作,坐在他對面的一位老人和氣的勸道:“年輕人,你要注意安全啊,把頭探出窗外是很危險的。冬天風大,要是被吹感冒了,在車上會很難受呢。”年輕人聽后,立馬關上了窗戶,一路上再也沒有打開過。
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讓別人感受到你誠摯的關心,往往能夠迅速消除隔閡與對抗,化干戈為玉帛。[1]
知足常樂
過去有一個農民在田間勞動,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感到更是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里勞動都要經過一座廟,看到一個和尚經常坐在山門前的一株大樹樹陰下,悠然地搖著芭蕉扇納涼,他很羨慕這個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訴妻子,想到廟里做和尚。他妻子很聰明,沒有強烈反對,只說:“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會回來了,平時我做織布等家務事較多,我明天開始和你一起到田間勞動,一方面向你學些沒有做過的農活,另外及早把當前重要農活做完了,可以讓你早些到廟里去。”
從此,兩人早上同出,晚上同歸,為不耽誤時間,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飯菜送到田頭,在廟前的樹蔭下兩人同吃。時間過得很快,田里的主要農活也完成了,擇了吉日,妻子幫他把貼身穿的衣服洗洗補補,打個小包,親自送他到廟里,并說明了來意。廟里的和尚聽了非常詫異,說:“我看到你倆,早同出,晚同歸,中午飯菜送到田頭來同吃。家事,有商有量;講話,有說有笑,恩恩愛愛。我看到你們生活過得這樣幸福,羨慕得我已經下決心還俗了,你反而來做和尚?” 這則故事不僅表現農民的妻子聰明賢惠,還有一個換位思考的道理在里面。換位思考,是自我學習的好方法。也就是與人處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全面考慮問題,這樣看問題比較客觀公正,可防止主觀片面;對人要求就不會苛求,容易產生寬容態度;對自已能將心比心,做到知足常樂。
寬容理解

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你把我當成你,我把你當成我,這樣就換了位,再思考一下…… 一對夫婦坐車去游山,半途中下車。聽說后來車上其余的乘客沒有走多遠,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結果全部喪命。女人說:咱們真幸運,下車下的及時。男人說:不,是由于咱們的下車,車子停留,耽誤了他們的行程。不然,就不會在哪個時刻恰巧經過山崩的地點了……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于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