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青睞“十二類人”
一、 壓力大者 瑞典研究者發現了壓力與癡呆之間的關聯性:如果中年時期經歷過很多壓力事件,如離婚、寡居、嚴重的疾病、孩子死亡、心理疾病、家庭近親成員酗酒、個人或配偶失業和缺乏社會支持等,那他們日后患上癡呆的風險會非常高。他們認為,壓力會對中年人的中樞神經、內分泌、免疫和心血管系統造成許多消極的生理反應;壓力還會引起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損傷,促進炎癥;人們在經歷創傷事件后,壓力激素在多年以后還會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對這些壓力事件進行良好控制,如心理干預等,有助于中年人避免患上癡呆。
二、孤僻多疑者 研究發現,孤僻多疑(認為沒人真正關心自己,不相信任何人)的參試者患癡呆癥的風險比常人高出兩倍,死亡率增加了40%。孤僻多疑的人在吸煙、飲酒、經濟水平低等因素方面存在的問題相對更多、更嚴重。社會心理及行為危險因素或可作為預防癡呆的靶點。通過改善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很有可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三、神經質者 調查發現,具有焦慮、妒忌、抑郁等情緒或喜怒無常的人格特質的神經質女性中有25%的人患上了老年癡呆癥,而不容易苦惱和外向性格的人群中只有13%的人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神經質性格會影響大腦里的海馬體,從而對老年癡呆癥的早期發病產生影響。
四、太講衛生者 有研究資料顯示,衛生條件和設施更好、城市化更高的國家,癡呆發病率也更高。其中,衛生設施好的國家,癡呆發病率高出33%。“衛生假說”理論認為,在大量使用抗菌藥物、抗菌產品及潔凈飲水的現代生活中,太過于干凈和衛生的環境會使人們沒有更多機會接觸各種細菌、病菌及其他微生物,進而導致免疫系統功能減退,造成T細胞缺乏,T細胞缺乏與認知障礙癥患者大腦中多種感染存在相關性,影響認知功能。
五、嗜好吃紅肉者 紅肉吃多了可能會誘發癡呆。問題的關鍵是紅肉中富含鐵,而鐵攝入過量容易導致氧化損傷,大腦尤其容易受到不良影響,進而增加癡呆癥危險。
六、身體太瘦老人 老人體重過輕的原因多為營養不良、葉酸攝取不足、電解質失衡、長時間沒有運動引起肌肉萎縮等,這些因素都會引發癡呆的風險。
七、30歲肥胖者 早年時期體重增加會增加人們患上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而增加人們在晚年患上癡呆的風險。如果在30多歲的時候肥胖,那么,晚年患上癡呆的風險會增加3倍多。 結果顯示: 30~39歲的人,如果他們在此期間被診斷患有肥胖癥,那么晚年時患上癡呆的風險要高出3.5倍。如果40多歲人開始發胖,這一風險會降低至70%多;到50歲,這一風險會降低至50%; 60歲會降低至40%。
八、 缺牙不補者 缺牙卻不及時補救的老年人,罹患認知障礙癥的風險是一般老年人的1.9倍。光是嘴巴開合、牙齒叩咬的動作,就能同時鍛煉臉部神經和肌肉、顳顎關節等,吃東西每口咀嚼30下,堅持下去對預防癡呆有一定幫助。
九、缺乏運動者 據統計,22%的老年癡呆癥病例是由于老年人缺乏運動引起的,這是其他致病因素的兩倍。定期身體鍛煉能確保大腦得到穩定的富氧血液供應,這被認為有助于防止蛋白質斑塊在大腦中生成,而蛋白質斑塊是導致老年癡呆癥發生的直接因素,每次散步20分鐘,每周3次以上,能大幅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癥(老年癡呆癥)的風險。
十、 抑郁患者 研究發現,抑郁者罹患認知障礙癥的危險更大,輕度認知損傷患者和輕度記憶思維能力障礙患者在確診之前更可能出現抑郁癥狀。這表明,抑郁癥狀的治療有助于降低日后罹患認知障礙癥的幾率。老人中出現抑郁癥狀應及早就醫篩查,早發現早治療。對預防認知障礙癥具有重要意義。
十一、 血壓高者 中年血壓偏高失控,會導致老年大腦功能降低,增加老年癡呆的風險。中年積極控制高血壓,對預防老年癡呆癥具有重要作用。
十二、肺部疾病者 肺的好壞還會嚴重左右人的認知能力。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人,認知能力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與不存在這種呼吸障礙的老人相比,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更常見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年人中。病人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時間越長,他們出現非記憶缺失性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就越大。患有這種肺病5年或以上的人,出現注意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障礙的風險會高出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