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他是為他好啊,你說的他都不聽,你讓他這樣做,他偏不……”,打完吼完之后,大侄子就站在那里,低著頭,手扣著衣角。這是前幾天,上大班的侄子因為做手工與媽媽意見不合,而發生的一場鬧劇。
愛子心切,恨鐵不成鋼。現在的父母總是處在一種焦慮中養育孩子。從孩子一出生,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期望著孩子能有同等的成長,變得更優秀。
成長的過程中,甚至不允許孩子在同一個地方犯錯,甚至容忍不了孩子的淘氣、不聽話、叛逆。難怪上小學的孩子成天喊著“生無可戀”,周末進培訓班,暑假進興趣班,放學回家還要面對課本和作業。如果你身上有以下這五種毛病,為了孩子一定要改!
父母最擅長的就是,拿自己的經驗規劃著孩子的一切。這往往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矛盾的根源。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而3-6歲學齡前的孩子已經非常有主見了。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在順由孩子天性成長的基礎上,慢慢引導,而非不聽取孩子的意見,父母獨斷。就像所謂的興趣班,孩子是真的喜歡,還是只是父母想讓孩子學呢?
過于疼愛孩子也好,覺得孩子太小做不好也罷,一切包辦的結果,只會讓孩子失去獨立能力、自理能力。從吃飯、穿衣到上學、交友,從課堂作業到假期安排,父母就差代替孩子去生活了。
還記得之前新聞曝光的那個,上大學了不會洗衣服,把衣服打包寄回家讓父母洗的大學生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做吧,這對孩子獨立能力、自理能力的培養很重要。孩子才能更好適應學習、適應社會。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個世界上總有比自己家孩子聰明、優秀的。比較的結果,往往會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什么誰誰家的孩子成績好,又聽話;什么誰誰家的孩子在家幫父母干活等等,這樣比較的結果,只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如別人,亦或者我是親生的么?”
父母口中這種負面的暗示,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比不上別的小朋友,破罐子破摔,甚至自暴自棄。
孩子不管怎么教,都不會百分百聽話。因為你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必然會存在不同的思想和行為。
動輒就是:“你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鬧,我就不要管你了,別再叫我媽媽了”……,這些語言暴利最傷的就是孩子幼小的心靈,只會讓孩子越發沒有安全感。
父母語言上的威脅、恐嚇只會逼孩子妥協,逼孩子就范。并不能真正的使孩子信服,甚至還會使矛盾升級,父母與孩子的隔閡更深。
諸葛亮有《誡子書》,顏之推有《顏氏家訓》,有家規的家庭孩子往往更有家教。父母不能總是在孩子犯錯之后才教育孩子這是錯誤的,有的時候悲劇已經發生,就再難挽回了。
沒有明確的家規,父母說的就是命令,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長期這樣的結果只會讓親子關系更加緊張,無法溝通。
——今日話題——
每一個孩子行為的背后都是家庭教育的反饋,以上父母最容易范的毛病,你躺槍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