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霖這個名字在清代很響亮,因為他是清代最后一名狀元,一生大起大落,晚年以賣字為生。
劉春霖出生于貧寒農家,但他勤奮好學中了狀元,是當時文人雅士求學道路上的典范,一生飽讀詩書,但是讓后人記住他的并不是其深厚的文學造詣,而是書法。
劉春霖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并沒有名師指點,開始在私塾的時候以讀書為主,書法是自學,也許正是這種情況讓他擺脫了館閣體的影響。也不能說他的書法完全區別于館閣體,在后來的書法學習上的確受到了館閣體的影響,但是他的書法并沒有完全拘泥于館閣體。
從他的書法之中可以看出,還是有著自己的見解,因為他當初學習書法的時候并沒有受到束縛,這種自然的氣息貫穿著他書法的一生。
劉春霖能中狀元,與他的書法有很大的關系。書法是文人的臉面,當看到他書法的時候給人一種文人雅致氣息,引人入勝。
書法在當時并不是文人的主業,很多文人視書法為小道,認為文人應該以文學修養為主,比如顏真卿、蘇軾這些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無一不是飽讀詩書之人,但是他們的書法卻流傳千古,究其原因:文學修養滋養了書法的氣韻。
關于劉春霖的書法到底值不值得學習,一直是一個爭議的話題。有人說他的書法就是館閣體,失去了書法的靈動和傳統審美,不值得學習,其實這樣的評價是不對的。
館閣體的書法雖然有幾分嚴謹呆板之氣,但是其中的結字方法和筆法仍然有可取之處,并不是一無是處。有很多書法家在學習館閣體的時候學揚長避短,依舊可以取得成就,比如沈度,他的書法被稱為臺閣體,也就是后來所說的館閣體,那么他的書法仍然值得學習。
在學習書法上不值得學習的是一味地模仿,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面貌,并不是館閣體不值得學習。如果一味地模仿,即使是學習歐陽詢、顏真卿的書法,學到了精髓卻不去創新,那么很快就會被書壇遺忘。
曾有人說過,在書壇上有很多人學習趙子昂的書法,但是認為趙子昂的書法有媚俗之氣,所以認為趙子昂的書法不值得學習。其實趙子昂的書法圓潤流暢,絲毫沒有媚俗之氣,只是有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只學到了趙體書法的表面形式,并沒有深入學習或者融匯變通,所以自己的書法有媚俗之氣,這和趙子昂的書法是沒有關系的。
我們再來看劉春霖的書法,暫且不論其筆法,先看整體。他的書法給人一種橫無列豎有行的感覺,我們知道在寫書法的時候往往會把宣紙折疊數遍,尚且寫不直,而劉春霖的書法一揮而就,從上至下沒有偏差,如果沒有幾十年的功底是做不到的。
再看其中的墨色變化,在起筆上,他飽蘸濃墨,在運筆上濃淡結合,增加了書寫的意趣,也給整幅書法帶來了靈動之氣。
所以說劉春霖的書法還是有可學之處的,并不能因為他的書法受到了館閣體的影響而嗤之以鼻。劉春霖晚年以賣字為生,所以傳世書法很多,但是他的書法沒有應付之作,從一些傳世的書法中可以看出,很多都是劉春霖書法的力作,并沒有因為賣字而糊弄求字之人,可見其人品高潔。
在清代有很多狀元,但是讓后人記住名字的卻不多,劉春霖以其精湛的書法造詣,立足于書壇之上,寫出了文人書法的典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