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舉辦揚州職業培訓學校的可行性報告
(2006年6月于北京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
舉辦揚州職業培訓學校的優勢
政策優勢
中國的問題主要是農民的問題。近兩年,由于“三農問題”引發,使得職業技術教育得到了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
2004年教育部關于印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的通知指出:“2006-2010年,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5000萬農村勞動力開展轉移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對其中的3000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對已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2億多農民工開展崗位培訓。”
同時要求“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并重的制度。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學校要加強與勞動、農業等部門的聯系,組織擬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參加轉移就業培訓,使他們掌握一至二項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的技能,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培訓證書,做到先培訓后轉移就業。”
江蘇省農林廳、勞動保障廳、教育廳、科技廳、建設廳、財政廳聯合制定的《2004–2010年江蘇省農村勞動力培訓規劃》中明確指出:“轉移農民必須培訓農民。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率與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關。據統計,目前我省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33.6%,初中程度占52.4%,高中程度占11.2%,中專程度占1.8%,大專及以上程度占1%。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勞動力,多數也缺乏勞動就業必需的技能、技術。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導致輸出人員就業面狹窄、就業層次低、就業周期短,不能適應信息化、高新技術產業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和新興第三產業的要求。”
“大力推行“訂單”和“定向”培訓。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與企業和用工單位簽訂合同,按需定向培訓。引導和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與勞務輸出(派遣)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簽訂培訓訂單或輸出協議,約定雙方責任和權益,實現培訓與輸出(派遣)的良性互動。”
“探索初三、高三學生有序分流的辦學途徑。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產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度培訓,掌握一定職業技能。”
“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對經過教育和培訓后獲得一技之長、經過考試合格的農村勞動力,頒發《職業技能培訓證》和《職業資格證書》。用人單位招收農村務工人員,應優先錄用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應降低對農村務工人員鑒定收費標準,實行按成本價收費。”
舉辦職業技術教育,政策的保障是充分的。
文化優勢
文化節、文化品牌、網絡文化、文化遺產等詞語的高頻出現,“文化”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文化產業已成中國經濟新增長點。揚州文化在全國有著獨特的地位,歷經數千年,貫華夏歷史之脈絡;地處江淮間,集南北文化之精粹。她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園林文化、飲食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戲劇文化、水文化、民俗文化等等豐富的內涵,使她名副其實地躋身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列。僅從文化這一點上看,揚州以北京、西安為伍,與杭州、洛陽并肩,絕對沒有高攀的成分。
北京新東方教育集團就是利用這種“文化吸引”和“名城效應”,每年暑假在揚州組織全國中學生“酷學酷玩夏令營”,能吸引來數千名學子,短短20多天盈利逾千萬。
在這樣的城市辦教育,辦各級政府大力提倡的職業技術教育,的確是一份名利雙全的光彩事業。
區域優勢
揚州位于南京1小時都市圈內,與南京相距僅100公里,是促進南京都市圈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之一。揚州的特殊區位使之肩負著承遞蘇南輻射、率先蘇中崛起、帶動蘇北發展的重大責任,理應成為南京都市圈的副中心。
揚州也在“泛上海都市圈”的300公里半徑范圍內,隨著寧啟鐵路的開通和潤揚大橋的建成,揚州與蘇南、上海的聯系將更加緊密,經濟社會發展將進一步受到上海的影響。隨著上海國際性大都市目標的實現及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恢復,上海極有可能進一步拓展其城市空間、疏解其城市功能,將揚州規劃為其休閑度假的后花園。揚州也完全有能力、夠資格參與長江三角洲內的產業分工,形成揚長避短、錯位競爭的地方產業結構體系,成為泛上海都市圈內的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基地、產品配套加工基地、區域性商品集散基地和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南通、上海的建設和發展,需要人力;揚州市自身的建設和發展也需要人力。今后幾年,江蘇省處于新增勞動力的高峰期。職業技術培訓正是一條迅速將農民培養成適應現代化都市建設和發展需要的農民工的捷徑,也是幫助農民致富,實施城鄉和區域共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生源優勢
蘇北五市是職業技術培訓的主要生源區。
目前,江蘇省還有農村富余勞動力700萬人左右,大部分分布在蘇北的徐州、宿遷、連云港、淮安、鹽城等五市。
據《新華日報》2005年2月18日徐州電,無錫、南通、昆山、常州、上海等城市的勞動部門和相關招聘單位,帶著22萬多個用工崗位到徐州招聘勞動力。這場規模空前的“南北勞動力交流大會”在招聘崗位、應聘人數、招聘地區等方面均在徐州創下紀錄。
擁有職業技能證書的外出務工人員在此次勞動力交流大會上格外“搶手”。據大會負責人介紹:“無錫等地急需大量電焊工、車工、電子操作工等技術工人,但國家要求務工者必須持證上崗。目前各地對這種技術工人的培訓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的需要。”
江蘇省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以來,“四項轉移”和“南北掛鉤合作”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在蘇北這一擁有眾多農村人口、經濟欠發達地區落地生根。目前勞動力轉移普遍采取的模式是“北輸南接”。具體實施方式是根據蘇南、蘇北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特點,蘇南工業經濟發達、勞動力需求量大的地區,與蘇北農村人口富余市縣實行對口掛鉤,由蘇北地區根據用工需要定向輸出農村勞動力。先后建立“南京—淮安”、“鎮江—連云港”、“蘇州—宿遷”、“常州—鹽城”、“無錫—徐州”等勞務合作的對口掛鉤市。我們在“北輸南接”之間的揚州開展的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蘇北農民工進城前的素質和技能,正是“北輸”與“南接”之間的暢通工程,既有生源也有出路。
“學得一技,終身受益;出去一人,全家脫貧。”這是不少經過職業技術培訓的農村打工者的切身體會。
同時,皖北、豫北、魯西南一帶,也將是我們事業拓展后的重要生源地。
辦學思路
Ⅰ.辦學思想:以就業為導向,以學員為本位,以能力為核心。
以就業為導向,就是要關注學員出口,盯準勞動力市場,選擇行業急需、通用性強、技術要求高的職業,開展面向企業職工的崗位培訓、下崗職工的轉崗培訓和進城務工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
以學員為本位,就是要尊重學員,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教育消費的觀念,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以能力為核心,就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能力第一。要將學員的取證率和就業率作為考核教學成績的重要指標和學校發展的重要目標。
Ⅱ.發展思路:第一步“借雞下蛋”;第二步自主發展;第三步形成品牌。
所謂“借雞下蛋”,是指起步階段,可采取租借校舍和實習場地,適當購置教學設施和實習設備。按照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有特色的目標,邊辦學邊摸索,把全年培訓1000人作為奮斗目標。了解勞動力市場行情,疏通招生、技術鑒定、就業等渠道,為第二步發展作準備。
所謂自主發展,就是通過一年的努力建成自己的校舍和實習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網絡和學校網站,學校培訓規模達到2000人。
形成品牌,是指經過三年的努力,形成重點培訓專業,學校的社會知名度高,基本形成學校的品牌,年培訓規模超過4000人。
Ⅲ.辦學模式:
學校采取股份制。教育股份制是對企業股份制的一種大膽借鑒,這兩年,已經有一些民辦學校實行了股份制,甚至有公立學校也在搞股份制改造。股份制不僅能順利地解決辦學資金問題,而且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疏通各路關系,順利地解決發展問題。
董事會是學校的最高權力機構,依據《學校章程》管理學校。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鼓勵學校干部向下兼職,以保證學校信息暢通和管理運行的高效性。
Ⅳ.籌建程序
成立學校籌建委員會(校名待定)。暫設籌建辦公室、市場部、采工部和人力資源部。
籌建辦公室的主要工作:
①學校注冊,并通過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辦理辦學許可證;
②考察并落實校舍和實習場地,提出校舍和實習場地的整修計劃;
③了解勞動力市場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確定起步期間培訓項目和專業設置;
④制定教學設施、教材和實習設備的采購計劃;
⑤負責學校的宣傳工作。
市場部的主要工作:
①考察用人單位,與用人單位建立供求關系;
②了解生源市場,擬訂招生簡章,開展招生宣傳,實施招生計劃。
采工部的主要工作:
①組織人力,實施校舍和實習場地的整修工作;
②考察市場,招標定標,完成教學設施、教材和實驗設備的采購計劃。
人力資源部的主要工作:
①招聘學校專兼職教師和行政后勤工作人員;
②擬定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交學校董事會通過;
③負責籌建期間所有人員的考核培訓工作。
辦學資金預算
啟動資金(第一期投入)
第一期投入資金預算
編號
支付項目
金額(元)
年計(萬元)
備注
01
場地租金
15000元/季度
6.0
02
校舍修理費
5000元
0.5
03
教員工資
20000元/人均
80
按40人計
04
廣告宣傳費
30000元/年
3.0
05
計算機60臺
2000元/臺
12
06
招生經費
50元/生
5
按1000學生計
07
教室設施
3000元/間
3
按十個教室計
08
公寓設施
200元/生
6.8
按300學生40名員工計
09
實習設備
150000
15
暫定
10
辦公設施
300元/人
1.2
按40人計
11
辦公經費
5元/人月
0.6
按40人計
12
流動資金
6000元/月
7.2
13
水電費
1000元/月
1.2
14
辦證費
1.5
開辦初期取證
15
食堂設備
3
容300人就餐
16
其他
2.4
合計
148.4
建校資金(第二期投入)
主要用于征地、建校舍、擴大辦學規模,約需資金350萬元。
辦學收益預測
根據不同專業和技術等級,確定學制和學費標準。學制可設兩月、三月、半年、一年不等,部分專業學制和收費標準如下。
部分專業學制和收費標準
編號
項目名稱
學制
招收人數
每人學費
合計
01
電腦操作班
兩月
200人/年
300元/人
6萬元
02
家電維修班
三月
100人/年
2000元/人
20萬元
03
汽車修理班
六月
50人/年
4000元/人
20萬元
04
汽車美容班
六月
50人/年
4000元/人
20萬元
05
電訊維修班
六月
50人/年
5000元/人
25萬元
06
高級電焊班
一年
50人/年
6000元/人
30萬元
07
初級電焊班
三月
100人/年
2000元/人
20萬元
08
服裝裁縫班
兩月
200人/年
1000元/人
20萬元
09
網絡技術班
六月
50人/年
4000元/人
20萬元
10
平面設計班
兩月
100人/年
500元/人
5萬元
11
電腦維修班
兩月
100人/年
1500元/人
15萬元
合計
1050
201萬元
平均每生學費按1500元計算,前三年收益預測如下。
年
投入(萬元)
培訓人數
收入(萬元)
利潤(萬元)
第一年
150
1000
150
0
第二年
350
2000
300
-50
第三年
200
4000
600
400
合 計
600
7000
10500
350
三年后收回投資并獲得350萬元的利潤。如果保持三年后的發展規模,每年都可獲得近400萬元的利潤。
事實上,三年后我們的學校一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我們可以躋身學歷教育,將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我們也可以發展分校,形成職業技術教育集團;
——還可以借助學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開辦汽車修理廠、網絡工程公司、電訊維修部等等校辦企業,形成產、學、研一條龍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