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城市規劃大師、
新加坡規劃之父
新長安大軸線誕生于西咸新區的確立和開發過程中。
兩年前,受西咸新區委托,我開始為西咸新區絲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做總體規劃。在梳理大西安規劃和西咸新區總體規劃的時候,我充分吸收和采納了西咸新區有關領導關于“天星大十字”和灃河軸線的想法,在西咸新區絲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總體規劃中進一步深化軸線概念,最終落實為新長安大軸線的方案。
這條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是歷史遺址周代鎬京、秦、漢和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然后步入到今天的西咸中心,也就是灃渭交匯處的能源金融貿易區,這條十四公里的軸線成為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縮影。我們設想,周到漢的軸線由一條道路連接,從漢到今的軸線由兩條道路之間的步行帶串聯。為了讓軸線為人居服務——我們在軸線上引入綠化步行帶,并且在步行帶當中配備了兩個新鎮中心,四個小區中心和一個中央商務區和邊緣中心,這些商業中心都是供居住在這里的市民使用的。
我們希望每一個商業中心,都能有一座代表朝代特色的仿古建筑,例如漢代的石闕、唐代的樓閣、宋代的虹橋、明代的牌樓等。同時,所有新建建筑,都要有中國特色。
除了規劃這條軸線,我們還沿著道路規劃了城墻的意向,繪出了一個“中”字。這個“城墻”,是由帶狀公園和沿街的連續建筑構成的,通過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大體形態,在視覺上模擬出中心區的“城墻”。
同時,為了使軸線形成完整的系統,打造出莊重的城市形象,從軸線向東西兩側延伸出若干條林蔭綠化道,通往多個歷史遺址,包括漢長安、阿房宮等,也通向各級商業中心,把軸線和城市功能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
在規劃大西安新軸線的同時,我們確定了渭河生態歷史文化保護帶;沿歷史遺跡、自然水系形成完整的景觀道路系統,再現“八水繞長安”盛景;在更大范圍規劃了多條景觀路連接唐十八陵沿線重要歷史遺跡,為遺址保護和旅游開發奠定基礎。這些工作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讓西安成為更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城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