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師承先父福建省名老中醫柳增榮,遵父傳之法,臨床上重視對“后天之本”的調攝,疑難雜證,亦多從促進脾胃之氣論治。今整理先父用藥特色經驗,并加淺析以期同道交流。
1.脾胃之氣與元氣的關系
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健康之本,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人體的一切活動,無不領先元氣的推動、充養。元氣稟受于先天,為先天之精所化生,又依賴于后天水谷精氣之滋養與補充,并通過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以供各臟腑的生理活動需要。如《景岳全書》說:“故人之自生至死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于人生者不小。”可見元氣的盛衰,并不完全取決于先天稟賦,亦與脾胃運化水谷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人之元氣的充足,主要靠脾胃健運功能的強健,只有脾胃之氣旺盛,才能滋養元氣,如果脾胃之氣本弱,即元氣亦不能充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諸癥亦由此而生。因此,必須重視促進脾胃之氣,這是關系到元氣有無的根本問題。
2.脾胃升降功能的重要性
升降出入,是人體氣化功能活動的基本形式,有維持機體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的基本作用。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才能使營衛協調,五臟安和。但是“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如肝氣疏泄、肺氣肅降、心火下煦、腎水上濟等,都屬臟氣的升降,但都以脾胃為升降運動的樞紐,從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內經》說:“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由于升降出入,在各臟腑間是互相促進,互相影響,脾胃功能失調,可影響各臟腑,反之其他臟腑功能失調,也可同樣影響到脾胃,但關鍵則在脾胃的升降運動,以完成新陳代謝。故升發脾胃之氣,對整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至關重要。脾和胃,一臟一腑,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主熟腐;脾惡濕,胃惡燥。這里的升與降、運化與熟腐、燥與濕,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正常的脾胃功能,就是在這矛盾的統一和對立之中,取得動態的平衡。如果升多降少,或只升不降,反之,降多升少,或只降不升,都會使脾胃的功能,失去協調與平衡,使清陽之氣不能散布,后天之精不能歸藏,飲食清氣無法進入,廢濁之物也不能排出,繼而變生多種疾病。
3.促進脾胃之氣,以利療效
脾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又和一切疾病的發生,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重視脾胃的調理,應是保健與治病的一項重要方法。重視脾胃之氣,實際即重視元氣,元氣盛則體健,元氣衰則百病生。《脾胃論·脾胃實傳變論》中載:“諸病從脾胃而生。”認為人之元氣來自脾胃,脾胃有損,勢必影響到整個臟腑功能,以及招受外邪而致病。所以在任何情況下,皆當以護脾為先。護脾之法,總的精神是益脾氣,養胃陰,根據脾胃的特點,用藥當注意升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次則慎藥,補勿過膩,攻勿太過,寒勿過偏,熱勿過燥,緊抓健運脾胃之機,處處都應立足照顧脾胃,而關鍵在于促進脾胃之氣的健運。健運目的,要使脾胃正常運轉,元氣旺盛。健運即運化,所謂“運者,行也,化者生也”,健運并非只限于脾胃本身不調,其他臟腑有病,也應調理脾胃,這才是發揮脾胃樞紐作用。本人在臨床治療中,選用異功散加味作為調理脾胃的常用方,療效顯著。本方系四君子湯加陳皮。功用健脾益氣,和胃。外感、內傷,均可隨標本虛實加味應用。現舉例如下,以相佐證。
4.病案舉例
4.1 腫瘤病的治療
筆者把益氣健脾列為扶正法的第一法,認為癌癥晚期病人,較長期服用少量人參,用異功散加味益氣健脾和胃,可延長其生存時間。往往可以減少化療所致的各種胃腸道反應,減輕化療對造血機能的損害。例:黃某某,男性,49歲,直腸癌晚期患者,大便每日達十余次,多方求治,未效,經人介紹,前來就診,用補脾升陽藥后大便逐漸成形,日減二三次;又例,張某某,男性,38歲,肝癌腹水患者,采用益氣健脾法后,腹水方告消退。
4.2 汗癥
林某某,女,43歲,自訴身常汗出,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久而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經用各種中西藥治療未見效。筆者投以異功散加黃芪、烏棗、防風、白勺3劑之后,汗癥明顯改善,再投3劑,諸癥已轉正常。《脾胃論》指出:“土為萬物之母,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臟。”又說:“善治病者,唯在調和脾胃。”以上諸說,可見脾胃在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有重要意義。
諸病不愈當治脾胃
----選自《南方醫話》
作者:甘均權
《慎齋遺書》說“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凡見咳嗽,自汗,發熱,肺虛生痰,不必理痰清熱,土旺而痰消熱退,四君子加桂·姜·陳皮·北五味,后調以參苓白術散。”
余30多年究心于此,結合臨床實踐,覺得此說甚是。
如治慢性咽炎,若現癥見咽喉干澀,微痛或如異物梗塞,或如煙熏火灼,此為咽燥,津液不能濡潤之故。醫者多投以養陰清肺之劑不效。此類病者余遵《素問·陰陽別論》“咽喉干燥,病在土脾”,用參苓白術散補脾,治之多效。
脾病下流乘腎,土克水而骨無力,是為骨痿,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之證。是陰氣重迭,陰盛陽虛之候。余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合青娥丸(補骨脂·川杜仲·胡桃肉·菟絲子)治之甚效。
長期低燒證,脈微數,苔薄黃,腹脹時痛而便溏,用滋陰宣解湯加減治之不效者,仿岳美中大夫治脾陰虛低燒之法,用四君子湯加山藥治之,往往劑而瘥。
小兒疳疾,凡倦怠形瘦,毛發焦枯,低熱口渴,腹脹便溏,不思食,或食入難化,色質紅,脈虛細數者。辯證雖屬脾疳,倘患者病久已脾薄胃弱,單用四君子湯等藥,也力不能勝,反至發熱燥煩頓增。細審之始知此即脾陰虛之證也。余遵陳修園之說“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治陰虛者,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之訓,采用胡慎柔以參苓白術散方藥,去頭煎,要二三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則養脾陰,此無法中之活法也,余屢屢用此法治小兒疳疾·大人虛勞,收效良佳。
基上所述,皆為“諸病不愈當治脾胃”的事例說明,亦即“補腎不若補脾”,以及陳修園說:“千古滋陰都誤解,太陰脾土藥扶持”的有力驗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