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經辯治綜述
一.《傷寒》六經與《內經》六經
《傷寒》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在仲圣所處的年代,當時的外感病多為傷寒。人體受風寒邪氣,先侵犯皮毛,腠理,而橫向內傳,進一步侵犯經絡臟腑。這里的六經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非《黃帝內經》中十二正經手足經脈的合稱。
傷寒論是中醫經典之一,是醫圣張仲景的著作,是集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臨床指南,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可以說,內經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架構,傷寒論則構成了中醫臨床實踐的核心技術,是千百年來中醫的精髓所在,是中醫療效的最有力保障。
不論是六經辨證及后世的臟腑辨證,精氣血津液辯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經絡辯證等等都是以陰陽為總綱,將證候分為三陽和三陰兩大類。
三陽病證的特點,一般處于邪氣亢盛,正氣未衰,其病位多偏于表,以六腑及陽經功能性病變為主,愈后多良好,無后遺癥
三陰病證的特點,一般處于病勢較弱,正氣虛衰,其病位多偏于里,以五臟及陰經器質性病變為主,愈后多不良,或遷延不愈,而伴有后遺癥。
因此六經辯證是綜合性的將臟腑經絡等看為整體,并在其中尋找到之間的相同點,而后進行歸納總結,最終為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每一病證中可能包含一條甚至幾條經脈,一臟甚至多臟,一腑甚至多腑的病變。
六經辯證里的陰陽,是指人體正氣的盛衰,
人體陽氣的盛衰,正氣足,則為陽,正氣不足,則為陰。
外邪入侵時,人體都有一個對抗疾病的本能,當這個本能很旺盛的時候,人體抗邪的程度就激烈,就會表現出一系列功能亢奮的癥狀,這時我們就說這是陽性的病;相反,當人體正氣不足,無力對抗病邪,就會表現出一系列功能虛衰的癥狀,這時我們就說這是陰性的病。
二.六經的傳變規律
六經就是外邪在人體中逐步侵害的過程,由陽至陰,由陰化陽,由表入里,或由里達表,由實漸虛,由虛標實,由寒轉熱,由熱而寒的過程。這個過程稱之為傳變。
具體有以下三種傳變方式,1、循經傳;2、越經傳;3,表里傳。
循經傳,疾病按照,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順序,即仲圣所擬六經正常傳變方式進行。因傷寒傳本不同,也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的順序說法。
越經傳,疾病不按偱經次序傳變,如太陽不愈,不經陽明,少陽,直入太陰。多由患者正氣不足,或邪氣亢盛所致。
表里傳,相為表里的兩經相傳,此表里非彼表里,為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之間的表里關系,為六經辨證至表里,與臟腑之間表里關系無關。多因正虛而邪乘所致。
此外亦有陰轉陽,里邪透表,此為正氣恢復之相,預示著疾病的即將康復的好兆頭。
除了傳變之外,另有合病,并病,直中。
合病是指兩經或三經的病證同時出現,如太陽和陽明合病,少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等。
并病有不少人認為合病與并病是一回事,事實上不然合病是屬于同時出現,而并病是疾病尚未傳變,而又出現其他經病證,如太陽未愈又出現少陽或陽明。
直中凡疾病不從陽經傳入而直接出現三陰經的病證繼而發病的患者,稱之為直中。
三.六經病的成因
病位無非表里(含半表半里),病性無非陰陽,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情況。所謂外感、內傷,無非是致病原因的不同而已。所以六經辯證涵蓋了人體的內外表里,無處不包,人體任何一個地方的疾病。
六經辯證的實質,無非陰陽兩個字而已。陰陽兩個字,在表述病性時,所謂陽,就是陽性病,所謂陰,就是陰性病。陽性病,就是雖有病邪,但是正氣不衰,正氣尚有能力抗邪,因此正邪對峙和斗爭比較激烈,癥狀表現也就比較明顯。陽性病患者,體內正氣尚足,但也不是說特別充足,特別充足的人,就不會得病了,外邪就無法侵入他的身體了。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這個道理。陰性病,主要是人體正氣不足,生理功能不足,抗邪能力不足,無論有無病邪,都是一派虛衰之象。因為正氣不足,無力抗邪,正邪交爭不激烈,所以癥狀不一定嚴重,進展不一定很快,好像病情并不嚴重,但實際上問題可能更深,更棘手,危害更大。
三陽病證的特點:一般處于邪氣亢盛,正氣未衰,其病位多偏于表,以六腑及陽經功能性病變為主,愈后多良好,無后遺癥
三陰病證的特點:一般處于病勢較弱,正氣虛衰,其病位多偏于里,以五臟及陰經器質性病變為主,愈后多不良,或遷延不愈,而伴有后遺癥。
四.六經病證治則
三陽病—祛邪為主
太陽病—汗法
陽明病—清下法
少陽病—和解法
三陰病—扶正為主
太陰病—溫中法
少陰病—溫陽育陰
厥陰病—寒熱并用、攻補兼施
五.六經病的證治
三陽病
太陽病辯治(太陽表證)
太陽主表,統營衛,為一身之藩籬。所謂太陽病,便是外邪侵犯人體肌表皮毛。此時正氣尚有余力抵抗,正邪互爭的時期,造成肌表被約束而表現出來的疾病為太陽病。太陽經脈循行于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經氣化由小便排出。風寒侵襲人體,多先傷及體表,正邪抗爭于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即太陽經證,是傷寒病的初起階段;若太陽經病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腑,而發生太陽腑證。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
病理與病機
太陽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以固護于外,為六經之藩籬。
太陽主表,肺亦主表,二者關系密切。太陽主表是因陽氣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養于皮毛。體表的陽氣與津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衛外的作用。
太陽病的發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內發,且二者往往互為因果和轉化。邪自外入者,多因衛陽不足,風寒等邪乘虛而入,太陽首當其沖,衛氣奮起抗邪,衛邪相爭于肌表,致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調而發??;病由內發者,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由陰轉陽,或由里出表。所謂由陰轉陽,是指少陰病陽復太過,病轉太陽之腑,因太陽與少陰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陽明兼太陽病證。太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故其性質按八綱歸類屬表證、實證、陽證。
太陽經證是指由于風寒之邪侵犯人體肌表,正邪抗爭,營衛失和所表現的證候。太陽經證為傷寒病的初起階段,是由風寒外邪侵犯太陽經所致。
【臨床表現】惡寒,頭項強痛,脈浮。
上述表現是太陽病的主癥主脈,無論病程長短,但見此癥此脈,即可辨為太陽病。
【治則】其證在表,故當汗解。
太陽經證,由于病人感受邪氣之不同、體質的差異,又有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之分:
太陽中風癥 —邪犯太陽、衛強營弱—調和營衛—桂枝湯
【概念】太陽中風證是指以風邪為主的風寒之邪侵犯太陽經脈,使衛強營弱所表現的證候。本證是以惡風,汗出,脈浮緩為辨證依據。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或見鼻鳴,干嘔。
【治則】調和營衛—桂枝湯(需要借助熱粥或溫覆使汗出)
太陽傷寒癥—邪犯太陽、衛陽被遏,營陰郁滯—辛溫發汗—麻黃湯
【概念】太陽傷寒證是指以寒邪為主的風寒之邪侵犯太陽經脈,導致衛陽被遏,營陰郁滯所表現的證候。本證是以無汗,身痛,惡寒,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身體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
【治則】辛溫發汗—麻黃湯(麻黃湯只適用于表實證,有汗者切不可用,用則有亡陽之危。)
太陽腑證是指太陽經證不解,病邪由太陽之表內傳其膀胱腑所表現的證候。根據病機之不同,又分為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
太陽蓄水證
膀胱氣化不行,水熱互結所致小便不利—通陽化氣,利水解表—五苓散
【概念】太陽蓄水證是指太陽經證不解,邪與水結,膀胱氣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現的證候。本證是以太陽經證與小便不利、少腹滿并見為審證要點。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小便不利,少腹滿,消渴,或水入即吐,脈浮或浮數。 【治則】通陽化氣,利水解表—五苓散
太陽蓄血證
外邪由表入里,熱邪與血結于下焦—祛邪祛瘀為主,活血化瘀—桃核承氣湯
【概念】太陽蓄血證是指太陽經證不解,邪熱內傳,與血相結于少腹所表現的證侯。本證是以少腹急結,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為其審證依據。
【臨床表現】少腹急結或鞕滿,小便自利,如狂或發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脈沉澀或沉結。
【治則】祛邪祛瘀為主,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涼血散瘀—桃核承氣湯加減
陽明病辯治
陽明病證是指傷寒病發展過程中,陽熱亢盛,胃腸燥熱所表現的證候。其性質屬里實熱證,為邪正斗爭的極期階段。本證多因太陽經證不解,內傳陽明化熱而成?;蛞蛏訇柌∈е?,邪熱傳入陽明而成;或因素體陽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熱所致。
【臨床表現】身熱,不惡寒,反惡熱,汗自出,脈大。
病理與病機:
陽明,有陽氣旺盛的涵義,是少陽、太陽陽氣發展的高峰階段??梢?,陽明是陽熱之氣旺盛到了極點的惡象征?!端貑枴?,“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小腸主受盛,化物出焉,大腸主傳導,變化出焉”。在生理上胃腸相互協調自成一個特殊系統實相合拍,若將大小腸分割為二,在脾胃病中,實感牽強,不能自圓其說,故胃腸為陽明之府,為后天之本,保證氣血精微的生化,協調全身氣機的升降,維持人的生命功能。
陽明病的成因有三:一為太陽或少陽病失治,耗傷津液,邪熱傳于陽明;二為腸胃素熱,燥熱之邪以從其氣,直反陽明;三為三陰病陽復太過,熱邪亢盛,化燥成實而轉屬陽明。其發病的根據是素蘊燥熱,發病的條件是失治或誤治,傷津化燥,邪熱內傳,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陽明以燥氣為本,在太陰濕氣的制約下,相濟為用,不致太過。如果脾濕不足,或傷津化燥,都可導致燥氣亢盛(胃腸燥熱)而為陽明病。若燥熱之邪未于腸中糟粕搏結,而充斥于全身者,稱為陽明經證;若燥熱之邪與腸中糟粕相結,則稱為陽明腑證。二者證侯性質均屬里、熱、實。
陽明病一般分為兩種,或初期以熱為主的表現陽明經證(里熱證),或中后期以燥為主的表現陽明腑證(里熱實證)。二者的鑒別在于,有形與無形,即燥屎的形成即便秘為最典型的表現。
陽明經證—胃熱熾盛—清陽明胃熱—白虎湯主之
陽明病前期,一般津液尚未虧損,以壯熱的表現為主,故稱之為陽明熱證,此時燥屎尚未形成,故又稱其為無形熱盛。(里熱證)
【臨床表現】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引飲,或心煩躁擾,氣粗似喘,面赤,苔黃燥,脈洪大。
【治則】陽明經證是胃熱熾盛故以八法中清法為主,白虎湯主之
陽明腑證—津液虧虛、實熱內結—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中后期,一般津液已經虧損,此時熱與燥并存,或燥大于熱,故稱之為陽明實證,此時燥屎已經形成,故又呈其為有形熱結。(里熱實證)
【臨床表現】熱邪傳入陽明初期,腸中燥熱,胃氣不和,或邪實正傷,腸中干燥,不更衣,脘腹漲滿,或熱結旁流,邪熱蒸蒸而發,心煩惱怒,神昏譫語等,
【治則】陽明腑證是熱傷津液所導致,故八法中以下法為主,承氣湯主之
少陽病辯治
邪犯少陽,樞機不利—和解樞機—小柴胡湯
少陽病證是指邪犯少陽膽腑,樞機不運,經氣不利所表現的證候。又稱少陽半表半里證。多由太陽經證不解,邪傳半表半里的少陽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陰病轉出少陽而成。本證是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脈弦等為辨證依據。
病理與病機:
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分別與手厥陰心包與足厥陰肝相表里。三焦主決瀆而通調水道,又為水火氣機運行的道路;膽內藏精汁而主疏泄,膽腑清利則肝氣條達,脾胃健運。膽與三焦聯系甚密,故膽氣疏泄正常,則樞機運轉,三焦通暢,水火氣機得以升降。
少陽之火,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此火溫養。若邪犯少陽,膽氣郁結,則生理性“少火”就變為病理性的 “壯火”,“壯火食氣”,故少陽為病多以火氣病變為主。
少陽病的發生,一是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二是外邪直犯少陽;三是三陰?。ㄌ貏e是厥陰)陽氣來復,可轉入少陽。其病變位置,既在表,又在里;既不完全在表,又不完全在里;既未完全脫離太陽,又未完全進入陽明,而以少陽膽腑為病變中心,并涉及太陽、陽明。就其病性而言,少陽病既有太陽寒證的表現,又有陽明化熱的征象,寒熱俱在,是表里之間的中間類型。少陽病常見肝病癥狀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癥狀。其總的病機為邪犯少陽,樞機不利。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治則】少陽證的治療因其非表證不能發汗,也非里證不可瀉下,而是半表半里,非表非里,少陽也被稱之為“樞”,所以少陽證要和解樞機。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同姜棗,少陽百病此方
以上三種都是陽性病,也就是患者正氣尚足以抗邪。如果正氣不足以抗邪,就意味著病在三陰,在表的叫做少陰病,在里的叫做太陰病,在半表半里的,叫做厥陰病。
三陰病
太陰病辯治—脾陽虛衰,寒濕內生—溫中補陽—四逆輩
太陰病證是由多種原因所致脾陽虛衰,寒濕內生所表現的證候。太陰病為三陰病之輕淺階段,其病變特點為里虛寒證。可因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而起,亦可由風寒之邪直接侵犯而成。本證是以腹滿時痛,自利,口不渴等虛寒之象為辨證要點。
太陰病是疾病在正邪對抗中,邪由燥熱向濕寒過度并生成的時期,此時正氣已經衰弱,不能與邪氣斗爭,故多以寒濕為主表現出的一系列癥狀。從疾病的屬性上來看,太陰病當屬于虛證,故才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钡恼f法。脾陽虛衰,寒濕內生。太陰病為三陰病之輕淺階段,其病變特點為里虛寒證。
本證是以腹滿時痛,自利,口不渴等虛寒之象為辨證要點。
太陰病中之"太陰",主要是指脾(胃)而言。脾胃為后天之本,是健康之根,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病由所生。
太陰病的發生,可由三陽病傳變而來,亦可因寒邪直中所致,且以后者為主。病至太陰,侵犯于脾,致使脾陽不足,運化失職,寒濕內生。故其病位在里,病性屬寒、屬虛。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四肢欠溫,脈沉緩而弱。
【治則】溫中補陽—四逆輩(四逆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
太陰病屬于里虛寒證治法當以溫里為主,原文中給出的方劑為“四逆輩”,故仲圣沒有給予肯定的方劑,但從四逆湯類方來說,無外乎溫補中陽四個字。故四逆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等皆可勝任,當根據病人病情等酌情運用,方能中病。
太陰病篇雖然本無理中湯類方,但根據霍亂病篇,理中丸之主證來看,亦可作為太陰病主方。
【預后】太陰病的預后一般來說較好,但是若失治誤治亦可損害至下焦,而進一步傳化。
少陰病辯治
少陰病是傷寒六經病變發展過程的后期,全身性陰陽衰憊所現證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腎,臨床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要脈癥。
病理與病機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與足少陰腎,分別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互為表里。 手少陰心屬火,主血脈、神明;足少陰腎屬水,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心腎以三焦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濟,彼此制約,維持其兩臟的陰陽平衡。
少陰,有陰氣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陰和厥陰之間,所以又有"少陰為樞"之稱,有樞轉陰氣的作用。
少陰發病,有直中和傳經兩種形式。直中者,外邪直犯少陰;傳經者,太陽、太陰之邪不解而傳入。其發病的根據是素體心腎陽虛,氣血不足。外感風寒之邪只是發病的條件。
少陰心腎,是人體生命的中樞,少陰為病,多為危篤重證。少陰病的病理既可出現心陽腎陽之虛衰,又可有心陰、腎陰之耗傷。故少陰病有從陰寒化、從陽熱化兩類證候。
少陰寒化證—從陰化寒,陰寒獨盛—回陽救逆—四逆湯主之
是指少陰陽氣虛衰,病邪入內從陰化寒,陰寒獨盛所表現的虛寒證候。
此證是以無熱惡寒,下利,肢厥脈微等為 辨證依據。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脈微細,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熱反不惡寒,甚至面赤。
少陰熱化證—陰虛陽亢,邪從陽化熱—滋陰清熱——黃連阿膠湯
是指少陰陰虛陽亢,邪從陽化熱所表現的虛熱證候。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紅,脈細數。
治則: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
寒化證屬于危候,當回陽救逆——四逆湯類
熱化證則相對較為平和,當滋陰清熱——黃連阿膠湯
誤治與傳變:易傳變
少陰病相對來說,是表證的一種,并不復雜。但是,因為正氣不足,所以病邪在體表停留的階段比較短暫,少陰病傳變迅速,正氣又虛,所以多見難治之證、死證等。
厥陰病辯治
厥陰病證是傷寒病發展傳變的較后階段,所現陰陽對峙,寒熱交錯,厥熱勝復等證候的概括。臨床以上熱下寒,四肢厥冷證為其提綱。厥陰病為六經之末,多由它經傳變而成,其中尤以少陽病為主。
病理病機:
厥陰包括手厥陰心包和足厥陰肝,并分別與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相表里。
厥,含有極盡之意,是兩陰交盡的互詞。厥陰為陰之盡,陰盡則陽生,所以,厥陰含有陰盡陽生、陰中孕陽之意。其位置在少陰之后,所以又有"厥陰為闔"之稱,有蘊蓄陰氣的作用。
厥陰與少陰相表里,上接君火,下連腎水,成子母相應,在人體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厥陰病的發生,一為直中,系平素厥陰之氣不足,風寒外感,直入厥陰;二為傳經,即少陰病進一步發展傳入厥陰;三為轉屬,即少陽病誤治、失治,陽氣大傷,病轉厥陰。
邪入厥陰,肝陽與心包之火上逆,則形成上熱;火不下達,無以溫暖腎水,則形成下寒;陰陽互爭,邪正相搏,則形成厥熱勝復。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厥陰病主要分為寒熱錯雜,厥陰病寒證和厥陰病熱證。
厥陰病寒熱錯雜—主要是由于腎陰不足,肝失疏泄,陰陽氣不順接,上熱下寒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治則】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和胃安蛔—烏梅丸
厥陰病寒證—肝血虛寒凝致厥的證治
【臨床表現】手足厥冷、脈細欲絕
【治則】養血散寒,溫經通脈-當歸四逆湯
內有久寒-加吳茱萸生姜
厥陰病熱證—厥陰肝熱下利的證治
【臨床表現】熱利下重、下利欲飲水
【治則】清熱涼肝,解毒止利—白頭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