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中國1/3的成人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當體檢查出這個問題時,很多人往往關心幾個問題:動脈硬化是否能逆轉?若能,該如何逆轉?如果不能,還能做什么,以降低心腦血管意外發生的風險?
頸動脈是將血液由心臟輸送到大腦的必經之路,頸內動脈負責大腦半球的前部和中部供血。頸總動脈分叉處由于血流慢和湍流,容易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因此,頸動脈的健康情況可以作為全身動脈的一個“窗口”。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與冠心病和腦動脈硬化程度成正比,45歲以上中老年人群中,確診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接近80%。
如果頸動脈已查出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粥樣硬化情況可能更嚴重。這是因為和頸動脈相比,心臟冠狀動脈、腦血管更細,分叉和彎曲更多,更容易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如果頸動脈彩超發現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或形成了斑塊,但動脈狹窄還沒超過50%,這時積極干預,斑塊有可能逆轉甚至消退。積極干預的首要環節就是患者有針對性地調整生活方式。
日常飲食應做到“三多三少”:即適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吃植物固醇和纖維類食物(粗糧)、多吃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魚類);少吃高脂食物(肥肉、動物內臟)、少吃鹽和糖,嚴格控制總熱量,避免超重和肥胖。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規律、適量、循序漸進地進行。一般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宜,每次約30~50分鐘,每周3~5次即可。
此外,還要戒煙限酒,保持心態平和,學會自我調節,及時排解不良情緒。
如果經過生活方式干預,低密度膽固醇、血糖等仍不達標,或已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者,一定要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不能因為害怕藥物副作用而拒絕服藥。建議有頸動脈斑塊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至少控制在2.6毫摩爾每升以下,如果長期控制在1.8毫摩爾每升以下更有利于低回聲軟斑塊的消退。如果是重度頸動脈狹窄,達到70%以上,則需到血管外科就診,必要時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頸動脈支架成形術。
有患者可能會問,硬斑塊、軟斑塊和混合斑塊,哪個更危險?
硬斑塊:多為穩定性斑塊,已經鈣化變硬,表面有一層比較厚的纖維帽,不容易破裂繼發血栓。這種斑塊一般通過不斷長大的方式造成血管狹窄、堵塞,影響大腦供血。但成長速度不快,誘發卒中等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相對較小。
軟斑塊:多為不穩定性的斑塊,它的纖維帽薄,就像薄皮大餡兒的餃子,很容易破裂繼發血栓,一旦血栓堵塞頸動脈,或斑塊碎裂脫落后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就會影響大腦供血,誘發腦卒中。
混合斑塊:是具有上述兩種特征的斑塊。結構更復雜。混合斑塊也容易破裂或脫落,形成栓子脫落,引發梗死癥狀。
綜上,硬斑塊相對來說比較穩定,軟斑塊和混合斑塊穩定性差。但是,斑塊是否穩定并不是絕對的,不是硬斑塊就絕對不會脫落,也不是軟斑塊和混合性斑塊就一定會破裂脫落形成血栓。醫生還會根據斑塊所處位置、血流沖擊情況、造成狹窄的程度和慢性病等多方面因素,對斑塊的危險性進行綜合評估。
頸動脈彩超是無創無輻射的,可重復進行檢查,有利于監測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和治療手段的療效。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也可根據彩超檢查結果來判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