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網北京6月6日電(記者于瀟 實習記者郭璐璐)離婚后,數次要求復婚被拒,男子起訴稱遭遇“欺詐”假離婚,并請求法院撤銷離婚協議中關于房屋共有的財產分配條款。5日,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依法開庭審理這起因離婚引起的財產糾紛案。
并不是假離婚,“離婚原因是雙方感情不合”。被告代理律師在庭上辯稱,并認為離婚協議已對房屋歸屬進行了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原告夏先生與被告周女士于2006年12月結婚。婚前,原告集資購得位于昌平區南口鎮某房屋。
原告代理律師表示,2015年5月,在購買昌平區城南街道某房屋時,為節省交易稅費、享受優惠房貸利率,被告與原告商議協議離婚,并表示待辦完新購房產手續后,與原告復婚。
“在被告的主張下,雙方在離婚協議中約定,南口鎮的房屋共同共有。”原告律師說,在離婚后,原告還支付被告10萬元,用于購置房產。至2016年8月,原告多次找被告要求復婚,被告不予理睬。
原告認為,被告利用欺詐手段,以節省房屋交易稅費為由,騙取信任離婚。為此,原告起訴要求撤銷關于房屋共同共有的約定,南口鎮的房屋為婚前財產,歸原告個人所有。
記者注意到,雙方對離婚原因各執一詞。
被告稱,雙方離婚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原告有外遇,二是因原告父母不幫忙帶孩子,加劇了家庭矛盾,導致雙方感情不合。
“住房卡上的名字還是我一個人,且住房卡沒有發生實際變更。”關于撤銷離婚協議中房產約定的依據,原告說,涉案房屋是其婚前財產,其在離婚協議中同意共有,可視為是他對被告的贈與行為。而贈與行為的事實是以實際發生為基礎的,如果沒有實際發生,贈與人可以撤銷。
原告進一步表示,到現在為止涉案房屋沒有產權證,具體何時能辦下來尚不清楚。
“不同意將房產歸附給原告個人所有。”被告方表示。
被告代理律師說,由于雙方在離婚協議中已經對房產問題進行了約定,夫妻財產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離婚協議中,對共同財產的財產的約定,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贈與合同,婚姻法是特別法,應適用婚姻法的規定。
庭審結束時,原告表示不接受調解,本案未當庭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