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精釋精解婚約財產(彩禮)糾紛案件的司法處理
【核心提示】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1)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2)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上述第(2)、(3)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實務爭點
彩禮的給付具有不同的內在根源,所謂“婚姻論財,夷虜之道”。我國明確反對買賣婚姻或者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對于依習俗給付的彩禮,當前理論與實務都認為系贈與行為。從立法層面看,關于彩禮發生糾紛應當如何處理,如彩禮是否應當返還?返還多少?考量哪些因素?等等,《婚姻法》沒有作出相應規定。盡管《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作出了一定的解釋說明,但在審判實踐中處理此類糾紛仍裁判不一,表現為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由于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故彩禮應當全部返還;第二種觀點認為,雖然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只要雙方已經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彩禮就不予返還;第三種觀點認為,根據雙方生活時間的長短及彩禮數額的多少并結合當地的習俗,酌定返還。對此問題,《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明確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span>
理解適用
對《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的理解和適用
雖然,我國法律對婚約既不禁止也不保護,但對因解除婚約引起的財物糾紛,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爭議,有明確的原、被告,又有明確的訴訟請求,法院應當予以受理?!痘橐龇ń忉專ǘ返谑畻l從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對彩禮應否返還問題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
(一)彩禮的定義及其表現形式
彩禮又稱聘金、聘禮、納征,給付彩禮的習俗由來已久。簡單而言,彩禮可以定義為婚姻關系當事人一方(主要指男方)及其親屬依據習俗向對方(主要指女方)及其親屬給付的錢物。依據收受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女方獲得的彩禮”和“女方親屬獲得的彩禮”兩類;依據財產的表現形式不同,可以分為“貴重物品式的彩禮”和“金錢式的彩禮”兩類。?彩禮是以婚姻的締結及延續為目的,一旦這一環節斷裂,就容易產生以返還彩禮為訴請的“婚約財產糾紛”。
婚約是指男女雙方以未來要結婚為目的所作的事先約定。關于婚約是事實行為還是法律行為,學界有爭議,但都認可婚約不具有強制約束力?!痘?/span>姻法》第五條規定:“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愿,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婚約自不能作為一方強迫另一方結婚的依據。
因彩禮作為一類儀式性、象征性物品的總稱,其在主體間的往來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
1. 彩禮面紗下的違法意思——買賣婚姻、借婚索財
彩禮問題與借婚姻索取財物及包辦買賣婚姻等行為,有時是交織在一起的。彩禮有時候會成為包辦、買賣婚姻或者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的一種表現形式。
(1 )買賣婚姻。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1951年頒布的《關于婚姻案件中聘金或聘禮處理原則的指示》(以下簡稱《1951年聘金或聘禮處理指示》)第一條和最高人民法院1951年頒布的《關于聘金或聘禮的幾個疑義和早婚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以下簡稱《1951年聘金或聘禮處理復函》)第孑條,在婚姻關系過程中有財物往來的主要有如下情形:①公開的買賣婚姻(嫁女或嫁寡婦要一定身價,以及販賣婦女與人為妻等);②變相的買賣婚姻(以索取對方一定的財物為結婚條件者);③以詐騙對方財物為目的,以偽結婚作為得到對方財物的手段;④屬贈與性質的聘金或聘禮。該指示和復函對四種情形的處理有明確意見,以詐騙對方財物為目的屬于典型的騙婚,系違法犯罪行為,犯罪所騙取的財物應當返還受害人。基于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對于“婚姻法施行前或施行后”公開或者變相買賣婚姻分情況處理:施行前的,一般不予沒收,施行后的,公開買賣婚姻行為原則上應予沒收并處罰;變相買賣婚姻的,“斟酌具體情況及情節輕重予以沒收,并得予當事人以教育或必要的懲處”:《1951年聘金或聘禮處理復函》對沒收買賣婚姻所涉及的錢物作了解釋:“系屬買賣婚姻或變相買賣婚姻的性質,則給付的一方就不單純是一個受騙的人,而自己也有了違法行為。”這兩個規范性文件的精神有其適用的時代背景,考慮到剛建國時在清除封建余毒導致的社會不良習俗時需要一定的過渡期,以保證社會的平穩有序發展,故在處理買賣婚姻這一問題上,留有一定的余地?,F今,公開買賣婚姻的行為為法律所嚴厲禁止,并已成為大眾常識,不再有返還財物的可能。而變相買賣婚姻的行為則被單獨剝離,被定義為借婚姻索取財物。
(2 )借婚索財。根據1993年頒布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意見》)第十九條規定:“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如結婚時間不長,或者因索要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對取得財物的性質是索取還是贈與難以認定的,可按贈與處理。”該意見對借婚姻索取財物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婚姻案件中聘金或聘禮處理原則問題的復函》(已失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聘禮的幾個疑義及早婚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一脈相承,即持否定性評價。
現行《婚姻法》是在1980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婚姻法》的基礎上于2001年進行修改,該法第三條第一款在修訂前后內容一致,即“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依據一般法理,《婚姻法》屬于基本法,其效力高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二者沖突時自當適用法律的規定,但當司法解釋僅是對法律的實際操作進行細化時,則應當按照解釋的專門規定予以適用。考慮到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1980年《婚姻法》的基礎上又出臺了《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意見》,故《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意見》第十九條在法理邏輯上仍然有可適用的余地,即借婚姻索取的財物原則上予以沒收,例外情況下可酌情返還。
2. 遮于彩禮面紗下的合法意思——贈與
前已述及,以彩禮為表現形式的買賣婚姻及索取財物為法律所明確禁止。但基于彩禮在我國作為習俗存在,有其合理性,屬于本土化民俗,因此有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贈與為目的的彩禮即為我國法律所認可并依法給予保護的一種習俗。
贈與不同于索取,索取是指給受人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讓給予方給付其一定的財物,給予方系被動為之。而贈與是給予方基于自己的意愿主動將財物贈與給受人,給受人對此予以接受。索取與贈與在概念上可以明確劃分,但是在實踐中,因為實踐的復雜性導致客觀事實無法準確轉化為法律事實,故《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意見》依據證據規則,將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給主張返還彩禮的一方,在證據不足、待證事實不清的情況下,推定取得彩禮系接受贈與。在《人民法院報》2015年7月7日登載的一則案例報道中,法院就作出了上述認定。該案中,戀愛中的男方為確立戀愛關系,按照女方老家習俗給女方包了一個裝有6000元現金的紅包,結果戀愛不成,男方要求女方退換紅包,女方矢口否認。法院認為:第一,男方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給付彩禮的事實;第二,即使男方證明了交付6000元紅包的事實,兩人之間存在的也應當是一種贈與關系。而該贈與又因不存在《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所規定的法定撤銷事由,故男方仍無權要求女方返還.
①參見報道“戀愛不成欲討回‘紅包’,因證據不足未獲支持”,載《人民法院報》2015年7月7日。
(二)給付彩禮的特征
1. 系依據習俗給付彩禮?!痘橐龇ń忉專ǘ返谑畻l將給付彩禮的依據限定為“習俗”,故僅當給付彩禮確系因為有客觀存在的習俗時才得以適用本條。如果非因習俗存在,而是戀愛過程中男方出于對女方的愛慕而自愿贈與財物,則一般不得主張返還。
2. 符合善良風俗。根據《民法通則》第七條的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故贈與人所依據的習俗應當是善良風俗。俗語“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即覆水難收的意思,民間有認為父母含辛茹苦將女兒撫養長大后,當女兒出嫁就成為男方家的女主人,結婚的女兒再回娘家就成了客人,據此形成了嫁女兒就是“賣女兒”的思維,因此要向男方收取一定的禮金。給付彩禮在一定意義上能體現男方對女方的重視程度,同時,給付彩禮的多少直觀地反映了男方的財力,導致不良攀比之風。實踐中經常存在男方為了能夠迎娶自己心儀的女子而不惜大肆舉債。
盡管各地區給付彩禮的習俗初衷、目的不同,但無論是落后的農村地區或者發達的城市,基于人口流動的頻繁,婚前給付彩禮的現象都存在,不自覺地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甚至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特定的行情和標準。這些金錢利益主導的觀念不利于婚姻的穩定,有可能成為影響夫妻關系和諧的導火索。對能證明屬于借婚姻索取財物的行為,本質上即是對善良風俗的違背。
實踐中,父母對子女多數是舐犢情深,女方父母對于收取的彩禮一般是直接交還給女兒,由女兒用于婚禮籌備、支出及婚后家用。這種彩禮收取和用度具有符合善良風俗的特性。當然,在準確理解給付彩禮是否依善良風俗時,可以結合以下標準進行判斷:是具有禮儀象征性的還是具有斂財目的?是否不當干涉當事人雙方的婚姻自由?等等。
3. 附法定解除權的贈與。彩禮的給付與返還,具有財產與人身雙重屬性,屬于涉及身份關系的財產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認為,應當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對彩禮的返還問題進行處理,彩禮在性質上屬于“附解除條件的贈與”。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行為,是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贈與行為,在當事人所約定的條件不成就時仍保持其原有效力,此時贈與行為合法存在并有效,當條件成就時,其效力便消滅,此時贈與行為不再繼續有效,要解除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司法實踐中,對雙方當事人通過合意以身份關系為條件的合同不認可其效力。根據民法學理論,法定條件屬于不真正條件,以法定條件為解除條件的,法律行為視為沒有條件約束。給付彩禮的合同確實屬于贈與合同,依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五)項的規定,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時,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痘橐龇ń忉專ǘ返谑畻l即是通過規定特定情形的方式,賦予當事人法定解除權,該條同時也規定了兩個解除合同的期限,即第(一)項的登記結婚前與第(二)、(三)項的離婚生效后。
將彩禮的給付視為贈與合同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適用問題,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的規定,在受贈人存在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時,贈與人享有撤銷贈與的權利。由此反觀贈與彩禮的行為,贈與人是否能夠因為受贈人存在該三種行為而主張撤銷贈與?我們認為,即便具有上述三種情形,婚約彩禮贈與人也不得依據該三種情形主張撤銷贈與,因為《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適用合同法,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給付彩禮具有明顯的身份行為屬性,是以締結婚姻為目的,具有目的導向性,為婚約財產糾紛,對其不予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本身有尊重本土民俗的考慮因素,故對彩禮的返還應當僅限于《婚姻法解釋(二)》規定的特定情形。且當事人結婚后因為共同生活導致財產客觀混同,彩禮的利益也實際為當事人雙方享有,再論返還實際意義不大。至于《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的情形,如果的確屬于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可以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予以考量。
(三)返還彩禮的具體情形
1. 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彩禮是婚姻的前奏,如果彩禮的給付并未能獲得締結婚姻的結果,則付彩禮的一方可以要求接受彩禮的一方返還。
司法實踐中存在當事人雙方置辦了酒宴后未領證,直接共同生活并生育子女,雙方已經具有婚姻的實質內容,后雙方感情不和,一方訴至法院要求返還彩禮的情形。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當事人雙方包括雙方所生活的地區的普通群眾,并未將登記結婚視為雙方正式結婚的標志,這有地方習俗考慮,他們認為通過置辦酒宴的方式邀請親朋好友共同見證、慶祝后,即使雙方并沒有登記領證,在民眾眼里雙方就是夫妻關系,酒宴在其中就起到如同公示的作用。有觀點據此認為,綜合研讀婚姻法解釋中對彩禮返還情形的規定,本種情形指的應當是雙方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同時也沒有共同生活的情形。也有觀點認為,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確已共同生活的,可以根據雙方共同生活的時間、彩禮數額并結合當地農村的風俗習慣等因素,確定是否返還及返還數額。
我們認為第二種觀點是恰當的,即不能一味地將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卻共同生活的情形納入本條適用范圍,因為按照前一個觀點的邏輯,《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第(二)項根本無須將是否辦理結婚登記作為并列要件,將第(一)、(二)項合并后直接規定“未共同生活”即可。但從保護婦女權益的角度,未婚同居對女性的身心、名譽等各方面均有影響,很有可能導致未婚女性未來尋找配偶的難度增大。故可以在對法院自由裁量權的適用情形進行限定的情形下,酌情準予雖未登記結婚但共同生活的一方獲得彩禮的所有權,不予以返還。
針對前一個觀點,我們認為還應當對導致雙方感情破裂的原因進行分析,查清一方是否存在明顯的過錯,如接受彩禮的一方與第三人相愛而結婚、存在生活暴力等情形,并將這種情形作為重要考量因素。
2. 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決定彩禮是否返還的重要依據是雙方當事人是否締結婚姻關系,但實踐中,領取結婚登記與是否共同生活有時并不同步。如雙方當事人共同挑選了一個認為有紀念意義的日期領取結婚證,以確定夫妻關系,之后卻出于各種原因沒有共同生活。此時,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給付彩禮的一方在離婚時可以主張要求返還彩禮。司法解釋作出如此規定,應該出于如下考慮:防止一方為了騙取對方的彩禮而與另一方登記結婚,后又以各種理由不與另一方共同生活乃至一走了之。規定此種情形下的彩禮返還,可以有效避免上述行為的發生或者使心懷不軌者不能得償所愿。
理解該條還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厘清。
(1 )何謂“共同生活”?有觀點認為,夫妻“共同生活”是指男女雙方結婚后相互扶持,共擔生活壓力,共創美好生活的持續、穩定的狀態。主觀上,男女雙方具有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愿望;客觀上,男女雙方能相互扶持,共同履行夫妻義務和家庭義務,共同承擔生活的壓力和風險,共同創造并享受美好生活。也有觀點認為共同生活應當指的是持續、穩定、長期共同居住的行為,這一概念符合同居的定義。
我們認為第一個觀點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司法實踐中存在雙方當事人登記結婚后,共同生活時間不長,后因為感情基礎不牢固而分居,進而一方起訴離婚,要求返還彩禮,最后法院本著公平和公序良俗的原則,并結合彩禮的使用情況,判決接受彩禮的一方返還部分彩禮。
歸納起來看,在婚約彩禮返還案件中,認定夫妻是否有“共同生活”的事實,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①共同的住所;②夫妻間的性生活;③夫妻共同的精神生活,如基于配偶身份的相互理解和慰藉;④夫妻相互扶助的義務;⑤夫妻共同承擔的其他家庭義務。
夫妻是否共同生活的認定是個復雜的問題,有時并不需要同時滿足以上幾個方面才認定夫妻存在共同生活。實踐中要考慮雙方的感情穩定程度、同住時間的長短、聯系的頻率和財產的混合狀況綜合加以判斷。這樣的綜合判斷和酌情處理,能夠起到較好的社會效果。
(2) 關于是否“共同生活”的舉證。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依據本項要求返還彩禮的證明責任應分配給彩禮給付人。因為登記結婚后,夫妻雙方即應履行包括共同生活在內的義務,法律據此亦是直接推定雙方已經在合理、恰當地履行夫妻義務,故舉證責任分配給彩禮給付人并無不當。即給付人必須證明已結婚登記的雙方并未共同生活。
當然,除了雙方是否共同居住在一處房屋能通過社區證明的方式予以證實外,其他事實因為私密性很難通過外在證據予以證明,主要還是依靠彩禮給受人的自認。但如果存在一方分居后離家出走,長期未歸,則這種明顯屬于未共同生活的情形。
3. 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本情形也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痘橐龇ā返谒氖l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痘橐龇ń忉專ㄒ唬返诙邨l規定,婚姻法第四十二條所稱“一方生活困難”,是指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谠摻忉尩木?,關于生活困難的標準,一般認為應當區分為絕對困難與相對困難。絕對困難指的是生活質量極為低下,其參照系是當地基本的生活水平。相對困難則指的是生活質量有所下降,其參照系是給付彩禮之前的生活水平。本條指的應當是絕對困難,即給付彩禮的一方傾盡家財后導致自身無多余的財產以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這種情形一般存在于接受彩禮的一方將彩禮直接用于個人目的,而非夫妻共同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本條沒有規定如果接受彩禮一方將彩禮全部或者部分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相應的這部分彩禮是否能夠要求返還。在法律上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彩禮會被認定為贈與,如無特殊情形,贈與人不得撤銷贈與。這種情形中,如果接受彩禮的一方能夠舉證證明彩禮實際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從公平角度,應當對彩禮返還的數額予以酌定扣減。
關于給付人生活困難的證明材料,不應當僅局限于村民委員會或者社區等的證明材料,因為基于鄉土中國熟人社會的影響,存在出具明顯不符合事實的證明材料。因此應當結合其他證據進行證明,必要時人民法院應當到給付人住所地進行實地調查較為合適。
(四)訴訟主體及返還彩禮的訴訟時效
一般年輕人選擇在而立之前結婚,這個時期的年輕人往往初出茅廬,即使不考慮普遍被視為剛需的“婚房”,亦不具有經濟能力承擔結婚所需要的成本。然而對于婚姻這等人生大事,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他們背后的家庭都希望能夠在形式上體面甚至出彩。結婚成了男女雙方兩個家庭的頭等大事,故結婚的花費一般多有父母的傾囊資助,因此不能簡單將彩禮的給付人和給受人限定為訂立婚約的男女雙方。
就彩禮給受人而言,既包括婚約當事人,也可能包括當事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乃至成年子女。就彩禮接受人而言,既包括婚約當事人,也包括其近親屬。但實踐中,在處理原告范圍的問題上,如果彩禮給受人及其近親屬之間不存在借貸合意等情形,會將給受人近親屬的資助視為贈與,這種情況由給受人作為訴訟的原告較為合適,沒有必要再將給受人的近親屬列為共同原告。在處理被告范圍問題上時,如果給受人的近親屬收取了彩禮,根據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出于最大程度保護給受人合法權益,依法對被訴主體的范圍進行廣義解釋能夠保證彩禮被追回。但給付人應當將婚約當事人與其近親屬列為共同被告,還是僅將婚約當事人近親屬列為被告即可?對此存在不同的實踐觀點。我們認為,為了準確查清事實,避免程序不當拖延,將婚約當事人與其近親屬列為共同被告較為合適。且這類糾紛被定性為“婚約財產糾紛”,婚約畢竟是男女雙方為結婚而設,故男女雙方都應當作為當事人。而且多數情形中,對于彩禮的具體用途如沒有客觀證據支持,僅有被告的陳述很難確認。在無法查清彩禮的最終受益主體的情形下,由共同被告承擔連帶返還責任較為適宜。
《婚姻法解釋(二)》的征求意見稿中對人民法院支持當事人此項權利請求進行具體時間限定。按照征求意見稿中的意見,在以離婚為條件要求返還彩禮的情形中,必須是結婚不滿一年即離婚的,人民法院才有可能支持其請求。該一年時間為除斥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有關中止、中斷、延長等的規定。后征求意見稿反饋意見認為一年時間過短,無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除斥期間的限定作為技術性規定,依然無法解決個案中的具體問題,相反用現有法律體系中的訴訟時效進行解決,可能更為科學和公平。
現在有學術觀點認為,以兩年時間作為離婚時返還彩禮的年限規定比較適宜,也就是說如果結婚后兩年之內又離婚的,在考慮離婚的過錯和彩禮在婚姻期間消耗等因素的前提下酌情返還;如果結婚兩年之后才離婚的話,則原則上不再予以返還。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綜合而言,此類糾紛的起算,有以下幾種情形:如果雙方沒有締結婚姻關系的,給付人應當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向對方主張自己的權利;對方拒不返還的,訴訟時效開始起算。如果雙方登記結婚的,自其解除婚姻關系之日起,給付人就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訴訟時效開始計算。
案例指導
馬某甲等與賈某婚約財產糾紛上訴案
上訴人(原審被告):馬某甲。
上訴人(原審被告):馬某乙。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賈某。
(一)基本案情
2012年原告賈某與被告馬某甲經人介紹相識,湯某甲、賈某丙是雙方介紹人,雙方相識后的一個多月即2012年10月舉行訂婚儀式,訂婚地點在原告家,原告父母、湯某甲、賈某丙、周某丙(賈某丙丈夫)、兩被告參加了訂婚儀式,男方將禮金8800元現金通過介紹人湯某甲、賈某丙交付給女方家,并同時給付女方紅包8000元及三金(型號為100785501的價值2399元金戒指一枚、型號為00784238的價值4293元金項鏈一條、型號為00762793的價值1550元吊墜一個),后兩被告返回800元現金給原告。原告賈某未從兩被告及其親戚處拿取過紅包。庭審中,原告陳述兩被告從原告親戚處拿取紅包8600元,但未舉證證明,而被告馬某甲陳述收取紅包數額是8000元。
原審另查明,原告賈某與被告馬某甲沒有在一起共同生活,亦未領取結婚證,兩被告系父女關系。因原、被告雙方對返還彩禮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導致糾紛產生。
原審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本案原告賈某與被告馬某甲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且未共同生活,屬于司法解釋規定的予以支持返還彩禮的法定情形。
由于原告賈某給付兩被告本案訴爭財物是基于締結婚約、共同生活的目的,因原告賈某與被告馬某甲并未共同生活,也未領取過結婚證,故本案涉爭財物均為彩禮,且兩被告對按習俗接受的彩禮應當返還,即兩被告應當返還原告彩禮現金16000元,對于兩被告接受的三金(價值2399元金戒指一枚、價值4293元金項鏈一條、價值1550元吊墜一個)亦應當返還原物,如原物無法返還,兩被告應向原告返還相應的價款。
綜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之規定,判決:一、被告馬某甲、馬某乙于判決生效后五日內返還原告賈某彩禮現金16000元及三金;如上述三金無法返還,則返還對應的購買價款。二、駁回原告賈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原審判決后,馬某甲、馬某乙不服。提起上訴稱:1.原審認定“紅包”、“三金”為彩禮錯誤;2.原審判決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返還彩禮適用法律錯誤。被上訴人賈某系主動悔婚,按當地風俗,男方悔婚不得要求返還任何形式的禮金和彩禮;3.將上訴人馬某乙列為被告,并判決其承擔責任錯誤;4.原審不準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的代理人唐某出庭參加訴訟、不準其旁聽錯誤。綜上,請求二審撤銷原審判決,發回重審或依法改判。
被上訴人賈某辯稱原審判決正確,適用法律恰當,請二審依法駁回上訴人的所有請求。
(二)二審審理
二審另查明,庭審中,被上訴人賈某確認訴爭彩禮和三金是交給上訴人馬某甲,但上訴人馬某乙系戶主,其應當和上訴人馬某甲一起承擔責任。對于8000元紅包問題,上訴人馬某甲與被上訴人賈某一致確認,該款為被上訴人賈某的幾十位親友給上訴人馬某甲的改口錢,但被上訴人賈某主張該款是以締結婚姻關系和共同生活為前提的,應予返還。
二審的爭議焦點為:
1. 被上訴人給付的紅包及三金能否認定為彩禮
從查明的事實看,8_元紅包系被上訴人賈某的親友贈予上訴人馬某甲的改口錢,而非作為婚約一方的被上訴人賈某付給上訴人馬某甲的彩禮,原審將訴爭8000元紅包確定為彩禮不當,予以糾正。關于訴爭的三金問題,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上訴主張其沒有收到被上訴人賈某的三金。經查,原審和二審中,上訴人馬某甲均確認其收到三金。訴爭三金系被上訴人賈某作為婚約一方向上訴人馬某甲贈送的訂婚禮物應屬彩禮,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該上訴請求不予支持。
2. 對于彩禮應否返還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條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薄蹲罡?span>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彩禮一般是在婚前給付,其本身具有贈與的性質,但該贈與是以結婚且建立穩定婚姻關系為目的,因此,上訴人馬某甲收取對方彩禮后,并未辦理結婚登記,應當予以返還。關于是否應全額返還問題,被上訴人賈某與上訴人馬某甲并沒有在一起共同生活,亦未領取結婚證,故原審確定全額返還并無不當。
3. 上訴人馬某乙應否承擔返還彩禮責任
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一方提起返還彩禮之訴的,如果彩禮的給付人與收受人不是締結婚約的男女雙方,可直接列實際給付人和實際收受人為訴訟當事人。被上訴人賈某主張彩禮是交付給上訴人馬某甲的,但上訴人馬某乙是戶主,應承擔責任。上訴人馬某甲是彩禮的實際收受人,上訴人馬某乙并非彩禮的實際收受人,故原審判決上訴人馬某乙承擔返還彩禮的責任無法律依據,對此予以糾正。
4. 原審是否存在程序違法問題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本案中,上訴人馬某甲的舅舅唐某不屬民事訴訟中的近親屬,又沒有提供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所在村組推薦證明,故原審不同意其作為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的訴訟代理人并無不當。關于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主張原審不讓唐某旁聽不當問題,該主張應由旁聽人員提出,不屬本案審理范圍,故不予支持。
(三)二審裁判
綜上,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主張原審將訴爭8000元紅包確定為彩禮不當和上訴人馬某乙不應承擔返還財禮的責任的上訴理由成立,予以支持。原審判決錯誤應予糾正。上訴人馬某甲、馬某乙的其他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二審法院依法判決如下:一、維持江蘇省洪澤縣人民法院(2014)澤民初字第0552號民事判決第二項;二、撤銷江蘇省洪澤縣人民法院(2014)澤民初字第0552號民事判決第一項;三、上訴人馬某甲于本判決生效后五日內返還被上訴人賈某彩禮現金8000元及三金;如上述三金無法返還,則返還對應的購買價款。
規范指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七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三條……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十條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
19.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如結婚時間不長,或者因索要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
對取得財物的性質是索取還是贈與難以認定的,可按贈與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聘金或聘禮的幾個疑義及早婚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
(三)所謂偽裝結婚騙取聘金、聘禮等財物的行為,與男女雙方均以婚姻為目的之買賣婚姻不同,是以詐騙對方財物為目的,以偽作結婚為得到對方財物的手段,并無與對方有夫妻共同生活的意思。其所騙取的聘金、聘禮等財物,一般的應返還被害人。但如此種聘金、聘禮等的給付,非屬贈予性質,而系屬買賣婚姻或變相買賣婚姻的性質,則給付的一方就不單純是一個受騙的人,而自己也有了違法行為,問題就不單純是一個聘金、聘禮的問題,而得酌情根據指示函中“(二)“(三)”兩點的原則作適當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