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2017年3月甲、乙經法院調解離婚,調解書對夫妻共同財產房屋A進行了分割。2017年5月甲母親丙起訴甲、乙,要求確認其對房屋A享有70%份額。
本案較為具有普遍意義,即離婚訴訟之后案外人起訴離婚的夫妻雙方,主張對離婚案件中處理的夫妻財產享有相應權益。本案應當不予受理,理由在于離婚案件民事調解書已發生法律效力。現丙提起的分家析產之訴實質上否定了離婚調解書的調解結果。后丙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要求撤銷離婚調解書中關于房屋A分割的條款。
案例二 2017年3月,A與B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一份,約定將拆遷安置房甲出售給乙,總價90萬,B支付了89萬元。2017年8月,A的兒媳C、孫女D起訴A、A前妻E、A兒子F至法院要求對拆遷安置房甲、乙分家析產,經調解達成調解協議:一、拆遷安置房甲歸C、F所有,安置房乙歸D所有。二、A對甲房有居住權,E對乙房有居住權。三、C、F補償E20萬元。四、A、E的贍養由F負責。C、F憑調解書取得了甲房的房產證。2018年2月A去世。B得知后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起訴CDEF至法院要求撤銷調解書中關于甲方的條款。
案例三 2006年10月,A男、B女在民政部門協議離婚,離婚協議約定“甲房產240㎡歸女方所有”。2007年7月A與某區拆遷辦公室簽訂《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約定拆除甲房產,拆遷補償款55萬元,申購面積155㎡。2009年7月A申購二套拆遷安置房乙、丙。2010年6月A與C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約定出售房屋乙個C,總結255萬元。后C向A支付了212萬元,A向C交付了水、電卡和鑰匙。C對房屋乙進行了簡單裝修并入住。2014年6月B女以離婚后財產糾紛起訴A男,要求確認安置房屋乙、丙歸其所有,放棄剩余拆遷安置補償款。法院作出判決書,判決房屋安置房屋乙、丙歸B所有,該判決發生法律效力。2014年12月C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要求撤銷離婚后財產糾紛的判決。
案例二、三都涉及到一個問題,原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否適格,即法院是否應當受理原告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第三人撤銷之訴是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新設立的制度,規范依據為第56條第3款,該款規定,“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但是關于具體第三人撤銷之訴受理的條件,民訴法及民訴解釋并沒有明確規定。
關于民事訴訟法中第五十六條第三款所規定的“民事權益”的范圍,北京高院和廣東高院都作了明確規定。2016年4月15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研討紀要》第六條:從目前的審判實踐來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定受侵害的“民事權益”通常是指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股權等。多數意見認為,以金錢債權受到侵害為由提起撤銷之訴的,一般裁定駁回起訴,但原訴當事人利用訴訟轉移財產、逃避執行以致享有金錢債權的第三人無法行使撤銷權的除外。2017年7月19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疑難問題的解答》第 5條、如何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所規定的“民事權益”的范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內容損害第三人民事權益,是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條件之一。“民事權益”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第二款關于民事權益的規定,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三節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規定的船舶優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的抵押權人優先受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債權人的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定的破產債權撤銷權。第 6條:普通債權可否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普通債權原則上不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進行保護。但第三人以金錢債權受到侵害為由提起撤銷之訴,如有證據證明原審當事人存在虛假訴訟的,可以受理。總結兩家高院的規定,相同點在于普通債權都被排除在“民事權益”范圍之內,除非原訴當事人虛假訴訟,利用訴訟轉移財產、逃避執行以致享有金錢債權的第三人無法行使撤銷權的。
有學者從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類型角度分析,認為,作為對B有實體請求權的當事人,A在B、C訴訟中的地位不是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而有可能是對一方當事人有實體請求權的輔助型第三人,此時結合案例(七)的分析,A可以通過另訴解決其與B之間的爭議,而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i]。
對照北京和廣東高院的規定以及結合學者的觀點,案例二、三的原告都不符合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條件。案例二、三的原告均是房屋買賣合同中的買受人,訴稱所受侵害的民事權益實質為普通債權。案例二中ACDEF均為拆遷安置人口,案例三中離婚協議發生于房屋買賣合同簽訂之前,很難證明原訴是虛假的。因此,對于案例二、三原告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法院不應當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i]袁琳:《主體要件視角下的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與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研究》,載《西部法學評論》,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