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檢察長列席審委會是否會影響審判獨立,最終導致訴審合一的問題,向來存在爭議。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制度,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
一、何為檢察長列席制?
2009年,兩高通過了《關于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的實施意見》。該意見第一條即提出,“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同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具體而言,該意見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1、明確賦予檢察長列些審委會的權利。檢察長不能列席時,可以委托副檢察長列席。
2、明確了檢察長可以列席的案件范圍。具體包括:1、可能判無罪的案件;2、可能判死刑的案件;3、抗訴案件;4、與檢察工作有關的其他議題。以上案件提交審委會時,法院應通知檢察院。
3、確定列席制度的邀請制。對于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的議題,人民檢察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邀請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
4、規定了檢察長發表意見的程序。檢察長在會議前閱讀案件材料,并在人民法院承辦人匯報完畢后、審判委員會委員表決前發表意見。
5、確定檢察長意見的效力。檢察長或者受檢察長委托的副檢察長在審判委員會會議上發表的意見,應當記錄在卷。人民法院應當將裁判文書或其它決定及時送達或者抄送人民檢察院。
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制度初創于1954年的《人民法院組織法》,該法第10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有權列席”。此時,檢察長是“有權”列席,不需要法院邀請。
文革結束后,新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將“檢察長有權列席”修改為“檢察長可以列席”,賦予法院在該制度適用上的主動權,強調了審判權的獨立。此次立法上的修改,使得檢察長列席制度形同虛設,在司法實踐中極少采用。
直到2004年,中央提出“健全人民檢察院派員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制度”,而兩高則在2009年通過了(2010年生效)《關于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的實施意見》,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又普遍興起,成為理論與實踐共同關注的課題。
201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召開一起抗訴案件的審委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列席并講話。此后,各地檢察長紛紛列席審委會,引起各界關注。檢察長列席制度,將對未來的刑事司法實踐產生一定影響。
二、檢察長列席制度:訴審合一?
根據我國憲法第134條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賦予檢察機關監督法院審判的權力。應該說,檢察長列席制度,是有憲法依據的。
2018年憲法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背景之下,依然保留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對其地位的再次確認。
然而,2016年黨的四中全會《決定》確立了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方向,兩高三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改革方向,引發了人民對于檢察長列席制度與審判獨立之間矛盾的擔憂。
我國著名法學家顧永忠即認為,檢察長列席制度不利于法院、檢察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檢察權的核心在于提起公訴,而審判權的核心在于審判,二者雖然相互聯系,但始終涇渭分明。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兩者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司法權能。否則,就可以合二為一,只設一套司法機關和一種司法權就足矣。”
顧永忠認為,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并發表意見,是對審判權的干預。“例如前述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檢察院檢察長列席了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58起刑事案件的審委會會議,檢察長的列席意見均被法院采納。在此情形下,法院判決是否由人民法院依法獨立作出就大打折扣。”
筆者認為,當前的檢察長列席雖然一般是法院主動邀請,仍可能對審判權構成影響。審判獨立,不僅僅意味著司法裁判由法官獨立作出,并且意味著作出裁判的法院不應隨意將案件的裁判權委托他人行使,而應以自身的判斷為主。
此外,檢察長列席審委會還可能造成司法責任不明的問題,與中央當前的司法責任制改革背離。譬如,若由于檢察長列席發表意見,導致審委會作出了錯案的決定,司法責任的追究將陷入混論:從法律上看只能追究最終決定的審委會的責任,但事實上檢察長的意見也舉足輕重。
三、檢察改革的方向:“向上看”與“向下看”
長期以來,關于檢察改革的方向,一直存在“向上看”與“向下看”的問題。
所謂的檢察改革“向上看”,是指檢察權作為法律監督權的性質,應主要體現在對法院的司法監督上。譬如,通過提起公訴、抗訴、執行監督、對法官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檢舉等手段,達到法律監督的效果。
所謂的檢察改革“向下看”,是指檢察權作為法律監督權的性質,應主要體現在對公安等部門的偵查監督上。譬如,通過糾正違法立案、批準逮捕、審查起訴、對偵查人員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檢舉等手段,達到法律監督的效果。
事實上,“向上看”與“向下看”的檢察改革并不矛盾,而是在每個時期各有側重。筆者認為,檢察長列席制度不合時宜,當前檢察改革應堅持“向下看”的路徑:
1、當前的訴訟制度改革主線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強調法院對審判權的獨立行使。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是對審判權的一種干預,且對裁判結果有重要影響。
當前的檢察長列席制功能之一是增加法檢的交流,避免沖突。但是,適當的法檢沖突是必要的,否則無法體現檢察權與審判權互相分離的制約效果。法官應居中裁判,而檢察機關主要承擔追訴犯罪的義務,兩者在結構上本就存在合理沖突,不能為了追求一團和氣犧牲司法的獨立。否則,將有可能導致法檢分離制度安排的虛設,冤假錯案的重現。
2、與向上看的監督相比,向下看的監督更為迫切。長期以來,公安等偵查機關承擔了犯罪偵查的主要任務,功績斐然。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少公安機關違法辦案的情況。情節輕微的,包括程序瑕疵、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等問題;情節嚴重的,則會出現程序嚴重違法、刑訊逼供等問題。
實際上,以上問題的出現是可以理解的。我國基層警力資源有限,而犯罪數量不斷上升,直接導致了辦案壓力的加大。在財政、人力投入一定的情況下,必然導致辦案機關辦案的粗放。
然而,問題產生的合理性并不必然導致結果的正當性,檢察機關仍需積極履行對偵查機關的法律監督義務,維護法律尊嚴。實際上,程序合法的問題,既受制于司法機關的物質條件,也受到刑事司法價值觀念的重大影響。如何通過法律監督的外在壓力,使部分偵查人員轉變觀念,維護法治社會程序正義的基本原則,是對檢察機關的重大考驗。
3、檢察權“向下看”,范圍更加廣泛。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后,檢察機關原有的職務犯罪調查權整體劃歸監察委員會刑事。此時,檢察機關對反貪、瀆部門的“向內看”監督,轉化為對監察委員會調查權的“向下看”。
誠然,監察委員會作為政治色彩濃厚的新設機關,不受刑事訴訟法的調整,但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檢察院仍可通過審查起訴等手段對其進行有效監督。
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審判中心改革背景之下,檢察機關應積極調整、適應自己的定位,以更加合理、科學的手段詮釋其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定位。向上看還是向下看并不會影響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重要地位,與其逆司法改革之流強化對法院的監督,不如集中力量維護維護法律在偵查、調查、執行等階段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