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王某先后與多家汽車租賃公司簽訂了租賃汽車協議,交納了租金,取得小車使用權后,王某通過更換小車牌照,偽造機動車登記證書、行駛證等相關證據,偽造身份證等方式將車分別抵押給他人,得到抵押所得款項后用于個人揮霍和歸還部分借款。
分歧
對于王某的行為如何定性,存在二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觀點認為,王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采用向他人租賃車輛、偽造車輛相關證件或偽造身份證,冒用他人身份以物作抵押向他人借款,使被害人陷入錯誤的認識而處分財產,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構成詐騙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王某以合同的形式向他人租賃汽車,后又通過偽造證件等形式把汽車抵押給他人,符合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構成合同詐騙罪。
管析
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即王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理由如下:
依據刑法二百二十四條規定,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采取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合同詐騙罪有其特殊行為方式,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采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使對方當事人產生錯覺,信以為真,“自愿”地簽訂或履行合同,從而騙取數額較大的財物。本案中,王某與汽車租賃公司簽訂租賃合同時,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證件等信息,其租賃車輛的意思表示和租賃合同本身的目的相符。雖然王某簽訂租賃合同主要是為其之后以物作抵押向他人借款的詐騙行為做準備,但是王某并非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采用欺詐手段騙取租賃公司的財物,即其最終目的不是利用租賃合同詐騙獲得車輛,而是利用所租車輛、采用欺騙手段使被抵押人陷入錯誤認識處分財產,騙取其財產而獲益。故其行為不符合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依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該罪基本構造為:行為人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財產即受益,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失。本案中,首先,王某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故意。王某對租賃的車輛只有使用權而非處分權,故意更換車牌照、偽造車輛相關證件的目的是通過將租賃的車輛抵押他人以獲得抵押款項,王某得到抵押所得款項后用于個人揮霍和歸還部分借款,是一種對于抵押款項非法占有不再歸還的目的行為。其次,王某采用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欺詐手段。王某對被抵押人隱瞞了租車的事實,采用更換車牌照、偽造機動車、行駛證、身份證等欺騙手段虛構車輛為自己所有,從而使被害人陷入這種錯誤認識將自己的財產處分、自愿交付給王某。對于租賃公司這方,王某隱瞞了將車抵押給他人的事實真相,其已將抵押款項用于個人揮霍和歸還部分借款,所以也無法將車輛贖回,侵犯了租賃公司的財產權。第三,王某所實施行為使自身取得財產而獲益,使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失。這一系列欺詐行為不僅與租賃公司財產權受到侵犯致較大財產損失有直接因果關系,還與被抵押人錯誤認識從而處分財產的損失有因果關系。
綜上,王某的行為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觀上實施了詐騙行為,且其行為使被抵押人和租賃公司遭受了財產損失,故筆者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