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傳統的黃瓜相比,AI種黃瓜最大的不同,是整個過程幾乎沒有人工操作!
比如澆水,通風、光照、施肥和打頂這些工作,都是由人工智能AI自動進行判斷和決策,再驅動“機器人”設備完成的。
之前的黃瓜,是農民自己搭的大棚,這需要人工一點點搭建……
而騰訊卻可以根據植物生長規律,建立一個模擬氣候環境和作物生長的仿真器!
與此同時,騰訊還搭建一個人工智能管理系統。對光照、通風、溫度、濕度等等全方面控制,包括后期的澆水、打頂、剪枝等等行為,全都是人工智能控制!
如下圖所示:
這是騰訊溫室里的人造太陽:
在這么好的條件下,騰訊的AI黃瓜,質量穩定、形狀統一,普遍為重375g以上的A級優質瓜!
更讓人驚喜的是:在產量方面,傳統種黃瓜的畝產,大約每平方米產量22斤。而騰訊AI黃瓜,平均每平方米114斤,產量足足是人工種植的5倍多!
AI農業,是互聯網公司下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早在2017年,馬云振臂一呼:“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一千(公)斤,我們互聯網技術,要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
2018年6月,阿里正式發布“ET農業大腦”,進軍種植業!并且邁出了人工智能養豬第一步。
2018年9月,百度在農業的布局也早已展開:
還有京東,京東植物工廠已經落地,一塊足球場大小的菜地實現了年產300噸蔬菜的奇跡:
京東的人工智能養豬方案,還可以給豬刷臉,使用喂豬機器人、巡檢機器人,極大地解放了豬農。
以后,農民或將徹底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寫照!
以前的農民看天吃飯,今后的農民靠科技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