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捉鳴蟬若干個,用線捆住,太陽下曬死至干。用時放瓦上焙黃,研細末。口眼歪斜者,每次服用3克,黃酒送下,上炕蓋被子發汗。若不發汗,再服1次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
鮮枸杞樹根25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10分鐘后倒入大口壇中,用幾層籠布將口扎好,扒開雞蛋大小的口,熏蒸患部2-4小時。每晚1次,1劑可用2次。一般2劑即愈。為保溫起見,可用棉被將藥壇圍起來。
取黃鱔1條,以粗大者為好,刺破其頭部將血滴入碗中30滴,加入麝香0.5克,攪拌均勻,涂抹患部,每隔15分鐘涂1次。在面部神經麻痹初發時涂抹,2小時后即可好轉,8小時左右即可痊愈。如患病時間較長,需連續用藥幾天。 [醫學教育網整理發布]
蜈蚣1個,獨瓣蒜1個,小棗7個,人手中指甲7小片,艾尖7個,黑胡椒7粒,蜂蜜60克。將前6味藥搗爛,然后用蜂蜜調和制成一個大藥丸。將丸握在手中出汗,同時用6克防風煎水喝下。連握7天,不要傷風感冒。(注:如嘴往右斜就用左手握藥丸,往左斜則用右手握)
活鯉魚1條,白糖20克。將魚宰殺后取魚血與白糖混合,涂于健側面部,保留1小時后清洗掉。
公雞1只。用注射器抽取雞血適量,趁熱將血涂于面部,左歪涂右、右歪涂左。2小時后洗凈,每日1次。
皂角60克,陳醋少許。將皂角去皮研細末,用陳醋調成糊狀。口眼向右斜者貼左面,左斜貼右。每日更換2次,連貼5天。切勿入口、眼內。
生川烏、生草烏、白芷、細辛、皂角各3克,麝香少許。上藥研極細末,用消毒棉球包藥粉,塞入鼻孔內,左歪塞左鼻、右歪塞右鼻。
皂角250克,田三七15克,米醋適量。前2味共研細末,每次取2匙放入銅勺內,用米醋調和成稀糊,文火熬制成膏,攤在白布上,趁溫貼患側(右歪貼左,左歪貼右),3-7天換貼1次,一般2-3次可愈。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血竭、兒茶各6克,沒藥、乳香、鉛丹各9克,黃精120克,大麻子100克(去殼),元寸香1克(另包)。將前5味藥焙干研成細面,黃精放入溫水中浸泡24小時后連同大麻子砸成膏狀。用厚5-6層紗布塊,其大小似患側面頰,將前5味藥焙干研成細面,黃精放入溫水中浸泡24小時后連同大麻子砸成膏狀,攤敷于紗布塊上,厚度約0.3厘米,并將元寸香的1/4撒在膏上,貼患側面部,膠布固定,每3天換藥1次,一般3-5次即愈。同時口服地巴唑片每次20毫克,蘆丁片每次40毫克,維生素了B1片每次40毫克,均為1日3次。
全蝎、牛膝、菖蒲各10克,土元、當歸、蜈蚣、鉤藤各12克,秦艽15克,桑寄生、生地、熟地各30克,制馬前子5克,尋骨風2克,白花蛇2條。上藥焙焦研末,煉蜜為丸,每丸約10克,1日3次,每次1丸。適應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流口水、語言不清。
蔓荊子、黃芪各6克,炙甘草9克。共搗如泥,口眼左斜敷右側,右斜敷左側,每天換藥1次。
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克,蟬蛻、甘草各6克,烏附片、防風、鉤藤、僵蠶各13克,鮮地龍10條(焙干酒炒同煎)。水煎3次,飯后分3次溫服,每日1劑。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馬前子適量,用清水浸24小時,切成薄片,敷于患側,以膠布固定,7日換藥1次。
制草烏、白芥子、制馬前子、細辛各9克。共研細末,以凡士林、松節油調成糊狀,敷于患側,每日換藥1次。
羌活、獨活、白芷各10克,白胡椒每歲1粒。研細末過篩,和蜜為丸,每劑2丸,分別放于兩面頰內部,含漱,任口涎從口角緩緩流出,勿吞咽藥液。并根據季節酌后用溫水漱口。
大皂角6克。去皮、籽,研末,過500目篩,入銅鍋(忌用鐵器),微火炒至焦黃,再加醋30毫升收勻成膏。攤于敷料上,厚約3毫米,貼于口角處,左歪貼右,右歪貼左。貼藥時稍向患側牽拉固定,每日1次,2日后改為隔日1次,至病愈。
白術20克,人參、天麻各10克,烏藥15克,沉香、青皮、紫蘇葉、白芷、木瓜、炙甘草各5克。共為細末,每日60克,紗布包,加水200毫升,煮沸10分鐘。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10日為1療程,3-4療程后觀察療效。本方用于面部神經麻痹日久者(2年以內)。
秦艽牽正湯
〖 驗方/偏方類別 〗 偏方 屬中醫內科
〖 組 方 〗 秦艽15克,茯芩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當歸10克,白附子10克,僵蠶10克,生地18克,防風6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白術12克。
〖 制作方法 〗 水煎服。
〖 用 法 〗 每日一劑,日服二次。
〖 功 效 〗 養血祛風。
〖 來 源 〗 鄧鐵濤中醫師經驗方
本病又稱“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中醫稱“口眼歪斜癥”。是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的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炎。病因不明,特征為一側面表情肌發生急性麻痹.
1 . 簇蓼鱔血治面神經麻痹
[方 劑] 蔟蓼草(又名叢枝蓼、火紅辣蓼、辣蓼)、鱔魚血各適童。
[制用法] 將蔟蓼草搗爛,取一半炒熱備用。然后將鱔魚血涂布于患側面部(如左側口眼歪斜涂右側面部,右側涂左側),待鱔魚血干后,即將炒過與未炒過的蔟蓼草混合拌勻敷在涂有鱔魚血的部位,每天換l次,直到痊愈:一般在敷藥10--20 分鐘后,患側面部即有牽拉感,用藥一天癥狀即有所減輕。治療短的3天,長的7--8天,一般為5天。
[療 效]治療25例,除1例因用藥第2天自動放棄治療外,其余24例全部治愈。
[驗 證] 林、,女,56歲。口眼歪斜已7天,經中藥大秦艽湯、牽正散及西藥治療無效。診見:口眼右斜,左眼不能閉合,眼淚外溢,口涎淋漓不斷,語言失利,前額皺紋消失。用上方治療,首次敷藥20分鐘,患側面部即出現強烈牽拉感,連用5天,病愈。隨訪6年,無復發。
2 .小續命湯加味和外敷巴豆治面神經麻痹
[方 劑] 肉桂末2--6 克(沖服),附子、麻黃各4克,川芎6克,黨參、白芍、杏仁、防風、黃芩、防己、白附子各10克,甘草5克,細辛3克,蜈蚣3條,地龍15克,陳巴豆(1--2 年內藥效最好)10--13克。
[制用法] 內服藥水煎服。藥渣趁熱用兩層紗布包敷熨患處,涼后加熱再熨,反復多次。用藥后最好睡覺,以利發揮藥效。外敷藥巴豆去殼搗爛如泥狀(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大小捏成餅狀,置于患側手心外,外蓋敷料后繃帶固定。24小時后將巴豆餅翻轉再敷24 小時,48 小時后將巴豆餅取下搗爛,再做成餅狀,再敷24小時,共3晝夜。敷藥處一般有發癢、發熱、起.泡,甚至沿手臂到頸項、面部脹痛,眼瞼浮腫等反應,均屬正‘常,無須處理。反應太大可將敷藥取下,反應很快減輕消失。若過后病未好轉,可按原法再敷1次,治療期適當休息。
[療 效] 治療500例,痊愈443例,顯效34例,好轉8例,無效15例。
[驗 證] 李xx ,男,58歲,1983年4月27日診。4天前發現口眼歪斜,服中藥3 劑未效。檢查:口眼鼻嘴唇等明顯左側歪斜,右眼瞼裂變大,右口角下垂。診為周圍性右側而神經麻痹。照以上方法,服藥5劑后痊愈。
3 .蒲氏番蜜膏治面癱
[方 劑] 番木鱉(即馬錢子)500克,白蜜適量。
[制用法] 將番木鱉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篩為細末,白蜜調為稀糊狀,文火煎熬15分鐘,待溫備用。將藥膏涂患側面部(向左邊 斜涂右側,向右邊 斜涂左側),厚約0.2 厘米(口、眼部不涂),用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搽藥處3--5 天發生奇癢,6 --8 天出現粒疹,9--14 日若疼痛劇烈,則為病愈先兆,即可停藥。
[療 效] 治療224例,痊愈199例,好轉18例,無效7例。
[驗 證] 任xx ,女,3 歲,1977年10月3日診。患者于半年前高熱后,次日發現口眼 斜,迭經治療無效。觀右眼閉合不全,口向左 斜,苔淡白,指紋淡紅微沉。用蒲氏番蜜膏外涂,每天更藥l次,7次痊愈。隨訪6年,一直正常。
[備 注] 患者慎勿受風感寒,停止搽藥2天后再洗臉,黑垢處每日擦鮮人乳3次,3--7天后膚色復原。據《中藥大辭典》載:“馬錢子苦寒有毒… … 并治面神經麻痹,重癥肌無力。”本藥有通絡止痛,治麻痹癱瘓之功,白蜜外用有解毒之效,故本方對面癱有卓效。
4 .面癱方治療面癱
[方 劑] 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條,蟬蛻、甘草各6克,鮮地龍10條(焙干酒炒同煎),烏附片(先煎30分鐘)、防風、鉤藤、僵蠶各13克
[制用法] 上藥加水煎3次,分3次溫服,每天1劑,飯后服。
[療 效] 均單服上方治療24例,治愈20例,無效4例。無效4例中,1例腦瘤患者除口眼喝斜外,伴有同側視力減退,頭痛有跳痛感,呈陣發性發作,時有嘔吐,服本方18劑無效,后經某醫院X 線攝片檢查確診為顱內惡性腫瘤,施行手術治療無效而死亡;2例由化膿性中耳炎所致,經當地醫院治療無效,來我處求治,服本方5劑無好轉,后中斷治療;另1例病程己達3年之久,來我處診治1次,服藥3劑無效。治愈20例中,1例因表虛自汗加黃茂一味,另1例由于中風偏癱口眼 斜用本方合用補陽還五湯加茯芩外,其余均未作加減,服本方治愈者最多12劑,最少3劑。
[驗 證] 郭xx ,男,58歲,農民,1977年8月3日就診。當天下午覺頭暈,突然撲倒在地,扶起后先覺右側手足不能動,隨即面部肌肉有跳動感,口眼向右側歪斜,神識清楚。檢查能合作,語言稍有不利,尚能少量飲食,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沉滑。觀其脈癥,病位仍在經絡,未見閉脫之象,證屬風痰閉阻經脈,痰濁上擾清空。治用面癱方合補陽還五湯加味。處方:黃芪、茯芩、烏附片、防風、僵蠶、鉤藤各13克,桃仁、赤芍、當歸、川芎各10克,紅花、蟬蛻、甘草各6克,地龍10條。共服12劑,口眼 斜恢復正常,右側癱瘓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輕體力勞動,生活能自理。
UID1 帖子29529 精華1 積分188874 閱讀權限200 在線時間1386 小時 注冊時間2008-10-9 最后登錄2009-11-23 查看詳細資料
5 .馬蓖散貼穴治面癱
[方 劑] 馬錢子5粒,蓖麻子10粒。
[制用法] 將兩藥去殼取仁,粉碎為末,均勻混合后,用0.2克涂在小塊傷濕止痛膏中央,貼在患側。第1次貼翳風、頰車穴;隔日貼聽宮穴、地倉穴,就此4 穴輪換。
[療 效] 治面癱有奇效。
[驗 證] 賈xx ,女,15歲,1983年10月3日診。面部疼痛,瞪目不閉,露齒流淚4 余;眼、口角左斜。用“馬蓖散”貼穴,4次痊愈。
6 .強肌熄風湯治療面神經麻痹
[方 劑] 炙黃芪30克,炒白術30克,懷山藥30克,當歸30克,桂枝6克,大青葉30克,牛蒡子10克,制膽星6克,制半夏10克,全蝎1克,娛蛤l克,僵蠶暺10克,水蛭3克,蟲3 克,廣地龍10克,蜂房3克,白芷10克,粉甘草30克,制馬錢子0.3克。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3周為1個療程。后期可配丸服。
[功 效] 強肌通絡,熄風化痰。
[驗 證] 鄭x ,男,39歲,干部。兩個月前某日晨起洗漱時,突覺右側:臉部麻木,口角下垂,面部斜向左側。經服藥、針灸治療不見好轉,進食時右側齒頰間隙常滯留殘渣,口水頻流而來就診。檢查口眼向左側 斜,前額皺紋消失,右眼裂變大,鼻唇溝平坦。誘其發笑,口眼 斜尤為明顯,鼓腮吹氣,右側口角漏氣,脈弱,苔少舌紅,血壓12.0/8.00kPa ( 90/60mmHg )。診為面神經麻痹。證屬氣虛風襲,痰癖阻絡。擬用強肌熄風湯:炙黃芪、炒白術、懷山藥、當歸、大青葉、粉甘草各30克,川桂枝、制膽星各6克,牛芬子、制半夏、似蠶、廣地龍,白芷各10克,水蛭、蜂房、庶(下面加個蟲字)蟲各3克,蜈蚣(研末分3次沖服)。上方服10劑后,病側面肌癱瘓好轉。再服10劑,口眼及面部基本正常,唯發笑時仍有輕微 斜。續以原方配丸劑內服以善后。1年后隨訪,諸癥悉除,未留遺患。
[備 注] 治療本病,余認為當以補為主,以攻為輔,補以益氣養血,意在強肌,攻以通絡祛風,要在舒筋。但止痙藥應當慎用,向以白附子、防風之類治療本病,然此二藥止痙作用強,故余以桂枝溫經通陽代之防風,牛勞子祛風解毒消腫代之白附子。從吹’冷風而發病,桂枝溫經通陽不可少,從病理見有面神經水腫,牛蒡子等可消腫、解毒、燥濕化疾之品亦不可少,方中用了其? 它消腫解毒、化痰通癬藥,也正是圍燒此病機;至于外教藥,余以為僅能作為輔助治療之用,而且較為煩瑣,若方便,可選其一輔以用之,不便則棄而不用。但湯方依然為本病的主用療法,故本病患者,全憑湯劑堅持守方服藥,終獲滿意療效。
7 .相反藥方治面癱
[方 劑] 半夏、全瓜簍、川貝母、白蘞、白及、川烏各10克,白附子9克、白芥子12克。
[制用法] 上藥共研成細末,加陳米醋濕炒熱,裝人用2層紗布做的袋內“即可。取上藥袋敷于面部健側(左歪敷右側、右歪敷左側),.繃帶包扎固定。待藥涼后,再炒再敷。
[功 效] 祛風、濕經、通絡。
[驗 證] 據多次臨床驗證,效果很好,一般3--7日即愈。
[備 注] 引自1982 年《 河南中醫》(5)。本方不適用于腦血管意外和其它腦部疾患引起的面癱。
8 .復方天牛膏治面癱
[方 劑] 天牛蟲286克、川芎、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黃丹360克。
[制用法] 將天牛蟲研細過120目篩備用。再將川芎、當歸、黃連與食用植物油2500ml ,同置鍋內煎枯,除渣濾過,熬至滴水成珠,另取黃丹,加人油內攪勻,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人天牛蟲粉攪勻,分攤于紙上即得。每張藥膏重2 克,含天牛蟲粉:0.2 克,料可制1450張。同時取患側聽宮、下關、翳風為主穴,頰車、太陽、大椎穴為配穴。選定穴位后,將膏藥加濕熔化,每個主穴貼1 張,配穴視病情加減。每5天更換l次,為1療程。總療程不超過35天。
[功 效] 疏風活血,通經活絡。
[驗 證] 治療315例,痊愈率為78.41% ,有效率95.24%。無效15例,顯效35例,好轉18例。
[備 注] 引自1995年《 江西中醫藥》。
9 .治 膏治面癱神效
[方 劑] 牙皂、潮腦各30克,麝香0.3克。
[制用法] 將牙皂研為細末,與潮腦、麝香同研和勻,加麻油適量,調和成糊狀,裝瓶備用。用時取上藥膏適量,于臨睡前涂敷。先用溫肥皂水洗凈患側面部,再將上藥敷于地倉至下關穴之間,寬約1橫指,用紗布固定。次日清晨取下。每天l次,至愈為度。
[功 效] 祛風通絡。
[驗 證] 治療3例,均痊愈。
[備 注] 引自1956年《 上海中醫藥雜志》(10)。
10 .附烏散治面癱
[方 劑] 熟附子、制川烏各15克,乳香30克。
[制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分成8 --10包,備用。用時每取上藥末1 包,加生姜末3 克拌勻,用開水調成糊狀,即可使用。先囑患者用熱生姜生擦患處,擦至局部充血為好,再將上藥糊狀敷患側(上至太陽穴,下至地倉穴),寬約3公分。用紗布敷蓋,膠布固定。并囑患者用熱水袋熱敷。每天換藥1次,至愈為度。
[功 效] 溫經、散寒、通絡。
[驗 證] 治療15例,病程2個月至半年以上。半年以內者,一般連續用藥5--10,半年以上者,用藥15天痊愈。
[備 注]引自1974 年《 新中醫》(l)。
11 .天地膏治面癱
[方 劑] 天麻、南星、鉆地風、白僵蠶、白及各7.5克、巴豆5粒(去皮)、鮮生姜500克。
[制用法] 上藥(前6味)共研細末,用生姜搗汁調和成膏,備用。用時取上藥適最,貼于患者面部健側(右歪貼左,左歪貼右),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7--8 小時即可取下,每天換藥1次。
[功 效] 溫經散寒,祛風通絡。
[驗 證] 治療450例,病程1周至5年。一般1劑即愈,有效率達90%以上。
[備 注] 引自1981年《 黑龍江中醫藥》(4)。敷藥后皮膚發癢,局部教藥處可能出現瘡疹,不必用水洗。以防感染。注意防止藥物流入口、耳、鼻、眼內。7天內需避風。
制白附子.白芷.三棱.莪術.制三田.甲珠.烏蛇各10g石見穿.板蘭根.生黃芪各30g蜈蚣.全蝎各3g(研末分2次沖服)制二木15g制牟大25g當歸10g防風10g三七10g水煎服.每付煎2次,兌一塊,分2次服,每日服2次,5付一個療程.
[ 療效]:用上方治療面神經麻痹(面癱)患者261例,經用藥2-5個療程后,其中,治愈者253例,顯效者 7例,無效者1例.愈后者經隨訪3年,均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