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華傳承美德集
 
 

  嚴己寬人

  嚴己寬人,是中華民族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之一。是一種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的優(yōu)秀品格。是我國樂群貴和傳統(tǒng)美德的一個重要方面。

  嚴己寬人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嚴于律己是一種力行道義,心懷寬廣,情操美好的人格特質。寬人,就是待人寬厚。具體表現(xiàn)為不念舊惡、不計前嫌、不為己甚、不苛求于人。用今天的語言,就是“團結大多數(shù)”,“團結那些曾經(jīng)反對過自己并且已被實踐證明是反對錯了的人”。

  嚴己寬人,是孔子忠恕之道的推己及人倫理思想的理念。孔子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古往今來,我國流傳許多嚴己寬人這方面的故事。如將相和、婁師德薦才、李世民不計前嫌等等。也留下許許多多關于嚴己寬人的哲理名言。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慎其獨也”、“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等。

  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矛盾沖突是常見的,被人誤會、妒嫉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劉少奇說,“世界上完全不被別人誤會的是沒有的,而誤會遲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們應該警惕、檢點自己的思想行動。”如果每個人都能“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想己之心想人”,就能化干戈為玉帛,化分裂為團結,化矛盾為和諧。“人和萬事興”,團結堅強,力量集中,事業(yè)就能興旺發(fā)達。為此,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嚴己寬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是提高一個人德育素質需要,也是安定團結、促進穩(wěn)定、振興中華的需要。

  嚴己寬人教育的現(xiàn)代基本要求:

  1.堅持嚴己自律、自覺“慎獨”。在別人看不到、聽不見的地方,也能警惕自己,謹慎從事,做到“有人在與無人在一個樣”。古人理想的人生是“道德人生”。即畢生修養(yǎng),追求高尚。劉少奇在《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中指出: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可能做各種壞事的時候,不做壞事,這叫“慎獨”。“慎獨”道德境界高尚,它不靠監(jiān)督,靠的是高度自覺。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并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在與別人發(fā)生矛盾和沖突,或對別人的友善行為得不到理解或回應時,他們也不會去挑剔別人的不是和缺點,而是反躬自問,即叫“自反”或叫“反求諸己”。

  從“自反”再進一步,就是“自省”。孔子的學生曾參曾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自省”,是一種嚴格的道德自律,為歷代志士仁人所遵奉。宋代的范仲淹每晚就寢前,必“自計一天食飲奉養(yǎng)之費及所為之事”,如果二者相稱,“則鼾鼻熟寐”;如果不相稱,“則終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稱之者”。他還每天填寫“功過格”,對自己做的事情區(qū)分是非好壞,逐日登記,勉勵自己。古代人尚且如此,今人安能辦不到!教育青少年學生繼承、弘揚這種嚴己自律的精神。努力按照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要求自己,自覺做到,在校內與校外一個樣,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待人以寬,容人之過。魏征曾先后當過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竇建德和唐太子李建成的謀士,這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死敵。魏征還曾勸李建成先下手殺掉李世民。可是唐太宗不計前嫌,對魏征不但重用,而且稱為自己的“一面鏡子”。沒有寬廣的胸懷,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懂得“容人之過”,并不是不要原則,不講斗爭。對“過”,首先要分清是非,容,是容忍,不是贊同,更不是同流合污。“容人之過”實質是容人而不容”過”,是容有過而改過或愿意改過之人。青少年學生之間沒有厲害沖突,很少有大是大非之過,所以,在青少年學生間應大力提倡要寬待人,諒解人。

  3.聞過則喜,改過從善,正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孔子有一次在評論一件事時說錯了話,有個叫陳司敗的批評他。孔子知道后高興地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孔子把別人發(fā)現(xiàn)和提出自己的錯誤看成是十分榮幸的事,這就是“聞過則喜”的精神。“自省”也好。“聞過則喜”也好,都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失和缺點,但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過失應改正它。“改過從善”這本身就是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教育學生懂得“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重要的是能修養(yǎng)學習,嚴己內省,知過改過,而且持之以恒。


 

  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它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做人之道、美德之基。

  “誠”,是人們日常交往活動中對個人行為的自覺與自律。其道德含義有四層:一是指“言行合一”、“內外合一”,口里說的、心里想的、行動做的相一致,絕不口是心非;二是“人我合一”,獨處與群處、背后與人前的所說所做相一致,絕不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三是“物我合一”,客觀地看待事物,實事求是,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辦事,絕不主觀臆斷、為所欲為;四是做事主動自覺,始終保持恭敬、謹慎、誠懇的態(tài)度,絕不敷衍塞責。

  “信”的道德概念,源自古代人們祭祀時,對上天和祖先的真誠、坦白。“信”字的創(chuàng)造“從人言”,本義是指人說的話發(fā)自內心,說到做到,誠實無欺。《左傳》中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名言,強調說話要能做得到,不能亂說,要維護話的信用。“信”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誠,信也”,又說“信,誠也”,說它們表示的意思大體相同。仔細推敲“誠”與“信”兩個道德概念所指各有側重,即“誠于內而信于外”。“誠”側重指內在態(tài)度的“真”,即真誠、誠實、誠懇,真心實意,即所謂“內誠于心”;“信”側重指外在行為的“實”,即守承諾、講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即所謂“外信于人”。后來人們兼取二者之意,將“誠”與“信”合起來用——“誠實守信”,其內涵更為豐富完善。具有真誠實在、表里如一、遵守承諾、履行約定、無虛無假、不欺不詐等含義。通俗地講,“誠實守信”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表示內心世界與外在行為相統(tǒng)一的道德境界和追求。

  誠實守信在社會道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1. 誠實守信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內容的核心和結合點 。古代先賢們十分注重“誠信”道德教育。孔子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思是對人要從文化知識、社會實踐、竭盡忠誠、堅守信約四個方面進行教育。漢代董仲舒提出普通人應該修養(yǎng)“五常德”——“仁、義、禮、智、信”,也把“守信”作為一個重要德目。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明確地指出,一切美好道德,都以真實無妄的“誠信”為本源和根基。

  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體系中,誠信處于核心地位。它是各種美德相互貫通的結合點。人只有“內誠于心,外信于人”,才能將各種美德真正付諸行動。很難設想,一個缺乏誠信的人會有善良、謙恭、友愛、忠于國家等美德。自古以來中國人確信,人無誠信不能立身興業(yè);家無誠信不會和睦興旺;國無誠信不能安寧穩(wěn)定。“誠信”是一個人形象和聲譽的標志,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

  2.誠實守信是現(xiàn)代公民的基本道德與社會責任。現(xiàn)代社會是交往型社會。個人、機構、地區(qū)、民族、國家之間的交往互動日益頻繁;交往范圍已由親人、熟人擴展到許多陌生人;交往的內容——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藝術等無所不包。人們通過廣泛的交往合作,互通有無,各得所需。人際交往互動已經(jīng)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生產(chǎn)力。誠實守信,作為處理與平衡人們各種交往互動關系的道德規(guī)則,越來越顯得必不可少。人人自覺遵守誠信的道德準則,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和諧發(fā)展、人民團結樂業(yè)的基本保證。

  當下,社會上還存在不少違背誠信的現(xiàn)象,給社會帶來了危害。例如:有些企業(yè)用偽劣產(chǎn)品坑害消費者;一些貪官權錢交易、假公濟私;教育領域各類考試作弊行為時有發(fā)生;一些單位或社區(qū)居民拖欠電費、水費、取暖費……。為了維持社會正常秩序,維護交往中他人、社會和個人的正當利益,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從誠信規(guī)則,必須勇敢地承擔起誠信的責任,同任何違反誠信的現(xiàn)象作斗爭。

  3.誠實守信是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活動的基本規(guī)則和資源。有人認為,市場經(jīng)濟追求利益必然導致不講誠信。這是一種錯誤認識。誠然,有市場就可能發(fā)生欺詐現(xiàn)象,這是古今中外任何市場都無法避免的。但從歷史上看,靠欺詐發(fā)財?shù)娜藷o不曇花一現(xiàn)。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講,市場經(jīng)濟是交換經(jīng)濟、契約經(jīng)濟。維系交換和契約行為的基本規(guī)則是誠信,失去了誠信,交換和履約無法正常進行。千百年來的經(jīng)濟活動證明,“失信則衰,守信則興”。國藥第一品牌“同仁堂”建于1669年,已有330多年的歷史,31億元資產(chǎn)。三百年老店長盛不衰,其奧秘有二:一是誠信為本,堅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店訓。二是企業(yè)將良好的信譽形象變成了創(chuàng)生財富的無形資產(chǎn)。市場經(jīng)濟當然要講利益追求,但這不能成為不講誠信的理由。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道”就是“見利思義”,就是誠信交易。誠信不但是經(jīng)濟活動的基本規(guī)則,更是無價的經(jīng)濟資源。2008年發(fā)生的全球經(jīng)濟危機,其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大國經(jīng)濟告管實施金融欺詐所致。

  4.誠實信用已成為我國公民必須遵守的法律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四項規(guī)定:“公民的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這條規(guī)定將誠信道德規(guī)范提升到法律層面,使誠信原則具有了道德調節(jié)和法律調節(jié)的雙重功能。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在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中,尊重他人利益,以對自己事務的注意對待他人事務,保證法律關系的當事人都能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不得損人利己。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誠信道德規(guī)范列為法律原則,對公民來說,如果違背誠信就不單是道德問題,同時也屬于違法行為了。例如,某人如果將拾得的他人巨額財產(chǎn)據(jù)為己有,不僅要受到道德輿論譴責,而且還要追究他的“非法侵占他人財產(chǎn)罪”。同樣,如果他拾金不昧,他不僅表現(xiàn)了誠實信用的美德,而且還模范地維護了誠實信用的法律原則。

  誠實守信教育的現(xiàn)代基本要求:

  作為國家重要的是樹立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建立健全誠實守信的獎懲機制。通過規(guī)章制度的落實,形成誠實守信有人夸,不誠實守信有人抓的良好社風、民風。

  作為青少年學生的誠實守信教育,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1.懂得誠實守信的含義及意義。知道,誠信是團結一致的保證,是治國之寶,是立業(yè)之基,是做人之本。沒飯吃大不了一死,但不取信于民,國家卻會滅亡,企業(yè)會倒閉。個人無信沒有立身之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2.內誠于心。真實地認識自己。不為己長而驕傲,不因己短而氣餒;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誠懇地對待他人,友善地對待同學朋友,交諍友,講信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損人利己的事。獨立思考,追求真理;講科學,不迷信。

  3.外信于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求真務實,不圖虛榮;考試不作弊,作業(yè)不抄襲。出現(xiàn)失誤,勇于承擔責任,知錯必改;有錯不推諉,有功不驕傲。借東西及時歸還,損壞東西主動賠償。慎重承諾,不答應辦不到的事;約定的事情努力做到,一時難以做到,要向對方說明情況。一諾千金,說到做到。

  4.行從于法。“與國人交,止于信”,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講規(guī)則,按誠信規(guī)則做事;學生要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各項規(guī)章制度。樹立法治觀念和維權意識,敢于向隱瞞欺詐、偽劣假冒、弄虛作假等破壞誠信規(guī)則的現(xiàn)象行為作斗爭。講誠實守信,不要“輕諾”,要“重然諾”,對別人許下的諾言,說過的一定要做到;不要輕易許諾,許諾前要三思而行。合乎義則諾,不合乎義,則不諾。對合乎義的諾言,一定要守時、守信、守約。

  5.智守誠信。以義取信,惟義所在。古人云,長大成人、自立于社會要有三條。“人所以立,信、知、勇也”。雖然信擺在第一位,但有“信”還要有“知”。“知”就是指有道德知識,要辨是非,明善惡。孔子提倡守信用,但并不是愚誠愚信,死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對信、義有比較正確的看法,他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上》)。即言之信否,行之果否,一切以大義為轉移,合義者必信,必果,不合義者則不必信、不必果。


 

  謙虛禮貌

  謙虛禮貌,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內容之一,也是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的規(guī)范.

  謙虛禮貌,指人的言行舉止合乎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接人待物,和藹可親,為人平等、公正、禮讓。

  禮貌是人言語動作表現(xiàn),屬于行為方面的修養(yǎng)。禮,是內容;貌,是形式,屬儀。一般地說“禮儀”,包括國家制度、等級秩序和典章儀式。所謂謙虛禮貌,恭謙禮讓,從屬于“忠恕之道”,是以“仁”為核心的“禮”的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謙虛是禮貌的內在本質,禮貌是謙虛的外在表現(xiàn)。兩者基礎是尊重他人,依禮而行。

  禮讓謙恭,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范疇。孔子主張禮讓賢能、禮讓治國,主張對人謙虛和順。注意自己的容貌舉止莊嚴,“貌思恭”、“恭而安”,莊嚴而安祥。恭順禮讓是孔子了解一個國家的政事的手段,“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反對有悖于謙讓的行為。

  在以“仁”為總則的“恭、寬、信、敏、惠、忠、敬、謙、讓、誠”等人際交往具體規(guī)范指導下,父慈子 孝,兄友弟恭,相親相愛,比戶可尋;夫婦和順、“相敬如賓”、“不忘貧賤”、“不棄糟糠”者多不勝數(shù);富而不淫、樂賑好施,濟世救窮者為數(shù)不少;朋友交往、不忘故舊、不避貧賤、不計年齡、不論遠近、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難之交、不絕于書;尊老慈幼、敬賢讓能、獎掖后進、尊師重道等等,不勝枚舉。”

  至于古來史書上記載的恭謙禮讓方面的故事,更是燴炙人口,流傳后代。關于行路讓先、耕田讓畔、居處讓鄰、席讓坐、食讓鮮、分讓財,進屋扣門、先來后到、禮尚往來、文明經(jīng)商,更是屢見不鮮。總之,中華民族在講禮貌方面是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不僅為中國人構塑了“中華魂”,也為中國人塑造了“中華形”。

  中國是“禮儀之邦”。謙虛禮貌是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程度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社會風貌的時事的反映。對一個人來說,它反映著這個人的思想、道德狀況和文化教育程度。為此,為了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在青少年學生中應認真地進行謙虛禮貌教育。

  謙虛禮貌教育的現(xiàn)代基本要求:

  1.對謙虛禮貌有正確的認識。懂得什么叫謙虛禮貌,其本質內涵是什么?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今天,進行謙虛禮貌教育有什么意義。懂得謙虛禮貌是高尚道德修養(yǎng),是心靈美與言行美的統(tǒng)一,它與資產(chǎn)階級客套虛偽是兩碼事。懂得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需要各種各樣的行業(yè)禮儀規(guī)范,而且,它們有著嚴格而瑣細的規(guī)范,要經(jīng)過嚴格的甚至苛酷的訓練。比如商業(yè)的“微笑服務”,旅館餐飲業(yè)的“站立服務”等。從某種意義講,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中,禮貌禮儀作為現(xiàn)代文明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外在表現(xiàn),已成為現(xiàn)代生產(chǎn)力的一部分,正在創(chuàng)造價值和利潤。是合作共贏,結交天下,聯(lián)絡情感,不辱使命的重要方略,那種把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提倡的競爭意識與謙恭禮讓對立起來是淺見無知的。

  2.懂得怎樣做是謙虛禮貌。教育學生嚴格按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要求自己。根據(jù)不同對象、不同場合恰當?shù)厥褂梦拿鞫Y貌用語。如請、謝謝、您早、您好、對不起、沒關系。別客氣、實在抱歉、給您添麻煩了、感謝您的幫助、歡迎您再來、再見、祝您一路平安等等。

  3.提出一些文明禮貌的具體要求,如在路上遇見師長學友互有禮貌地打招呼,與師長說話要站直、坐正等。“未經(jīng)允許不進入他人房間”、“購票購物按順序”講先來后到,“給老、幼、病、殘、孕婦及師長讓路、讓座”,等等。

  4.謙虛禮貌教育應與學校開展的文明觀禮儀教育活動,以及旨在貫徹執(zhí)行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結合起來,統(tǒng)籌運作,以收到整體效益。

  5.謙恭禮讓要分寸適度。并不是使人一味謙讓,“當仁,不讓于師”(衛(wèi)靈公),在仁德面前就是自己的老師也不能謙讓。并不是越恭敬越好,而是應該合乎禮,合乎禮儀才能免遭恥辱。


 

  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語出《易經(jīng)》“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意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晝夜,永恒運動,所以“天”是“剛健”的,人應效法天,積極進取,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它激勵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奮斗,改革進取。

  開天辟地以來,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披荊斬棘,鋪路搭橋,譜寫了一曲曲悲壯動人的頌歌。黃帝教民養(yǎng)蠶,制作舟車,炎帝斫木為耒耜,課民以農桑;堯帝設官定歷,率民戰(zhàn)勝旱災;大禹為了治水,13年走遍9個大州,疏通9個湖,開鑿9座山,“三過家門而不入”,率百姓終于治服了水患。商周以來,涌現(xiàn)出許多奮發(fā)有為、勵志圖強、自強不息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教育家及無數(shù)能工巧匠。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中華民族能以造紙、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四大發(fā)明,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重大的貢獻。也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著歷代眾多的杰出人物,開拓進取,奮斗不息,為國家、民族興旺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傳統(tǒng),造就了中國人獨特的苦樂觀、憂樂觀:“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自已就是“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學而》)的。他一生以天下為己任,以萬民之苦樂為苦樂。以有限的生命,成就“三不朽”之偉業(yè);這樣的一生,上無愧于天,對得起道德良心,下無愧于地,對得起列祖列宗。正是有了這樣精神境界,“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魯迅全集)。作為中華民族兒女,要繼承和發(fā)揚先輩們矢志救國、自強不息、剛強不屈的奮斗精神,所以,對青少年學生進行自強不息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十分重要的。

  自強不息教育的現(xiàn)代基本要求:

  1.深刻理解自強不息的含義。自強不息,就是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自強,即在自己主觀上自覺努力。做到自尊、自立、自能、自動、自覺。向上,是動力。向上即是要樹立高尚、遠大而明確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并努力追求之。首先要立志作一個有益于國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全世界、有益于全人類,具有大道德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永不松懈,永不停止。

  2.培育自強不息的精神。仲尼厄而作春秋,韓信囚秦乃作說難,司馬遷受宮刑卻完成了史記,曹雪芹家境敗落而寫出不朽的紅樓夢,這些古代名人之所以能成就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之偉業(yè),主要是具有在逆境中愈挫愈奮,自強不息的奮斗與努力的精神。當代青少年生在幸福、順境之中應當自覺培養(yǎng)這種精神,勇于自找苦吃,以苦為樂,不怕苦和累,自覺參加勞動,磨練筋骨,主動到大自然的風雨中遠足、拉練,接受考驗,磨練意志,錘煉本領,礪志不懈。


 

  立志勤學

  立志勤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內容。“立志”與“勤學”兩者之間緊密相聯(lián),它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立下宏偉堅定的志向,才會產(chǎn)生勤學苦練的決心;只有堅持不懈的勤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宏偉堅定的志向。

  自古以來,志士賢人都十分重視立志向學的價值和意義,將其視為治學、求知、建業(yè)、立國的根本。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學。”學無常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即使到了晚年仍“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學而不已,闔棺乃至”,一生都在如饑似渴地追求知識。中國古代學子文人立志勤學的名人很多,事跡很生動。其主要特點:

  (1)自孔子始,逐步形成了讀經(jīng)研史的傳統(tǒng)。漢代“獨尊儒術”之后,儒家經(jīng)典成為歷代文人立志勤學的范本。(2)求學育人,具有早抓,抓小的特點。少小立志,自幼成才,不乏其人。如唐代的韋述,10歲就讀了2000多卷古書,10歲就撰寫唐史30卷。(3)治學嚴謹,攻讀不輟,活到老學到老。明代的李贄,在50多歲時還拜焦閎為師,學習了三年《易經(jīng)》,從59歲到70歲,又到湖北龍?zhí)兜乃嚪鹪鹤x書著述整整10年。(4)艱苦勤奮,堅韌不拔,表現(xiàn)了強烈的求知欲和奮求欲。如“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月”、“鑿壁”,都生動地描述了讀書人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自學,不懈不餒,卓有造就的感人事跡。(5)在民間形成了注重立志勤學的時尚。流傳了許多勤學格言,如“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等等。

  立志勤學是求知啟智的根本途徑,是育人成才重要條件。進行立志勤學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立志勤學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立志勤學教育的現(xiàn)代基本要求:

  1.樹立正確人生觀、學習觀。像古今中外所有偉大人物那樣,少年立志,志在國家,志在人民,志在天下,矢志不諭。把“救國救民”、“為中華之崛起”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目標,并為實現(xiàn)志向刻苦的學習,無私無畏的學習。

  2.懂得勤奮學習是實現(xiàn)遠大理想基礎的道理,并付諸于行動。學習要持之以恒,要有一個“擠”勁、“鉆”勁、“韌”勁,切忌淺嘗輒止,不求甚解,馬馬虎虎,粗枝大葉。學習中,要講求科學的學習方法,變苦學為樂學,有效地利用每分每秒,提高學習效率。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好學風,要“多思”,要好學好問,既不但向書本學習,更要向能者學習,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3.懂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滿招損,謙受益”的深刻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強以不知為知。做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見賢思齊”、“每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已”。

  此項教育應與前途理想教育對接,使立志勤學具有現(xiàn)代意識,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團結友愛

  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人際關系的重要倫理規(guī)范,是華夏社會和炎黃子孫繁衍不息、繁榮昌盛、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固有精神力量和倫理道德支柱。

  團結友愛作為一種社會的公德和準則,在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愛人”的友愛的道德學說,奠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友愛互助、精誠團結的倫理思想基礎。孔子以后的名家大師諸多代表人物,在仁愛互助倫理道德方面又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補充、發(fā)揮和深化。像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得道多助”;諸葛亮提出“集眾思、廣忠益”,等等,使仁愛、互助、團結、協(xié)力成為維系社會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公德準繩和行為規(guī)范,并逐步發(fā)展成為倫理道德理論體系。

  團結友愛作為一種優(yōu)良的倫理道德思想和行為,表現(xiàn)于社會歷史生活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如在兄弟之間,骨肉相依、同命相連、相儒以沫;在朋友之間,親如手足、休戚相關、忠誠相交、患難與共;在君臣之間,君明臣賢、肝膽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平等互助、友好往來;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之間,厚德載物,包容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遵循自然規(guī)律,保持生態(tài)平衡,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毛主席講“仁”像現(xiàn)在的親愛團結。團結友愛作為一種道德思想行為和社會公德規(guī)范,對于形成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文化,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和推進作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團結友愛的傳統(tǒng)美德和精神,不僅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形成了萬眾一心的銅墻鐵壁,匯成了堅不可摧、排山倒海的時代洪流,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而且在改革開放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進行團結友愛教育,弘揚傳統(tǒng)美德精神,使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團結一致,奮力拼搏,振興中華,發(fā)展改革開放大好形勢,戰(zhàn)勝、抗拒各種大自然的災害,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巨大威力。

  團結友愛教育的現(xiàn)代基本要求:

  1.認識團結友愛的強大意義與作用,做團結友愛自覺的促進者、維護者。懂得團結就是勝利,友愛就是力量的道理。從歷史發(fā)展看,團結友愛能促進生產(chǎn)發(fā)展,集中力量辦大事。偉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小農經(jīng)濟占主要地位、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靠人民并肩勞作、團結互助的產(chǎn)物。從社會安定方面看,團結友愛可以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奪取各項勝利。我國56個民族,提倡、弘揚、光大團結友愛的美德更為重要,這是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祖國大統(tǒng)一的基本保證。從個人生活角度看,團結友愛能使人民幸福,精神愉快,安寧和諧,事業(yè)有成。

  2.會講團結友愛,善于團結友愛。會關心人、團結人,不鬧矛盾,有了矛盾,嚴格要求自己;會同情人、幫助人,對學習、生活有困難的人,特別是殘疾人,能主動上前幫助,不袖手旁觀看笑話;會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給別人起綽號。不猜忌人,坦誠待人;會容讓人、原諒人,對別人誤傷自己或者錯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饒人,要允許人家改正錯誤。

  3.正確對待團結友愛,不搞哥們義氣。要為國家、為民族、為正義講求大團結,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山頭、搞幫派、搞不正當?shù)膱F結。為維護革命團結,要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并做到對自己缺點錯誤不掩蓋,對別人批評誠懇不包庇不隱瞞。此項教育應與學校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具有團結、博愛的意識與能力。

  4.堅持正確交友的原則。忠誠交友。交友對人生非常必要與重要,“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交友貴在忠信、忠誠。朋友關系既沒有血緣的、情感的紐帶,也沒有政治的利害捆綁,只能依靠忠誠、忠信來維系。忠信、忠誠是交友、擇友、待友的原則、標準和方法。凡朋友,當以“講信重義”為基本原則。在交友時必須“慎擇”,“結有德之友,絕無義之朋”,這是團結友愛持久永恒的深厚與保證,是團結友愛教育的重點與關鍵。


 

  尊師敬長

  尊師敬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規(guī)范。其本質是尊重知識、尊重教育、尊重人才。進行尊師敬長教育,這是人類生存、發(fā)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與“政”視為同等重要,主張實行禮義教化。荀子將君師并稱,認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唐代的韓愈說:“舉世不師,故道益離”,認為只有尊師重道,整個社會才能按照“道統(tǒng)”的方向順利發(fā)展。宋代的蘇軾說:“斯文有傳,學者有師”,認為教師對于發(fā)展文化,培養(yǎng)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歷代提倡尊師重教、尊師敬長,古代流傳下來這方面的故事許許多多。如,《子貢尊師》、《魏照尊師》、《李世民教子尊師》、《張良拜師》、《陸佃千里求師》等等。這些故事生動形象地記敘了莘莘學子不辭勞苦,虔誠拜師的歷程,也展示了師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傳道授業(yè)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尊師敬長在近現(xiàn)代更加得以發(fā)揚。毛澤東、李大釗、劉少奇、陳毅等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是尊師敬長重道的典范。他們身為領袖人物,對自己的老師們執(zhí)弟子之禮;他們博學多才,仍虛心好學,以長為師;他們不僅重視學業(yè)的進步,更重視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養(yǎng)。

  古往今來,尊師敬長,已成傳統(tǒng),代代相傳。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為確立人民教師的政治地位,國家決定從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jié)。經(jīng)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從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對中國牢固樹立尊師重教、尊師敬長的良好社會風尚將起到重要的穩(wěn)定的保障作用。

  尊師敬長教育的現(xiàn)代基本要求:

  1.懂得“國之將興,必尊師而重傅”的道理,自覺做到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接受老師的教導,服從教職員工的管理。對老師有意見和要求,能善意誠懇地提出來,不許頂撞老師,更不允許打罵老師。讓學生明白:師,是特殊的“長”;師生關系,是特殊的長幼的關系。從這個角度尊師也是敬長的表現(xiàn)。

  2.尊重教師,尊重教育。教育是傳播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傳遞文明、培養(yǎng)人才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是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全社會重視支持教育事業(yè),這是國家文明的重要的標志。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育人的文化工作者。全社會都應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尊師重教目的是教育學生通過尊師更好的學習知識,掌握本領,學會做人,傳承美德。青少年學生,應該謙虛禮貌,敏而好學,用好的學習成績不表達不忘老師,感恩老師,回報老師之情。

  3.在尊師敬長教育中,應認真落實尊師愛生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教師要用真“愛”獲真“尊”,學生要用真“尊”獲真“愛”,做到你愛我尊,我愛你尊,用愛獲尊,用尊獲愛。實現(xiàn)真誠尊愛,尊愛和諧,消除當前師不愛生,生不尊師的現(xiàn)象。


 

  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這是人類相生相養(yǎng)的自然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基礎,是做人的基本倫理道德規(guī)范。

  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是道德的根本。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輿。”墨子提出“孝,利親也,以親相愛”,“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出國家要“申之以孝悌之義”。

  孝是對子女而言的,慈是對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傳統(tǒng)親子倫理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父義母慈是對子女的倫理義務,是對子女成長的關心、期待、培養(yǎng)和教育;子女對父母的倫理規(guī)范是孝,其具體義務,不僅是養(yǎng)親,更要敬親、愛親、尊親。

  我國古代“孝道”形成傳統(tǒng),認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漢文帝劉恒身體力行,其母薄太后常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三年,奉養(yǎng)無怠。湯藥,非口親嘗拂進,仁孝聞天下。”并且頒布“孝廉法”,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之一。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家庭最重要的倫理道德。雖然,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但不可否認,在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社會里,“孝”在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病養(yǎng)方面,在維護家庭的自然銜接與衍進方面,在穩(wěn)定家庭與穩(wěn)定社會方面是有其積極進步的社會意義的。毛澤東在戰(zhàn)爭年代,曾指出忠孝問題,他說我們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個人,孝于某一個人,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獨親其親”,“老吾老”的傳統(tǒng)美德,熔煉、提升為革命傳統(tǒng)美德。在這種思想道德觀念的影響下,許多革命烈士通過盡“忠”去實現(xiàn)盡“孝”,積極投身革命,解放全中華的父老雙親,使其從根本上改善政治、經(jīng)濟地位,實踐了“最大的孝”,體現(xiàn)了最大的“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進一步繼承發(fā)揚了“孝敬父母”的孝道傳統(tǒng),共和國的憲法中不僅將贍養(yǎng)父母列為兒女的義務,而且在公共福利事業(yè)中,建立、發(fā)展、壯大了社會主義的敬老事業(yè),形成了良好的尊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氣和健康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

  當前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條件下,繼承和發(fā)揚“孝”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孝敬父母教育,對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首先,有利于解決目前家庭倫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問題。可以有效地解決中國進入老齡社會面臨的嚴重社會問題。因為家庭養(yǎng)老在國家社會保障水平低的條件下,仍是絕大多數(shù)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別是在農村。

  其次,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只有家庭穩(wěn)定才能社會安定,而孝道在維系、穩(wěn)定家庭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孝”,明顯優(yōu)點,一是范圍小,限于家庭,十分具體;二是孝的對象是雙親,與每個人的關系密切;三是鄰里友好、親戚同事之間,易于彼此輿論監(jiān)督,道德評價,非常直接。總之,“孝”,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設提到一個新水平、新境界。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進一步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從而切實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

  第三,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一個人對父母不能盡孝,不可能處理好和兄弟、親友、師長、同事、集體和國家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孝敬父母,一般情況下在社會上是遵紀守法,與人和睦相處的,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不愿意因自己的不負責任而累及父母、家庭。這樣的人多了,整個民族的文明素質也就提高了,社會環(huán)境也就安定和諧多了,也必然能進一步促進市場經(jīng)濟的繁榮與發(fā)展。

  加強孝敬父母教育,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基本德目。孝敬父母教育的現(xiàn)代要求:

  1.樹立“孝敬父母光榮,不孝敬父母可恥”的榮辱觀念和人倫意識。懂得“奉事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資產(chǎn)階級思想,而是人類美德”的道理,生活中能自覺地做到體貼、關心、尊敬、熱愛父母.做一個懂孝敬,講孝行的人。在家主動承擔家務勞動,減輕父母家務負擔;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經(jīng)常把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告訴父母;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讀書或工作,應經(jīng)常寫信匯報情況,或經(jīng)常回家看看,不叫父母掛心;對父母有意見,能有禮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

  2.提高“孝”的恒久性,和顏悅色的敬養(yǎng)父母。中國人講孝,既重贍養(yǎng),也重視心里關懷和內心愉悅。在有些人看來,父母老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養(yǎng)活父母,使他們吃穿不愁,也就算報答養(yǎng)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孔子強調“敬”,認為僅僅“能養(yǎng)”是不夠的。所以,孝敬父母應在既養(yǎng)又敬,和顏悅色的態(tài)度上下功夫。侍奉父母一時一事和顏悅色很容易,但要做到時時處處事事都和顏悅色是很難的。有的子女在自己高興順心時候能對自己父母和顏悅色,而在自己不高興或不順心時候就做不到和顏悅色了,所以侍奉父母應在常敬長勁上下功夫。

  3.繼承尊老敬老助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古人理想的“大同世界”中,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強調孝敬父母,并且推己及人。不但孝敬、供養(yǎng)自己的父母,而且能關心和愛護全社會的老人。形成全社會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淳厚民風,讓每位老人安度晚年,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終。

  4.在孝敬父母教育中,提倡孝敬父母,反對愚忠愚孝。如果發(fā)現(xiàn)老人有不正當行為,應耐心勸阻,不要同流合污,要堅持原則,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老人負責。

  5.對父母在世時盡孝,在過世時要能祭祀。在清明節(jié)時不忘緬懷,依照禮儀掃墓敬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初二年級第一學期思想品德復習提綱(北京課改版).doc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tǒng)美德
小學生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思考
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意義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
贊美見義勇為者的句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阳原县| 左权县| 深水埗区| 呼玛县| 木里| 连平县| 剑川县| 黄冈市| 西林县| 海晏县| 万载县| 柞水县| 诸暨市| 得荣县| 辛集市| 新干县| 瓮安县| 东光县| 浦城县| 仁寿县| 吉木乃县| 马鞍山市| 攀枝花市| 西藏| 余姚市| 田阳县| 公安县| 祥云县| 屏山县| 珠海市| 合山市| 平南县| 龙陵县| 和田县| 灵武市| 南宫市| 科技| 陵水| 邮箱|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