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煩惱痛苦如影隨形,綿延糾纏。生存艱難,事業困頓,價值失落,疾病摧殘,都無不象一頭躲在暗處的野獸,隨時向你撲來噬咬我們孤獨的生命和美好靈魂。在強大的災難面前,個體生命顯得微不足道,往往無力改變其發生原因和即成事實。這時只有靈魂來拯救我們,所以我們首先要拯救靈魂。而人的心理狀態日趨復雜,又于急劇變化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人們對商品社會中日趨激烈的利益沖突引起的精神失落感到迷惑,此時只有靈魂對精神迷亂有糾偏救亡的作用,更還有有提升人格品位、人生境界的意義。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蘆葦”。其意是:人的生命象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的多,就因為人有能思想的靈魂;體現了靈魂的高貴與力量。但同時人們也在時刻挑戰自己的靈魂。當今社會一些官員紛紛落馬,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欺詐、拐賣、犯毒等一些社會現象也比比皆是。不可否定的社會現象,都說明人類在侵蝕自己的靈魂。規律不可違,最終倒在自己的腳下。高墻之內,方知流民之歡。徐志摩有一篇散文《就是打破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我們從前是儒教國,此人格標準是:“智、仁、勇”。這就是傳統美德。真理正義是永不滅的圣火;也許有時遭被蒙蓋掩翳罷了。大多數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內,何嘗沒有一殺那清明之氣的回復?但是誰又膽量來想自己的想,感覺內動的感覺,表現正義的沖動啊?“讓我們鼓起勇氣用正義之頭顱撞開地獄之門,膜拜于靈魂的腳下”。這是一個學生的宣言!
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于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圣賢的共同特點。英國作家王爾德去美國,海關人員問他有什么東西,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么也沒有”。他還說:“世間在沒有比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比”。據我觀察,人在年輕的時候多半是富于理想的,富有純潔的靈魂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容易變得越來越實際。由于生存斗爭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了外部世間,不在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間忙碌不止的軀體。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拉。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紅塵”吧!是啊,紅塵遭遭,有幾人甘沉谷地。不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安靜是為了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的靈魂寶藏”。在現代社會中,文化的沖突更加激烈,致使人的靈魂的絞殺更加深重,。
當代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的《關注靈魂》。此書從生命之不完善、人生之不圓滿出發,以宗教的慈悲情懷,用詩性藝術的語言道出了人性的奧秘來。欲望與靈魂的沖突,精神對現實的超越,都是書中探討的問題。倡導有靈性的生活方式、激勵自我維護人性的尊嚴。從精神健康的需要出發,遵循快樂的原則。他說:“人們要接受全部喜怒哀樂之饋贈,丟掉生活平穩順達的幻想,承認痛苦與生俱來。容忍缺陷,善待苦難中體現生命的偉大莊嚴不可欺,正是靈魂賜予的禮物。言下之意:“當我們享受靈魂恩澤的時候,時刻準備付出”。這樣就可以把人生的不圓滿視為豐富靈魂得以體現的機會。憂郁是快樂的前奏,挫折或許是成功的條件,壓抑往往可以爆發特別的創造力。文化史上許多傳世名作就誕生在牢獄里。例如,莫爾的《紓解憂愁之對話》、雷利的《世界史》都是在死刑之前寫出來的。貝多芬是聾子,尼采一生頭痛、眼睛弱視且腦袋搖晃不止等。在此苦難面前,人生的價值幡然改變,具有脫胎換骨的效應。人只有在悲苦中,才容易意識到自我的決然獨存,觸摸到深藏的靈魂。這就是:”疾病的詩意“。平凡也可以創造靈魂,“靈魂的創造力很大程度上被浪漫化了,并非為杰出人物專門設置。靈魂的創造力指有靈性地生存于世上。我們用良心去對待世俗事物,也就無意識的造就了靈魂”。至于勞績大小或可不論,重要的是被他人和社會所需要,從中體悟到自我價值,這樣你就擁有成功的人生拉。一位哲人說:“靈魂大部分位于體外”,就是這個道理。真正的靈魂的升華就來于最樸實的事物。
人要甘于中庸。羅素年輕的時候,曾經蔑而憤慨的拒絕過中庸之道,因為那時崇拜英雄式的極端主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淵博,他漸漸感覺到:中庸之道或許很乏味,但在許多事情中,它卻是真理。他看來:“努力和放棄同幸福有很大關系。幸福這東西不象成熟的果子那樣,僅僅依靠幸運環境的作用便會掉你嘴里,幸福必須是一種努力;而放棄在獲得幸福的過程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聰明的人雖然不愿意在不幸面前坐以待斃,但他也不愿在不可避免的災難上徒費時間和精力。人生如戲,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唯一導演。
朋友!我們只要懂得努力和放棄,用金子般赤誠的心對待人生,對待社會,對待我們周圍的人,我們雖然平凡,同樣可以擁有至高無上的靈魂,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拯救我們的靈魂。才能徹悟人生,靈魂何嘗不是一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