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能力:性格決定人生 細節決定成敗 心態決定命運 實力決定能力
生活的矛盾、沖突大部分都源自我們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宇宙間萬事無常,人的性格也會隨環境和際遇改變。那么,一個人是否可以掌握自己的性格呢?
性格成功學,強調“千練百捶”、“演練改善”,發揮自同樣的一套術語,激勵大家修煉、自省好滿懷夢想的走向成功大道。聽起來像不像是一個新興的信仰呢?不管怎樣,抄襲自時代沒關系,別抄得比人慢就好──就如楊濱所說,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比賽誰‘先’起跑的時代。
戰勝競爭對手唯一方法
“戰勝競爭對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比對方學得快!學得更好!兩者相遇,勇者勝;兩勇相遇,強者勝;兩強相遇,智者勝;兩智相遇,先者勝!”楊濱如此說道:“我們已經從勞動時代進入腦力時代。過去在農業社會,成功者靠腳力占有土地。進入工業時代,便靠手工勞作生產。現在是智識型時代,最有價值的是腦。因此我們要投資頸部以上──增加智慧,才能獲取權力。”
“第一代的企業家比膽量。后來就比技術,接下來比廣告、比營銷、比公共關系、比服務、比企業文化,現在是要比胸懷,比包容競爭對手的胸懷。企業的壽命,比不上正常人的壽命。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左右。300年來,大約有3分之一的企業從這個世界里消失了。這個時代比方向、比速度、比生產,要看誰有價值,就看誰有學習力!”
尋找生命的教練
“我們最早的教練是父母。更早的是先天性格。但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為了要迎合父母的要求,我們不得不戴上假面具。比如以擠牙膏(沒有發言權的牙膏無法拒絕當檢測器)來說,我跟我父親都習慣從中間隨便亂擠,結果常常被媽媽罵。
所以我們只好改變自己的習慣,從下面擠。在工作環境里,老板和員工也會戴上一套面具。這面具跟家里的不一樣。當然我并不責怪面具。面具不分好壞,它只是讓我們適應不同環境的道具而已。
每個人的本性都不一樣,不論是媽媽還是自己。為了迎合媽媽,我就得戴上自己的面具。(迎合爸爸就不需要嗎?)比如說,我媽媽是一個細心,凡事深思熟慮的人。那么我就得戴上一個好像我媽性格般的面具,去討我媽的歡心。 在公司里,你的老板可能是個行動型的人,他領導堅決,但是性格急躁,顯得沒有耐性。但你是一個完善型的人,凡事慢出細工。那么你們之間很可能發生沖突。 生活里各個層面的沖突,往往源自性格。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夠理解和自己相近模式的人,而不理解其他思維模式的人。因此現實生活里,百分之八十五的煩惱都源自人際關系。
人的一生,要就上升,要就下滑。 成功不是靠偶然。
性格可以決定能力,要是一個孩子的性格開朗活潑,那么他很快就能被世人所接受,通過廣泛的交際,長在成人后就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的人群和社會。要是一個孩子的性格孤僻,他與人溝通的能力差,交際范圍就很狹窄,從而進入社會人群中就會處于封閉狀態,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很好地跟別人配合最終導致失敗。因此,可以說性格的好壞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除了傳授他常識之外,還特別注重培養孩子優良的性格。為了能讓他們具備各種美德和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上對他進行良好的性格教育。
孩子們在生活當中和作為生活能力所呈現出來的狀態這就是性格。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孩子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地適應所處的環境而漸漸地產生的。剛出生的嬰兒絕對不會有孤僻內向或者直爽的性格存在。
有一部分兒童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有的兒童性格開朗活潑,這竭然不同的性格不是天生就形成的,也不是孩子自己創造的。一個原本很開朗的孩子,當他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得到充分鍛煉時,從而很難去適應社會生活,總認為自己跟生活脫離了關系。結果就導致孩子原來活潑開朗的性格漸漸地消失,反而慢慢地會出現一些不太良好的性格。
一個人的性格是會不斷地改變的。要是一旦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孩子的性格也會隨之而產生變化。這種變化的性格就是因為她適應不了已經發生變化的生活環境而造成的。
很多家長常常責怪孩子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慣,并希望孩子能改正過來。要是家長能夠經常正確地對孩子加以引導,他所養成的不良習慣還是能夠改正的。
早期生活奠定了孩子性格的基礎。孩子剛開始的生活習慣會隨著家庭環境和家長態度的熏陶下慢慢地改變自己的性格特點。因此,性格雖然能改變,但是孩子剛開始形成一個習慣時極非常重要。認真地對兒子的成長過程進行觀察,在不讓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前提下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在孩子感到煩惱的時候,能及時地給予關懷。要是當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時,要竭盡全力地想辦法來讓他將不快傾訴出來。
我不了解當其它的家長面對孩子的這種情形時是如何處置的。但是我敢肯定,如果在孩子遭到別人的嘲笑而感到自卑時,不給孩子講明白道理來消除思想上的顧慮,這一問題會讓孩子永遠地埋在心里形成障礙。往后孩子經常會為這事感到憂愁,這樣會對他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影響,一個原來活潑開朗的孩子也許因此而變得內向自卑。
在對兒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就是采用上面講述的方法來讓孩子常常感到快樂無比而漸漸地形成活潑開朗自信的性格。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這個孩子是否具有優良的性格來決定。
性格決定命運。
生活中的諸多矛盾和沖突皆源于我們的性格。性格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 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眾多方面,因而我們在 決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樣去做的時候,要首先去認識自己的性格和職業傾向。所有成大事者都必須具備耐心、理性和冷靜的性格特征.故,性格是為從員工走向領導的第二護照。
性格與職業生涯規劃
性格影響氣質,還對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起制約作用。性格中對工作態度的成分,往往影響到職業的選擇和成就。自私、傲慢、孤僻、暴燥,對公益事業漠不關心,輕視社會行為規范的人,就不適于從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如教師、服務員、公關人員、外交人員、機關干部等。而意志中缺乏堅韌性的人適宜從事諸如外科醫生、科學研究人員、資料管理人員、運動員等要求耐力很強的工作;動搖、怯懦、散漫的人,不適宜選擇諸如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員、教師等職業。
美國心理學家和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經過十幾年的跨國研究,提出了職業人格理論(參考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量表)。他認為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劃分為六種類型,這六種類型分別與六類職業相對應,如果一個人具有某一種性格類型,便易于對這一類職業發生興趣,從而也適合于從事這種職業。
總的來說,這六種性格分別是:
一、現實型
現實型的人喜歡有規則的具體勞動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這類職業一般是指熟練的手工業行業和技術工作,通常要運用手工工具或機器進行勞動。這類人往往缺乏社交能力。現實型的人適于作工匠、農民、技師、工程師、機械師,魚類和野生動物專家,車工、鉗工、電工、報務員、火車司機、機械制圖員、電器師、機器修理工、長途公共汽車司機。
二、研究型
研究型的人喜歡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獨立的任務。這類職業主要指科學研究和實驗方面的工作。這類人往往缺乏領導能力。
三、藝術型
藝術型的人喜歡通過藝術作品來達到自我表現,愛想象,感情豐富,不順從,有創造性,能反省。省。藝術型的人缺乏辦事員的能力,適于做室內裝飾專家、攝影家、作家、音樂教師、演員、記者、作曲家、詩人、編劇、雕刻家、漫畫家。
四、社會型
社會型的人喜歡社會交往,常出席社交場所,關心社會問題,愿為別人服務,對教育活動感興趣。這類人往往缺乏機械能力。
社會型的人適于做導游、福利機構工作者、社會學者、咨詢人員、社會工作者、學校教師、精神衛生工作者、公共保健護士。
五、企業型
企業型的人性格外傾,愛冒險活動,喜歡擔任領導角色,具有支配、勸說和言語技能。這類人往往缺乏科學研究能力。
企業型的人適于作推銷員、商品批發員、進貨員、福利機構工作者、旅館經理、廣告宣傳員、律師、政治家、零售商等。
六、傳統型
傳統型的人喜歡系統的有條理的工作任務,具有實際、自控、友善、保守的特點。這類人往往缺乏藝術能力。
傳統型的人適于作記帳員、銀行出納、成本估算員、核對員、打字員、辦公室職員、統計員、計算機操作員、秘書、法庭速記員等。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也影響著我們的職業(比如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比如起居飲食),以及行為方式(比如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其實這也在無形中要求著我們的性格必須與我們的職業相對應。因此,當開始我們的職業生涯時,也應該結合相應的職業規劃,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系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愿望等的連續性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一生中職業、職位的變遷及工作理想的實現過程。職業生涯規劃則是針對決定個人職業選擇的主觀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和測定,確定個人的奮斗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職業生涯規劃要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揮自己長處的位置,選擇最適合自己能力的事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最初的專業選擇和最初的職業選擇就顯得極為重要和關鍵。
在職業準備階段。作為個人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生的第一個轉折
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應弄清楚下列幾個問題。
1. 興趣傾向
西方有句諺語: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兒去,那通常你哪兒也去不了。意思不言而喻,一個人若是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通常什么也做不好。所以,確立一個具體的職業目標和工作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么是選擇專業的前提條件。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就是正確的認識和衡量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興趣是人最初的動力,從事一項感興趣的工作本身就能給人以滿足感,職業生涯也會從此變得妙趣橫生。一代球王貝利視足球為生命的執著追求,終于成為世界矚目的球星。濃厚的職業興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巨大推動力。
2. 個人能力
必須指出的是,我們僅僅憑興趣去選擇畢竟是不全面和客觀的,感興趣的事情并不代表其有能力去做,某些職業所必備的個性能力特征決定了不是只有興趣就能做好的。因此,清楚自己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是選擇專業的必備條件。因為不同能力優勢和未來從事的職業是有所區別的,如空間能力強的人適合于從事機械制造、工程設計、建筑等,與之相對應的職業;言語能力強的人適合于學習語言文學、文字編輯等專業和從事相應的職業,愛因斯坦因思考方式偏向直覺,就沒有選擇數學而是選擇了更需要直覺的理論物理作為事業的主攻方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優勢和個性特征,有自己的長項、弱項,只有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恰當地選擇好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3. 社會需求
在明確自己想干、能干的專業領域和事業方向的同時,還應兼顧考慮社會的需求和未來發展前景等外在因素,這是職業選擇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證。如果所選擇的職業自己既感興趣又符合能力要求,但社會沒有需求或需求極少,這樣的職業生涯規劃其起步就是失敗的。由于社會人才需求、勞動力市場變化發展的不確定性,衡量社會需求以及發展前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因而在選擇專業時,應綜合權衡、統籌考慮,理智地走好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
在職業選擇階段,就需要對自己進行最終的職業定位,從而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好高騖遠,只會是一事無成;妄自菲薄,終將悔恨終身。這一階段生涯規劃的核心內容就是在充分做好自我評價和內外環境分析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與自己興趣、能力匹配,符合自己職業發展方向的理想職業。要達到這一理想目標,應注意以下幾點:
重新審視、評估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制定一份階段性的職業發展目標,對自己進行再一次的職業定位,設立階段性的職業發展目標是必要的。
正確處理好理想職業與現實需求,以及個人職業目標與高薪高福利職業之間的矛盾,以利于鍛煉自己,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有利于個人職業發展。初涉職場,應選擇能與自己職業方向一致,有利于實現自己近期或長遠職業目標的工作。那種單純以追求更高的職務和更多的薪水為目的的選擇,只能是短期的目標。因此要相信從事自己相對能力最強、興趣最大,同時社會也需要的職業是最能使自己成長、進步的職業,也是最容易使自己獲得成功的事業。
因此,我們應善于從最具體的職業崗位做起,只要能與自己的最終職業目標保持一致,有利于個人職業目標的實現,都將其選擇確定為自己的最初職業崗位。具體的說,任何人做事都沒有大事和小事之分,其所以最后的結果完全不同,是因為做大事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和所定的目標都密切相關。同樣是管理專業畢業的兩個人,一個選擇高薪水的機關白領職業,另一個選擇靠銷售提成作薪水的銷售業務員職業,在普通人看來,白領的工作比業務員的要好,但從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結果就不那么簡單了。如果個性能力特征適合一般的機關白領職業而個人職業發展目標也是追求穩定和舒適,選擇機關白領的職業是理想的;但對于追求富有挑戰性工作,興趣和職業志向是做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的人來說,工作之初就選擇坐機關,只會失去大好的鍛煉機會,而選擇做市場銷售,從最基礎做起,雖然暫時困難一點,但從長遠看,既可以鍛煉能力又能積累寶貴的經驗,應該說是實現長遠職業目標的最好開端。
但是在面臨逆境的時候,我們應如何推銷自己呢?如果你不得不接受級別低于前一份工作的崗位,別以為自己就失去了發展機會。首先要保持樂觀。也許有些事情會讓你覺得郁郁寡歡、悶悶不樂,但仍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好運是自己爭取來的,不妨先從推銷你自己開始。
1.制訂一項有重點的計劃。先調查一下哪些行業和地區眼下很吃香,然后從這些行業和地區找出你想聯系的公司。一旦確定想要調查的行業和地區,就要不斷積極地建立關系網,但要有側重點。應該把關系網建在真正存在機會的地方。
2.確定合適的推銷方式。要向主考官表明自己熟悉該公司及所在行業,從而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些簡明扼要、有重點的問題,表明你對行業、公司本身作了翔實的調查。最后再表明:因為你過去的豐富經驗,你能幫助公司發展。
找工作也許是人們只好忍受的最困難、最費神、最沮喪的過程之一,但也許會成為最令人振奮、令人激動的使你生活出現轉機的經歷之一。你只要給自己一段時間,不要喪失自信,并采取精心制訂的計劃。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向對方展示自己積極進取的心態,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拋磚引玉
在選擇職業之初,我們就應該有個大體的目標和規劃,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薪水問題。而是興趣愛好和個人能力問題,尤其是這個公司企業能否帶給你更大的發展空間,充分挖掘出你的潛力和才能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性格與職業的相互吻合和一致就顯得比較重要了。要將自己的性格與職業的選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衡量,看看自己是否喜歡這個職業,自己的性格是否適合這個職業,然后才有可能將自己的能量發揮的淋漓盡致。
性格決定命運
所謂性格,就是人在選擇人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理智、沉穩、堅韌、執著、含蓄、坦率等。在同樣的社會背景,同樣的家庭環境,同樣的生活機遇,同樣的智商等條件下,奮斗到最后,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為什么會這么大的差距和如此不同的結果呢?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點,就是有一半的命運其實一直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而我們的性格卻也是可以改變的。畢竟,性格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更多的還是后天塑造的。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我們需要更好的塑造性格的主動權,掌握自己手中一半的命運。掌握了自己的性格,也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也許,在過去的歷史中,由于機遇的不平等,性格的因素并不是很突出和明顯,但在今天這個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在優勝劣汰的競爭體制下,更多的機遇最終還是決定于人的性格。在企業里,有的人選擇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他們一步步的在現實他們的人生目標;有的人選擇了懶散和松懈。因此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沒有理由推卸自己的責任,更不能怨天尤人,我們應該做的,只是更好的塑造自己的性格,把握個人的命運航標。
理想的性格就是無性格,它的實質不可名狀,得之儼然,接觸起來卻有強大的威力。不怒而威,兇猛卻不兇殘,仁慈而不手軟。
叛逆性格向生存環境采取赤裸裸的反抗,不迂回、不婉轉。這種人要么戰勝環境成為英雄,要么被環境所吞噬,成為悲劇的主角。
懦弱的性格常常情感豐富,觀察敏銳、感情細膩。耿直性格的人不善于迂回,往往四處碰壁。常言道“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他們大多是曲折艱難、甚至悲慘的命運。
優柔性格的人,遇事猶豫不決,瞻前而顧后,辦事遲疑,沒有決斷,只可以謀事,不可決疑定奪,不然會失去一次次機會。
狡詐性格不受任何道德規范的束縛,給人的感受是邪與偽,但也常常易于成功卻總沒有好名聲。
謹慎性格的人,常常因為自己性格而錯過一次次機會,但他的思慮周詳,小心謹慎,事無巨細全在心內,是輔佐之才。
我們大多數人的性格都還是很理想化的,在現實中難免遇到很多磕磕碰碰。但是我們在深陷逆境需要忍讓,機會出現時又要表現出毫不猶豫的果斷;仁慈時,慈眉善目;勇猛時,如猛虎下山;緊要關頭,心細如發;開拓之初,又朝氣蓬勃。而不拘小節,細膩而善解人意。
在熟悉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職業選擇之后,我們就要根據自身的客觀實際,來不斷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性格。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氣質和情緒發展。性格外向,情緒容易激動;性格內向,情緒相對較為穩定。因此,我們要努力培養自己良好的性格特點,保持情緒的穩定。
相比之下,名人似乎總顯得與眾不同,蓋茨之所以會成為當今電腦界的顯赫人物,其獨特的性格特征也許早已注定了他的非同尋常。蓋茨是個典型的工作狂,這種品質從他的中學時期就己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鉆研電腦,還是玩撲克,他都是廢寢忘食,不知疲倦。
如此看來,如果你所從事的事業一直沒有成功的希望,那就不必再浪費時間了,不要再無謂地消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應該再去尋找另一片天地。當然,在你重新確定目標,改變方向之前,一定要經過慎重的考慮,尤其不可以三心二意,不可以既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即我們所謂的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其實你真正能夠依靠的,是你學到了什么,你的性格和態度決定了你最終的命運。因此,你必須努力去尋找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但是遺憾的是,陸步軒似乎并沒有在這方面做過刻意的努力。
一個人若是因為找錯了職業而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干,這實在是件可惜的事情。但是,若因為性格因素而影響了職業前途和命運航標的話,恐怕就不止是可惜這么簡單了。盡管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我仍然相信,性格中的某些細節性的東西完全是可以糾正過來的。其實更多的時候沒有人為難你,非要跟你過不去,往往是我們自己在為難自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認為是執著,孰不知這種執著偏偏在很多時候被我們用錯了地方。
一般來說,人們在判斷是否接受一份新工作時,會有以下幾種比較典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選工作主要是選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單位的好壞、行業的冷熱等;第二種觀點認為,找工作就是找一個發揮自己的機會,這類人一般并不看中眼下的收入多少,而是更注重長遠的發展;第三種觀點很務實,認為選工作就是選一種賺錢的方法,從這個角度出發,似乎工作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在一定時間內充分地體現其經濟效益。
當然,我們很難說這幾種觀點孰對孰錯,因為對工作的認識與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我們如此擇也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這一因素呢?我們中為什么常常有人會選錯行呢?人事專家分析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對自己不了解,二是對職業世界不了解。只有既充分認識自我,又了解職業世界,知己知彼,才能正確擇業。對自我的認識,主要有性格、興趣和能力三方面。近年來,國外用人單位在選人時有一種新觀念,認為性格比能力更重要。因而專家建議,在選擇職業時應首先考慮自己的性格特點,外向性格更適合與外界廣泛接觸的職業,如律師、記者、推銷員等;內向型性格則比較適合從事有計劃的、穩定的、不須與人過多交往的職業,如研究人員、會計、資料管理員等。
無意中看到過這樣一個軼事。有位美國記者采訪晚年的投資銀行一代宗師摩根,問:“決定你成功的條件是什么?”老摩根毫不掩飾地說:“性格。”記者又問:“資本和資金何者重要?”老摩根一語中的答道:“資本比資金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性格。”
確實,翻開摩根的奮斗史,無論他成功地在歐洲發行美國公債,慧眼識中無名小卒的建議大搞鋼鐵托拉斯計劃,還是力排眾議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推行全國鐵路聯合,都由于他倔強和敢于創新的性格,如果排除這一條,恐怕有再多的資本也無法開創投資銀行這一偉大開創性的事業。
拋磚引玉
性格決定命運。同樣,一個人的性格特征也決定了他的興趣、氣質、情緒和行為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面。當然,我也相信,性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環境的變化,我們的觀念也會隨之而變。尤其當我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的時候,性格中隱性的一面就無疑顯露了出來。比如堅忍和耐心,比如拼搏和勇氣。在這個時候會比平常發揮出更多的能量,甚至在無形中逼迫著你盡可能努力的去鍛煉和打磨自己的性格和意志。
我們并不畏懼失敗
自古以來,所有的成功者并非平步青云一帆風順的。他們大多也都是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依靠堅韌不屈的精神,最后成為了贏家。
開端良好,路子也看得準,這并不等于用不著艱苦創業就可坐享其成。勇于面對失敗,善于解決矛盾,則無往而不利。的確,困難是人生所面臨的一個阻礙,同時又是強者的敵人,只有在堅忍磨練中,才能不斷的淘汰競爭者。有許多人,因為一生中沒有常同困難搏斗的機會,而又沒有充分的“困難”足以刺激起其內在的潛伏能力,而默默無聞的人太過可惜。阻礙恰恰可以鍛煉起我們“克勝阻礙”的種種能力。人不遭遇種種阻礙,他的人格便不會得到凝聚和升華。所以一切的艱難困苦都足以鍛煉我們的意志和能力,也在無形中考驗著我們的心態。
有些人不瀕臨絕境,就不會發現自己潛在的力量。有過失敗并不可怕,因為失敗足以喚起一個人的潛能,從而使他獲得成功,并成為他將失望變為希望的動力。有些環境不順利,到處受排擠的青年,往往是扎實的,而那些自小環境順利的人,卻反而經不起風浪。
上帝在為一個人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往往會同時給他打開一扇窗戶。
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失敗、貧窮、痛苦,似乎更能鍛煉一個人的身心,使得成功更堅毅更強固。貧窮可以激勵人發奮圖強。
貧窮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的思想,以及認為自己命中注定是貧窮的。一旦處于貧窮的境地,就認為自己命中注定貧困,這明顯是錯誤的。有許多人雖然遭貧困,但因為他有自信和勇敢的秉性,終于能夠克服貧困。
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不被貧窮打倒,你就可能獲得財富。在現在社會,貧窮并不可怕,只要保持正常;動態,勤奮努力,學好本領,積極上進,積累經驗,抓住機遇就可能獲得財富。關鍵要看你能否做到:
(1)要有自信,接受貧窮的事實,想辦法去改變貧窮。
(2)要勤奮努力,苦練本領,把知識就是金錢的口號變為自己行動的動力。一定要有目標,要和實際聯系起來,要有行動的力量和勇氣。
(3)熱愛生活,創造財富,選擇一個致富之路。致富的道路是很多的,只有一條路是適合你自己的,你一定要選擇好自己的道路。
(4)知窮而知足。明白金錢乃身外之物,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或許受過貧窮的人,在財富面前,容易犯貪。所以,知足是在財富面前的正確態度。要人窮志不短,有志才是立身之本。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念和勇氣。有了生存的信念和勇氣,你就會發奮圖強,尋求各種機會創造財富,最終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
貧窮使你一無所有,你只有自己的志氣支撐你對生活的一線希望,如果你失去了志氣,那么,你就失去了全部生活。但是,一個大無畏的人,愈為環境所困,反而愈加奮勇,意志堅定,敢于對付任何困難,輕視任何厄運。因為憂患、困苦,足以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和品格,從而使他成為人上人。所謂命運阻擋不了一個人的前程。
在思考中積極的進取
外國有句諺語:有一天好好思考,勝過一周的蠻干徒勞。積極思考會使我們在面臨弱勢的情形時仍能尋求最好的、最有利的庇護。積極思考指的是,在看待事物時,應考慮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強調其好的方面,從而產生良好的愿望與結果。積極思考是一種健康的人生態度,同時也有利于擴展你的希望,并克服你意識里所有消極的東西。
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只顧把頭理在沙堆里,不肯面對現實。我們并不否認消極因素的存在,只不過我們決不會允許自己沉溺于自我的頹廢和消極中。積極思考要求我們在生活的一時一事中學會積極進取的態度。
如果沒有思考者到美洲西部去開辟領地,那么美國人至今還徘徊在大西洋的沿岸。所以說,對世界最有貢獻、最有價值的人,就是那些目光遠大,且有先見之明的思考者。有先見之明的思考者,往往才能把常人看來做不到的事情,—一變為現實。
當然,僅有思考還是不夠的,有了思考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有實現思考的堅強毅力和決心。如果徒有思考,而不拿出行動來實現愿望,也只會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我們在思考的同時輔之以艱苦的努力,我們的思考才會具備更大的價值和意義。
思考能夠拯救一個人的命運
這是美國著名的成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說的。當你處于消極狀態的時候,用思考轉換感覺,調整方向,是自我慰藉的惟一方法。一個人如果能靠積極的思考征服消極心態,對他的個人成長將是大有益處的。成大事者的習慣是:寧肯在思考上費盡力氣,也不能不加思考地去隨意行事。
不輕易為拒絕所打敗
如果你好好審視歷史上那些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物,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輕易為拒絕所打敗和退卻,不達成他們的理想、目標、心愿,就絕不罷休。華特·迪斯尼為了實現建立“地球上最歡樂之地”的美夢,四處向銀行融資,可是被拒絕了302次之多。今天,每年有上百萬游客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迪斯尼歡樂”,這全都出于一個人的決心。
企業和企業家的成敗應該是企業和企業家成長中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經過的驛站。作為企業家和企業這個組織來講,某種意義上說,暫時的失敗、一次兩次的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業家和企業這個組織在失敗來臨前精神已經垮掉。所謂“兵敗如山倒”,沒有了重新組織反攻的勇氣和資本。
多方努力去嘗試,不要懼怕拒絕和失敗,憑毅力去追求所期望的目標,最終必然會得到自己所要的,可千萬別在中途便放棄希望。這句話說來簡單,但我們相信你一定會從內心同意,就從今天起拿出必要的行動,哪怕那只是小小的一步。
該出手時就出手
對大多數人來說,行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猶豫不決進退兩難,即碰到問題,總是不能當機立斷,思前想后,從而失去最佳時機。每個人的成功都取決于某個關鍵時刻,這個時刻一旦猶豫不決或退縮不前,機遇就會失之交臂,再也不會重新出現。
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幾乎可以成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
與其費盡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地拖到明天,還不如用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務拖得越后就越難以完成,做事的態度就越是勉強。在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遲幾天或幾個星期后,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在收到信件時沒有馬上回復,以后再揀起來回信就不那么容易了。許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制度:所有信件都必須當天回復。
當機立斷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無趣。拖延則通常意味著逃避,其結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沒有任何時刻像現在這樣重要,愛爾蘭女作家瑪麗·埃及奇沃斯說,不僅如此,沒有現在這一刻,任何時間都不會存在。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現在這一刻發揮著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趁著熱情高昂的時候采取果斷的行動,以后他就再也沒有實現這些愿望的可能了。所有的希望都會消磨,都會淹沒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忙碌中,或者會在懶散消沉中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