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情緒輔導:培養高 EQ 小孩的重點


  情緒輔導:培養高 EQ 小孩的重點


        戴安在試著哄3 歲的約書亞穿上他的夾克好帶他去日間托兒所的時候,她就已來不及上班了。在很匆忙地吃過早點以及在決定要穿哪雙鞋子的一番斗爭后,約書亞也變得緊張了。他并不在乎他老媽在不到一小時內就要開會。

  他告訴她想留在家中玩耍。當戴安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約書亞跌倒在地上并開始號啕大哭。

  在保姆抵達前的5 分鐘,7 歲的艾美莉滿臉淚珠地向她的父母求援。 她嗚咽地說:“把我丟下給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是不公平的。”“但是艾美莉,”

  她老爸解釋說: “這個保姆是你媽咪的好朋友。而且,我們在好幾個禮拜前就已經買了這場音樂會的門票。” “我還是不要你們去。”她大聲地喊叫著。

  歲的麥告訴他老媽他被逐出學校的樂隊,原因是老師聞到校車上有人在吸大麻 。麥說:“我發誓那人絕對不是我。”但是這孩子的成績一直在退步,而最近他又跟一幫新的人混在一起。于是她說:“麥,我才不信你。直到你成績有進步,你才能出外玩。” 受到創傷又忿怒的麥,一言不發就奪門而出。

  三個家庭。三種沖突。三名不同成長階段的小孩。但是三位父母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當情緒激烈之際,該如何處理小孩。大部分的家長都一樣,他們希望具有耐心、尊重、公平地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知道這世界帶給孩子們許多的挑戰,因此他們想要在一旁支持并為孩子們提供判斷。他們想教導他們的小孩有效地處理問題,并建立深厚、健全的人際關系。但在想要你的小孩處事端正和實際上采取何種手段來實施是有極大差距的。

  這是因為好的養育并不單單只是智力的訓練,它還包括了過去 30 年來,給父母的忠告中,一直被忽略的人格面。好的養育是牽涉到情感的。

  大約過去的 10 年里,在科學上,對于情感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經有許多驚人的發現。研究員發現你對情緒的認知和處理情感的能力,比 IQ 更能決定你在生命中各層次,包括家庭關系的成功與幸福。對父母而言,這 “情緒智力”——即許多人現在對它的稱呼——的特性,是指察覺你小孩的情緒,同時能夠設身處地去安慰并引導他們。至于孩子方面,他們的情緒大部分是從父母處學習到的,包括控制沖動的能力、延遲滿足、給自己推動力、覺察他人的社交暗示,以及處理生命中的起伏。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 (Dan Goleman)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他同時也是 《情感智商》一書的作者,在書中詳細描述那些讓我們對這領域不斷擴充了解的科學研究?!?#8220;在這親密的大鍋內,我們學習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以及別人對自己情緒的反應;如何分析這些情緒以及我們可以有那些反應的選擇;如何辨識和表達期望與恐懼。這些情緒教育并不只是透過父母對兒女的言行,還要以身作則,以他們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夫妻間感情作為模范。一些父母是天生的情緒指導老師,而其他一些則是惡劣的。”

  父母什么樣的態度會造成差別呢?身為一個研究親子互動的學術心理學家,在過去的20 年,我用了大部分的時間為此尋找答案。在與伊利諾州大學和華盛頓州大學的研究組并肩工作中,我很深入地指導了兩項研究,以個家庭為對象,從中觀察在情緒高漲的局面里,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的反應。

  我們從 4 歲的孩子一直追蹤至青春期。另外,我們現階段正在追蹤幾對新婚夫婦,等待他們成為小嬰兒的父母。我們的研究包括與父母長時間的面談,談論有關他們的婚姻、他們對自己小孩情緒反應的經驗,和他們對于生活中情緒所擔任的角色的認知。

  我們追蹤小孩在緊張的親子互動關系中生理的反應。我們謹慎地觀察并分析父母對孩子哀與怒的情緒反應。然后,我們與這些家庭每隔一段時日后聯系,察看他們的孩子在健康上、學業成績上、情緒發展上和社交關系上的成長是如何。

  我們的結果顯示一個簡單卻有力的真相。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屬于兩大類:一種是會教導孩子有關情緒的世界,另一種則不會。

  我稱呼那些關心孩子的感情的父母為 “情緒教練”。他們幾乎就像運動教練一樣,教導孩子處理生命中的起伏。他們不會反對也不會忽視孩子悲哀、忿怒或恐懼的表現。反之,他們將負面的情緒當作人生的事實而接受,同時他們利用這些情緒性的時刻作為灌輸孩子生活意義重要的一課及與其建立更密切關系的機會。

  “當珍妮芙難過的時候,那就是真正將我倆結合的一個關鍵時刻。”瑪莉亞說: “我告訴她我想跟她談談,想了解她的感受。”她是我們研究5 歲孩童組的其中一位母親。

  如同許多在我們研究里能夠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一樣,珍妮芙的爸爸丹,他理解女兒哀與怒的時刻正是她最需要他的時候。安慰她比其他互動更“讓我覺得自己像個爸爸”。丹說:“我必須在場幫助她……我必須告訴她一切都沒事。告訴她,她會克服這個問題,而且這類問題往后或許會更多。”

  能夠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如瑪莉亞和丹可被形容為對女兒是 “親切的”

  和 “正面的”,他們也確實如此。但是單單親切和正面的養育并不會教導出情緒智力。事實上,父母體貼和關愛是很平常的,但他們卻無法有效地處理孩子負面的情緒。在這些教導孩子情緒智力而失敗的父母中,我發現了三種類型:

  (1)忽視型父母。對小孩負面的情緒輕視、不理睬,覺得無關重要。

  (2)反對型父母。對小孩表現的負面情緒不滿而可能因此譴責或處罰他們。

  (3)放任型父母。接受并以同理心對待小孩的情緒,卻無法對他們的行為給予指引或加以控制。

  為了讓你對于能夠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以及其他三種沒有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對孩子反應的差別有個概念,想象戴安,當她的小男孩抗議不要去日間托兒所時,她在各類情況下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她是一位忽視型家長,她可能告訴他不愿去日間托兒所是很 “愚蠢的”,而且離開家里并沒有理由要難過。然后,她大概會用甜餅干來逗他或者談些關于他老師計劃好的游戲活動來使他分心,轉移他悲傷的思緒。

  作為一位反對型家長,戴安可能由于約書亞的不合作而責罵他,說她對他那討厭的行為感到厭倦,并恐嚇著要打他一頓。

  作為一位放任型家長,戴安可能會包容約書亞所有的哀與怒,施于同理心,告訴他想要留在家中是完全正常的。但接著她就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處理。她并不想責罵、痛打或賄賂她的兒子,但留在家中也不是一個選擇?;蛟S,到了最后,她會作一項交換:我跟你玩十分鐘的游戲——然后出門就不許哭。這樣直到明天再說吧。
 

  那么到底情緒輔導有什么不同的做法呢?她可能一開始類似放任型的家長,對約書亞有同理心,并讓他知道她了解他的悲哀。但是她會更進一步,開導約書亞如何去處理他不舒適的感受。他們的對話或許會像以下的句子:

  戴安:約書亞,來穿上你的夾克。時間到了,該出門了。

  約書亞:不要!我不想去日間托兒所。

  戴安:你不想去?為什么?

  約書亞:因為我想跟你留在這里。

  戴安:真的嗎?

  約書亞:對,我想留在家里。

  戴安:哎喲,我就猜得出你的感受。有些早上我真希望不必趕著出門,讓你我能夠窩在椅子上一起看書。可是你知道嗎?我向辦公室的同事作了一個很重要的承諾,就是我必須在9 點前抵達,而我是不能失信的。

  約書亞 (開始想哭):為什么!這是不公平的。我不要去。

  戴安:約書亞,過來?!?將他抱上膝蓋)很對不起,我的小寶貝,我們不能留在家里。我敢打賭那一定令你很失望的,對吧。

  約書亞 (點點頭):對呀。

  戴安:而且有點難過?

  約書亞:對呀。

  戴安:我也覺得有點難過?!?她讓他哭了一陣子,同時繼續摟抱著他,讓他滿臉淚痕。)我知道該怎么做。想想看,明天我們不必去工作也不必去托兒所。我們就可以一整天都在一起。明天你想到要做些什么特別的事嗎?

  約書亞:可以吃薄煎餅和看卡通片嗎?

  戴安:當然可以,這是個好主意。還有其他的嗎?

  約書亞:我們可以把我的小推車帶去公園嗎?

  戴安:我想可以的。

  約書亞:奇爾能一起來嗎?

  戴安:或許吧。我們要先問他媽媽。不過現在要出門啦,好嗎?

  約書亞:好的。

  乍看之下,情緒輔導的父母或許跟忽視型父母很相似,因為兩者都是將約書亞的念頭轉移到其他事情而不再想到留在家中這件事。但是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差異。作為一位情緒教練,戴安認同她兒子的悲哀,協助他形容,允許他體驗自己的感受,并在他哭泣的時候留在他身邊。她沒有嘗試轉移他在情緒上的注意力,她也沒有像反對型的母親因為孩子感到悲傷而責罵他。她讓他知道她尊重他的感受也認為他的愿望是正確的。

  與放任型母親不同的是,情緒輔導的家長會設限制。她利用額外的幾分鐘來處理約書亞的情緒,但是她讓他知道她的工作是不能遲到而且她不能失信于她的同事。約書亞很失望,但這種感受是他和戴安都可以處理的。只要一旦約書亞有機會去識別、體驗和接受這情緒,戴安就向他解釋,要擺脫超越他難過的情緒是有可能的,并可期待著隔日的歡樂。

  這些反應都是情緒輔導過程的一部分,是我和我的研究同僚在研究那些成功的親子互動關系中發現的。這過程出現的五個步驟,很典型的是:

  (1)察覺到小孩的情緒。

  (2)了解情緒是與孩子親近或教導孩子的機會。

  (3)以同理心去傾聽,確認孩子的感受。
 

  (4)協助孩子找尋言詞來表達他正在發泄的情緒。

  (5)為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思索計謀的同時也要設定限制。

  情緒輔導的作用孩子有情緒輔導的父母,到底有什么差別呢?經過長時間仔細觀察及分析家庭的用語言詞、行動和情緒反應,我們發現一個重大的差別。一致地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比那些沒有提供這類輔導的父母,他們的小孩會有較佳的身體狀況及較優的學業成績。這些小孩與朋友的相處較融洽,較少發生行為上的問題,并且對暴力的傾向也較低??偫▉碚f,有情緒輔導經驗的孩子有較少的負面情緒而有較多的正面情緒??傊?,他們在情緒上較健全。

  不過讓我感到最意外的是以下這項結果:當母親和父親采用一種輔導方式的養育法,他們的孩子會變得較容易恢復精力。接受情緒輔導的小孩遭遇到困難依然會難過、忿怒或恐懼,但他們較能慰藉自己,從憂傷中恢復,并繼續積極地活動。換言之,他們在情緒上是較有智力的。

  我們的研究確實證明情緒輔導甚至可以保護小孩免受這個已證實有害的影響,即在美國家庭中與日俱增的普遍危機——婚姻沖突和離婚。

  超過半數的婚姻最后都以離婚收場,上百萬的小孩有可能面臨著許多社會科學家所認為的與家庭瓦解有關聯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學業差、被其他小孩排斥、沮喪、健康問題及反社會行為。這些問題也會影響那些就算父母沒有離異,但卻來自不愉快、充滿沖突家庭的小孩。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示當一對夫妻不時地在爭吵,他們的沖突會妨礙孩子建立友誼的能力。我們也發現婚姻沖突會影響小孩的學校功課,還會增加他的疾病感染性。如今我們知道在社會中,這股有害的破碎婚姻的泛濫,主要帶來的結果是在孩童及少年中漸增的越軌和暴力行為。

  但是在我們研究里情緒輔導的父母,當發生婚姻沖突,或分居或離婚,則有不同的結果。他們的孩子一般只是比研究中其他孩子 “較憂愁”,但情緒輔導似乎保護他們免受其他許多有相同遭遇的小孩所經歷的不良影響。之前已證實離婚及婚姻沖突而造成的影響,譬如學業差、富侵略性以及與同輩的問題等等,都不會出現在受過情緒輔導的小孩身上;這種種都暗示情緒輔導提供給孩子一個最有效的緩沖劑,足以應付父母離婚所造成的情感創傷。

  這些發現對那些正在婚姻問題中掙扎和離婚后的家庭很明顯地有相關,而我們也預期未來的研究會顯示情緒輔導可以讓孩子們作為對抗一大堆其他的沖突、失敗以及心痛時刻的緩沖法。

  我們研究中另外一項意外的發現是跟父親有關的。我們發現當父親采納情緒輔導的養育法,對孩子情緒的發展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如果父親察覺到孩子的感受并嘗試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些孩子在學校以及與他人的關系,都有較佳的表現。反之,一位情感疏遠的父親——嚴厲、挑剔或忽視孩子的情緒——可能會產生極強烈的負面影響。他的小孩很可能功課差、與朋友較常打架、健康也不好?!?如此對父親的強調并不是說母親的介入對孩子情緒智力沒有同等的影響,她與孩子互動的關系也是重要的。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父親的影響,不論好壞,可以是較極端的。)在孩子的生活中,父親存在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略的,然而美國小孩中,有令人擔憂的百分之二十八在只有母親的家庭中成長。但我們是不應該假設任何父親都比沒有父親好。一個在情緒上有交流的爸爸可以為小孩的生活帶來無窮的益處,但一個冷淡殘酷的父親可以造成極深的傷害。

  雖然我們的研究證實實行情緒輔導的家長能協助孩子發展為更健康、更成功的成年人,但這個手法對于有嚴重問題,需要專業治療家援助的家庭不是一個 “療法”。與支持其他撫養理論的人不同的是,我不保證情緒輔導對家庭生活中一般所有的問題都是個萬能藥。實施情緒輔導并不表示所有的家庭糾紛都會終止,沒有刺耳的話、受創的情感、悲傷或壓力等等,沖突是家庭生活的事實。但無論如何,只要一旦采用情緒輔導,你或許就會感到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愈來愈接近。當你的家庭里有深厚的親密和尊重,家庭成員之間的問題似乎較容易忍受。

  最后,情緒輔導并不代表紀律的終止。當你和孩子在情緒上是親密的,你在他們的生活里有更深的投入,因此也就會擁有更強的影響力。當強硬的手法必要時,你就得嚴格。你發現孩子有過失或態度松懈,就要告訴他們。

  你不必害怕訂立規定,當你覺得他們沒有盡力而為,就說出你的失望。由于你跟孩子已有了情感的結合力,你的一言一語都是有份量的。他們在乎你的看法,同時不希望造成你的不快。如此,情緒輔導可以幫你真正地去指導和推動你的小孩。

  情緒輔導需要大量的參與和耐心,但基本上跟其他的輔導沒兩樣。如果你要孩子精于棒球,你不會逃避它,反而會在后院中開始與他一起練習。同樣地,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處理情緒、應付壓力,并發展健康的關系,你不會壓抑或忽視負面的情緒;反而與他交流并提供指引。

  雖然祖父母、老師,還有其他的大人都可以作為孩子生活中的情緒輔導員,但身為父母,你大概最能勝任這差事。畢竟,是你來決定自己孩子的游戲規則。而且遭遇困境時,也是你在旁邊照料。不論問題是幼兒哭鬧、便盆訓練、手足相爭,或心碎的約會,孩子都會向你求救。所以你最好戴上教練的帽子,幫助孩子贏這場比賽。輔導可降低孩子遭遇危險嗎?

  無可否認,今天的家長面臨的挑戰是上幾代所沒有的。60 年代的父母可能對畢業舞會上喝酒的問題而焦慮,今天的父母則由于高中生販賣古柯堿的事實而日日憂愁。昨日的父母擔心他們家的少女哪天會懷孕;今天的父母已在教初中生有關艾滋病的常識。上一代少年阿飛的勢力地盤戰只在都市的邊緣地帶爆發,以互毆或偶爾的刺傷作為結束。今天,青少年流氓幫派在校園附近崛起,加上毒品交易和槍支的泛濫,幫派的斗爭常常演變成致命的槍擊案。

  青少年的暴力犯罪劇增的速度令人擔憂。在 1985至 1990年間,15—歲少年殺人案在非白種男性中上升了百分之一百三十,而白種男性上升了百分之七十五,所有種族的女性上升了百分之三十。同時,美國年輕男性犯罪的年齡比以前更下降。從1965至 1991年,少年因暴力犯罪被逮捕率增加了三倍。在 1982至 1991年間,少年因謀殺被逮捕率增加了百分之九十三,而嚴重攻擊則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二。

  今天家長不只是提供孩子基本的養育、良好的教育以及有力的道德倫理觀念,更需要關心一些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為害我們國家青少年文化的這股泛濫的暴力,我們該如何使孩子獲得免疫呢?在他們未成熟慎重到可以做負責任及安全的選擇前,我們如何能勸服他們延遲性行為呢?

  多年來,社會科學家已證實由于家庭環境造成的問題——譬如婚姻沖突、離婚、父親實質或情感上的不存在、家庭暴力、不良的教養、疏忽、虐待及貧窮,都將孩子導入反社會、違法的行為。建立較美滿的婚姻以及家長有足夠的經濟及社會條件來照料孩子,這才是解決的方法。然而問題在于我們的社會似乎朝著反方向前進。

  在 1950年,初為人母的媽媽中只有百分之四是未婚的;今天差不多有百分之三十。雖然今天大部分的未婚媽媽最終也結婚了,但高離婚率——超過半數的首次結婚者——使只有母親的家庭數目居高不降?,F在大約占百分之二十八,而其中約半數生活貧困。

  許多來自離婚家庭的小孩缺乏父親方面經濟及情感的支持。1989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字顯示有資格申請小孩救助金的母親,只有半數獲得全額的補助;四分之一獲得部分的補助而五分之一完全沒有獲得補助。我們對來自分裂家庭小孩的研究,發現在離婚后兩年,大部分的孩子一年沒見過自己的爸爸。

  假如再婚,也是有它的問題。離婚在第二次的婚姻比在第一次的婚姻更普遍。雖然調查發現繼父通常有較穩定的收入,但這種關系常常帶給孩子較多的壓力、困惑及悲哀。有繼父母的家庭比自然的家庭較常發生兒童虐待。

  根據一份加拿大的研究,繼父母家庭的學前孩子遭受身體或性虐待是那些只跟親生父母居住的孩子的40 倍。

  在家庭里遭受情緒困擾的小孩帶著同樣的問題來到學校。因此,在過去的10年中,國內所有的學校都報告暴增的學童行為問題。我們的公立學?!S多已經耗盡反稅金優先權的資源——也被召集來為那些無法在家獲得情緒需求的小孩,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事實上,學校逐漸成為愈來愈多被離婚、窮苦及忽略所傷害的小孩情緒緩沖的地帶。因此,只有較少的資源來提供基本的教育,而這個趨向也就反映在每況愈下的教育成果。

  除此之外,由于過去的數十年勞動量和經濟的改變,所有的家庭都受到壓力。過去20 年的凈收入已經削減,這表示一個家庭需要雙倍的薪金來維持生計。有更多的女性投入付酬的勞動力。至于夫妻方面,當男配偶喪失作為唯一負擔生計的人的資格時,權力位移而產生壓力。同時,雇主亦要求勞工投入更多的工作時間。根據哈佛經濟學教授朱利葉·蕭 (Juliet Schor)的調查,現在典型的美國家庭,比 25 年前一年多工作一千小時。我們的調查發現美國人的空閑時間,比在70年代少了三分之一。因此,人們說他們花在一些基本的活動,譬如睡覺、吃飯和跟孩子玩耍的時間也就較少。在 1960 至年間,父母能夠與孩子相聚的時間,在一星期內足足減少了十多小時。

  由于時間不多,美國人對于能支撐家庭結構的社區及教會活動,也愈來愈少參與。尤其當我們的社會,由于經濟因素常常搬家離開居住的城市而變得愈動蕩,愈來愈多的家庭失去鄰居和長久的友情。

  所有這些社會變遷的最終結果,就是使我們的小孩面臨著影響他們健康與幸福的危險。可惜相對地,為了保護小孩而援助家庭的輔助系統卻愈來愈脆弱。

  不過,這本書告訴你,我們身為父母并非無藥可救。研究結果顯示要保護孩子的安全,答案就是要跟他們建立起堅固的感情結合力,藉此幫助他們發展更高層次的情緒智力。不斷增加的證據指出那些能夠感受父母的愛與支持的小孩,比較可以免受青少年暴力、反社會行為、毒品上癮、未成年性行為、少年自殺及其他社會禍害的威脅。研究亦發現在家中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視的小孩,功課較佳、人緣好、活得更健康,也更幸福。

  現在,隨著愈來愈多對家庭情感關系的深入研究,我們漸漸了解這個緩沖效果是如何發生的。

  作為進化措施的情緒輔導作為對家庭情緒生活的研究,我們請家長講述他們對學前兒童負面情緒的反應。邁克像許多父親一樣,向我們說他覺得他4 歲的女兒貝奇,在發脾氣時的樣子很滑稽?!?#8220;她說:‘混蛋!’然后像個小侏儒似地走開,”他說:

  “真的是好笑極啦!”

  固然,在某個層次上,這位小女孩表達如此強烈的情緒這種對比會讓許多人不禁莞爾。但是,想想看如果邁克用同樣方式對待他老婆發脾氣,又或者,如果邁克氣炸的時候,他的老板用這種方式來回應他,會怎樣呢?大概邁克一點都不覺得好笑。但是,許多成年人認為當面嘲笑一個學前孩子沒什么大不了。很多善意的父母忽視孩子的恐慌和不安,不將它當作一回事。“沒有什么好怕的。”我們常會如此告訴一個從惡夢中驚醒的5 歲孩童?!?#8220;那你一定沒看見我所看到的。”這或許是個適當的回答,不過,在這處境下的小孩卻開始接納大人對這情況所做的意見,而學習去懷疑自己的判斷。隨著大人不時地否定她的感覺,她也就失去了自信心。

  因此,我們繼承了不重視孩子感受的傳統慣例,只因為他們比周遭的大人年紀較小、較不懂事、經驗較少以及較無權勢。要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情緒是需要同理心、熱心傾聽的技巧和愿意設身處地去理解事情。某種程度的無私也是必備的。行為心理學家觀察得出學前兒童很典型地都會要求照料者在平均一分鐘三次的情況下,為他們處理某種的需求或渴望。在理想的狀況下,一位媽媽或爸爸大概很樂意去效勞,但當父母疲憊或困擾時,孩子不停的或甚至無理的要求可能讓父母發狂。

  幾世紀來都如此,雖然我相信父母都是愛子女的,但是很不幸,歷史的證據顯示先人肯定不知道在處理孩子時所需的耐心、照顧及仁慈。精神病學家勞埃德·德摩斯 (Loyd de Mausse)在他1974年的著作 《童年時期的發展》

  (The Evolution of Childhood),描繪了西方兒童長期以來所忍受的忽略和殘酷的情況。書中亦顯示貫穿 19至20 世紀初期,孩子的苦境逐漸有改善。

  每一代的父母一般都比上一代的較能符合孩子生理上、心理上及情感上的需求。如德摩斯所描述的,養育一個小孩 “逐漸不是征服孩子的意愿,而是訓練、引導他進入恰當的軌道,教他順從并讓他溶入群體”。

  雖然西蒙·弗洛伊德在 1900 年早期的理論可能認為孩子是高度有性別化、富侵略性的人,但是,稍后根據觀察的研究卻證明并非如此。譬如社會心理學家,洛伊斯·墨菲 (Lois Murphy)在 30 年代以幼童和學前兒童作為對象,進行了廣泛的觀察和實驗,發現天生大部分的小孩,基本上是互相關愛而理解對方的,尤其是對別的遭受痛苦的小孩。

  隨著這種小孩性本善的信仰逐漸廣泛,我們的社會從本世紀中葉一直發展至今天這個養育的新時代,即德摩斯所形容的 “幫助模式”。這也是一個當許多父母放棄自己曾經被嚴厲、威權撫養的模式的時代?,F在較多的家長反而是相信他們的角色是協助孩子依循各自的興趣、需求及欲望而發展。為達此目的,家長采納心理學理論家黛安娜·鮑姆林德 (Diana Baumrind)首度提到的 “權威性”養育法。威權父母的特色是立下許多的限制并期望嚴格的服從,但沒有給孩子任何的解釋,而權威父母也有規定,但卻較有彈性,不只給孩子解釋,還有更多溫馨的感覺。鮑姆林德亦形容了她稱為“放任的”

  第三種養育法,這種父母對孩子行為上的約束很有限,同時是溫馨和可以溝通的。鮑姆林德在 70年代對學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威權父母的小孩傾向于受困擾和易暴躁的,而放任父母的小孩常常很任性、有侵略性、缺乏自信以及成績差。但是權威父母的小孩最有一致的合作、自恃、活躍、友善及有上進心。

  過去25 年來,對于兒童心理學和家庭人際行為,我們有更深的了解,因此能迅速地推動這股朝向較不威權、較有回應的養育方式。社會科學家發現,譬如幼童在出生后,自父母處學習社交及情緒暗示的能力是十分驚人的?,F在我們知道一旦照料者敏銳地回應嬰兒的暗示——譬如目光的接觸、輪流說著 “兒語”以及當嬰兒似乎過度被騷擾的時候就讓他們休息——嬰兒很快就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這些嬰兒在必要時仍然會興奮激動,但稍后他們較能讓自己平靜下來。

  研究亦顯示當照料者不理會嬰兒的暗示——譬如說,一位疲憊的母親不跟她的嬰兒說話,或者一位焦慮的爸爸跟嬰兒玩得太過火和太久——這嬰兒就無法發展情緒調整的訣竅。他可能無法學會,咿咿啞啞的聲音可以吸引注意力,所以他變得安靜和被動,并且脫離社交關系。又或許,由于他不時地被騷擾,因此他大概沒有機會知道吸啜大拇指和撫摩毛毯是平靜的好方法。

  隨著嬰兒的成長,學習平靜下來和集中注意力愈來愈變得重要。原因之一是這些技巧讓孩子留意父母、照料者和其他人的交際暗示。學習如何平靜下來也能幫助他專心學習于完成特定的差事。同時,在他成長過程中,這對于如何與其他的玩伴分享玩具及嘗試著和睦相處有極大的幫助。最后,這個所謂 “自我調整”技巧關系著孩子在打入新的玩耍團體、認識新的朋友和處理被朋友拋棄時排斥心態的能力。

  在過去二三十年中,我們對于父母的回應和孩子的情緒智力之間關聯的認識,增廣不少。無數的書都灌輸給父母對哭鬧的嬰孩施于關愛與慰問的重要。他們極力主張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實行 “正面的”訓導形式;多點稱贊少些批評;寧愿獎賞而非處罰,鼓勵而不潑冷水。我們很感謝這些理論脫離了那個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觀念的時代。如今我們知道要養育品行端正、情緒上健康的小孩,仁慈、溫馨、樂觀和耐心是比藤條更好的工具。

  然而,我認為我們可以在這進化過程里做得更好。透過家庭心理實驗室的研究,我們現在能夠理會并估量父母與孩子間健康的情緒交流的益處,漸漸了解家長對嬰孩的交互作用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神經系統和情緒健康,也知道婚姻關系的持久會影響孩子的幸福,而父親對孩子有更多的情感交涉會帶來無窮的潛力。最后,我們可以證明父母對自己情感的察覺亦是增進孩子情緒智力的重點。情緒輔導的大綱 (詳述于第三章)是我們根據這些研究而得的養育藍本。

  雖然當今大多數與養育有關的普及文獻似乎都避開情緒智力的層面,但還是有例外的。這也就是為何我必須向一位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導師同時也是作家的漢·金諾致謝,在我們對家庭情緒生活的了解上,他有極大的貢獻,在 50 及60 年代里,他寫了三本受歡迎的書,包括《親子之間》(& Child),1971年他因癌癥而英年早逝。

  早在將 “情緒”及“智力”兩詞結合前,金諾就認為身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傾聽孩子的訴說,不只是言詞的陳述,還有言詞背后所隱含的情緒意義。他同時也指出情緒的交流可以作為父母教導孩子價值觀的一個方法。

  金諾強調只有在父母對孩子的感受發出真正的尊重與同理心,才會產生效果的。在父母與子女的交流中,必須經常保留雙方的自尊心。在發出忠告前,必須先表明有了解。他不鼓勵父母告訴孩子應該有的感受,因為如此只讓他們懷疑自己的信心。他說,孩子的情緒不會因為父母的一句 “不要這樣子想”或者 “你們的感覺是不應當的”而消失。金諾認為雖然不是任何的行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所有的感覺及愿望卻是可被接納的。因此,家長應該規范的是行為而非情緒和欲望。

  與許多父母教育家不同的是,金諾不反對對孩子生氣,只要是對事而非抨擊他的人格或個性。他認為明智地運用父母的忿怒可以成為有效訓導系統的一部分。

  金諾對與孩子情緒溝通的注重,對后人影響至重,其中包括他的學生阿黛爾·費伯 (Adele Faber)和伊萊恩·梅茲利?!?Elaine Mazlish),她們根據他的研究,為父母寫了重要的工具書,包括 《解放的父母/解放的小孩》

  (Liberated parents/Liberated children)、 《沒有競爭的兄弟姊妹》

  (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如何說,小孩子才會聽以及如何聽,小孩子才會說》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及 《如何說,小孩子才能學習》(How To Talk So Kids Can Learn)。

  然而,雖有這些貢獻,金諾對于情緒重要性的理論,卻依然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的階段。它們從未在實際上以可靠的科學方法加以證實過。而我在研究伙伴的幫助下,很榮幸地說我可以第一個提供可計量的證據來顯示金諾的觀念基本上是正確的。同理心不只很重要,它還是有效養育子女的基礎。

  我們如何發現情緒輔導年在伊利諾州香培市,我們首先以 56 對已婚夫婦做研究。當時每對夫婦擁有一個4 或5 歲的小孩。在分發問卷、面談及觀察行為上,我們研究小組的組員用 14個小時與每個家庭相處。關于每對夫婦的婚姻、小孩與其同輩的人際關系及這家庭對于情感的看法,我們都收集了極豐富和深入的資料。

  譬如在一個有錄音的面談場合中,夫妻談他們對于負面情緒的經驗、對情緒表現及控制的看法以及對孩子哀與怒的感覺。之后,再將這些面談整理解讀為父母情緒的認知與處理及他們認清并指導子女負面情緒的能力。至于父母是否尊重子女的感受及他們如何在孩子不安時談關于情緒的問題,則由我們來做決定。譬如他們是否嘗試教孩子適當的情緒表達的規則?他們是否也使用子女撫慰自己情緒的方法?

  至于要取得有關孩子社交能力的資料,我們替每個孩子在家中與一位最要好的朋友玩耍時做一個30 分鐘的錄音。研究員將這些互動情況解讀為在這場合內小孩表現負面情緒的數量以及孩子嬉戲的整體品質。

  在另外一個有錄音的面談里,每對夫妻用三小時回答有關他們婚姻經歷上無數的問題。譬如他們如何認識?如何交往?如何決定要結婚?他們的關系隨著歲月如何改變?我們鼓勵夫妻倆談他們對于婚姻的看法以及讓婚姻更成功的因素。然后這些錄音帶被解讀為幾個因素,包括夫妻對對方的喜愛或否定度、他們談關于親密或分開時刻的多寡以及他們稱贊共同奮斗的程度。

  這些面談和觀察對我們關于這些家庭的了解很重要,不過我們研究中最特殊的一點是向參與者收集對情緒的生理反應的資料。我們的目標是測量參與者對情緒 “自主的”或無意識的神經系統反應。譬如,我們請每個家庭為孩子在 24 小時的期間內收集尿液樣本。這些樣本再送去分析其中所含微量的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其他自主神經系統的測量則在我們的實驗室進行,譬如監測參與者的心跳、呼吸、血液的流動、運動肌的活動以及手汗的流量。

  研究這些生理現象和對家庭的觀察比單靠問卷、面談及觀察能提供更多客觀的資料。顯而易見,要父母誠實地回答類似 “你粗暴地批評孩子的次數有多少?”這樣的問題是很難的。就算社會科學家用 “偷拍”的方法,譬如以雙面鏡子來觀察實驗對象的習慣,來測定一個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的感覺影響有多少,也是很困難的。追蹤記錄對承受壓力自主的反應反而比較容易。

  貼在胸膛聽診器似的電極可以監測心跳;另外,電極測量流汗的鹽分所傳導的電流量,也能記錄手汗流量的多少。

  這些科技被認為頗為可靠。而執法的官員已例行地以它作為 “測謊”的方法。警察比家庭研究員較有優勢,不過,他們調查的對象可能被嚇得絲毫不敢動。與四、五歲的小孩相處需要較有技巧的方法。這也就是為何我們替參與其中一項主要實驗的小孩建造了一艘模擬的太空艙。穿上太空衣的小孩在這設計的空間內爬行,他們身上掛滿各種的電極,使我們可以測量他們對一些作為誘發情緒的活動的生理反應。我們向他們放一些電影片段,譬如《綠野仙蹤》 ( The Wizard of Oz)內 “飛猴”的鏡頭。另外,我們也邀請他們的父母在一旁教孩子玩一種新的電動玩具。如此 “投入”的參與者使我們可以將研究的情境錄像存檔,利用一些考慮的因素,譬如用詞的含意、說話的聲調、手勢等等,有系統地觀察和解讀每個家庭成員的用字、行為及臉部表情。

  在另外一組測量當父母在討論一些強烈沖突性的話題,類似金錢、宗教、姻親和撫養孩子時,小孩與父母生理和行為上的反應,我們也采用了相同的監測儀器 (除了太空艙例外)。這些“婚姻的交互作用”情況,正面的表情(幽默、關愛、肯定、關注及歡喜)和負面的表情(忿怒、厭惡、輕蔑、悲哀、干擾等等)都有做解讀。

  要了解不同養育的方式對孩子往后的影響,我們在3 年后重訪 1986年參與研究的家庭。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我們在他們孩子七、八歲的時候取得聯系。我們再次將每位小孩與他或她的好友嬉戲的場合錄音下來。我們請學校的老師回答有關孩子在教室內的侵略、退縮程度及社交能力的問卷。另外,老師和母親要填寫對孩子學業表現及行為的調查。每位母親除了要提供小孩健康的情況,還要監視并報告孩子在一星期內發泄負面情緒的總數。

  我們亦收集有關夫妻婚姻的資料。在電話的訪談中,父母告訴我們在這三年內,他們是否已分居或離婚,又抑或他們曾經很認真地考慮要分居或離婚。在個別分配的問卷中,每位家長也說出他們對自己婚姻當前的滿意度。

  這些追蹤調查的結果顯示父母實施情緒輔導的孩子,在學業表現、社交能力、情緒安寧及生理健康上都有較佳的狀況。甚至在對照 IQ、數學和閱讀的能力,成績也較優勝。他們與朋友相處較融洽、社交技巧較有力,同時他們的母親報告這些小孩有較少負面而較多正面的情緒。另外由一些比較當中也顯示出這些有情緒輔導的孩子在生活上經歷的壓力較少。譬如,他們尿液中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含量較低、休息時的心跳較慢。另外,根據他們母親的報告,他們感染傳染性疾病,譬如傷風和流行性感冒的次數較少。

  情緒輔導及自我調整在這些七、八歲受過情緒輔導、具有情緒智力的小孩身上,我們發現許多正面的結果都是我們稱為 “高自主狀態”下這個特征所產生的效果。此名稱是來自迷走神經,那是一條發源自腦部的大神經,作用是為身體上半部的功能提供刺激,譬如心跳、呼吸及消化。這條迷走神經負責許多自主神經系統內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當一個人處在壓力下,交感神經會使功能如心跳和呼吸加速,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如同一個調整者,煞住這些非自主性功能,以防止體內的系統因加速而失控。

  我們使用 “自主狀態”來形容一個人對自主神經系統不隨意的生理過程調整的能力。類似有 “好的肌肉狀態”的小孩運動成績優越,“高自主狀態”

  的小孩對情緒壓力的反應與恢復也有優越的能力。這些 “自主運動家”的心跳在一些驚慌或緊張的情況下會暫時性地加速,但一旦解除危急后,他們的身體能夠快速地恢復。這些孩子善于慰藉自己、集中注意力及在必要時抑制行為。

  譬如在一項火警逃生訓練中,高自主狀態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就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他們會放下手邊的活動,并且有秩序、有效率地離開學校。當火警逃生訓練結束后,這些小孩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安頓下來并專心上他們的數學課。相反地,低自主狀態的小孩在這逃生訓練過程中,很可能比較會產生惶惑混亂?!?“什么?現在離開?這還不是休息的時間。”)返回教室后,要從興奮中平靜下來并恢復工作是很困難的。

  在我們的電動玩具的實驗里,實行情緒輔導父母的小孩展現出他們真的是我們樣本內的 “自主運動家”。他們比那些沒有實行情緒輔導父母的小孩對壓力產生更多的生理反應而隨后的恢復較快。諷刺的是,誘發這些孩子壓力的事件往往是父親的批評或嘲笑,而這些行為在實施情緒輔導的家庭內并不常發生,或許這就是為何小孩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但無論如何,有情緒輔導的小孩比樣本內無情緒輔導的小孩從壓力中恢復得較快,更何況前者事先受到較強烈的生理反應。

  這些對壓力的反應和恢復的能力,對小孩的童年及將來都有很好的幫助。它是情緒智力其中的一個層面,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專心念書。在與其他孩子相處時,由于它提供小孩必要的情緒反應和自我控制力,所以也有助于結交和維系友情。自主狀態高的小孩 “領會力強”,馬上就注意到其他小孩的情緒暗示并且作出反應。他們也能在強烈沖突的狀況下控制自己負面的反應。

  在我們其中一項兩個4 歲孩童30 分鐘的嬉戲場合的錄音研究里,這些特性就顯而易見。這兩個孩子——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由于男孩想玩超人游戲而女孩卻想扮家家而爭吵起來。在大呼大喊表達各自的愿望之后,男孩平靜下來并提出一項簡單的妥協:他們可以假扮在超人的家里。女孩認為這主意很不錯,于是兩人在接下來的半小時內,盡情享受游戲創作的樂趣。

  在兩個4 歲孩童之間有如此具創意的妥協是需要許多的社交的技能,包括互相傾聽、設身處地以同理心思考及共同解決問題。但是孩子從情緒輔導中所獲益的,要遠超越這些社交技巧,它包含著更廣義的情緒智力。這在幼年中期 (8—10 歲)就會表現出來,因為他們要被同輩接納的標準,常常是以這孩子在朋友圈中的沉著和情緒平穩的能力作估量。心理學家觀察出在情緒輔導中親子間情緒的表達,實際上可以作為小孩在這年齡組內的社交傾向。然而,重要的是小孩觀察和了解社交暗示的能力,在理解的過程中不至于招來過多對他本身的注意力。我們的研究發現那些在幼年的早期就接受情緒輔導的孩子,確實可以養成這類的社交技巧,如此,有助于被同輩接納及建立友誼。

  小孩的情緒智力在某種程度上受氣質所影響——即小孩與生俱來的人格性質——但同樣也會由他與父母之間互動的關系塑造而成的。這影響始自幼年的初期,當小孩未成熟的神經系統正在發育的時候,他們的副交感神經也正在形成,因此小孩對情緒產生的經驗可能對他們自主狀態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也關系著將來他們情感的幸福。

  所以,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幫助他們學習自我慰藉的行為,就有極大的機會去影響他們的情緒智力。就算是無力的嬰兒,他們從我們對他們痛苦的反應,也能學習到情緒是可以管理的;它可以從極度的悲傷、忿怒和恐懼轉成安慰和復原的感覺。反之,情緒需求被忽視的嬰兒就沒有機會學習這一課。當他們因為恐懼、悲傷或忿怒而哭喊的時候,他們只會經歷更多的恐懼、更多的悲傷和更多的忿怒。因此,他們變得被動、大部分的時間沒有表情。

  但當他們不安時,卻缺乏了控制的理念。由于他們從未被指導如何將痛苦轉成慰藉,所以無法自我安慰。他們經歷的負面情緒就像一個焦慮和恐懼的黑洞。

  觀看有情緒輔導的小孩子如何慢慢將照料者安慰的反應納入自己的行為是十分有趣的。或許你在自己孩子的嬉戲中就看過了。不論孩子是跟一個活生生的玩伴、洋娃娃或是機械人玩耍,他們總會幻想一些情節,里面的角色一個是受驚嚇的,而另一個則是安慰者、鎮定者或英雄的角色。他們孤單不安時就可依循由此種嬉戲所得到的經驗;如此幫助他們建立并實行調整情緒和平靜自己的模式,同時也幫助他們以一種情緒上明智的方法來與別人互相溝通。

  父母要養育有情緒智力的小孩,第一步是先了解自己處理感情的方法和他們的子女因此受到如何的影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你會對你的孩子進行情緒輔導嗎?天涯社區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引起孩子厭學的原因?你認為應采取何對策?
情緒智力會影響認知能力的發展
北大教授魏坤琳:如何培養更聰明的孩子?|公開課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父母985大學畢業,孩子卻是“學渣”?家長無奈感嘆:臉面全沒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淮南市| 赤城县| 罗源县| 山丹县| 聊城市| 余姚市| 连平县| 娄烦县| 盐边县| 台州市| 佛冈县| 冕宁县| 台南县| 嘉荫县| 将乐县| 安福县| 永城市| 柳江县| 普定县| 山阳县| 景洪市| 同德县| 通州区| 河北区| 兴和县| 盖州市| 德清县| 颍上县| 临湘市| 始兴县| 南华县| 刚察县| 汤原县| 宁河县| 务川| 健康| 吉木萨尔县| 阿巴嘎旗| 波密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