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米契娃的事例說明,智力在贏得成功方面并沒有絕對優勢。這也正是丹尼爾•戈爾曼的觀點:情商比智商重要。事實上,他那本廣為人知的《EQ:情感智商》,書名直譯就是《情商: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
但情商并非只是我們通常所以為的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自我認知、自我管理和平衡、與自我和諧相處,才是情商的核心和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克爾斯汀•維爾丁發現,學術、事業和物質生活的成功未必是幸福所需,有時候甚至恰恰相反:有些人不富有,卻幸福滿足;而那些相對富有的人,卻總是在焦慮、抱怨。原因就是,后者因缺乏情商,不僅很難體會他人的情感和立場、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更缺乏自我調節和自我意識,無法接納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也就很難得到幸福。
由此,克爾斯汀給出了情商的定義:所謂情商,其實是一種了解和控制自身,進而控制他人情感情緒的方式。簡單地說,情商就是與自我、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高智商的人可能情商也高,但這二者并不成正比,一個人完全可能有很高的智商,但是缺乏情商。只有情商與智商結合,才可能最終決定一個人的整體成功和生活幸福。換言之,在智商相等、環境相同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情商越高,就越容易幸福。
怎樣檢測一個人的情商高低?最好的方式也許是戀愛。沐浴在愛河中的人,情感非常強烈、敏感和個人化,很容易受到傷害、遭到拒絕或感覺失望。好的兩性關系,要求每個人都有很高的情商。林黛玉是真心愛著賈寶玉的,但因為她情商太低,所以一再傷害自己,也傷害愛的人。
其次就是職場了。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人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在職場上卻處處碰壁;或是雖曾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卻突生變故,再無咸魚翻身機會。而一些人,出身未必好,學歷未必高,能力也未必強,甚至也未見得勤奮,卻是一路順風順水——后一種人的杰出代表,是《鹿鼎記》里的韋小寶。他出身卑賤,又沒有絕世武功和滿腹經綸,卻可以在險惡的職場環境中飛黃騰達,毫無疑問是因為他善于和人相處,情商很高。
讓才子看到纏綿,《紅樓夢》毫無疑問是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說;而那些等級森嚴、爭權奪利、鉤心斗角,分明說的又是職場中事,而且是比《杜拉拉升職記》更復雜深刻的職場。情場與職場的雙重環境,考驗著那些青春年少的女子們的情商;她們各自的情商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她們的幸福度,甚至是命運。
情商當然是一種天賦,有人天生情商就很高,這是DNA決定的事,無法改變;但好在情商也是一種后天的學習,每個人都具備情商的潛力,可以經過一定的訓練來激活和提高它。而以紅樓為鑒,以人為鏡,或許是最好的、最可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