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領域,心理學是人們關注最少的層面,但它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每一個投資行為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或者可以說,投資市場的波動是由投資者的心理來決定的。因此,成功的決策要求投資者深諳心理學的真諦。
投資學背后的心理學
2010年5月17日到5月23日,重慶市有6個項目推出新房源,共計1637套,約11.32萬㎡。從成交價格來看,市場成交均價為4705.97元/㎡,比前一周減少了499.26元/㎡,降幅為9.59%,降幅明顯。
以南方玫瑰城為例,2010年4月17日,A1組團開了三幢高層,均價為5400元;5月22日開出A2組團的4、6、9三棟高層,共523套,均價在5300元/平方米左右。新開盤的房源與前次相比,每平方米有80~100元的讓價空間。同時,開發商還拿出了50套特價房,在原來的基礎上再打九七折。
房價差別不大,但購房者的反映卻有明顯變化。4月17日,南方玫瑰城500多套房源開盤首日,就賣出400余套,首日消化率接近8成,而5月22日新開盤的房源,首日賣出不到150套,消化率不到三成。
購房者觀望心理依然濃厚,尤其是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左右了大多數人的投資行為。
買漲不買跌是投資市場上一種非常典型的現象。從投資者的心理角度分析來看:在房價看漲的時候,投資者心理都會有一個預期,那就是市場價格還會再漲,如果現在不買,漲價以后很有可能就買不起了,或者要付出比現在高昂許多的代價;而當市場價格看跌的時候,投資者也同樣會有一個心理預期,那就是市場價格還會再跌,雖然誰也無法判斷最低點在哪里,但毫無疑問的是,沒有一個投資者愿意自己剛購買的房產,沒過幾天就大幅貶值。由于投資者這種普遍存在的心理,于是投資市場上買漲不買跌的情緒就變得十分普遍。
除了這種買漲不買跌的現象,還有很多現象都與投資者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比如說,從眾心理。一般說來,人通常都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促使他趨向于群體一致的現象,這就是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導致投資者在對市場沒有一個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看到別人買,自己也買,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是,反正不只是自己買了,其他的人也買了,到最后,賠的也不只是我一個。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投資者在市場看漲時熱情高漲,看跌時則人心惶惶,使市場投機氛圍加重。從眾心理對投資者的影響很大,它讓投資者放棄了獨立思考,必然導致無意識的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當然,投資學與心理學聯系極為緊密,并不僅僅是上述兩種心理如此簡單。可以說,每一種投資行為背后,都受到人們心理意識的調節控制,諸如,投資決策動機、投資收益與預期、投資風險規避等問題,其實質就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在投資中的具體表現。
很多時候,投資市場并不能只靠理性去推測,人心狂熱的時候,什么理智都會被拋到腦后。所以說,在投資市場中,投資者除了具備足夠的投資知識、風險意識以外,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也是投資者成功的必備素質。
投資箴言:
任何投資行為都受到投資者心理因素的影響,可以這樣說,在投資市場上掌握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是投資者必備的素質。
投資與囚徒困境的心理博弈戰
甲、乙二人合伙作案,結果被警察抓了起來,分別被隔離審訊。在不能互通信息的情形下,也就是彼此不知道對方是坦白還是緘默的前提下,每個嫌疑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與警察合作;或者保持沉默,與他的同伙合作。這樣就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如果兩人都不坦白,警察會因證據不足而將兩人各判刑一年;
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為證人將不會被起訴,另一人將會被重判二十年;
如果兩人都招供,則會因罪名成立各判五年。
這兩個嫌疑犯該怎么辦,是選擇互相合作還是互相背叛?他們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相互合作,保持沉默。這樣,他們能夠得到的結果是,被判刑一年。
當然,他們也會有第二種選擇。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他們追求的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于是問題開始了,兩個人都十分精明,而且都只關心減少自己的刑期,并不在乎對方被判多少年。每個人都會這樣推理:假如我招了,我立馬可以獲得自由,顯然招比不招好,而不招卻要坐牢一年;
假如我不招,對方招了,那么我就要做二十年的牢,而我招了,就只做五年;
顯然還是招更好一些。可見無論對方招與不招,我的最佳選擇都是招供。最終,兩個人都會基于同樣的想法作出招供的選擇,這對他們個人來說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們個體理性的選擇。但就整體而言他們得到的結果卻是最差的,因為這樣的選擇表示他們獲得的刑期都是五年。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對于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而言,他在這場博弈中所尋求的是最穩定策略。也就是說,無論對方怎樣行動,我的策略是保證我不是“被害者”。對方背叛,我也背叛,求的是“不吃虧”,而對方的不坦白與抗拒,也會給我提供可乘之機——即背叛能得到更多。總而言之,我的背叛總是好的。所以,兩人都選擇了對自己而言最優的選擇,但沒想到卻得到了最差的結果。這就是博弈論中最著名的“囚徒困境”。
從本質上講,投資市場也是一個博弈的場所。投資者要獲得贏利就必須低買高賣,當某種投資產品的價格達到高位后,對每個投資者而言,不論其他投資者選擇什么策略,自己的最佳策略就是賣出,于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每個投資者都爭先恐后地賣出,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共輸”,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沒有人能及時在高位時賣出的。按照“囚徒困境”原則,如果投資者能夠通過共謀決定都不賣出,其結果顯然更優,這正是一個“共贏”的結果。但這一策略因不符合個人理性而難以實施,這意味著,真正出現的結果幾乎只能是“共輸”,而難以出現“共贏”。
事實上,如果投資者足夠理性,他們事先就能預見到這種“共輸”的結果,這樣的話,他們甚至從一開始就不會買入這種價格的投資產品并推高產品價格,這就是說,在投資市場上“合謀”根本難以出現。
那么,投資者怎樣才能走出投資中“囚徒困境”呢?答案就是巴菲特最為推崇的價值投資法。
價值投資要求投資對象的內在價值高于其市場價格,即投資于那些價值被市場低估的產品。在短期內,投資產品的價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價格未必等于內在價值,但是,從中長期來看,價格必然向其內在價值復歸,這就是說,內在價值作為市場價格的基礎形成了對一定價格水平的支撐。因此,投資于價值型產品承擔的風險比較低,而預期收益率則比較高。
如果投資者采用價值投資方式,以投資對象的內在價值作為投資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改變投資的博弈性質,進而走出囚徒困境。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投資市場上囚徒困境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價格的形成不是以內在價值為基礎,而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從而導致投資者的買賣行為完全退化為一種博弈。當價格喪失內在價值支撐的時候,市場參與者必然蜂擁殺出,其結局只能是“共輸”。如果投資者以內在價值作為投資的依據,他所投資的對象價格有內在價值作為支撐,此時就可以忽略其他投資者的決策與行為。也就是說,當投資者按照內在價值來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投資真正成了一種投資,而不再是市場上投資者之間的博弈。
投資箴言:
投資市場就是一個博弈場所,在這場博弈中,如果投資者能堅持價值投資,就不用考慮其他投資者的決策和行為,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出了囚徒困境。
智豬博弈——在投資中不妨搭個便車
“智豬博弈”理論說的是,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另一頭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豬圈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落下的食物。
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一點殘羹。現在問:“兩只豬各會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豬將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為了不餓肚子將會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
在“智豬博弈”的情景中,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最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在投資市場中,這樣的博弈是有參考價值的。例如,對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信息處理,都需要金錢與時間成本的投入,如行業分析、企業調研、財務分析等。一旦已經付出,一些大投資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棄的。而中小投資者,因為不太可能事先支付這些高額成本,更沒有資金控盤操作,因此只能采取小豬的等待策略。等到一些大投資家動手為自己“覓食”而主動出擊時,中小投資者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但遺憾的是,很多作為“小豬”的中小投資者并不知道要采取等待策略,更不知道讓“大豬”們去表現。要知道,在“大豬”們拉動市場價格后,從中獲取利潤,才是“小豬”們的最佳選擇。
作為“小豬”,還要學會特立獨行。行動前,不用也不需要從其他“小豬”那里得到肯定;行動時,認同且跟隨你的“小豬”越多,你出錯的可能也就越大。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從眾,而是要時刻緊跟“大豬”。
當然,在投資市場中,那些所謂的“大豬”可比模型中的大豬聰明多了,并且不守游戲規則,他們不會甘心為小豬們踩踏板。這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破壞這個博弈的規矩,甚至重新建立新規則。
比如他們可以把踏板放在食槽旁邊,或者可以遙控,這樣小豬們就失去了搭便車的機會。例如,一些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串通,散布虛假的利空消息,這就類似于踩踏板前騙小豬離開食槽,好讓自己飽餐一頓。
這種情況就是考驗“小豬”們對投資相關內容的了解程度了。除了對市場的宏觀把握,小豬們還要有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說,對企業財務的分析、營業狀況的分析、對企業前景的分析,這些分析能夠幫小豬們很快區分出消息的真偽,比如說,某家企業和大豬聯手發布了利空消息,但實際上,這家公司的營運狀況良好,財務方面也沒有出現大問題。如果小豬具備這種分析能力,你就可以得出,這完全是大豬的一種策略,那么,你就可以安心地跟在大豬后面,等待大豬為你服務了。
總之,智豬博弈向投資者傳達了這樣一種思想:在投資市場中,小豬們并不是總沒有優勢的,關鍵是小豬們能否耐得住等待,發現這種機會的存在,并沖進去,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只聰明的“小豬”。
投資箴言:
在投資過程中,適當搭個便車會比自己費力要好很多,關鍵是你要耐得住等待,發現那個能讓你搭便車的機會。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在水深火熱的全球金融變局中,大多數投資者憂心忡忡,因為他們不知道明天資產會損失多少,一夜之間也許損失10%,也許50%,也許一無所有。但正當別人都在恐懼中度日如年的時候,股神巴菲特卻在一如既往地續寫神話。
2003年4月,正值中國股市低迷時期,巴菲特以每股約1.65港元左右的價格大舉買入中石油H股23.4億股。華爾街、倫敦、中國香港的分析師紛紛發表看法,所羅門美邦等投行當時正建議沽出中石油,他們認為更好的選擇是中石化。香港知名專欄作者曹仁超則直截了當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巴菲特投資中石油是“犯傻了”。
四年之后,股神接連7次以13.47港元的均價拋空所持有的中石油股票,凈賺了277億港元。四年來,巴菲特在中石油的賬面贏利就超過7倍,這還不包括每年的分紅派息。人們還沒來得及為股神歡呼,受到國際油價屢創新高、油氣儲備新發現以及回歸A股等因素的推動,中石油的股價一路飆升,最高漲至20.25港元。自巴菲特第一次拋出開始,同期恒生指數最高上漲了近萬點,如果巴菲特所持的中石油股份未售出,其市值將比出售套現獲得的315億港元多出約160億港元。于是,人們開始懷疑股神真的老了嗎?
當中石油A股以48.62元開盤時,市場一片嘩然,看來股神真的錯了。于是,質疑與猜測之聲鋪天蓋地,甚至一些媒體開始宣稱巴菲特并不了解中國,他根本沒有看到中石油被低估的價值,也沒有預測到中石油未來的業績的走勢,從而犯了“低級的錯誤”。
但當中石油A股跌至17元多,H股9港元多時,人們才不得不承認股神的遠見。
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界偶爾會爆發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災難。這些流行病的發生時間難以預料,而且由于它們引起的市場錯亂,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傳染程度都難以預測。因此,我們永遠預料不到災難的降臨或離去。所以,我的投資目標很簡單: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如今,這種貪婪和恐懼的說法在投資者中廣為流傳,甚至被有些投資者奉為投資“圣典”。
貪婪和恐懼的觀點告訴我們,在投資市場中,大多數人一致的看法往往是錯誤的,因為當一種觀點被多數市場參與者接受后,它常會走向極端,以多數人進行操作,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因此增加。所以,當市場上群體的觀點、認識、方法、思維趨向一致的時候,應采取反向操作。因為當所有人想的一樣時,可能每個人都錯了。這也是貪婪和恐懼這種觀點向投資者傳達出來的一種思維——逆向思維。
1.物極必反。
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這是萬事萬物的總規律。當99%的人看多時,市場就可能見頂,而當絕大多數人看空時,市場就會發生改變。
2.少數變多數。
在熊市中,當市場價格跌到谷底區域的時候,多數人已經退場,主力資金也已經撤離,多數人認為市場還將繼續下跌,但結果往往是,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慢慢變好。
3.多數變少數。
在牛市中,當市場價格攀爬到頂峰的時候,可以說,有99%以上的人看多,他們都認為價格還會上漲,但事實上,當他們都買了自己想要買的投資產品時,他們才發現,自己要將這些東西賣給誰呢?
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當時無數投資者一夜破產,包括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也慘遭滑鐵盧,但有一位叫巴魯克的人卻占盡先機,在崩盤前的一刻全部拋售離場。據說促使他這么做的原因是,崩盤前的一天他在路邊讓人擦鞋,那位擦鞋小孩對著他吹噓自己投資股票買賣賺了不少錢,還愿意向巴魯克無償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等鞋子擦完,巴魯克回到辦公室就把股票全線拋出,躲過一劫。巴魯克當時考慮的是,連擦鞋小孩的錢都進入股市了,這時難道還能找到新的股民和新的進場資金嗎?
在投資市場中,當少數人看多的時候,市場還不會發生質變,當發展到多數人都看多的時候,市場就發生質變了。反之亦然,當市場走勢不斷變壞,悲觀氣氛彌漫于整個市場,而對于部分具備逆向思維的人來說,卻正是投資的最佳時機。這就要求投資者要學會把握時機,當人們蜂擁而至時,你要小心提防;當人們害怕時,你要設法對它感興趣。
無論是所謂的投資還是投機,獲取高額的最終利潤才是人們投資的真正動因。因此,投資者要想在貪婪與恐懼的博弈中勝出,就意味著你要找到“恐懼”和“貪婪”的節奏。把握這種節奏很難,因為人都有極強的從眾心理,很難擺脫外在環境的影響。在市場的上升階段,指數幾乎每天都在上揚,你不會允許自己賣掉你所擁有的投資產品,你擔心自己會落后于他人。同樣,在市場的下跌階段,幾乎沒人有膽量再買入股票,因為擔心自己一旦入市即被套牢。這其實就是巴菲特所說的缺乏“制度性強制力”。
要做到“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投資者首先就要拋開貪婪,拋開恐懼,面對企業,挖掘價值。只有把握了企業真正的內在價值,才能找到貪婪和恐懼的真正節奏,你才能在投資中勝出。
投資箴言:
貪婪和恐懼的博弈主要體現出的是一種逆向思維,在投資過程中,學會逆向思維,找到貪婪和恐懼的節奏,你才能在投資中勝出。
投資中的博傻理論——別做最大的笨蛋
有一天,一個人去文物市場,有商人向他推銷一個錢幣,金黃色的,商人說這是金幣,要賣100元。這個人一眼就看出來這是黃銅,最多只值1元。于是這個人對商人說:1元的東西,100元我肯定不會買,但是我愿意以5元買下來。商人看他是識貨的,不敢再捉弄人,最后以5元成交。
這個人的朋友知道了,對他說:“你真傻,明知道是1塊錢的東西,你花5塊錢買下來,這不是傻瓜嗎?”這個人說:“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我花5塊錢買來的東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塊錢買走。”
幾天后,就有一個人聽了別人的小道消息,認為此人手里持有的是黃金,以50元的價格買走了。這個傻瓜認為這塊市場價值為100元的黃金自己花50元就買了,還算便宜呢!
初次買這塊錢幣的人的理論是:自己買貴了無所謂,只要找到一個比自己更傻的人,那么自己就不會吃虧。這便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笨蛋理論”,也有人將其稱為“博傻理論”。
什么是“博傻理論”呢?凱恩斯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從100張照片中選出你認為最漂亮的臉,選中的有獎,但確定哪一張是最漂亮的臉需要大家投票來決定。
試想,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選呢?此時,因為有大家的參與,所以正確的策略并不是選你認為最漂亮的那張臉,而是猜大多數人會選擇誰,哪怕那個人丑得不堪入目。這時候,你的行為是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猜測的基礎上而并非是你的真實想法。
凱恩斯說,一些專業的投資就可以比作是這種比賽。這些比賽由讀者從100張照片中選出6張最漂亮的面孔,誰的答案最接近全體讀者作為一個整體得出的平均答案,誰就能獲獎。因此,為了獲勝,每個參加者所挑選的就不一定是他自己認為的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認為最能吸引其他參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同時,其他的參與者也以同樣的方式思考這個問題。這時候,我們要選的就不是根據個人最佳判斷確定的真正最漂亮的臉,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判斷,而是運用我們的智慧預測一般人的意見,認為一般人的意見是什么……這與誰是最漂亮的女人無關,你關心的是怎樣預測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
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會跟隨別人的選擇,猜測別人的選擇,進而根據這些信息來作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根據自己的理性推斷。這就是博傻理論產生的根源。敢于博傻的人,都是在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找到更大的笨蛋,那么你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在投資市場上,人們也遵循這個策略。我們常常看到,有些投資產品的價格明明已經高于它本身的價值,但還是有人愿意買。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這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愿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將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或者你知道這只股票的真正價值不值20元,但你還是愿意花20元去買一股。為什么呢?因為你預期當你拋出這支股票的時候,就會有人花更高的價格來買它。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投資成功的關鍵就是你能否準確地判斷出究竟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現。只要你能斷定出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你要考慮的就僅僅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了。但如果在這次投資中,你所預期的那個笨蛋沒有出現,那么,很顯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博傻策略是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其游戲規則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后一棒就會有利可圖,做多者有利潤可賺,做空者減少損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的人才是最倒霉的那一個。
“博傻理論”所揭示的是投資行為背后的動機,其動機就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就一定是贏家。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投資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論。
投資箴言:
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贏家,只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沒有一個愿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