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修譜之我見
昌慶旭(E-mail:ccqqx@hotmail.com)
近三十年來,各地民間修譜此起彼伏,方興未艾。伴隨著修譜活動的開展,各姓氏宗親會及網站應運而生,坊間譜匠重操舊業,以鉛字排版取代了過去的木活字,旋即電子激光照排又淘汰了傳統的鉛字手工排版。當下網絡版電子譜及修譜軟件更是后來者居上,令以往所有技術層面上的問題皆化為烏有。
我國的家譜歷經戰亂及文革,已十去其九,幸存者大多也殘缺不全,但在偏僻的鄉村仍然可以尋找到保存相對完整的舊譜,或是通過幾家的拼湊而構成全帙。故在各個姓氏族譜編纂委員會里又重新聚積了這些幸存下來的殘譜,某些大姓所收集的數量高達數百種數千卷,其中有少量的珍本,首修年代之早,傳承之有序,體例之完整,版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令人嘆為觀止。
三十年來各地究竟出了多少譜?目前尚無法統計。這些新修之譜其質量如何,尚無統一的衡量標準,反倒是編撰者自我感覺良好,有的人把個別專家學者的恭維及記者的報道都當作了學界及社會的評價而陶醉其中,也有明智者及時收集族人的反映,及時出勘誤表或是出修訂本。
本人于2004年始接觸修譜,迄今有5年時間,在此談談個人對民間修譜的認識,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一、修譜的必備條件與缺失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這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天時地利無庯贅言,人和方面故事多多,有精誠團結者、有甘于奉獻者、有爭名奪利者、有隔岸觀火者等等。總而言之,民間文化積累不足,即編修者的文化素養不足也。最基本的文言斷句就不過關,遑論史實之考證。對老譜沒弄懂,上面的真偽無法判斷,將老譜一味照搬,美其名曰繼承傳統,先人定制不敢移。
有人總結修譜經驗,捐錢找大款,組織找大德,纂修找大儒。修譜者尤其是主編者,當具備史德、史識,二者兼備者鮮矣。本來中國不缺人才,看看今日全國有多少專家學者,各級社科院、大學的文史研究所儲備了多少人才,可是研究譜牒者少,參與修譜的人則少之又少。當下何人修譜?領其事者絕大多數是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和退休老師。他們兢兢業業,雖精神可嘉,卻力有不逮。先天不足,學術缺失乃修譜之大忌。
近三十年來所修出的譜,質量上乘者百無二三。究其原因沒能找到高手。即非族中無人,也非組織者目中無人,而是組織者對修譜的難度缺乏足夠的認識,以為憑身邊的幾位族賢就能成其事。并沒有找到最合適的人選,有的雖找到專家,但人家無暇參與修譜,也是枉費一番心事。
二、家譜通病及其原因
過去說修家譜以補國史之不足,如今修家譜多是取材于國史與方志。修譜者把歷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數網羅到家譜之中,因此同一個名人就會出現在不同的支系中,并且多數是把名人立為本支始遷祖或開派祖。還有的把本族的世系上自炎黃,下迄當代悉數羅列百余世,且中間一世不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令人不可思異,凡稍有譜學常識者斷不敢茍同。余觀家譜通病有以下種種:
1. 私修家譜的通病是追認“帝王圣賢澤被后世、文章節義昭垂史冊、為后儒仰宗”的古人為始祖,“宋元以后,私家之譜,不登于朝,于是支離傅會,紛紜踳駁,私造官階,倒置年代,遙遙華胄,徒為有識者噴飯之助矣。” 此乃前人誤我,豈可不分真偽而全盤繼承老譜?
2. 熱衷于姓氏源流“考證”卻不得法,何故?皆因先天不足,系統地讀完中學和大學的不多,即沒有基本的國學修養,又沒有系統地掌握第一手文獻,僅憑個人的愿望,饑不擇食地把所有坊間流傳的本姓名人的故事當做寶貝收入族譜,尤其一些主編者,把道聽途說的有關祖先的事跡一古腦地全盤照收,以此顯得自己懂得的多,但恰恰相反,這正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徒為有識者不屑。
3. 熱衷于統一世系,新增字派。有的人以曾孔顏孟四姓同派為例,強調本姓必須統一字派,于是新立字派,把老字派一律廢止。還有的修一次則立一次,可謂一個師傅一個法。同姓不同宗如何能做到統一世系,同姓者常言五百年前是一家,但要有依據,若無依據,怎能認定是一個祖宗傳下來的?
4. 體例不倫不類,非歐非蘇。中國譜法實乃宗法,有大宗與小宗之別。歐蘇皆為五世一圖,尊小宗。但歐式保留了大宗的主導地位,故后世多法歐式。現在有的人干脆把族譜定名為族志,仿地方志體例來修族譜,甚至有人提出族譜與方志接軌。方志是由地方政府組織編撰的地方性史志,現在的新修方志多是地方政績的表述。族譜理應保持民間的立場。
5. 選材不當,拖泥帶水。許多人把歷史名人對家譜的論述、譜牒常識以及中國歷史紀年表都收進了家譜之中,以提高族人對家譜重要性的認識,方便今人換算公元紀年,用心雖好,卻大大增加了家譜的篇幅。
6. 編纂者突出個人,把一家之譜修成了一人之譜,或是把一族之譜修成了一家之譜。有的認錢不認人,捐錢多的樹碑立傳,沒捐錢的一筆帶過;甚至還有不交丁口費則不入譜、從事賤業而不得入譜的事情發生,現在什么時代了,思想竟如此陳舊。
7. 無審校。主編者認為可以了就付梓,即沒有通過編委會的集體審稿,也沒有安排專人做校對,最終出來的譜錯誤百出,不忍卒讀。
三、家譜的收集與整理
本文所論系民間家譜,中國民間修譜始于宋朝,是時纂修家譜者多為大家巨族,若考察一族之世系,當從創修家譜的時代入手,始于宋者距今1049年,當屬歷史悠久,流傳至今的老譜多為明清所創,清乾隆年間創修者距今也有273年,若有乾隆年間刻本流傳下來也屬彌足珍貴,保存至今的多是清未和民國年間續修的家譜,凡傳承有序者非大家巨族莫屬。若是在家譜中看不到名人譜序,或是其譜序經不起考證,這樣的譜作為家乘是大為遜色的。有的譜上錄有許多名人序,大抵出自譜匠之手,而非名人真跡也。欲考譜序之真偽,有二種簡便的方法,其一是作序者與請序者之間的關系是否有說明,其二是作序者的文集中是否有收錄,甚至可查作者的年譜,是時作者是否在當地?
譜序是譜之精華,它往往提綱挈領地敘述了家族的源流,遷徙的原由以及族中歷代聞人之事跡。為了提升家譜的權威性,多是請名流大家作序。近年來余仔細閱讀了來自各地的昌氏族譜,有創修于元代的至今己九修傳承有序的老譜,多數為清中晚期和民國年間所修,還有的僅僅只保存了一篇譜序。考查各支族人的世系,只能從其創修年代算起,從其始遷祖算起。有的譜在始遷祖之上又杜撰出十幾代人,而每一代只相隔11年,有悖常理。有的把歷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數收入家譜中,并且還為他們安排了輩份,其實這些名人本不同宗,八竿子都打不著的,怎能一下子全變成了該支的先祖呢?今人若是不察,此類笑話尚不知要流傳到何時。
中國歷來聚族而居,收集老譜要到祖居地,就是通常所說的尋根問祖。越是交通閉塞的地方,獲得老譜的希望越大。尋訪到老譜后要悉心研究,研究者應具備相應的文字功底和史學常識。現在各姓氏在修譜過程中發掘出了許多老譜,但在系統研究方面力不從心,并非族中無人,而是真正有能力從事修譜的人尚未與編委會取得聯系。至少,編委會在初稿出來后應送給族中懂行的人審查,然后校對要有專人把關。現在有的姓氏是向出版社申請書號,這是值得提倡的,因為出版社在審稿上能把關,這給族譜的質量增加了保險系數。
四、民間修譜的當務之急
1. 建立衡量標準
學術標準是公器,是衡量一部譜的水平高低之尺度。當從以下方面衡量:
(1)詳考證。姓氏源流考,始祖考,祠堂考,始遷祖考,遷徙考,世系考,舉凡家族歷史的一切重大事件的考證,要有根據,是來自文獻,還是來自何人的口述,要有詳實的說明與記錄,要信而有征。
(2)辨真偽。老譜上有許多前人杜撰的內容,例如說始遷祖之上還有十余代人,這些是真有其人嗎?他明明是清道光年間才創修的譜,把始遷祖定位于明初,然后在其上再杜撰十余代,一下子就把家族的源流提升到了唐末或宋初。還煞有介事的給祖宗加了很高的官銜,既然有官職的就好辦了,查歷代職官表,凡高官者史有記載,若是查不到結果,其真偽也就自明。對譜序,尤其是名人所做的譜序,要仔細甑別真假。
(3)理世系。譜上最亂的當數世系,最重要的也是世系,其關鍵在于接榫處。假設各個支系均理順了,各支的支祖當接在大宗的哪位名下?有的原本就有老譜記載,有的老譜上只是一個斷頭記載,并沒有說明這支的始祖是誰之子,由此就牽涉諸多思考了,當初無說明者定是有苦衷的,他或是嗣子,或是義子,或是半子,或是歸宗,或是合族,這需要考證,并要加以說明。
(4) 慎取舍。一是從老譜里取哪些文獻,當以有史料價值的內容為要,二是對當代人的資料的取舍,要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有歷史意義的事跡方可入選。
(5)訂規范。一是文字使用要規范,標點符號也要規范;二是人的名、字、號要規范,古人尤其是讀書人,皆有名、字、號,今人有的不懂,把先人的名、字、號弄錯的事時有發生,還有的給族人擅取字號,這本是出于好意,可是要事先征求人家意見呀,你事先不征求事后也不告之,弄得人家讀譜時很別紐,有的是把人家的乳名或渾名當成字使用,委實荒唐。
2. 建立審稿制度
審稿與校對是嚴把譜稿質量關的有效措施。通常是三審三校。而民間修譜有的主編還沒有這個概念,他認為可以了就送到印刷廠出書,其實在送印刷廠之前這譜稿是大有問題的,只是主編自己不知道罷了,因為沒有審稿,也沒人給他指出問題在哪里。本來是有問題的稿子,到印刷廠去排版時,會產生許多錯別字,這時又無校對,最后出來的譜錯到什么程度是不難想象的。
(1)向出版社申請正式書號。已有一些譜是這樣做的,這有兩大好處,一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二是出版社有專業編輯進行審稿把關,可以增加其質量的保險系數。
(2)民間私印譜則必須按三審三校的程序辦,審校時最好是找他人,因為自己編輯的譜稿,自己看不出問題來的。若是編輯部的人多,大家可以開展互審互校。
(3) 建立集體審稿機制。審譜稿不僅僅只是編輯部幾個人的事,應該有編輯部以外的人員參加,說白了是要請文化水平高于編輯的人員,對譜牒懂行的人參加審稿。遺憾的是有的地方依然是武大郞開店,主編的水平決定了該譜的水平,有的譜徒有其表。
3. 講事實,擺道理,和為貴。
歷史上家族內部也會產生一些矛盾,反映到譜里面有以下犯上的,以小充大的,筆者所知的茲舉兩例,某地始遷祖為三兄弟,這三人發了三支人,居三地,現在修譜老三把本支立為老大,真正的老大的后裔心里就不服;某地同宗的兩兄弟反目,弟一氣之下到他鄉入了譜,如今又合譜了,可是弟這一支的世系部分有幾代無考,沒有任何資料,這就需要詳加考證,以史實為據,理順世系。
4. 以信傳信,以疑存疑。歷史上有些冤屈在當時是不能說的,但前人不說心有不甘,遂以最簡潔文字記其事。幾百年過去了,若有能力做歷史研究,不失為是件有意義的事。還有的譜把歷史上有定論的反派人物加以美化,在家譜中推翻了歷史的定論,這是值得探討的大問題,通常要做歷史翻案不是個人所能辦得到的事,真要替祖宗翻案須有其能力方可為之,你要能拿出足夠的認證材料,要獲得學界的認可。
族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經歷,涉汲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黨派,有的是采取回避的態度,對此只字不提,使人看不到族人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況,比如說抗戰、土改、合作社、人民公社、文革、承包到戶等這些重大的歷史階段,族譜上有記載嗎?余所過眼的族譜鮮有記載。近一百年譜上當記什么,竊以為當記族人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遭遇,族人們是如何直面苦難的,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抗爭的,有的家庭很不平凡,有的人物幾起幾落,當抓住有代表性的家族和人物,記下他們的事跡讓讀者去感悟生活的真諦。有的人及其家庭都受到過巨大的打擊,如何對待歷史就成為了一個問題,有的人寫的家傳幾乎全是控訴,這對編輯來說是一個很棘手的事,如何修改此類稿件,這涉汲到編輯人員的德、才、學、識。處理此類稿件當由統稿人負責,通常做統稿的人都是編輯隊伍中水平最高之人。
五、學習與交流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凡修譜者無不借鑒他人的經驗,在上世紀80年代,大多是仿老譜體例進行續修,看上去仍然是古色古香,印刷多是民間小作坊包攬。90年代逐漸向方志看齊,采取鉛字排版,多是16開精裝本。進入新世紀,普遍應用了電腦打字,激光照排的新技術,特別是近兩年網絡建譜及修譜軟件發展很快,許多姓氏都在修全國性統譜。
2006年10月20-22日,中華大族譜協會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60余人,在上海延安飯店召開了首屆中華大族譜文化國際交流(協作)會議,會上通過了中華大族譜章程,研討了大族譜今后發展的走向與辦法,許多代表在會上做了精彩的發言,嗣后上海社科院主辦的《社會觀察》專門為這次會議出了一期增刊,其影響很大。
現在全國民間從事修譜的編輯人員最保守的估計不下于十萬人,身居廟堂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研究對象是老譜,對民間修譜熱樂觀其成,同時對新修譜的質量也表示不屑。專業水準與業余水準不蒂是天壤之別,有專業水準的人并沒有加入民間修譜的行列,而從事修譜的人多是業余水準,此乃當下的現狀。這種現狀亟待改變。當然業余隊伍中也不乏高手,但是他們的研究成果沒有地方發表,交流找不到平臺,即便有交流也是在本姓氏內部作交流,其成果發表在自己辦的刊物或網站上,有的建有個人博客。
要在不同的姓氏中開展廣泛的交流,需要撘建平臺,當前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譜牒分會于今年4月10日正式成立掛牌,辦公室設在湖北省圖書館,從此湖北的民間修譜有了正式的組織,希望湖北譜牒分會多開展學術交流,為民間修譜提供理論與技術指導,使民間譜牒真正能登大雅之堂。
詳情請看:http://bbs.cnhan.com/thread-16433965-1-1.htm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