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碑文、悼文、祭文、挽聯選編(第一篇 碑文二)

【轉】碑文、悼文、祭文、挽聯選編(第一篇 碑文二)

碑文、悼文、祭文、挽聯選編(第一篇 碑文二)

(二)、公德碑

三田渡所立大清皇帝皇太極功德碑碑文的內容
      大清崇德元年冬十有二月,寬溫仁圣皇帝以敗和自我始,赫然怒以武臨之,直擣而東,莫敢有抗者。時我寡君棲於南漢,凜凜若履春冰而待白日者殆五旬,東南諸道兵相繼奔潰,西北帥逗撓峽內,不能進一步,城中食且盡。當此之時,以大兵薄城,如霜風之卷秋籜,爐火之燎鴻毛。而皇帝以不殺為武,惟布德是先,乃降敕諭之曰:來,朕全爾。否,屠之。有若英、馬諸大將,承皇命相屬於道。於是我寡君集文武諸臣謂曰,‘予托和好於大邦,十年於茲矣。由予惛惑,自速天討,萬姓魚肉,罪在予一人,皇帝猶不忍屠戮,諭之如此,予何敢不欽承,以上全我宗社,下保我生靈乎?’大臣協贊之,遂從數十騎,詣軍前請罪,皇帝乃優之以禮,拊之以恩,一見而推心腹,錫賚之恩,遍及從臣。禮罷,即還我寡君於都城,立招兵之南下者,振旅而西,撫民勸農,遠近之雉舉鳥散者,咸復厥居,詎非大幸歟?小邦之獲罪上國久矣,己未之役,都元帥姜弘立助兵明朝,兵敗被擒,太祖武皇帝止留弘立等數人,馀悉放回,恩莫大焉。而小邦迷不知悟,丁卯歳,今皇帝命將東征,本國君臣避入海島,遣使請成,皇帝允之,視為兄弟國,疆土復完,弘立亦還矣。自茲以往,禮遇不替,冠葢交跡。不幸浮議煽動,搆成亂梯,小邦申飭邊臣,言涉不遜,而其文為使臣所得,皇帝猶寬貸之,不即加兵,乃先降明旨,諭以師期,丁寧反覆,不翅耳提面命,而終未免焉,則小邦羣臣之罪,益無所逃矣。皇帝既以大兵圍南漢,而又命偏師先陷江都,宮嬪王子暨卿士眷屬俱被俘獲,皇帝戒諸將不得擾害,令從官及內侍看護。既而大沛恩典,小邦君臣及被獲眷屬復歸於舊,霜雪變為陽春,枯旱轉為時雨,區宇既亡而復存,宗祀已絕而還續,環東土數千里,咸囿於生成之澤,此實古昔簡策所希覯也。於戲!盛哉,漢水上游三田渡之南,即皇帝駐蹕之所也,壇塲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就其所增而高大之,又伐石以碑之,垂諸永久,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直與造化而同流也。豈特我小邦世世永賴,抑亦大朝之仁聲武誼,無遠不服者,未始不基於茲也。顧摹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不足以彷佛於萬一,謹載其大畧。銘曰:天降霜露,載肅載育。惟帝則之,并布威德。皇帝東征,十萬其師。殷殷轟轟,如虎如貔。西番窮發,暨夫北落。執殳前驅,厥靈赫濯。皇帝孔仁,誕降恩言。十行昭回,既嚴且溫。始迷不知,伊戚自貽。帝有明命,如寐覺之。我后祗服,相率而歸。匪惟怛威,惟德之依。皇帝嘉之,澤洽禮優。載色載笑,爰束干矛。何以錫之,駿馬輕裘。都人士女,乃歌乃謳。我后言旋,皇帝之賜。皇帝班師,活我赤子。哀我蕩析,勸我穡事。金甌依舊,翠壇維新。枯骨再肉,寒荄復春。有石巍然,大江之頭。萬載三韓,皇帝之庥。

人民英雄紀念碑
正面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背面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抗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碑
鄒魯
      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黨人死事者,其數不可稽。事后潘君達微收黨人尸得七十二,合葬之于黃花岡。由是有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稱。潘君亦黨人,自以未名捕;乃于危疑震憾之際,毅然出收死友之骨,可謂難矣。其明年,為中華民國元年,胡君漢民,陳君炯明相繼任廣東都督,議就當日合葬處修葺而整飾之。省議會通過經費十萬圓。二年亂作,遂不果。七年秋,滇君師長君聲濤始募修故墓,規模粗具。參議員議長林君森復募建碑亭及記功坊,俾不致湮沒于后世。然欲奉當日死事者姓名籍貫一一勒之于碑;事乃至難。蓋舉事之際務慎密,凡姓名籍貫,同事者非素識不能知,具亦不愿知之。故今日同事未死者,其所能舉,亦惟素識者而已。夫死事者既不止七十二人,即此七十二人亦不能盡舉其姓名籍貫,可不痛歟!魯與朱君大符,皆同事之未死者也。相與征集事實,臚所得死事者之姓名籍貫。林君森更約當日未死同事之在粵者胡君毅、何君克夫、吳君永珊、徐君維揚等,以確為之證,計得五十有六人。其中有姓名而無籍貫者,尚有三人。先行勒之于碑,而留空白,以俟續有所知,得以補勒焉。顏曰“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碑”。蓋埋骨者固七十二人,今日雖有所闕,固望他日能補而足之也。夫馬革裹尸,黨人之志。埋骨已非所期,遑論留名。今之為此,徒以為后人流連憑吊之資,于死事者固無與也。嗚呼!此役所喪失者,不特吾黨之精銳而已,蓋合國中之俊良以為一炬。其物質之犧牲不可為不大,然精神所激發,使天下皆了然于黨人之志節操行,與革命之不可以已。故不逾年而中華民國遂以告成,則其關系寧不重歟!然念國難之無窮,賢才之易盡,執筆作記,又不勝后死之感也。
中華民國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選自辛亥革命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第四冊)

(三)、廟碑
《遼陽圣廟重修碑記》
(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十一月)
      遼陽州治至圣廟,自國朝定鼎,與天下州縣同時修建,典至鉅也,工綦固矣。第土木之功,不能歷久常新。迄今百有余年,中間雖有官帑粘修,紳衿補葺,而風雨剝蝕,終難完整。于是,殿廡門垣,漸就頹圮。歲在癸卯,司鐸趙君蹙然不安,謀之郡尊克公。
公曰:此予守土者之責也。俟詳請國帑,庶幾大功克成。郡中紳士聞之,勃然興起,請于郡尊曰:某等讀書為業,蒙朝廷厚恩,一列青衿,則為之免丁糧,去差徭,幾諸優待,迥異齊民。某等自顧,豈有補于天地高厚之萬一哉。此皆圣世待士之仁,亦郡尊流宣化之善也。然非圣教之昭垂何以至此。濂溪周子有曰:孔子道高德厚,教化無窮,宜乎萬世報德報功之無盡焉。某等雖才疏力菲,不克承此鉅工;而報德報功之微意,素存于心。今日或少有所伸乎。愿共捐資,以成盛事克公色喜,乃捐俸首倡,紳士亦各量力輸金。乃擇人董理,時有貢生于師禮者,眾舉監修。于是,鳩工庀材,數月而蕆事。瞻注之下,內外煥焰,整齊嚴肅矣。爾時捐金已盡,未及勒石記其歲月。至辛亥,彭海元君、趙振鐸茲士,恐前功之沒,又勸捐刻碑,敘其顛末,庶來者鑒茲,相繼于不替焉爾。乾隆五
                                                十六年十一月敬立,王爾烈撰文。

《遼陽關帝廟重建東殿碑記》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八月)  
      遼郡城西關忠義廟,為一郡之勝廟。之東殿,奉張桓侯之神。乾隆乙未歲毀于火。今晉人趙大智等捐資修之。丙申八月工竣,神像奕然,輪奐一新,請記于余。余竊維關圣廟,貌遍天下;而張桓侯所在,皆配享鮮。有別為立廟者,豈侯之英名蓋世,誼篤忠貞,不足以南面而享血食哉!益生則相依,歿則相從,精誠所結,人皆知之。故祀之者,必從其志也。史稱,侯雄壯威猛,為萬人敵。當漢季群雄并起之時,豈不能獨據一方,而困頓流離,惟忠義之是守,百折不回。此豈得徒以武勇目之,歟志雖未就,而無慚于漢室,無虧于氣節。天下后世,雖婦人小子,皆震其名,是則足以。廉頑立懦,而廟貌血食之不絕矣。而豈區區攀龍鱗附驥尾,以幸取名者哉。余嘗過涿鹿經侯之故里,則專祠在焉。祠巍然踞高阜,喬木參天,下車敬謁,幽徑凜凜,但聞松柏吟嘯之聲。瞻仰遺像,不覺其膝之屈也。既而思之,侯之英靈,戀故土而睿睿焉。居此耶,蓋鄉人崇奉之,以為桑梓光固亦宜然。若侯之神則固,死生一致,惟是盡臣道盡弟道,常依依于昭烈忠義之左右焉耳。故配享者,從其志也。嗚呼,世之恃勇自恣,見利不顧義而氣誼不保,其終者仰侯之德亦可以風矣。殿舊址五間,今復如其制,爰為之記。俾人知從來立廟之意,且使董事者及捐資之眾,得鐫名于未焉。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充四庫全書處纂修官、乙未會試同考官、郡人王爾烈撰。

       《遼陽關帝廟重建旗桿補修戲樓及各工碑記》
      古丈人庸表德所重者,禮樂而已矣。故德厚而功崇,則高牙大纛,設棨戟施行馬等。威自別非以耀目也,禮不容以或輕也。則騶從鼓吹,居則聲伎管弦,生則笙歌以歡其燕享,歿則佾舞以侑其俎豆,非以娛目也。樂不容以或廢也,若關忠義夫子,生膺侯爵歿而千百余年尊崇,比于帝王則禮樂之隆,當何如哉。顧朝廷祀典,舉以春秋,雖極禮樂之備,而非其時,則不舉,以神不可瀆也,而公之威靈在,天下者所在之。民水旱疾疫必褥焉,無不思有以崇奉而娛樂之。癸不拘其時,則禮樂之出于流俗者,蓋不容以禁之也。故俳優侏儒雜優之戲,不足以言樂也。高幢繡幡,仙佛之供,不足以言禮也。豈不有褒于夫子,歟而行之,所在皆然者,亦見人心之尊崇正直,而夫子之功德垂于萬世者,有不容掩而已矣。茲廟之有戲樓、旗桿,由來已久。今晉人趙大智等,從而新之,又補修牌樓、西山門及社房五間。觀瞻益壯,而時時相與瞻拜祈褥,因以聚會歌舞,亦酬庸表德之意,爰記其事于石。俾后之嗣而舉者有所觀焉。
    
《重修陶官屯關帝廟碑記》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歲—)
      遼邑陶官屯關帝廟,其來已久。茲于乾隆丙申歲,因其舊而新之。新之者人也。正殿三間,繚垣完具。雖未能珠玉輝映,亦足以安神靈而伸祈報矣。夫公之廟貌遍天下,即窮鄉瘠土,無不崇奉而俎豆之況。此地人民富庶,衍沃膏腴,則其奉公之神,無替前人也。固宜顧吾恩之襄平,桃花米甲于東都,實此鄉所產,朝廷取之以供陵廟粢盛則,此鄉歲時祭享奉盛,以告豐潔馨香,益有加歟而公。當今日者,鎮撫久于荊州,熟習荊州風土。今湖廣地,諺云:“湖廣熟,天下足。”今舳艫相接,歲供天庚,皆與松花米相伯仲。雖此士非僧衣,水田嗚槔飛鷺,而平原繡壤,稱稏秋香,倘亦公所樂而安之者乎!而要之不在是也。蘇子曰:“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無所論而不在也”。記曰:古圣賢有功于民,能御大災,捍大患者,則祀之。公浩然正氣,充塞宇宙,豈徒御災捍患而已。而人能相感以誠,遂足以使寒暑風雨時,則此土頻歌,大有春秋報祀,歲致豐潔,豈天所至而然哉。
      廟既落成,請記于余,敬書始末,以畀之,聊記歲月云爾。

             《陶官屯關帝廟始建配房碑記》
      古之為祠廟者,正室以安神,其東西序。東西堂皆以藏祭器,備行禮。其實,鼎具爓熟,皆在門外,兩塾以內,蓋不敢為。室闥以備人之坐臥焉,所以表敬也。茲陶官屯關帝廟舊址,有正殿業經重新。而人復捐資,為配房幾間,以為歲時祭享會眾等,潔治祭品之所。蓋古者藏祭器之遺意歟。而兩塾內,不為室闥者,相戾何以表敬乎。而抑知不然,夫田家士鼓、蕢桴、歙豳、飲蠟,固非如清廟明堂之赫然,以肅觀瞻也。然向者茲廟止,有正室蠲吉行事,一切菜盛犧牲,皆露立以供之。或寄辦他處,既不無褻越而時,或風雨偶作,其喧雜于正室者,蓋有不免,則不敬莫大焉。且巋然上臨者,既已翚飛鳥革。而兩側乃無羽翼,觀瞻亦殊未肅。自村人修為配房,則神御高踞乎。穆清祭物,不來于萜屋,和風甘雨,清塵而無害;云合星拱,交映而可觀。于以奉神靈致誠,益與不為室闥者,異制而同意,豈有相戾者乎。且茲廟所祀者關帝。又非若吹豳飲蠟而已。今在郡邑中者,官修祠廟,皆有潔事之所。則此舉亦有所稟承,非以意為之也。而在此地為創始,以補前此所闕,不可以不記也。于是書之,使上石焉。王爾烈故里有一友,名常紀。常紀,字銘勛,號銘廷,又號理齋,盛京北90里棲霞堡人。其先世居山西,前明徒遼東。父常國材。常紀,乾隆甲子科(1744年)舉人,丁丑科(1757年)進士。選四川西充知縣,復遷崇慶知州。乾隆辛卯年(1771年),金川藩部會降蠻叛亂。時常紀在昔嶺,掌軍中糧餉。叛亂部至,常紀提刀迎擊,身遭十余處而死。遂入祀昭忠祠,蔭一子,立祠浣花溪岸,祀同死難者。常紀生前,著有《愛吟草》、《愛吟前草》。后來,其所蔭之子常承武,以太學生授直隸唐縣知縣,為其父二詩集有請于王爾烈。王爾烈序并刊之。由此,王爾烈又留下四篇文字。

    《校刻常理齋愛吟草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歲九月)
      今昭忠祠享祀金川死事諸臣,吾鄉常君紀與焉。常君號理齋,家于盛京城北九十里棲霞堡。為人貌奇偉,性尚慷爽,文思清拔,尤嗜吟詠。余蚤年耳其名,介同學高君惟欽,茲君星圃以訂交。丁丑,理齋登進士;丙戌,謁選銓曹,時余以計偕入都,朝夕過從,縱談古今,益服君之學識卓邁,殊不可及。既而余以不第去,理齋遂捧檄入蜀,余方以百里其所優為而以波清才逸氣,遇山水之奇,將有所發抒,此行為不虛矣。何以不數年而金川構逆,理齋竟死于賊。余初聞之,竊嘆夫豕突狼奔之際,玉石俱焚,知其臨難之狀何如也。是時,余已入翰林,求之國史昭忠傳,則但云登春遇害,別無記載。此外無可問詢,惟付之太息而已。
乙未,余以先君憂歸里,理齋之弟顯齋純,聞之馳至余家,言已具衣冠以葬。苛蒙贈諸典,請書黃將勒石表于墓,且以墓門綽楔大字求書。余欣然為之,薰沐敬題,署名于后。然意理齋必有著作藏于家,顯齋固未之省也。丙申之冬,余特造其廬,以猶子禮請見太翁,至墓所,則已穹碑屹然,翁仲華表,森嚴壯觀矣。再拜哭奠,為欷歔久之。
      既夕,太翁留宿乃遍出家人以次環列,語昔嶺事,因得悉其在賊中提刀上馬,裂眥罵賊諸情狀,不勝驚嘆。以為向之所期許,今果不虛,而為之抱憾,無可如何。迄于今理齋之歿,已十余年矣。嗣子已壯,以蔭授直隸之唐縣宰。恂謹不墜家聲。
      念余為父執,且曾以著述為問,乃以所掇拾其先人諸遺稿,請為校刻。檢之得《愛吟草》一卷,讀之且悲且喜,曰:“何幸有此。”蓋自丙戌別后,其身所經歷,其才所展布,皆宛然如親見之。而余曩者所嘆然于懷,無可表章,庶藕此以少為償矣。乃丞為之校錄付鐫,并敘其始末,以冠簡端。其余尚有詩一冊,皆未定稿,殘闕紊亂,姑俟徐為編輯,以成全璧云。張君洲與余素未相識,觀其所敘錄,及寄示元亭給諫應山令二書,惟恐其烈跡淹沒,義形筆墨,其于友誼亦篤矣哉。王元亭,名猷,義州人,壯終少廷尉。高惟欽,名德峻,庚辰孝廉。茲惺圃,名國璋,戊戌進士,官農曹,此皆與理齋相契合者,每共話理齋之事,思有所表揚。今乃先后物故,獨余以六十有余年,與其蔭嗣往來,手把遺編,俛仰今昔,可慨也夫,亦幸也夫。時乾隆五十有三年,歲次戊申陽月遼陽王爾烈瑤峰氏,書于順天府府丞官署。
          
《續刻常理齋愛吟前草序》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戎歲仲春上浣)  
      余所梓常理齋愛吟草,乃甲申以來,理齋赴選入都,至西充所作。西充以后,軍務倥傯,篇什有無,所不可知。而其嗣君衣軒所攝拾于慈氏敗簏中者,尚有詩近百首,皆丁丑榜后,需次里居,朋友唱酬,流連景物之作。字多蠅頭小草,間有闕殘,知未為定稿也。而其中深情雅韻,發于自然,足以見胸懷之灑落,學養之深純。異日感頌在民,臨難不奪,蓋基諸此,因不可廢也。且在衣軒既痛其先人之歿,時方幼沖,今日抱恨終天,無可申慕,而此詩得于故紙,幾成灰燼,手澤幸存,零縑碎墨,皆所寶惜,因盡以質余。余蓋如逢故友于數十年之前。每讀一篇,三嘆不忍釋手,乃為補綴,悉以付梓,命之《愛吟前草》,另為一卷,以別前刻,所以成衣軒之孝思也。庚戌仲春上浣,遼陽王爾烈識。


《附刻慈惺圃寄常理齋詩序》
                               同年是歲仲夏,王爾烈作
       慈惺圃,名國璋,字奉峨,惺圃其號也。與常理齋居相近,同學素契時,相唱酬。癸酉(1753年)惺圃舉于鄉,理齋猶未第也。及理齋仕蜀,惺圃尚家居。郵筒往來,遙為賡和,不異曩時。至戊戌(1778年)惺圃始捷南宮,官農曹,而理齋死于難,已六年又七年,惺圃亦卒于京邸矣。惺圃之逝也,一子方幼。理齋之蔭嗣衣軒,已為唐縣宰。
聞其喪來吊,見書笥紛然狼藉,家人舁敝簏于庭,將焚廢紙。衣軒恐其有當存也,止而檢之,則《愛吟草》、《殉節錄》及惺圃自為詩,俱雜于其中焉。衣軒得之,大驚,且悲且善,因寶持以付余,余既為之刻,理齋諸詩。而惺圃之詩,分年編錄,觀其庚寅(1770年)草,有寄和理齋詩。然后,知《愛吟草》之所以幸存者,理齋之寄之也。觀其癸巳(1773年)草,有哭理齋八首。然后,知殉節錄之所以幸存者,以惺圃訪求而珍藏之也。噫,二人生前莫逆,情見乎詩,而是詩同出于故紙中。其不為灰燼者,幾希以理齋之清才峻節,天固不忍沒,亦豈非惺圃在堂之魂魄有以護持之。而然耶用,是于惺圃之詩有關理齋者,節錄而附刻之。若其全詩則俟,別為匯梓焉。乾隆庚戌(1790年)仲夏王爾烈敘并書。
  
《集錄〈愛吟草〉題跋序》
同年是歲仲夏,王爾烈作
      余既刻常理齋《愛吟草》及《殉節錄》,以示京師士大夫,見之者無弗賞嘆。于是,欣然各為題跋,箋楮之投。殆無虛日,積久漸多,遂成卷軸。余既一一檢讀,隨以付梓。凡如干續來者,猶未已也。夫昔嶺之事往矣。理齋之著作,其散佚者亦多矣。越十數年之久,蔭嗣克家遺筆,忽出于塵埃,烈跡不埋于灰燼。一旦冠裳之族,各有一理齋在心目間,而命筆抒詞,使理齋之才華氣節,烜赫如昨日事,豈偶然與故,是錄也。可以上承昭忠慰忠之表章,可以下為孝子賢臣之風勵。而或長篇鉅什,或古調清歌和平之音,則一唱三嘆。慷慨之氣,則激羽刻商,非泛然之作也。固宜壽諸棗梨,傳于不朽。若其篇次,則隨收隨錄,不復以官階科第為后先,所以俟續至者于無窮也。庚戌(1790年)仲夏王爾烈敘并書。

法泉寺碑文
  靖遠縣東有山,曰紅山。山之隅有寺,曰法泉寺,靖虜姨儒學訓導撰。
      欽差鎮守固原靖虜等處,參將都指揮使金其等,吏部聽選賢生□□□□□□姑□□□□□□律,紅山寺古法泉禪寺也,距縣城約半舍,山水清奇人跡罕到創始則未□□□□□□時但□□□□□□崇寧五年。
  欽賜復牒五百道至會州大紅山岔法泉禪寺差管事僧黨真巴押赴西安州□景云寺,此寺之立已在崇寧之前矣。古有石殿七龕曰釋迦殿,曰三十佛殿,曰千佛殿內各佛像森然,但塵久埋沒,金碧肅落。東南山麓有一泉自涼而甜其味美,古寺號法泉蓋取諸此世易時移陵變谷千叢林雖是人鮮敬迨焉。
  英宗龍飛之三年戊午以古會州更置靖虜衛,都閫房公貴奠安于茲,以時訪古幽果登其他都元人明說聿新建之善念善心許之。言越明年巳末適有僧人桑加班丹者受學于大慈法玉已游方撰列宣和大同更隱仙人禪寺興起,虜房公知其可興有為卑辭固靖因托以考終已志之辭僧可其請膀留乃恢拓舊址增飾故以文對碑人協力贊衷又明年庚申風究度殿基于正龕前得銅鼎一枝重三十斤上大元至正三年造唐宋演度法門知是寺在元未時世尚存矣寺宇既修人心漸禮捐財助力風無虛日景泰年始新建正殿內塑釋迦尊師無量壽諸佛及阿難迦葉菩薩忿眾像將以祝延。
  圣壽之所特以為將喜人心之也□□申暈飛金碧交映往來游客無不留題正殿前左面西曰禪院鳥鳴徑堂聲僧人早勤鋤地忙羅漢洞禪堂萬丈花果蔬畦層層疊疊出出望元如畫宛一仙境也以故人心敬仰遐邇皈依佛門隱法,□□□□□
 法泉禪林碑記
  大佛殿門口有一石碑,系明代萬歷三十四年所立。碑的正面所記內容為法泉禪林圭峰禪師修道事跡,背面為立碑時靖遠地方信士們捐款者的名字。因背面名字殘缺不全,不再一一錄述,只將碑文正面內容刊出:
  法泉禪林圭峰禪師道行碑銘
  崆峒散人禎齋陳麟拜撰
  沐手
  本衛儒學生員田成校錄
  粵自漢明之世佛法入中國,貝葉靈幸,福國庇民。迄今千百余年后之徒游具教者,或振錫諸方,或遁跡林野,雖行止萬殊,靜躁不同,均之戒行堅持咸為沙門中可尚人也。師,字圭峰,法諱玉,陜西西安府浦城縣武漢氏子。幼聰明才智明多穎異,性約而形偉,質樸而心慈。始禮終南山虛庵和尚披剃受業。數載。自嘆曰:比學莫非般苦體像也。遂慕靜慮詣入佛崖。芟茅結廬,飯蔬飲水,精研淬勵,孳孳有年。時夜跌坐,忽遍體清涼,并此色身而忘所在,目光輝煉壁而視夜猶晝也。奄旬,一僧長眉皓發,策杖只履,一日偶至師,徐曰:前事僧曰:嘻滋汝精勤所致暫息塵勞,直化乍戶耳慎,勿忘勿耽,直須吐卻。師唯唯。于是一瓶一缽別入佛崖,跋涉京都厭壽、廣善二壇、漸次領牒受蠟。后凡天下名山,大剎諸善知識,不遠千里,無不精益。遙聞五臺大千法師,法師大振,千枝圍繞。師游謁座下,遂解包囊,隨眾參學。故佛祖國統一授予業就中覺慧,無上宗教,并皆了了矣。既而思返終南,不意業力使然,漸住漸移,卒至靖虜,本郡檀越處誠奪敬禮,師隨機教訓多方,導掖如是。故傾意留住法泉者無緇素皆然。萬歷乙酉歲,師瞻右巖下云峰溪水無非般苦妙趣,草徑石渠總是菩薩堤要路,乃糾諸善捐金覓工鑿二石洞,各方廣數丈,一奉滲金如來水陸畫像,一作禪堂迎賓客,左右巖窟數舍,東西齋室久楹,禪堂之南危樓為置經藏,山門之上,覆杰閣以峻,關防更燈廚逕砌,無不壯麗于戲。宋崇寧以后,明正統以后所未備者大創建于今日也,非師道行之力,何克有此宜科?天祚之年俾慈云法雨沾被無窮。胡以微疾不起,臨終詔徒囑之,徒曰:望師垂示。師曰:吾自覺以來,真靜界中不忍著塵,身后大事汝其勖之,言畢端坐而逝,萬歷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是也。徒暨檀越奉樞龕入塔,有徒祖道懇余為銘。共于師相善受教,以故不辭為銘曰:師自入空門,多所行慈濟,戒體精且堅,不虧方寸地。宗教悉爾通,主席三花會,壽齡今幾合,七十復右四。創建菩提場,千載作福地,云胡一報身,只此歸真際,形骸入法塔,名梓傳燈記。
  靖虜衛軍政掌兼清軍指揮同知雪庵趙相普篆額
  欽差分守靈州地方參將都指揮烏蘭后臺吳繼祖閱撰
  本衛儒學生員復初趙率性畫丹
  大明歷三十四歲次月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東嘉祥:曾子廟
《碑文、悼文、祭文 、挽聯選 編》簡介
歷史遺跡|北惠濟廟與雍正御碑亭
「新鄭」后周世宗柴榮陵——一代明君
橋山之碑...阿 瑩
曲阜“少昊陵”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康市| 花垣县| 黄龙县| 康保县| 四会市| 鄂托克前旗| 门源| 阜阳市| 陆川县| 射洪县| 泰顺县| 兴隆县| 靖远县| 健康| 宜川县| 调兵山市| 阿尔山市| 芜湖县| 宝丰县| 饶阳县| 西充县| 来安县| 天水市| 长子县| 东兰县| 和林格尔县| 靖安县| 靖边县| 呼玛县| 霍山县| 修武县| 景宁| 乐平市| 日喀则市| 大田县| 贵南县| 阿拉尔市| 綦江县| 安塞县| 长岛县|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