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吳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細末,加少許面粉與醋調和,做成面餅,將藥餅蒸微熱敷雙側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時。若半夜腳心發熱,則火氣下行。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取黃連30克、吳茱萸20克,共研細末,混勻貯瓶備用,貼敷時取上藥適量,加火醋調成糊膏狀,晚上睡前敷于雙側涌泉穴,然后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貼敷一次,3次為一療程。
生附子30克,研為細末,用時取上藥適量,加水調成糊膏狀,敷于雙側涌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本方對腎陰虧損型牙齦炎療效較好。
取苦參、蒼術各30克,共研為細末,用時取上藥適量,加米醋調成糊狀,敷于雙側涌泉穴,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本方用于濕熱型小兒腹瀉療效較好。
取吳茱萸100克,龍膽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礬3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每次用上藥適量,加米醋調成糊狀,貼敷于雙側涌泉穴,覆蓋紗布,膠布固定,兩日一換,1月為一療程。
取白芥子9克、雞蛋清1個,將白芥子研成細粉,然后用蛋清調勻,分成兩份,敷于雙側涌泉穴,1小時后取下。本方有較好的退熱效果,適用于高熱者。
取黃連30克,研成細末,用時取上藥適量,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敷于雙側涌泉穴,覆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一次。
取吳茱萸30克,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每次取上藥適量,用醋調成膏狀,敷于雙側涌泉穴,再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取黃柏、丹皮、山梔、廣郁金各15克,大蒜適量,共搗爛做成餅狀,敷貼于雙側涌泉穴,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一次。
制南星30克,生蒲黃12克,老醋適量。
用法前2味藥研細末,以老醋調成糊餅,包敷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時易之。
小兒流口水,中醫稱為小兒滯頤,多因脾胃濕熱,廉泉不約或脾胃虛寒,不能收攝津液所致。本方可平調脾胃寒熱,包敷涌泉穴,乃上病下取之意。
取巴戟天、補骨脂、仙茅各10克。
制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加入適量食醋調成稀糊狀,分成2份。
用法將調好的藥膏貼敷于雙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連續用藥5~7天。
功效溫陽補腎,適用于腎陽虛所致的陽痿。
取龍骨、牡蠣、芡實、沙苑蒺藜各30克,五味子、龜板各20克,菟絲子15克。
制法將上藥共研細末,調勻,裝瓶備用。
用法每次取藥末適量,加入食醋調成稀糊狀,貼敷于雙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補腎固精,適用于遺精、早泄、腰酸耳鳴、倦怠乏力等。
取水蛭9條,麝香0.3克,蘇合香1克,蜂蜜適量。
制法先將水蛭烘干,研為細末,再加入麝香、蘇合香共研細末,調勻,加入適量蜂蜜調成稀糊狀。
用法當陰莖勃起時,取調配好的藥膏貼敷于雙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一般用藥3~5次后,即可使病情得到緩解。
功效活血通絡,適用于陽強不倒。
取水仙頭1個,大麻子30粒。
制法將大麻子去殼,與水仙頭一起搗爛成泥糊樣。
用法取調配好的藥膏貼敷于雙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連續用藥7~10天。
功效通絡利濕,適用于老年性前列腺肥大。
取吳茱萸、蜂蜜、黃酒各適量。
制法將吳茱萸放入鍋內以文火翻炒,炒至藥物呈灰白色或白色時將鍋移開,冷后研末。每次取吳茱萸末30克,加入適量的黃酒、蜂蜜調成稀糊狀。
用法將調配好的藥膏貼敷于雙足的涌泉穴和腹部的中極穴(臍下4寸)上,藥膏厚度約5毫米,外以軟塑料膜覆蓋,膠布固定。這樣可以保持濕潤,增強藥效。隔天換藥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停藥3~5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一般用藥3~5周疼痛消失。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