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坤卦類道家醫方
 第四章 坤卦類道家醫方
坤卦,易經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又說“坤,地也,萬物皆致養焉。”可見,坤為土,《黃庭經》曰“脾部之宮屬戊己。”戊己屬土,故脾亦屬土。所以坤卦可代表脾。
中醫學稱“脾主運化”,《黃庭經》指出“脾消谷散氣”醫、道都認為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水谷之營養,并運輸到全身,滋養各個臟器,即易經謂“萬物皆至養焉”。說明脾為人體氣血之源,所以氣虛或氣血虛應健脾補脾,使氣血之源泉不竭。《黃庭經》說“金木水火土為王,......上秉元氣年益長。”又說“脾長一寸掩太倉,......長精益命賴君王。”所以補脾益氣還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消化不良,從健脾入手,可以回復脾的“消谷、運化”功能。脾還運化水濕,運化失常,水濕困脾,消化吸收障礙,可出現口淡無味、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病癥。
脾旺不受邪,益脾養正有防御外邪之功能。正如《黃庭經》說“明神八威正勝邪,是為脾健在中宮。”
脾開竅于口,《黃庭經》也說“口為玉池太和宮”所以口腔的疾病也可從脾論治。
凡治上述與脾有關病征的道家醫方,都屬坤卦類。
第一節 治氣血之源匱乏方
脾為氣血之源,脾虛則氣血之源匱乏。可表現為脾氣虛,氣血虛等癥候。
脾氣虛證,可見面色無華,四肢倦怠,少氣懶言,不思飲食,食后腹脹,舌質淡苔白潤,脈緩乏力;脾氣虛甚者,除見脾氣虛的上述癥狀外,還出現脾不統血的各種出血癥如崩漏、月經過多、便血、尿血、紫斑等。
氣血虛癥,出現脾氣虛癥的同時兼見面色萎黃、唇色淡白,爪甲枯黃、頭昏眼花、心悸失眠等正。
脾為五臟六腑之王,后天之本,五臟六腑賴脾所化生的氣血供養,先天之本也靠后天之本資助。因而脾虛可致全身臟器虛衰而衰老,正如《黃庭經》說“上乘元氣年益長”“長精益脾賴君王”元氣、元精雖根于腎
,但元氣、元精的氣充盛則仰仗于脾,故補脾可抗衰老,延壽命。
現選載道家洽療睥氣虛氣、氣血虛、補脾延年的醫方如下
一 道藏白術膏
白術十六兩 用水煎透,煉蜜收膏。每晨用米飯煎服三五錢,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
據《道藏精華洼宮秘方大金》載補脾益氣兼理諸虛坎食無味精神短少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肌肉消瘦,以及脾濕下注之癥并皆治之

按 白術是脾家圣藥,是補脾益氣,健脾除濕之專劑,凡脾氣虛證、脾虛濕困證,非它莫屬。白術以浙江的磐安為上品。單用白術熬膏主治脾虛證,一般中醫方少見。
二 九轉長生神鼎玉液膏
白術(氣性柔順而補,每用二斤,秋冬采之,去精皮),赤術(即蒼術也,性剛雄而發,每用十六兩,秋冬采之,去精皮)
二藥用木石臼搗碎,入缸中,用千里水(河水、山泉亦可)浸一日夜;次入砂鍋煎汁一次,收起,再煎一次;絹濾渣汁,去渣;將汁用桑柴火緩緩煉之,熬成膏。瓷罐盛貯封好,入土一二日出火氣。擇天德日,服三錢一次,白湯調下,或含化俱可。久服輕身延卑年,悅澤顏色。忌食桃李蛤海味等食。
更有加法,名曰“九轉”
二轉加 人參三兩,煎汁十二次,熬膏,入前膏內。名曰長生神芝膏。
三轉加 黃精一斤,煎汁熬膏,加入前 膏內。名曰三臺益算膏。
四轉加 茯苓、遠志去心,各八兩,熬膏,加入前膏內,名曰四仙求志膏。
五轉加當歸八兩,酒洗熬膏,和前膏內。名曰五老朝元膏。
六轉加鹿茸、麋茸各三兩,研為末,熬膏和前膏內。名曰六龍御天膏。
七轉加琥珀紅色如血者佳,飯上蒸一炊,為細。末,和前膏內名曰七元歸真膏。
八轉加酸棗仁去核,凈肉八兩,熬膏和前膏內。名曰八神衛護膏。
九轉加柏子仁凈仁四兩,研如泥,加入前膏內,名曰九龍扶壽膏。
按本方出自明代瑞南道人《飲饌服食箋》九轉是以白術、蒼術為主藥的九種膏。二術均為健脾益氣藥。白術性柔,滋補力強;蒼術性烈,偏于燥濕。二術合用,健脾燥濕,維持脾的運化功能,以固后天之本。適宜于肥胖濕重之人,常服有減肥輕身、延年益壽之功效。天德日服食更有利于健脾益氣,天德日是吉日,源于《黃帝蝦蟆經》,后世多用天醫日,說明道家醫方十分注重時間治療學。
長生神芝膏,適宜于脾氣虛者,其補氣之力更強。若氣虛不重,以黨參易人參為好。
三臺益算膏,黃精養脾陰,適宜于脾虛兼咽干津少的患者。
四仙求志膏,茯苓、遠志化痰通竅,適宜痰濕重,記憶力減退者。
五朝元老膏,當歸補血,適宜于脾虛血少者。
六龍御天膏,鹿茸、麋茸補腎壯陽,添精補髓,適宜于脾腎陽虛,精虧陽痿者。
七元歸真膏,琥珀化痰寧神,適宜于脾虛兼血瘀心悸失眠多夢者。
八神護衛膏,酸棗仁寧心安神,適宜于脾虛兼失眠者。
九龍扶壽膏,柏子仁養心潤腸,適宜于脾虛兼in
心陰不足,或兼有便結之老人。
總之,以二術健脾為主,針對患者各自的體質和病情,選擇適宜的膏滋。醫者還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仿此加入其他針對性的藥物。關鍵是要有脾虛的主證,所加配之藥則是針對兼癥的。
道家養生學十分推崇服食蒼術,認為常服食蒼術可以抗老延壽,如葛洪在《抱樸子內篇》載“南陽文氏,漢末逃難胡山中,饑困欲死。有人教之食術,遂不饑。數十年乃還鄉里,顏色更少,氣力轉勝。故術一名山精,《神農藥經》所謂“必欲長生,常服山精”是也。葛洪《神仙傳》還舉了一服術強身的病例,陳子皇得餌術要方,其妻姜氏得疲病服之自愈。顏色氣力如二十(歲)時也。陳子皇本人也堅持長期服術,后入霍山得道。
明代瑞南道人還介紹了著名道士崔野子的方法:于潛術一石(約3000克)洗凈搗之,水2石,漬一宿,煮減半,用清酒五升(約30克)重新煮,取一石絞去渣;更微火煎熬,納大豆末二升,天門冬末一升,攪和丸如彈子。旦服三丸,日一。或山居遠行代食。耐風寒,延年無病。(此法較為可取,以天門冬抑制蒼術之燥烈之性,以大豆增強其益脾補氣功效。蒼術又可制約天門冬之滋膩礙脾。大豆之產氣壅中。如此相輔相成,可長期服用而無副作用。
三 真人駐年藕華方
蓮實 雞頭實 藕
八月上戊日取蓮實,九月上戊日取雞頭實,十月上午日取藕。各等分,陰干百日治之,正月上寅日,井華水服一方寸匕,日四五,后飯服之,百日止。主補中益氣力,養神不饑,除百病。久服輕身延年。
按此乃唐代養生家服食方,載宋代道學典籍《云及七簽》中。蓮實即蓮子、蓮米,雞頭實又名芡實。蓮子補脾養心,為治心脾氣血不足、體虛心悸失眠之妙品。芡實補脾利濕,固精益智,藕補中益脾,增氣力。此三味相配,共起健脾益氣、養心益智,固精強腎之功。充分發揮脾為王以養他臟,后天養先天的作用。本方在采集和制作上十分強調時間,采集要求在金秋季節,連藕芡實完全成熟之時,并且要在上旬戊日脾土旺盛之際。采藕于十月上旬午日者,是因午日為心火旺盛之時,此時采藕是以火生土之意。這是時間生物學的具體應用,也是道家醫學的一大特點。
四 脾家諸病方
胤丹36分、白術24分、甘草12分、豆蔻13分,去皮。
上四位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一服15丸,日再服,加至20丸為恒。忌桃李、蒜、生冷難消化之物。
主治脾虛消化不良、氣血不足之證。
按此方是唐代道家醫家蘇游收載在《三品怡神保命神丹方》的道家健脾方,該書所有方都用胤丹,胤丹含鐵可補血,但若食欲極差,消化不良者,以不用為宜。因含鐵的胤丹難以消化,若脾虛氣血不足,需用胤丹,本方加神曲,則可助鐵的消化吸收,脾虛兼氣血不足之輕癥患者可服用本方,重癥需另選乾坤膏一類,方可勝任。
五 乾坤膏
當歸四兩、熟地四兩、黃芪四兩、黨參四兩、桂圓二兩、枸杞二兩、升麻二兩、肉蓯蓉二兩。
以上共煎透,煉蜜收膏。
按 此方是《道藏精華--清宮秘方大全》收載,主治氣血虧損,
榮衛虛弱,肌肉消瘦,倦怠嗜臥,飲食少思,面色憔悴,婦人赤白帶下等癥,凡是由氣血虧虛而致,此膏悉能治之。每服三五錢,開水沖服。
本方與《濟生方》中的歸脾湯相近,同為補氣血之劑,但此方滋補力更專更強,歸脾湯是根據“心主血、脾統血”的理論制方的。本方則是根據乾天坤地,上下相交,而成泰卦之理論設計的。當歸、熟地、枸杞、桂圓補血,屬陰代表地,黃芪、黨參、蓯蓉補氣,屬陽代表天。配一味升麻使地氣上升,天氣必然下降,因而形成泰卦。泰者吉祥安泰也,上下交通、陰陽平衡,氣血充足,身體就安泰舒適了。可見雖同為補氣血之劑,適應癥也相同,所依據的理論不同,方劑組成上就各有特色。
六 九真中經四鎮丸
余余糧四兩、真當歸一兩、熏陸香一兩、人參一兩、雞舌香一兩;
丹砂四兩、甘草一兩、青木香一兩、干地黃一兩、詹糖香一兩;
茯苓四兩、白術一兩、干姜一兩、放風一兩、云母粉一兩;
麥冬去心四兩、干棗膏一兩、附子一兩、胡麻一兩、龍骨一兩。
以上四組藥先制作第一組,將禹余糧搗細后,再與其余四位合研及細為散;第二組先搗丹砂,再與其余四味合研究、成散;第三、第四組將五位共研成散。最后將四組散劑混合,反復搗忤,加白蜜四升,白蠟十二兩,煉蜜為丸(白蠟殼封裝)。每隔二日服一丸。宋代道書《云笈七簽》載本方常年服食,可以除百病,令人不老,白發轉黑、齒落重生,面目悅澤
按《九真中經》是漢代裘玄仁傳出的道家經典,主要論述中央黃老道的修道方法。“脾執中央以灌四旁”本方就是據此理論,以補脾益氣血為中心,兼補其余四臟。本方溫補而不燥,配諸香藥以利于礦石類藥物消化吸收。現代分析禹余糧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云母含鉀、鎂、鋰、圭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龍骨含鈣鐵鉀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唯丹砂含硫化汞,對人體有一定毒害作用。所以本方除丹砂外,是健脾補氣血植物藥加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而成,對脾虛氣血不足,臟腑功能衰退者有較好功效。
方中熏陸香即乳香,雞舌香即丁香,詹糖香是詹糖樹的枝葉和花,李時珍說“如茉莉花香”這些香藥在當時多從印度或東南亞進口,為道醫所喜用,說明道醫家不故步自封,不閉關自守,無論三教九流古今中外,只要是有益的東西均可拿來為我所用。
七 老君益壽丸
白術四兩、干姜一兩、茯苓半兩、石斛半兩,天門冬五兩,熟地二兩、天雄半兩、附子一兩半、(天雄、附子均炮去皮臍)桂心半兩、柏子仁半兩、山茱萸半兩,五味子半兩、肉蓯蓉一兩(酒浸去皮皺)杜仲半兩菊花半兩 牛膝半兩、蛇床子半兩 石葦半兩(去毛) 菖蒲半兩 桔梗一兩 放風一兩 細辛三分 遠志一兩 云母粉半兩澤瀉一兩
以上搗,羅為散,平旦酒服三錢,冬月日三服;夏平旦一服;春平旦、日暮各一服;藥后十日知效,二十日所苦覺滅,三十日氣力勝,四十日諸病除。六十日身輕體健,......
按本方系宋代道家收入《云笈七簽》的唐代道家醫方。這是根據《黃庭經》“脾長一尺掩太倉,中部老君治明堂”“脾中之神游中宮,朝會五神和三光。......通利六腑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為王。”即以脾為中心,調補全身五臟六腑的理論而制定的。以白術、干姜、茯苓、石斛補脾陽養脾陰為中心,輔以調補腎氣(腎陰腎陽)的附、桂、熟地、山茱萸等味,由細辛引入少陰腎經;配柏子仁、五味子,由菖蒲、遠志引入心經;伍菊花引入肝經;伍桔梗、防風引入肺經。如此補脾為主兼補五臟,是本方的特點。因為是養生方,基本上屬于平補之劑,但溫陽藥居多,故陰虛陽亢者,不宜長期服用。
八 百齡丸
黨參、當歸、白芍、陳皮、枳殼、虎骨、各二兩,白術、茯苓、香附各四兩,丹皮、川貝、澤瀉、鹿角(膠?)甘草各一兩,馬錢子二錢。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老人服之腰腿有力,身體輕健,益壽延年,;中年服之,開胃健脾,多進飲食,強筋壯骨,增添臂力,至老猶壯;幼兒服之消化水食,活潑可愛,;婦女服之活血通經,寬中理氣,經脈暢調。
按 此方載<《道藏精華清宮秘方大全》,方名“百齡丸者,一是指各種年齡男女老少均可服用;二是本方健脾柔肝,氣血雙補,可使人延年益壽。方中以四君子湯健脾益氣為主,以歸勺枳香羊肝血疏肝郁為輔,兼除濕化痰,強筋壯骨,鎮痛。因而適應癥廣,凡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膨悶飽脹;肝郁血虛,氣逆不舒,兩脅發脹等脾虛肝郁正,最為相宜,若兼咳嗽痰喘,土不生金之證;或兼筋軟骨弱,肝筋失養,土不培木之證,;或風濕深入筋骨疼痛之證,均可服食本方。方中虎骨可用狗骨代。若無筋骨關節痛,虎骨、鹿角、馬錢子均可不用。
九 保合太和丸
白術去盧,抄,當歸酒洗,各四兩。茯苓去皮,白芍酒炒,各二兩,人參、山藥、陳皮、連肉、姜半夏、枳實麩炒,神曲炒,麥芽炒,山楂去子,香附炒,黃連姜汁炒,龍眼肉各一兩,炙甘草五錢,白豆蔻仁三錢。
共為細末,荷葉煎湯,下大米煮稀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臨臥米湯下。
按保和太和丸,乃依據《易經》曰“保合太和,亨利貞”太和指陰陽調和的沖和之氣,《太上老君中經》說“太和者,天之魄也,自然之君也。”本方健脾益氣,所益之氣正是沖和之氣,使人體氣血和調,陰陽平衡之氣。既調補氣血,又消導化食,宜于脾虛氣血不足胃納不佳者,與朱丹溪的保和丸純為消導之劑不同,此方久服不傷胃氣,特適宜于老人。
十 太玄草五行丹
人參、菖蒲、地黃、巨勝、黃精各等分
同蒸三日三夜,取出曝干,為末,煉松脂為丸,梧桐子大。日七服,溫水下七丸。七日成真氣,氣血滋養身體筋骨,精固神定耳。
按此方出自宋代道書《太玄寶典》原方載“東方之靈,人參也;南方之靈,菖蒲也;中央之靈,地黃也;西方之靈,巨勝(黑芝麻)也;北方之靈,黃精也。”可見該方是取五方草藥之靈組成,五方統于中央,所以本方實是以補脾為主,兼養四臟,氣陰雙補,氣血雙補適宜于氣血陰陽俱不足的患者。不溫不燥,不寒不熱,亦可作平時的滋補強壯劑。
元方所言本方之效力謂“七日成真氣”,即連服七天可以補真氣。《內徑》謂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真氣又名元氣、正氣,內養五臟六腑,外御病邪入侵。本方健脾補真氣,正是脾旺不受邪之意、。脾旺不僅不受外邪,對內邪亦可戰而勝之。如內生痰濁淤血成積,就屬于內邪。脾旺可使痰濁淤血之積化為無形,即所謂養正積自消。今人就有據此理論,以健脾為主治療癌癥取得顯著成效者。本方對癌癥患者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增強免疫系統殺滅癌細胞的能力。
十一 太玄靈草換肌方(略)
第二節 治脾失建運方
《黃庭經》指出,脾主消谷散氣,中醫學認為脾主運化。若脾失建運則不能消谷散氣,易為水濕所困。水濕停聚中焦則為濕阻之消化不良,;水濕下流于腸則為泄瀉。道家治療脾失建運所出現的各種病癥,也有不同于一般中醫方的道家醫方。
一 風后四扇散
蒼術二兩、干姜二兩、干地黃五兩、石菖蒲三兩、桂心三兩、五靈脂三兩、仙靈脾三兩、松脂三兩、澤瀉三兩、云母粉四兩。
以上十位,如法搗研。以白蜜和而成丸,i以酒飲服,一日十丸。
按:本方是唐代霞棲子盧遵元《太上肘后玉經方》之坤卦方。風后是民間傳說掌管風的娘娘。風后手持四把扇,扇子一扇,風就刮起。風能勝濕,所以本方是主治濕氣困脾所致的脾失建運。以蒼術健脾燥濕為主藥,其余諸藥輔助、脾坐中宮主運四臟,濕邪襲心以桂心、菖蒲之芳香祛之;濕邪傷肝以五靈脂活血化之;濕邪犯肺以干姜溫而解之;濕邪損腎以仙靈脾振之,以澤瀉利之。如此以脾為中心的五臟之濕邪均得以解除,但恐辛溫燥烈芳化之品傷及脾之營血,故用地黃、云母、松脂佐之而成為祛邪不傷正的平和之劑。對濕邪困脾出現脘腹脹悶,不思飲食、口粘不爽,四肢面目浮腫,大便溏瀉,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濡者有健脾燥濕之功效。濕化為痰貯肺兼見咳嗽痰多之癥,濕邪化痰蒙蔽心竅兼見健忘心悸之癥;濕邪犯肝筋兼見筋骨關節酸痛之癥;濕邪下注于腎兼見水腫小便不利之癥,均可治之。對于痰濕肥胖患者,長期服食有輕身延年之功效。
方中云母和松脂,今不常用,卻是古代道家養生家常食之品。如宋代道家典籍《云笈七簽》載“真人服食云母方”“搗蔥莖絞取汁二升,桂一升,搗;下篩云母一斤,粉之;三物都合成竹筒中;蒸之炊一石米,頃一日化為水,出凝之曝干,治。服一方寸匕。”古道士將服食云母之作用神化,但云母含鉀、鎂、鈣、硅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食之無害。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則云母煮粥食,有他《晨興》一首為證:宿鳥動萬林,晨光上東屋。銅爐添早香,紗籠滅殘燭。頭醒風稍愈,眼飽睡初足。起坐兀無思,叩齒三十六。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
瑞南道人《飲饌服食簽》專門載了服松脂法:今選其一:采上白松脂一斤,(松脂即松香),桑灰汁一石。先將桑灰汁一斗,煮松脂半干,將浮白好脂轆入冷水,侯凝,復以灰汁一斗煮之,又取如上,兩人將脂團園,扯長數十遍,又以灰汁一斗煮之,以十度煮完,遂成白脂,研細為末,每服一匙,以酒送下。空心近午、晚、日三服。服至十兩不饑。夜視目明,抗衰老。”
所以風后四扇散適當加減后,或許對今之肥胖者有較好的療效。
二瑞南道人大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茯神,大棗,肉桂各一兩,人參、白術、遠志(去心,炒黃)細辛、石菖蒲(一寸九節者米泔水浸三日,日換泔浸碎切曬干)各十二兩,炙甘草八兩干姜炮五兩。
上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黃色,掠去沫,停冷,拌和為丸,如彈子大,久服不饑渴,若曾食生菜、果子、食冷水不消者,服之立愈。五臟積聚氣逆,心腹切痛,結氣腹脹,吐逆食不下,生姜湯下。羸瘦飲食無味,酒下。旦服之,防病抗衰老。
按此法載明代瑞南道人《飲饌服食箋》有健脾化濕,溫運脾陽之功效,適宜于脾陽虛,脾氣不足而又為濕邪所困之證,患者必見舌苔白厚膩,或舌淡苔白滑方為適宜。如舌苔薄而少津,非濕邪為患則不相適。方中人參用黨參代替為好,因黨參健脾益氣,而人參如吉林紅參、高麗參乃純大補元氣之品,易致氣滯壅中,有礙脾之運化。
三 瑞南道人四順丸
神曲四兩、生姜二兩、甘草一兩、草豆蔻一兩五錢
;將生姜去皮與神曲同仵,作餅子焙干;甘草炙黃;草豆蔻炮熟去皮,細研,大麥芽二兩炒黃與前藥共為末,鹽湯服一錢。
適宜于長夏濕盛之時服之,可助脾健運,防止濕邪困脾。
按載明代高連《四時調攝箋》有健脾燥濕之功效,對濕邪困脾之濕阻證有很好的療效,平時老人小兒消化不良,不思飲食,飽滿腹脹,舌苔白厚者,尤宜服用。
四 瑞南道人豆蔻散
草豆蔻四兩、生姜四兩、大麥芽十兩、神曲四兩、甘草四兩 干姜一兩
將草豆蔻與生姜同炒黃,去姜。大麥芽炒黃,甘草炙,干姜炮后與諸藥共為末,每服一錢,如茶點吃,不計時服。主治胸膈氣滯噎塞,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夏季濕氣盛或在潮濕的環境可當茶服用。
按此方藥物雖僅比四順丸多一味干姜,但本方以芳香燥烈的草豆蔻為君藥,所以燥濕之力更強。前者為丸,丸者緩也;后者為散,散者散也。所以前者起效慢后者起效塊。因而后者適宜于濕邪困脾之重癥。此兩方比一般中醫方劑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燥濕力更強。祛外濕之力則遜于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芷、桔梗、白術、厚樸、半夏、大腹皮、茯苓皮、陳皮、甘草)
五 三品怡神保命神丹(宿食不消方)
胤丹十八分 當歸十二分 干姜二十分 白術十二分 姜黃十分 甘草十分 厚樸十分 吳茱萸十分
主治宿食不消,心腹冷痛,腹滿虛鳴,不欲飲食。
按此唐代道醫蘇游之方,名曰宿食不消方,所用藥則無消食的楂、曲、麥芽、雞內金之類,而是從溫運脾胃,調和營血寬中理氣入手,從根本上恢復脾的運化功能,以消宿食。今之萎縮性胃炎脾陽虛者適宜之。
六 瑞南道人攝脾丸
木香 訶子 厚樸 五倍子 白術 各等分
將訶子炮去皮,厚樸姜汁炒,五倍子微炒,白術土炒,共為末,炒入糯米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飯送下,
主治秋來臟腑虛冷,泄瀉不足。
按 載明代高廉的《四時調攝伐》有健脾理氣澀腸止瀉之功效。適宜于慢性腹瀉屬于脾虛者。

體會
脾虛于脾虛濕困,在臨床上屬于兩種不同的癥候,脾虛乃指脾氣虛,其臨床表現以氣虛為主,故重在補益脾氣為其治療原則。脾虛濕困,乃濕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重在祛濕化痰燥濕,濕邪去,脾才能恢復建運。以上所錄治脾失健運數方,主要是針對脾失建運水濕,而自身為濕邪所困的種種癥候。當然,脾失建運,水濕聚肺可為痰為飲,。水濕泛于肌膚則可為水腫;濕毒聚于下肢可為腳氣;> ...... 因這類道家醫方與一般中醫方差別不大,故未選錄。
第三節治脾竅口病方
中醫學認為脾開竅于口,《黃庭經》說“口為玉池太和宮”太和宮乃脾之所居的中宮,也說明口為脾所主。正如孫真人《千金方》說“脾氣通于口”這個口不單指口唇,泛指整個口腔,包括唇舌牙齦,凡屬肌肉及附在肌肉上的粘膜,均為脾所主。蓋脾開竅于口主肌肉是也。因此相當一部分口腔疾病與脾相關。
一 加味陰陽散
黃連 干姜 青黛 孩兒茶 各等分
上藥為末,每用少許擦患處,立效。
主治口舌生瘡。
按此方是明代宮廷御醫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收載的道家醫方。方中黃連、干姜代表陰陽,黃連屬陰,清解心脾之熱毒;干姜屬陽,化脾濕之濕毒。口舌生瘡(含今稱之口腔潰瘍)多濕熱邪毒為患,黃連、干姜一陰一陽使濕熱之毒得以清除化解,口舌瘡瘍必可告愈。此方深得道家推崇的太極陰陽之妙,故名陰陽散。
二 玄門丹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玄參 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含化下。
按 出自《壽世保元》 前方陰陽散是治濕熱邪毒所致的口瘡,本方則是治脾胃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慢性口瘡。今之復發性口腔潰瘍多與脾胃陰虛,或心脾陰虛有關。本方以二冬養陰,玄參養陰清火,陰液得復,虛火自滅。但陰虛非朝夕可復,故做成蜜丸便于長期服用。蜂蜜也是滋陰潤燥之品,所以本方藥味雖少而深蘊玄機。方名玄門,玄門者道門也。可見此方屬道家醫方無疑。
三 孫真人治口瘡久不愈方
濃煎薔薇根汁含之,又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冬用根,夏用莖葉。
按 孫真人《千金要方》。薔薇花之根有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之功效,入脾胃二經,為治口瘡之要藥。亦可用野薔薇根30克煎水服,治口腔糜爛。孫真人喜用薔薇根治療口瘡,單用或配以它藥,如治口舌生瘡腫方:薔薇根加升麻、玄參、射干、黃白各二兩,蜜七合。此六味,(左口右父)咀(飲片為粗末),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下蜜更煎兩沸,細細含咽之。又如治口數生瘡,連年不瘥方:薔薇根、黃芩、當歸、桔梗、黃芪、白蘞、大黃、鼠李根皮、芍藥、續斷、葛根黃柏各一兩,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可見薔薇根是治口舌生瘡、口腔糜爛的主要藥物。
四 千金潤唇方
天門冬一升 生地黃汁一升 麥門冬四兩 玉竹四兩 豬膏三升 細辛 甘草 川芎 白術各二兩 黃芪 升麻各三兩。
上十一味,父咀,諸藥用苦酒淹一宿,綿裹藥,臨煎,下生地汁與豬膏同煎。取膏鳴,水氣盡,去滓。取細細含之。
按 此方孫真人謂之潤脾 膏,蓋唇者脾之所生,脾陰液虧損,無津潤唇則為唇焦枯之病。上方潤脾即潤唇也。
五 助道方---治口瘡熱腫連喉方
口瘡發熱腫連喉,百法醫之病不癯。
搗細自然蘿卜汁,吐涎頻漱病難留。
按助道方,是宋朝道醫溫大明撰,后經人,重編,更名為《溫隱居海上仙方》本方以七言歌訣將方藥主治概括其中,藥方簡便易行實用。蘿卜汁有清熱生津解毒之功效,能防治多種疾病,所以民諺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本方用生蘿卜汁頻頻漱口,可清潔口腔,殺滅病菌,還可飲下,更增清熱解毒之功。營養學家分析蘿卜所含維生素C比梨子和蘋果高8--10倍,還富含維生素B1\B2,所以對口腔潰瘍、口舌糜爛有良好地療效。
六 孫真人 治口臭方
橘皮五分 木蘭皮一兩 桂心三分 大棗十枚 (去核蒸之去皮)
前三味,末之,以棗肉丸如梧桐子,服二十丸,日二服,稍稍至三十丸。
又方:桂心 炙甘草各等分,為細末,三指撮酒服,二十日香。一方蜀椒易甘草、。
按 口臭是脾經濕熱穢濁之氣上熏于口所致。治宜芳香化濁,清熱化濕。孫真人方芳香化濁為主而清熱不足。后世加入藿香、茵陳、梔子、佩蘭白豆蔻似更相宜。
體會
脾開竅于口,口腔諸多病癥與脾有關。尤其是脾經濕熱可通過脾的經脈移毒于口,表現為口舌生瘡(脾經脈絡舌本,散舌下),口腔糜爛。道醫陰陽散,配方巧妙,清熱化濕解散并舉,療效必然顯著。除脾經濕熱可致口舌生瘡外,尚有脾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者,玄門丹養陰清火,亦可堪稱良方,。臨床最難治的是反復發作的口瘡,如今稱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孫真人以薔薇花根、葉為主的幾個方值得選用。復發性口腔潰瘍與自身免疫力有關,孫真人方或許能抑制自身免疫反應。這為臨床科研提供了很好的線索。脾陰虛虛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瘡,脾陽虛虛陽上浮亦可致口舌生瘡,有用理中湯獲效者,道醫對此尚無理想方藥。應該稱道的是道醫善用簡易的民間單方,除薔薇根葉外,鮮蘿卜汁治口瘡咽喉腫也頗有推廣應用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金匱要略.安胎七法》
《金匱要略》安胎養胎七法
用歸脾丸上火?脾虛怎么補?中成藥——參苓白術丸,既補脾,又健脾化濕
脾虛,健脾丸、歸脾丸、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散,這么多... 展開
枳實消痞丸(失笑丸)
珍貴舌診: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肝脾不和、脾虛濕浸的舌照,你是哪一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富县| 八宿县| 承德市| 涿鹿县| 澄城县| 柳林县| 江北区| 平利县| 公安县| 喀喇| 广宁县| 西安市| 五峰| 永昌县| 阿勒泰市| 津南区| 迁西县| 博野县| 伊金霍洛旗| 招远市| 临武县| 浏阳市| 鹤峰县| 博兴县| 山东省| 临泉县| 贞丰县| 公安县| 普兰店市| 如皋市| 永清县| 霍城县| 商南县| 厦门市| 武川县| 大渡口区| 沁阳市| 通化市| 新竹县| 色达县|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