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中醫入門:大道至簡的奧秘
在一千八百年前,“醫圣”張仲景就在《傷寒論》序言中告訴我們中醫的魅力:
“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作為一名中醫醫師、醫學編輯,時常有人這樣問我:“中醫博大精深,高深莫測,您能不能用最通俗簡單的語言,告訴我們學習中醫該如何入手?”
“大道至簡”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
正如人的一生,需要正反兩方面的“陰陽五行”:
謹守“仁義禮智信”、戒除“貪嗔癡慢疑”。
中醫,亦復如是。
無論人生的命運,還是博大的中醫,其實都由最簡單而純粹的元素組成。雖然最終的組合方式如同“萬花筒”那樣絢爛繽紛,但在“繁花漸欲迷人眼”之處,我們卻始終可以找到那份不曾丟失的純真和簡約。
好,我們把中醫比喻成一個家庭,由“父母”(陰陽)和“兄弟和姐妹”(五行)組成。
“和平”(和諧、平衡)了,身體就健康,也就“無病”。
天下和平,老百姓就生活得幸福安康。
身體和平,自己就感到身心舒適健康。
舉個通俗的比喻,我們吃飯的時候,吃的不多不少的時候最舒服,這就叫和諧平衡。而如果吃得太多,撐著了,那就是“盛余”(也就是“實”);而如果吃得太少,還覺得餓,那就是“不足”(也就是“虛”)。
再舉個通俗的例子:正常的健康人,應該是身體不胖不瘦,這才是健康。日本相撲運動員,體肥異常,膀大腰圓,那就是“實”,也就是說體力“盛余”;而《紅樓夢》里的林黛玉身體纖瘦、弱不經風,似乎一陣風就能吹跑,那就是“虛”,也就是說體力“不足”。
那么,怎樣才能看出一個人是“實”,還是“虛”呢?
只看人的胖瘦、強弱的外表現象,往往會出現錯誤。就好像有人看電影看電視的時候,常會把相貌英俊的人看成“好人”、把長相難看的人看成“壞人”一樣。判斷好人、壞人的標準不能僅僅看他(她)的長相,而要看他(她)平時的行為。
同樣,中醫在判斷患者是“實”還是“虛”的時候,主要不是看他/她的體質壯實還是虛弱,而是看其本質——中醫是通過看舌、摸脈來進行的。舌、脈才是判斷虛實的最可靠的“裁判員”。
那么,怎么看舌頭來判斷虛實呢?大家都吃過煮雞蛋或煎雞蛋,如果煮雞蛋或煎雞蛋的火候“盛余”,雞蛋就老;而如果火候“不足”,雞蛋就嫩。——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老、苔多(即厚膩),就為盛余之“實”;如果舌淡(或舌嫩)、苔少(或苔無),就為不足之“虛”。
舌苔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身體的實、虛狀態。大家每天都可以自己伸出舌頭,從鏡子中自己觀察、判斷身體的“實”或“虛”,也可以給身邊的家人、朋友進行判斷。
如果以后學習更加深入了,還可以通過摸脈來判斷實和虛。
如果脈重按有力,就為盛余之“實”;如果脈重按無力,就為不足之“虛”;
中醫之家的“父母(陰陽)”是虛、實,中醫之家的“兄弟和姐妹(五行)”就是寒、熱、氣、血、津液。
“寒熱氣血津液”皆有“虛實”,就像“每個“兄弟和姐妹”的身后,都藏著“父母”割舍不斷的大愛。
“寒”就是寒冷,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傷寒感冒的時候,可能會冷得發抖。寒證的特點是“冷、清、涼”。寒證分為“實寒”和“虛寒”,實寒則舌脈為實,虛寒則舌脈為虛。
“熱”就是火熱,很多人都有發燒的經歷,全身熱得難受,或者有“上火”的經歷,口舌生瘡、咽喉疼痛等。熱證的特點是“溫、暖、火”。熱證分為“實熱”和“虛熱”,實熱則舌脈為實,虛熱則舌脈為虛。
“氣”:俗話說“人活一口氣兒”,要是“氣”盛余,心里老窩著氣兒,中醫學里叫做“氣滯”,該消消氣了;而要是“氣”不足,就像跑步消耗很大,上氣不下氣,那就是“氣虛”。
“血”:如果“血”盛余(實),嘴唇發紫,臉色發黑,那就是“血瘀”;如果一個人面無血色,那就是“血”不足,即“血虛”。
“津液”,也常簡稱“津”,或簡稱“液”。如果一個人面腫眼腫甚至全身水腫,那就是津液盛余(實),即“水濕”;如果皮膚干燥、干咳少痰,那就是津液不足,即“津虛”。
同樣,氣血津液亦分虛實,若為實(氣滯、血瘀、水濕),則舌脈為實;氣血津液若為虛(氣虛、血虛、津虛),則舌脈為虛。
中醫之家的“全家福”,就是“體質和健康”的自測表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發出感慨:中醫里的“虛實”、“寒熱”似乎還挺好理解,“氣血津液”則似乎感覺有點深奧了。
別急,你只需按照“陰陽五行”進行記憶,就能把“虛實、寒熱氣血津液”的中醫之家牢牢記住。對于氣血津液的虛實,其實也不難理解:
人體的氣血津液就像一條流動不息的河流。如果河水減少甚至枯竭,就是氣血津液之虛證;而如果河水內充滿混濁、垃圾,就是氣血津液之實證。
我們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句俗語生動地概括了“氣、血、津液”的特點:
假若“氣、血、津液”為盛余(實證),則為“氣滯、血瘀、水濕”;
假若“氣、血、津液”為不足(虛證),則為“氣虛、血虛、津虛”;
實 | 虛 | |
實寒 | 寒 | 虛寒[亦名“陽虛”] |
實熱 | 熱 | 虛熱[亦名“陰虛”] |
氣滯 | 氣 | 氣虛 |
血瘀 | 血 | 血虛 |
水濕 | 津液 | 津虛[亦名“燥”] |
中醫給我們看病,也是按照“陰陽五行”來看病的嗎?
別急,請聽我慢慢道來:
上面所說,就是亞健康或疾病的原因,通常被老百姓們稱為“病根兒”的病性:如果借用“陰陽五行”的術語來說明,陰陽就是“虛、實”,五行就是“寒、熱;氣、血、津液”。陰陽五行組成了病性:實寒、實熱、氣滯、血瘀、水濕;虛寒[即陽虛]、虛熱[即陰虛]、氣虛、血虛、津虛。——對于非醫學專業的普通百姓而言,了解到上述“病根兒”已經足矣。
對于專業的中醫醫師,則要進一步把握“病根兒”所在病位,以便進行更加精細入微地診斷和治療。當然,對于更加精細的病位,普通讀者只需大致了解即可。病位最重要的是“表里”;其次是“上下、臟腑、經絡”。
知道了病性、病位,甚至普通的讀者自己都可以大致理解大夫們常說的中醫術語了:
中醫常講“心血虛證”就是“血虛(病性)+心(病位)”;“胃腸氣滯”,就是“氣滯(病性)+胃腸(病位)”;所講的“肝經實寒證”,就是“實寒(病性)+肝之經絡(病位)”……
只要我們仔細想一想,復雜的中醫病名,其實不就是簡簡單單的兩條線(病性和病位)“排列組合”所產生的嗎?知曉了最基本的元素(病性和病位),復雜多變的中醫,不就像是一個斑斕陸離的“魔方”一樣,變得容易掌握了嗎!
好了,讓我們親自體驗一下中醫大夫看病的過程,你可以嘗試著自己分析、感受一下中醫大夫的內心思考:
你走進中醫診所。大夫讓你伸出手來,他開始進行切脈。如果脈摸起來比較有力,就是實證;如果脈摸起來無力,就是虛證。
隨后,大夫會讓你伸出舌頭,進行望診:舌紅苔黃代表實熱證;舌苔厚膩代表水濕證;舌苔有斑點代表血瘀證……此外,大夫也會看你的面容、身形進行望診:面色蒼白代表血虛證;面色發紅代表熱證……
大夫還會有意識看聽你的氣息(聞診),如果聽到你氣短、聲低,那就有可能是氣虛證……
當然,更多的時候大夫會主動問你(問診),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大小便怎么樣?飲食睡眠怎么樣?等等。
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大夫就會在處方上寫下診斷結果,并開出具體處方。
你看神奇不神奇,中醫的病性和病位,既能讓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近病”(現在的病痛),還能讓我們知道他、她的“遠病”(長久的體質),這樣,中醫既能夠針對“近病”來治病,又能夠針對“遠病”來調養,真有點古詩里的美妙意境:“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