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天麻鉤藤飲加減在 治療 諸多腦血管疾病方面的 應用 價值。 方法 :以天麻鉤藤飲為基礎方輔以辨證加減調治各類相關疾病。結果:通過對高血壓、腦供血不足、腦梗塞、腦出血的治療,治療效果滿意。結論: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以肝腎陰虛、肝陽偏亢、肝風上擾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有良好療效。
【關鍵詞】 腦血管疾病 天麻鉤藤飲加味 療效
天麻鉤藤飲是平熄內風的方劑,載于胡光慈《雜病證治新義》一書。本方由天麻、梔子、黃芩、桑寄生、杜仲、益母草、夜交藤、朱獲神各9g,鉤藤(后下)、川牛膝各12g組成,具有平肝熄風、清熱瀉火、益腎活血的功用,主要治療因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所引起的頭痛眩暈、失眠多夢、耳鳴失聰、煩熱口苦、脈弦舌紅等癥狀。
近年來,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且發病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越來越小。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發展 ,多因情緒激動、暴怒傷肝、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火灼陰傷,以致肝腎陰虛、肝陽偏亢、肝陽化風肝風上擾而發病。筆者觀察其師運用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滋陰清熱之功效,治療腦血管疾病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126例,采集時間為2005年3月~2007年8月。其中高血壓病37例,腦供血不足35例,腦出血28例,腦梗塞26例。女56例,男70例。
2 治療方法
2.1 基礎方組成 天麻、鉤藤、生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獲神。
2.2 加減方法 氣虛體弱加黃芪;納差加生山楂、神曲;肝陽上亢加生石膏、生龍牡;頭暈加草決明,脾胃氣滯加白術、陳皮。夜休差加合歡皮、酸棗仁。
2.3 服用方法 每日1劑,水煎服,每劑煎2次,共取汁300ml和勻,平均分兩次早晚服用,10天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中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治愈:癥狀消失;②顯效:癥狀明顯減輕;③有效:癥狀緩解;④無效:癥狀無改善。
4 治療結果
本組126例經天麻鉤藤飲加味每日1劑,治療15日后統計治愈40例占31.7%,顯效51例占40.5%,有效18例占14.3%,無效17例占13%。總有效率87%,無效率13%。
5 典型病例
5.1 高血壓 患者,男,52歲,2005年10月11日就診。患者高血壓病8年,血壓控制不理想,病情反復發作。10月8日生氣后,突然眩暈,以起立和行走時為著,伴有頭痛、頭脹、失眠、煩躁、易怒、肢體麻木、口干、神疲乏力、舌紅、苔黃、脈弦,bp160/100mmhg。患者發病后口服復方降壓片、卡托普利、地巴唑等藥,療效不佳。辨證屬于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故投以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天麻、杜仲、牛膝各12g,鉤藤(后下)、黃芩、茯苓、夜交藤、石決明(先煎)、生山楂、神曲各15g,生石膏、生龍牡各30g(先煎)。服藥6劑后眩暈、頭痛、頭脹明顯好轉,肢體麻木減輕,情緒穩定,bp20/13.0kpa,隨上方加減服用10劑后諸癥基本消失,bp120/80mmhg。
5.2 腦供血不足 患者,女,49歲,2006年12月1日就診。半年前患者因頭暈,右上肢麻木,當地 醫院 x線診斷為頸椎病,曾服用多種藥物,癥狀無好轉。近日來,頭部脹痛難忍,以兩顳部為著,輕則綿綿不休,重則頭暈欲仆,雙上肢麻木,伴有惡心欲吐,視物旋轉,頭頸轉動時上述諸癥加重,舌暗,邊有瘀點,苔薄黃,脈弦澀,bp110/75mmhg。本院x線見頸椎4、5、6椎后緣呈增生性改變,經顱多普勒顯示:雙側大腦前中后動脈血流速度增快。證屬肝陽化風,風痰上擾,清竅不利。治擬平肝熄風,化痰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山梔8g、天麻、半夏、杜仲、川牛膝、石決明(先煎)、鉤藤(后下)、當歸、白術、陳皮、茯苓、地龍各15g,生龍牡各30g(先煎)。服藥6劑后頭暈、頭痛、上肢麻木減輕,頭頸能正常轉動,上方加減連續服用12劑后,諸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