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
── 教學策略系列講座之三 □ 和學新 一、合作學習策略的含義 合作學習策略就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1.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 這是合作學習區別于傳統班級教學的最本質的特征,它的所有環節都必須以此為核心,小組的組建是為小組活動提供活動的形式與空間,教師的精講是為了提供活動的知識背景,小組獎勵的實施為活動提供取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2. 合作學習是同伴間的互助合作活動。 合作學習通過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來改變班級教學結構,其目的就在于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并以此作為教學活動的動力。 3. 合作學習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 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班級教學中以個人成績為標準,以學生個人為獎勵對象的做法,從而改變了班級教學中學生成員間以競爭為主的交往方式,促進了組內成員的互助與合作,使學生在各自的小組活動中盡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4. 合作學習以小組目標的設置來保障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助合作氣氛。 各組組內成員都必須視小組的成功為個人的成功,從而使每個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獲得成功。 合作學習策略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交往的能力。通過異質分組的方法把全班學生分成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合作學習策略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學生創設了更多的交往機會。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表現的機會,從中可以尋找到自我價值,發展自我,認識自我。 (2) 加快了溝通速度。傳統班級教學中學生之間在短時間內相互溝通是難以實現的,不但溝通速度慢,而且溝通面小。而合作學習則大大加快了溝通速度,使每個學生都有在一堂課中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 (3)培養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第一,合作學習為學生創造了互相認識、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他們把自我融入群體之中,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使之感到難以離開這個可愛的集體,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合群性。第二,合作學習使學生感到要使自己在學習上有所收獲,必須做到小組中的每個成員相互幫助、取長補短,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培養了學生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幫助他人共同提高的品質。第三,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在小組成員面前,能夠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這就使他們在語言、思維以及膽量等方面得到了鍛煉,消除了一些學生懼怕與別人交往的心理,從小組成員交往入手進而擴大到整個班集體,從小培養他們在各種場合都能主動與別人交往的能力,使社會適應性得到發展。 (4)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二、合作學習策略的實施 1. 樹立課堂教學交往觀。 教學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交往而實現的,師生交往是教學存在的形態,沒有師生的交往,教學便不存在。教學交往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個性的培養以及社會化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交往不僅要重視師生交往,更要重視生生交往。傳統教學中只有師生交往,學生交往往往被忽視,而對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對其社會化而言,學生同輩群體的交往更為重要,它對學生交往意識、交往技能、交往方式、交往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學中的師生交往主要是一種制度化交往,天然地帶有一種不平等性(從地位、作用而言),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隨意的、自然的,彼此之間不存在天然的威嚴、高大、尊敬之感,更宜于接近、交流、溝通。由于傳統教學以知識為中心,教學以個體認識為主,加之秧田型的課堂教學空間,使課堂的“總體空間”不可避免成為教師集權控制下的“傘狀空間”,這就導致了課堂教學宜于教師與學生全體(作為一整體)之間的單向交往,而不宜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往。所以,如果要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合作,首先要在觀念上摒棄教學只是一種認識活動的觀念,而要樹立課堂教學交往觀。只有樹立了課堂教學交往觀,才能變革課堂教學結構,建立新的課堂教學制度。 樹立課堂教學交往觀,首先不僅要重視師生交往,更要重視生生交往。其次,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要充分信任每一個學生,幫助他們在交往中尋找各自恰當的位置。第三,教學交往要面向全體學生,盡可能實現學生之間的直接交往。第四,教學交往要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教學交往存在本身并不是目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創設多樣化的適切的教學交往形式。 2. 變革座位排列方式。 學生課堂中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合作與參與的方式和程度。比如,傳統的一排排課桌朝前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便于同桌的兩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再大范圍的合作效果就會受到影響,而且也不大便利;圓形座位排列,適合班內全體參與的大討論,可以大大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從空間特性上消除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師生平等關系的形成。合作學習是采用小組排列的方式。具體做法是,每5人一個小組,座位排列成T字形,它能最大限度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響,加強學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小組活動。 3. 正確進行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辦法是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原則。分組的具體步驟如下。 (1)為每個小組制訂小組概況表(見表1)。 (2)給學生排名次。把班上的學生按其以往的學業成績從最高至最低,要盡最大努力做到客觀、準確。 (3)確定小組數目。將班上的學生總數除以5,可得出班上的小組數,如果能被5整除,那么商數就 是班上的5人小組數,如果用5除不盡,多余的可能是1~4人,這樣可以使一個、兩個或三個小組分別為6人或4人。 (4)將學生分到小組中。在將學生分到各小組的過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組之間保持平衡。①每個小組都應包含學業成績低、中、高的學生;②應使全班各小組的平均成績大致相同;③不允許學生自由選擇本組成員,防止出現組內同質的現象;④應注意小組成員在性別、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⑤根據學科各設小組長1名,并隔一周輪換一次。 (5)填寫小組概況表。將每個小組成員的名字填到各小組的概況表上。 表1. 小組概況表 小組組號 ![]() 注:①小組平均分=小組總分÷小組人數 ②表上的數字為競賽次數 4. 采用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方式。 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及教學內容上的差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不同的合作學習策略。 (1)基本式。基本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師精講和小組成員互助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合作學習方式。其具體流程為:①教師精講。在課的起始階段進行,教師應用生動直觀的手段,扼要講解所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其中的關鍵內容加以揭示和點撥。②小組成員進行互助性合作活動。小組成員通過組內互助性合作,學習教師講解的內容。小組合作活動有以下幾條規則:一是每個學生都有責任保證他們的小組成員學會教學內容;二是只有在所有小組成員都掌握了學習材料后才能算完成學習任務;三是在請教教師之前要先請求小組所有成員的幫助;四是小組成員可以小聲討論。③形成性測驗。對小組每一個成員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測驗時不允許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互助活動,必須由個人獨立完成。測驗試卷可由不同小組交換批閱。④小組獎勵。對測驗中個人成績較好的成員以及均分較高的小組進行獎勵。這種側重獎勵優勝小組的做法,能大大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促進下一階段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 運用基本式合作學習5~6周以后,應對學生重新進行分組,這樣可保證各小組力量均衡,并使學生有機會同別的同學合作,從而使教學過程充滿生氣和新意。 (2)拼盤式。拼盤式就是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之后,把一項學習任務分割成幾個部分,各小組的各個成員負責掌握其中的一個部分,然后將分在不同小組學習同一部分任務的學生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個專家組,共同學習和研究所承擔的任務以至熟練掌握。然后全部學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組中去,分別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內容教給組內其他同學,從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學習任務。一個單元結束后進行測驗,檢查每一個學生掌握全部學習任務的情況。每個學生測驗成績單獨記分,小組之間不進行比較。 拼盤式小組合作學習的顯著特點在于,任務的關聯性很強,大家對其他同學的學習都會產生興趣并表示關心,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教,從而共同掌握學習內容。 (3)游戲──競賽式。它與基本式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處是用學業競賽代替了基本式的測驗。在游戲──競賽中,學生都作為不同小組的代表,同以往成績與自己相當的其他小組成員展開競賽。其教學流程是:教師精講──小組合作活動──游戲與競賽,其中前兩個步驟與基本式基本相同。 游戲通常與教學內容有關,游戲以3人一張桌的形式展開。競賽桌的3位選手由各個小組推選產生。游戲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抽出一張帶有數碼的卡片,就必須回答與數碼相應的問題。按照競賽的原則,參賽者可對別人的回答進行質疑或提出自己的答案,正確者記分,錯則扣分。 游戲──競賽式通常是在一個單元結束之后,在每周的周末進行為宜。可根據競賽的成績對參加競賽的選手進行調整,盡量做到使組內每個成員都得到參賽的機會。 5. 培養合作的意識和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能與人友好相處、共同完成任務。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方法,要通過設計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動。如教學完圓柱這一單元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一節自習課的時間設計一份自測題。在準備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共同協商,確定本單元的重難點,然后圍繞重難點參考課外習題或書后練習題選擇適當的題目作為自測的內容。在選擇題目的過程中,他們要把一些基本題以填空、選擇、判斷、計算的形式作為基本考核內容,而把一些與實際緊密聯系的題目或綜合性、靈活性強的題目作為提高題,并且在每組題目的旁邊都寫明考查的意圖。自測題出完后,有的同學要負責抄寫,有的同學要準備恰當的學具,組長則要負責檢查核實。這樣,學生在這種活動中就可以體驗到合作意識與方法,體驗到合作的成功。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會形成合作意識,掌握合作方法。 6. 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從廣義來講,競爭是一切生物間生存的需要,對人同樣如此,競爭充滿了人生。競爭使人充滿活力,精神振奮,努力進取,促進社會進步。人類生活在世界上,需要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當依靠個人或團體的力量達不到目標時,就需要合作。合作同樣具有巨大的社會作用,沒有合作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競爭與合作是雙向互動的,二者在性質上對立,但又密切聯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對兩個確定的個體或群體而言,競爭與合作是相互對立的,對于不同的群體之間的競爭而言,群體之間的競爭能促進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合作,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合作又能增強群體之間的競爭。教學交往中就存在著這種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教師要善于把握這種關系,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使小組內學生之間密切合作,保持和諧的同伴關系,增強內部團結,同時又要使小組之間彼此能有一定的競爭,把小組之間的競爭建立在小組內合作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促進他們的共同發展。 7. 與其他教學形式相結合。 大量事實證明,教學中不存在一種適合所有教學情境的萬能方式或策略,任何一種教學策略都是與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聯系的,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同時達成所有的教學目標。對合作學習而言,它比較適宜于規模較小的班級中實行。學生過多,不僅給分組、小組座位排列帶來困難,而且由于每個小組組內學生坐得較近,容易產生說閑話、做小動作等問題。同時,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氣氛難以控制,有時表面看似熱鬧,實則混亂,教學目標難以達成。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性質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方式,像知識點密集的內容,更需要教師的精講。所以,合作學習要與班集體教學、個別化教學相結合,做到取長補短。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師的講解與學生讀書相結合,把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學相結合,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質疑問難相結合,把傳授知識與教給方法相結合。 (作者單位: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