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來,國家陸續推出一系列區域規劃,區域概念也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大亮點,相關概念股受到追捧。有關專家認為,從已經出臺的規劃來看,"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區域功能區,將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種類型。而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核心城市,更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其中可能蘊涵著較多投資機遇。 五大城市將主導優化開發區域 具體來看,優化開發的目的是使這些地區擔負起引領中國經濟在未來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占領制高點的重任;并能夠同時輻射、帶動全國多個區域的鋼鐵發展。 據介紹,只有國家級中心城市,才有資格承載優化開發的區域規劃。而在國家最新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有五個,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 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對應京津冀都市圈,輻射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和黃河三角洲地區;上海對應長江三角洲,直接輻射上海、江蘇、浙江三大沿海省市,間接輻射安徽、江西等??;廣州對應珠江三角洲發展規劃,全面輻射湖南、江西、廣西等泛珠三角區域;重慶對應成渝經濟區,輻射整個中西部地區。記者了解到,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緊制訂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以便指導該區域在"十二五"期間更快、更好地發展。 此外,有關部門還將抓緊出臺并組織實施長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等區域規劃,積極鼓勵東部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省會城市帶動"次增長極"發展 在未來區域格局上,僅次于優化開發的區域當屬重點開發區域。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來出臺的十余個區域規劃中,這類規劃在數量上占了絕對優勢。 這類規劃的輻射空間大多是在一個省區之內,其核心角色多是省會城市。例如海南國際旅游島規劃、江蘇沿海經濟帶、遼寧沿海經濟帶規劃、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等。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認為,這些特定區域的規劃也是為了培育"次增長極",解決區域內外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陳耀表示,"十二五"期間,除了沿海三大都市圈外,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重要城市圈(群、帶),如成渝城市圈、武漢城市圈、皖江城市帶、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都將進入活躍發展期。各區域的城市圈作為增長引擎,將改變單一火車頭牽引的狀況,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再一次"提速。" 環境脆弱地區將引起更多重視 隨著環保壓力越來越大,根據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劃分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已經取得了廣泛共識。在已經出臺的區域規劃中,這兩類規劃也占了很大比重。例如圖們江、鄱陽湖、關中-天水、黃河三角洲的振興規劃。 目前,有關部門正醞釀出臺"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而從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有關部門對此類區域的重視還在加大。 陳耀表示,由于大部分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同時也是開發不足的低收入地區,當地居民的生存和發展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要有輕重緩急地安排調控思路,對大江大河上游限制開發的同時,要建立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允許適度發展一些環境友好的產業項目。 博覽財經主任研究員張雄認為,雖然這類區域的輻射力較弱,但是在政府的引導下,這些地區有望成為中國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模板,并積極探索生態經濟的新出路,而生態農業和低碳經濟是這些區域未來的最大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