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本節我們來說一說使人生病的因素。
能使人生病的因素,總稱為邪氣。我們這是第四次提到氣了,這次提到的這個氣有點兒邪,它能使人生病,不是好的氣。
邪氣分外來的邪氣和內生的邪氣。
外來的邪氣就是天地之中的六種氣候因素:風、寒、暑、濕、燥、火(熱) 。這六種氣候因素是自然界一年四季變換的規律性的結果,如果是在正常的狀況下,是自然界萬物(當然也包括人) 生、長、化、收、藏的源泉和動力。這六種氣候因素,古人稱之為六氣。前面己經說過,人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或者用古人的話來說:人與天地相應。人體長期生活在這六氣變化之中,在六氣的變換中成長、發育,對其已經適應。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六氣不會致病。
但是,如果六氣的變換超出常態,或者太過,或者不及,超出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抑或者人體的正氣不足,如年老體衰,不能適應六氣的正常變化,于是人體就會生病。
這時,六氣就有點邪了,變成了能致人生病的邪氣。對這種致人生病的六氣,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六淫。淫是太過,浸淫的意思。
在六淫這六種邪氣之外,另外還有一類邪氣,叫做厲氣,也有叫做戾氣、疫氣、疫毒等等。厲氣是厲鬼之氣的意思,戾氣是怪戾之氣的意思,疫毒是會傳染的毒氣等等。取這些名稱無非是形容這類邪氣的厲害。不過,這類邪氣的證狀特征離不開六淫的范圍,只是證狀特別嚴重,而且偏重于火與毒。
這里還要介紹一下毒的概念,毒是特別厲害的意思,特別厲害的火邪叫火毒,特別厲害的寒邪叫寒毒,等等。并不是還有一種叫毒的邪氣存在。
內生的邪氣,不是外部六氣的變化致人生病,而是因為人體內部臟腑的陰陽變化超出常態,不能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因而致人生病的。凡是致人生病的因素都稱為邪氣,不過這類致人生病的是內生的邪氣罷了。內生的邪氣亦以風、寒、濕、燥、火命名,叫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沒有內暑,因為暑為在天之火,不能內生,所以沒有內暑。
為什么稱之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
我們知道:人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人與天地相應,人體的五臟之氣和天地間六氣息息相關。五臟的陰陽變化也就和天地間的六氣變化相應。如肝屬木,風亦屬木,所以肝氣通于風氣,肝臟的陰陽平衡失調,就會產生和風氣襲人相似的證狀,所以就叫做內風。心屬火,心臟的陰陽平衡失調,就會產生和火(熱) 襲人相似的證狀,所以就叫做內火(熱) 。脾臟屬土,濕亦屬土,脾臟的陰陽平衡失調,就會產生和濕氣襲人相似的證狀,所以就叫做內濕。肺屬金,燥亦屬金,肺臟的陰陽平衡失調,就會產生和燥氣襲人相似的證狀,所以就叫做內燥。腎屬水,寒亦屬水,腎臟的陰陽平衡失調,就會產生和寒氣襲人相似的證狀,所以就叫做內寒。
六淫和厲氣原本存在于天地之間,我們稱之為原生的邪氣;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熱)等原本不存在于體內,是因為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而后產生的,我們稱之為次生的邪氣。
以上所說的,我們要特別注意一點,就是外邪襲人所產生的證狀和內邪發病所產生的證狀不一定是相同的,有時只是相似,主要是特征上相同。比如外風襲人,有發熱、惡風、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等證狀,內風發病則有頭痛眩暈,口眼?斜,半身不遂,或有發熱等肝陽肝火的證狀,證狀上不盡相同,何以都稱為風病呢?《黃帝內經》說:“風者,善行而數變。”所以風病都有發病急、變化快的特征。以上所說的外風和內風都具有這個特征;再者,風屬木,肝亦屬木,兩者五行屬性相同,所以都稱之以風病。
還有一點,以上介紹的外邪、內邪都是無形的。這些邪氣都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只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一般是待證狀表現出來了,我們才知道有這么一種東西存在。
以下再介紹幾種可以說是有形的,但我們不一定能看得見的邪氣。既屬有形,似乎不能稱為邪氣,只能稱為內邪,稱邪氣是因為習慣而然。
痰飲作為一種致病的因素,一直受到中醫人的關注。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傷寒論》中就有關于痰飲致病和治療的記載。痰飲是人體中正常的水液在疾病過程中受凝煉而產生,比較濃者稱為痰,比較稀者為飲。所以痰飲既是病理的產物又是致病的因素。
瘀血是另一種有形的致病因素。正常的血液凝聚成一塊,不能發揮正常血液的作用,就是瘀血。瘀血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宿食就是飲食物不能消化,長期留在腸胃中,亦成為一種致病的因素。
以上所說的所有的致病的因素,與人體共存于天地之中,或是人體結構的一部分,都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需品,正常的情況下,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只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成為致病的因素。比如六氣,原本就是天地間的氣候變化;比如飲食,原本是人體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不能正常的消化吸收,就成為致病因素;此如痰飲、瘀血,原本是人體中的津液、營血,是營養人體臟腑組織的物質,但是如果津液凝聚于一塊,就變成了痰飲,就成為致病的因素了;營血如流出于血脈外,變成瘀血,就成為致病的因素了。
這和人類社會的現象有點相似:做好事的是好人,做壞事的是壞人,好人做了壞事也就變成了壞人。就是這么會事兒,挺簡單的,小學生都知道。
致病的因素有這么多種,又都是看不見模不著的東西,中醫又沒有檢測的工具,那么,中醫又怎樣知道是那一個因素致人生病呢?
原來,各種致病的因素都有自身的特性,致人生病后會表現出不同的病理特征。中醫師就是根據病人證狀中表現出的病理特征來判斷出是哪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
以下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各種邪氣的特性和致病后證狀的病理特征。
風:風在五行屬木,肝亦屬木,所以風氣通于肝氣,肝臟的病變多與風有關。
《黃帝內經》說:“風者,善行而數變“。所以風病多游走不定,變化迅速,臨床上凡有以上特征的病,都屬風病。還有,風性屬陽,輕揚開泄,故風邪易犯體表或上部。第三,風性主動,與動有關的證狀,如搖擺、抽動、震顫、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等,皆屬風病。
寒:寒在五行屬水,腎亦屬水,所以寒氣通于腎氣,腎臟的病變多與寒有關。
寒屬陰邪,易傷陽氣,所以各種陽氣受損、衰退的證狀,如惡寒、鼻塞、身痛、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等等,都屬寒邪為病。寒性凝滯,能使氣血痹阻,經脈不能暢通。痹阻不通則痛作,寒客于四肢關節,則四肢關節痛;客于腸胃,則脘腹劇痛;客于肝脈,則寒疝少腹痛等。寒凝津液則成痰飲。寒性收引,能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經脈收縮而攣急,臨床上可見頭身疼痛、四肢屈伸不利,攣急作痛等。
暑:暑為在天之火,時間限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暑為在天之火,其性炎熱,中之者多表現高熱、心煩、面紅赤等熱性證狀。熱能損傷津液,火盛則耗氣,所以暑病多現津傷、氣虛證狀。高熱多擾心神,所以每見心煩不安,甚則昏倒不省人事。
濕:濕在五行屬土,脾亦屬土,所以濕氣通于脾氣,脾臟的病變多與濕有關。
濕為水之氣,屬于陰邪,容易損傷陽氣。濕氣通于脾,特別容易損傷脾臟陽氣,脾陽不振,運化無權,而為泄瀉、水腫、尿少等證。濕為水之氣,容易彌漫三焦,阻滯三焦氣化。如濕阻上焦,清陽不升,氣機不暢則頭沉重、胸悶等;濕阻中焦,脾胃之氣升降失常,受納和運化失司,則脘痞腹脹,大便不爽;濕停下焦,氣機阻滯,腎和膀胱氣化不利,則見小腹脹滿,小便淋瀝不暢等。
濕之性重濁。重指沉重,重著。濕邪為病,多見頭困重,周身困重,關節重痛,肢體沉重等沉重、重著的證狀。濁為穢濁、垢濁之意,濕邪致病,多見面垢眵多、口糜膿耳、鼻淵、大便溏泄不爽或下痢膿血粘液、小便渾濁、婦女赤白帶下、肌膚瘡瘍、濕疹之流血穢濁等。又濕性下趨,下焦下肢之病多與濕有關,如小便淋濁,大便溏粘不爽,濕腳氣,水腫下肢為甚等等。
又濕性粘滯。粘者粘膩之意,滯者停滯之意。濕邪為病,臨床證狀多見排泄物和分泌物滯澀不暢,如痢疾之排便不爽,淋濁之小便淋澀不暢,口黏、口甜、舌苔厚滑黏膩等黏滯而不爽的感覺。又濕邪為病多見病程長且纏綿難愈,往往反復發作,就是因為濕性粘滯的緣故。
燥:燥在五行屬金,肺亦屬金,所以燥氣通于肺氣,肺臟的病變多與燥有關。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所以燥邪致病,多見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干澀、毛發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津液耗傷的證狀。
燥氣通于肺,而肺為嬌臟,喜清潤而惡干燥,所以燥邪最易傷肺,而見干咳少痰,或痰黏難咯,或痰少帶血,甚則喘息胸痛等。
火(熱) :火與熱同類而異名,本質上都屬陽盛,不存在兩者誰比誰厲害的問題。一般把臨床上表現為全身性彌漫性的發熱現象稱為熱;而把局限性的發熱現象稱為火,如心火亢、肝火盛等。
火屬于陽,性炎上。炎者熱也;上者向上,升騰之意。故火(熱)為病,多見壯熱、惡熱、煩渴、汗出等實熱證狀,而且多見目赤腫痛,咽喉紅腫,口舌生瘡糜爛,牙齦腫痛等頭面部的火熱證狀,火性向上也。
心屬火,故火熱通于心氣。臨床上火熱易入心營而影響心神,輕者心神不寧,心煩不眠,重則狂躁不安,或神昏譫語等。
火熱易傷津液,津液的主要成份為水,水受火熱煎熬,自然會有耗損。所以熱病壯熱,往往拌有口渴喜冷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液耗損的證狀。火熱還能耗傷元氣,《黃帝內經》說:“少火生氣,壯火食氣。”這里食通蝕,消耗、耗損的意思。看來火對氣有雙向調節作用,少量的火能生養人體的氣,過量的火則會耗損人體的氣。春秋天氣溫和,干活就有力氣,夏天天氣炎熱,干活就沒有力氣了。這大約是“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的關系吧。
火熱易耗血、動血。心主血,心又屬火,所以火熱易入血分,這叫做同氣相求。而血為陰液,受火熱煎熬,又最易耗傷。又火熱迫血,血不循脈道而妄行,則會引起各種出血證,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斑疹、婦女經多、崩漏等。
火熱入于血分,壅聚人體某一局部,容易腐蝕血肉而發為癰種瘡瘍,凡癰瘍局部紅腫熱痛者,大都為火毒結聚而發。
下面再來說一說六淫邪氣的共同特征。
風、寒、暑、濕、燥、火是外入的邪氣,外感性是第一共同特征。但侵入的途徑可能有所不同,如風、寒易犯人肌表,溫熱、燥邪則多自口鼻而入。
六淫犯人有季節性,多以其當令之時犯人。如春多風病,夏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等。但例外亦是有的,如伏暑就發于秋、冬。
六淫還有地域和環境的特點,如西北地區多燥病,東北地區多寒病,江南地區多溫熱病、久居潮濕環境多濕病,長期高溫環境作業者,多燥熱或火邪為病。
六淫有時是單獨傷人,有時是兩種邪氣甚至是三種邪氣相合而傷人。其中數風最靈活,可以與其它五種邪氣結合傷人,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火、風燥、風寒濕、風濕熱等。寒易與濕合、與風合、與燥合。暑多與濕合。濕則有風濕、寒濕、濕熱、風寒濕、風濕熱等。燥分溫燥、涼燥。火(熱)則有風火、濕熱、風濕熱、溫燥等。
六淫之間可以互相演變、轉化。如風可化火,寒久亦可化火,濕郁每可化火。火盛則能生風,火熱還能傷陰化燥等等。
內生的邪氣,即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除外感性以外,六淫之邪的其它特征,內生邪氣同樣具有。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人體是個開放的系統,人與天地相應,體內外之氣是相通,互相感應的。所以內生邪氣就稟承了天地間六淫之氣的一切特點。
內外邪氣還會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厲氣,或戾氣的特怔:前面已經說過,厲氣是厲鬼之氣的意思,戾氣是乖戾之氣的意思。無非是說明這種邪氣特別的厲害,所以,厲氣也就是六淫之邪中的某一種,只是特別厲害罷了。它所表現的邪氣的特點,除了與六淫之邪中某一邪氣相同或相似以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一,特別強的傳染性。厲氣在一地發生之后,就會迅速漫延開來,造成大面積的流行。二,發病急,傳變速。這個特點說明了邪氣之強悍。三,證狀表現特別劇烈。這也說明了邪氣之強悍,邪強之甚往往以毒來稱呼。熱甚者稱熱毒;寒甚者稱寒毒;濕甚者稱濕毒。特別是火(熱)厲氣,火盛則風生,熱甚則為毒,往往是風火熱毒的證狀同時顯現,病情特別嚴重。
痰飲:痰飲作為一種邪氣的概念,在中醫學中已經存在了二千多年。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最早提到了痰飲,確立了痰飲在中醫學中作為邪氣的地位。從此痰飲的名稱就一直沿用至今,但有關痰飲概念的內涵卻一直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總的方向是由飲轉到痰,由有形轉到無形。
痰飲是總稱,臨床實踐上飲和痰有些微的區別:飲稀而痰稠,水停聚而成飲,飲經熬煉濃稠而成痰。最初,《金匱要略》中所言者都屬飲,因水停留部位的不同而分懸飲、支飲、溢飲、痰飲。唐、宋以后,痰才逐漸被中醫人重視起來,認為臨床上很多病證都是由痰引起的,因此有“百病皆生于痰”之說。到了明、清,痰概念又向無形發展。有些怪病,百治而不效,就有人從痰病來探索,這些病人,雖然不見有形之痰,但卻可以用痰的病理來解釋,而且可以用治痰的方法來治好這些病,所以又有“頑痰生怪病”之說法。
痰飲的致病特點有:一,痰飲積聚,阻塞氣機升降出入之道,常可導致臟腑功能失常,出現臟腑虛實病變或變生內濕、內寒、內熱等次生邪氣。二,痰飲有形,積聚于局部,會阻礙氣血的運行,久而血滯成瘀,而成痰瘀并存的局面。
痰飲屬于陰邪,其性膠著黏滯,易與其它邪氣相兼為病,故臨床上痰瘀、風痰、寒痰、熱痰、濕痰、燥痰、痰火、氣痰、食痰等等經常見到。
痰飲為患,每易蒙蔽清竅,擾亂神明,出現一系列神志失常的證狀。
痰飲之性重濁黏滯,且常阻礙氣機的升降出入,正邪膠著,病勢纏綿,難以速愈,所以病程多較長。
瘀血:瘀血為有形的邪氣。人體由于某種原因而使血液停聚凝結于局部,就成為瘀血。比如氣虛血虛,氣虛則推蕩無力;血虛則脈道不能充盈,皆能使血液停滯而成瘀。又如外傷使脈管破裂,血液外流凝結于器官筋骨之間,即是瘀血。又如氣機阻滯,不能帥血,則血停而為瘀。又如陽氣虛,血寒而凝為瘀血。或陽氣過盛,血熱而被煎熬,血液稠黏,運行不暢而成瘀。或熱灼脈管受傷,血出而成瘀等等。
對瘀血的形成影響比較大的臟器有心、肺、肝、脾。心主血,肺主治節,肝主疏泄,這三臟與氣血的運行關系很大,氣滯則血易凝而為瘀。肝藏血,脾統血,如肝失收藏,脾失統攝,則血溢而成瘀。
瘀血的致病特點有:一,疼痛。瘀血疼痛的特點是痛勢多比較劇烈,而且呈刺痛樣,還有其位置固定,有時還能在痛處摸到腫塊。二,出血。因瘀血阻滯經脈,使血液不能循正常脈道運行而出血,如大便出血,婦女崩漏,皮膚瘀斑等等。三,其它如面色紫暗,瓜甲、口唇青紫,等等。
宿食:宿食就是陳舊的、沒有消化的飲食物。造成食物不能被消化,一個原因是暴飲暴食,腸胃功能受到損傷;另一個原因是人體發病時腸胃機能下降,飲食物不能被消化。
宿食的證狀都是腸胃道方面的。如飲食不香,打膈放屁,胃痛腹痛,大便溏泄或大便秘結等。
宿食停留久了,還會和痰飲、瘀血等膠結在一起,對人體造成進一步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