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高致死率已使其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一死因,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大有談「心」色變之勢 [1]。而臨床醫生遇到頭暈、乏力、胸悶、心悸、胸痛、憋氣或 ST-T 改變的患者,均可符合心肌缺血的表現,這就存在誤診為冠心病的可能。
其實,神經官能癥、焦慮癥、膽心綜合征、頸椎病等可表現為「心肌缺血樣」癥狀,后者或可稱之為「假性冠心病」或「頸心綜合征」[2]。因此提高辨別真偽的能力,掌握冠心病的診斷規范是減少誤診的關鍵。
病例分析
患者劉某,女性,48 歲,以「發作性胸悶伴頭暈 1 周」為主訴入院。1 周前洗澡時出現胸悶,大汗,面色蒼白,乏力,伴頭暈,雙側手腳麻木等不適,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無嘴眼歪斜、肢體活動障礙等,約 10 分鐘后胸悶頭暈癥狀自行緩解,仍有乏力及雙側手腳麻木。門診以「冠心病 不穩定型心絞痛 心功能 II 級」收治入院。
入院查體:心前區無隆起,心尖搏動正常,心濁音界正常,心前區無異常搏動,心率 58 次/分,律齊,心脈率一致,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無心包摩擦音,余查體均無殊。
輔助檢查: 心肌酶、心肌標志物均無異常。動態心電圖:1、基礎心律為竇性心律,心率動態變化正常,全程平均心率、最低心率、最高心率均在正常范圍;2. 偶發房性早搏;3.ST-T 無異常動態變化;4. 心率變異性:在正常范圍。雙上肢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未見粥樣斑塊形成。頸部 MRI:頸椎生理曲度略變直,序列可,C3/4、C4/5、C5/6、C6/7 椎體信號向下并向后超出追體后緣,相應水平硬脊囊膜受壓。
入院第 3 天凌晨訴胸悶、頭暈、四肢及頜面部麻木,瀕死感,立即測血壓 107/56 mmHg,心率 70 次/分,心電圖:大致正常心電圖,病理反射陰性。立即分別舌下含化速效救心丸 5 粒,硝酸甘油 0.5 mg,同時急查心肌酶,BNP、心肌標志物肌鈣蛋白 I, 上述結果回示均在參考值范圍內,1 小時后癥狀逐步緩解。為進一步排除「急性冠脈綜合征」遂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均未見狹窄。綜上排除患者「冠心病」,考慮患者頸椎病所致典型「心絞痛」癥狀,予以頸椎牽引,局部推拿按摩,同時口服解痙鎮痛藥物后患者發作頻率減少后出院。
①冠脈分布呈右優勢型。②左冠脈開口、起源、分布正常;LM 內膜光滑;LAD 主干及其分支未見明顯狹窄,前向血流 TIMI3 級;LCX 主干及其分支未見明顯狹窄,前向血流 TIMI3 級;③RCA 開口、起源、分布正常;RCA 主干及其分支未見明顯狹窄。前向血流 TIMI3 級。
頸椎生理曲度略變直,頸 3/4、4/5、5/6、6/7 椎體信號向下并向后超出。椎體后緣,相應水平硬脊囊膜受壓。
討論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的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如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等出現相應的一系列臨床表現,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 [3-4]。當病變累及 C4-C7 椎間盤時常可引起心前區及后背疼痛,頭暈、心慌和憋氣等心臟癥狀,臨床上常誤診為冠心病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該病可能的機制是心臟、冠狀動脈和主動脈神經叢是由交感神經干的 C3-T4、5 節段發出的交感神經纖維及迷走神經的分支一起組成的,支配心血管的運動功能。
當頸椎間盤突出壓迫頸椎內神經、血管,使左側脊神經根由于后根受壓引起左側胸、背、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脊神經后根受壓又可通過體一交感神經反射引起頸部肌肉痙攣,頸交感神經同時受到應力的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受累,沖動向下擴散,通過心下與心中交感神經產生內臟感受反射,而引起類似冠心病、心絞痛癥狀 [5]。
頸椎病引起心臟病癥狀發作多在休息時或扭頭等頸部活動時,體力活動對其癥狀影響不大,由于反射性的交感神經調節,癥狀可能還會減輕,一般無冠狀血液循環障礙,可出現心電圖改變,但無特異性。可有 ST-T 改變,但變化輕微,且不受體力負荷或硝酸甘油影響 [6]。
原發性冠心病常發生在活動后或情緒激動時,不能耐受體力活動,擴冠治療敏感,且發作時多有明顯的心電圖波形改變, 冠狀動脈造影多有冠狀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及管腔不同程度狹窄,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的椎體改變。
頸椎病所引起神經系統的心血管癥狀并非少見,因此我們應當提高對此癥的認識,當中老年人出現心臟不適、不伴心電圖及心肌酶或心肌標志物改變、按一般治療效果不佳時, 應考慮到是否有頸椎病,應行必要的檢查,以便盡早得以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頸椎病治療上主張 [7]:①頸椎牽引,牽引時間為每日 1~2 h,以病人舒適為度,可逐漸加重牽引重量。②局部推拿按摩,推拿可松解局部緊張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③藥物:解痙鎮痛類和調節植物神經功能類,如安定、谷維素、B 族維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