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年輕夫婦向我抱怨,他們的兒子的在學校太拘謹、太畏縮,膽小怕事,做什么事情都放不開,不象一個男孩子,他們為此傷透腦筋,卻找不到辦法,他們認為我是一個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一定有辦法。
可是,在我的咨詢室里,我發現他們的兒子,并不象他們描述的那樣糟糕。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他,很活潑,很機靈,對咨詢室里的很多東西都感興趣,也樂于跟我互動交流,而且比同齡的孩子早熟,愛思考。
當我把對孩子的初次印象反饋給父母時,他們并不以為然,媽媽說:
“他平時不這樣,主要是您很隨和,對他太客氣了,沒給他什么臉色看,他才放得開。如果在在人多的場合,他就顯得很沒有出息,放不開。”
“你們經常給他臉色看嗎?”我問。
“男孩子嘛,不給點臉色,不懂規矩,太野了不好!”媽媽一邊說,一邊用眼光制止孩子的多余動作,看樣子是希望孩子老老實實地坐在位置上。
“你們在人多的場合會緊張嗎?”我問父母。
“一開始會緊張,但慢慢就不緊張了”,他們倆相互補充。
“也就是說,孩子在這樣的場合一直緊張,你們比他表現好一些,是這樣嗎?”我說。
“也不是吧,我說不清”,媽媽說。
“你們家規矩多嗎?”我問孩子。
“是實話實說嗎?”孩子調皮地問,一邊用眼睛瞟著爸媽。
“當然要實話實說,這是說話時候最基本的要求,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爸爸說,語氣中帶著些許責備。
孩子顯然受到影響,有些緊張,把目光投向我,我鼓勵他:
“沒關系,把你的真實感受說出來。”
“就是,就是……我覺得家里規矩特別多”,孩子說,還是有些緊張。
“能舉個例子嗎?”我問。
“我覺得最大的規矩,他們倆兒強調最多的,是說話的時候要先想清楚,要不然就別說話。”
“這有錯嗎?你說話不過腦子,經常說錯話”,媽媽插話。
“可是老師讓發言的時候,別的同學也不是說得都說啊,我想得太多,總是錯過發言的機會”,孩子說。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觀察到,這對父母定下的很多規矩要么是把一些自己的習慣當成規矩,要么是過分強調一些雞毛蒜皮之事的對與錯。
家規太多,孩子的言行很容易出“錯”,這些“錯”是不是真正的錯呢?這些“錯”僅僅是父母判定的,而事實上,并沒什么大不了的。
出錯之后會受到父母過分責備,時間長了,孩子內心會覺得做事情很容易出錯,而避免出錯的最好方式是什么都不做——這就是退縮心理的形成機制。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沒有一個絕對的唯一的正確答案,因為很多事物都是多元的復雜的,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答案。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究竟誰說的對呢?
當然,這不是說,沒有任何標準與參照,這個標準就是現實——依據現實情形做出判斷,而不是固守一些所謂的規則。
管教孩子不能貪圖省事,定下一條條家規,讓孩子自動地根據家規管理自己,把孩子塑造成一個乖孩子便于管理,卻束縛了孩子的心靈,壓抑孩子的個性和創造性,甚至造成孩子性格缺陷。